第420章 楚國曆代君主15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作者:風波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秋九月,秦將章邯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擊敗楚軍,項梁兵敗喪命。此時,劉邦、項羽仍在攻打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而陳勝舊部呂臣駐守“張楚”舊都陳縣(今河南淮陽),均位於定陶西南邊,倘若秦軍乘勢南下,盱台危矣。
劉邦,項羽為穩定軍心,保衛懷王,抵禦秦軍,急移師東歸,並請懷王北上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呂臣也覺形勢嚴峻,棄守陳縣,投奔懷王,駐軍彭城東,與駐彭城西項羽,駐碭郡(今安徽陽碭山)劉邦彼此形成犄角,互為聲援。而秦將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楚正麵軍事壓力暫時消退,懷王開始著手整頓楚國政局,並親理楚國軍政事務,積極策劃伐秦滅秦總的戰略布置。八月攻入武關(今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九月,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子嬰殺高,遣兵距嶢關(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城南)。劉邦欲擊之,張良以為秦兵尚強,未可輕,建議以利收買秦守將。
秦守將降,劉邦欲許之,張良複建議此乃將降,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懈怠而擊之。劉邦遂引兵繞嶢關,過蕢山,於藍田(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南擊秦軍,大破之;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北,秦軍複敗。
劉邦遂進軍霸上(今西安東白鹿原北首),秦王子嬰降,秦亡。閏九月,“懷王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即將項羽、呂臣二支軍隊合並一處由自己直接統帥,懷王開始掌統南方各路反秦義軍。
懷王破格提拔宋義為卿子冠軍,確立自己親信掌握兵權,率項羽、範增、英布等將北上救趙。同時發表了著名政治宣言,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並同意劉邦收集項梁、陳勝餘部西行攻秦。但項羽不願北上救趙,更願與劉邦西行入關。
懷王認為“項羽為人慓悍,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沒有答應項羽要求,而隻遣沛公西行攻秦。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初(冬十月),沛公劉邦“入破鹹陽,平秦”。二個月後(冬十二月),項羽於巨鹿大破秦軍主力後擁兵四十萬繼劉邦入關,“誅秦王子嬰,屠殺鹹陽”。
拒絕遷都
秦亡,項羽因晚於劉邦入關,故使人還報懷王要求改變先前“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懷王不允。項羽原本就對懷王不肯遣他與沛公俱西入關有所怨恨,此時更為惱怒,怨曰“懷王者,吾家(項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怎麽一個人主持約定)
《漢書·高帝紀》”,又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後裔)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之力也。
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分地稱王)《史記·項羽本紀》”。春正月,項羽佯尊懷王為義帝,“實則不用其命”。春二月,項羽仿效舊製,大行分封王侯。
並自立西楚霸王,將義帝都城彭城據為已有,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裏,必居上遊”,迫義帝遷都於長沙郡郴縣。郴縣地處五嶺北麓,古為南蠻百越之地,位於湘江幹流耒水上遊河穀。
戰國初期,仍處於“各以邑落自據”的氏族社會,楚人稱其為“菻”,意為長滿青蒿的地方。戰國中期,楚悼王拜吳起為相“南平百越”,“菻”為楚征服,為楚南邊陲。楚懷王熊槐時期,方形成一定規模的城邑,故改稱為“郴”,(據楚“鄂君啟舟節”銘文考證,原篆左從“邑”,右從“廩”之初文的楚篆字是“郴”的通假字,原意引申為“邊遠之邑”)。
郴城怎比得上彭城繁華。義帝自然不肯移身遷都,仍居彭城。
項羽弑帝
義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夏四月,項羽欲還都彭城。怎肯義帝與其共居一城,故派遣將士迫義帝徙郴,義帝無奈隻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戀故鄉,怨聲載道,未肯速徙。
項羽大怒,暗令義帝途經之地的三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欲將義帝擊殺於途中。義帝元年,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十月,英布遣將追殺至郴縣,將義帝弑於郴城窮泉傍。
郴人憐之,將義帝葬於城邑西南邊的後山。
楚漢戰爭
漢二年(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統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新城(今河南商丘),遇三老董公獲知義帝死訊,漢王十分悲痛,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
發檄文布告全國:“天下共立義帝,北麵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史記·高帝本紀》”。
天下諸侯響應,漢王得各路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揭開三年楚漢之爭序幕。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後,遣王陵、周勃、樊噲三侯至郴為義帝發喪。後人建祠廟以祀義帝,並將三侯所過永興、桂東,鹹立三侯祠以祀。
義帝熊心在群雄並起的秦漢之交時期,似乎隻是一位伴隨著大英雄劉邦、項羽的曆史配角,常被人忽略,但隻要仔細研究文獻記載,我們不難發現,義帝熊心由於曆史機遇被推向曆史舞台,雖曇花一現,但是一位重要的曆史人物。
他有膽有識,是“天下賢主”,在各個曆史時期內雖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曆史作用。
1、楚義軍的“共主”。[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夏六月至秋九月,]項梁訪熊心扶立為楚懷王,樹立了一麵反秦義軍的旗幟,並為南方各路反秦楚軍的“共主”,項梁自號武信君,獨掌楚國大權,並任陳嬰為上柱國,陪懷王都於遠離前線的盱台。
熊心在楚王的位置上,有效的團結了楚國各路反秦力量,並具有相當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是反秦勢力壯大的重要原因,故蘇軾評說:“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2、伐秦滅秦的“統帥”。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閏九月—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冬十月]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秋九月項梁戰死後,懷王乘勢獲取了楚軍實際統治權,主持楚國軍政事務,並為天下盟主、伐秦滅秦的統帥。
這是懷王政治地位及作用的鼎峰時期。懷王熊心有膽有識、誠信守約,用政上力行道義,扶寬抑暴。故蘇軾讚論:“吾嚐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
獨遣沛公入關,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宋義)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論範增》。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為伐秦主要戰爭時期,二支楚軍捷報頻傳。隨著項羽、劉邦勢力壯大,“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懷王實際控製力日趨減少。但懷王作為統帥其伐秦滅秦的功勞是不容忽視的。
3、名義皇帝。[義帝元年(前206年)正月—義帝元年、漢王二年(前205年)冬十月]懷王熊心不懼項羽仍堅持約定,擁兵自重的項羽由於對熊心新恨舊怨,便佯尊熊心為義帝。
“義”即為“假”,義帝雖為中國曆史上繼始皇、二世之後的第三位皇帝,但隻是各諸侯王之上的名義皇帝。此時,義帝除皇帝的名號仍具有較強道義影響力外,已無任何實際權力,僅為各諸侯爭鬥的利用工具。
項羽深知自己與義帝已存芥蒂,不能也不肯挾義帝以令諸侯,但也懼怕義帝被他人利用,故迫義帝徙郴,使其居邊陲之地,遠離政治中心,以削弱其影響力,當義帝及隨臣“稍倍叛之”,或者存在像蘇軾分析的“非羽弑帝,則帝殺羽”的憂慮,項羽便采取下策,弑殺義帝於郴,喪失道義,失去了民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楚漢戰爭的結局。
故司馬遷於《史記·項羽本紀》中評道:“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曆代持此觀點者大有人在。
宋李塗認為:項氏“立義帝以後,一日氣魄一日;殺義帝以後,一日衰颯一日”《文章精義》。
蘇軾也曾評道:“項羽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弑義帝”。
清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評述:“羽由微而盛, 由盛而亡,中以義帝為關”。
清末民初史學家蔡東藩一針見血的評論:“自羽弑義帝,為天下所不容,而漢乃得起而乘之”。
曆史上為其寫的詩作,流傳下來的有:
《義帝陵》胡曾
義帝南遷路入郴,國亡身死萬山深。不知埋恨窮泉後,幾度西陵片月沉。
《蘇仙山》沈彬
眼穿林罅見郴州,井裏交連側局楸。味道不來閑處坐,勞生更欲幾時休。蘇仙宅古煙霞老,義帝墳荒草木愁。千古是非無處問,夕陽西下水東流。
《送羊振文先輩往桂陽歸覲》陸龜蒙
風雅先生去一麾,過庭才子趣歸期。讓王門外開帆葉,義帝城中望戟支。郢路漸寒飄雪遠,湘波初暖漲雲遲。靈均精魄如能問,又得千年賈傅詞。
《招屈亭》汪遵
三閭溺處殺懷王,感得荊人盡縞裳。招屈亭邊兩重恨,遠天秋色暮蒼蒼。
《常德懷古》傅為貯
木蘭舟阻洞庭波,誰閉荊門細馬駝。十日竟成河朔飲,一樽聊對楚山歌。龍標去後風流歇,夢得來時雅韻和。義帝亭荒朱井廢,不知何處月明多。
楚頃襄王熊橫(公元前263年),羋姓,熊氏,名橫,楚懷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298-前263在位,在位時楚國已處於衰落狀態。
楚國自從在公元前312年丹陽、藍田之役被秦國打敗以後,便一直受秦國欺壓。楚懷王便想重新和齊國聯合,而秦昭襄王則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麵訂立盟約。
盡管大夫屈原力阻,但楚懷王還是聽信公子子蘭的話去了秦國。但一到秦國後,秦昭襄王就將楚懷王押到鹹陽軟禁起來,一年多後病死在秦國。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死,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完逃回楚國立,是為楚考烈王。折疊兩度為質熊橫是楚懷王的兒子,楚懷王在位時,將熊橫立為太子。楚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背叛合縱盟約而聯合秦國,於是共同出兵攻打楚國。
楚懷王派太子熊橫到秦國作人質請求救援。秦國就派客卿通(姓氏不詳,名通)率軍救楚,三國退兵離去。楚懷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熊橫與秦國有一大夫私下發生毆鬥,熊橫殺死他而逃回楚國。
楚懷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00年),秦國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楚軍陣亡兩萬士兵,秦軍殺死楚國將軍景缺。楚懷王害怕,於是派熊橫作人質到齊國求和。折疊回國繼位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占領楚國八座城市。
秦國國君秦昭王送信給楚懷王說:\"開始時我與您相約結為兄弟,在黃棘訂立盟約,您以太子作人質。關係十分融洽。太子淩辱殺死我的重臣,竟然不謝罪而私自逃回,我確實不勝憤怒,派兵侵占您的邊境。現在聽說您卻令太子到齊國作人質求和。
我秦國與楚國邊界相聯,本來就有姻親關係,互相親善友好很長時間。但現在秦、楚不和,就無法號令諸侯。我願與您在武關會晤,當麵訂約,結盟而回,這是我的願望。大膽向您陳述。\"楚懷王看到秦昭王的信,對此事很憂慮。
楚懷王想去武關,又怕被欺騙,不去,又怕秦昭王發怒。昭雎說:\"大王不要去,隻發動軍隊固守城池就好。秦國像虎狼一樣,不可相信,有吞並諸侯的野心。\"楚懷王的兒子、熊橫的弟弟子蘭勸楚懷王去,說:\"怎麽能拒絕秦王的好心!\"於是楚懷王前往會晤秦昭王。
秦昭王命令一位將軍埋伏在武關,假稱是秦王。楚懷王一到,就封閉武關,於是劫持楚懷王到鹹陽,在章台朝見秦昭王,秦昭王待他如藩臣一樣,不用平等禮節相見。楚懷王大怒,後悔沒聽昭雎的話。
秦國於是扣留楚懷王,要挾他割讓巫和黔中的郡縣。楚懷王想訂立盟約,秦國卻要先得到土地。楚懷王很生氣地說:\"秦國欺騙我,又強迫要挾我割讓土地!\"不再答應秦昭王,秦昭王因此扣留他。
楚國大臣都為此事擔憂,就共同商議說:\"我們大王在秦國不能回來,以割地相要挾,而太子又在齊國作人質,如果齊、秦兩國合謀,那我們就要亡國。\"於是想立楚懷王在國內的兒子為王。昭雎說:\"大王與太子都被諸侯留難,而我們違背王命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
於是詐稱楚懷王去世訃告齊國,齊國國君齊湣王對國相說:\"不如拘留楚太子來要求楚國淮北的土地。\"國相說:\"不能,如果楚國新立君王,那麽我們就空守著一個沒有用處的人質並在天下人麵前做出不義的事。\"
有人說:\"不對。如果楚國立了君王,正好與新的君王作交易說:''給我們下東國,我就為您殺掉太子,不然的話,就與秦、韓、魏三國共同擁立太子。''這樣下東國一定能得到。\"齊湣王最後采納國相的計謀放回熊橫。熊橫回到楚國,繼承王位,是為楚頃襄王。於是通告秦國說:\"依賴社稷神靈的保佑,楚國已有新王。\"
父死斷交
楚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國要挾楚懷王沒有得到土地,楚國新立君王以對付秦國,秦昭王因此大怒,發兵出武關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斬殺楚軍五萬人,奪取楚國析邑等十六座城池而回。
楚頃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楚懷王潛逃回國,秦國發覺,封鎖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害怕,於是從小路逃到趙國想借道逃歸。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已退居代地,其子趙惠文王剛繼位,代行趙王的職事,因害怕而不敢接納楚懷王。
楚懷王想逃奔魏國,秦國追兵趕到,隻得跟秦國使者再回到秦國。楚懷王因此患病。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在秦國,秦昭王把他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哀憐楚懷王,像失去父母兄弟一樣悲痛,各國諸侯因此認為秦國不人道。秦、楚兩國斷絕外交關係。
複結友好
楚頃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秦昭王派將領白起在伊闕攻打韓國,大獲全勝,斬殺韓軍二十四萬人。秦昭王於是送信給楚頃襄王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將率領諸侯攻打楚國決一雌雄。
希望您整頓軍隊,我們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頃襄王為此著急,於是謀求再次與秦國講和。楚頃襄王七年(公元前292年),楚頃襄王從秦國迎娶新婦,秦、楚兩國再次和解。楚頃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宛邑友好相會,議和結親。
楚頃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楚頃襄王與秦、趙、魏、韓、燕等國共同攻打齊國,奪取淮北。楚頃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會。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再次與秦昭王在穰邑相會。
計劃中止楚頃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楚國有個慣於用微弓細繩射擊北歸鴻雁的人,楚頃襄王聽說後,叫來詢問那人,那人回答說:\"我喜歡射些小雁、小鳥,這是發揮小弓箭的作用,哪值得向大王說呢?再說按楚國的強大,憑著大王的賢能,所射取的遠不止這些啊。
以前三王射來道德的尊號,五霸射得各國諸侯的擁護。所以秦、魏、燕、趙等國,好像是小雁;齊、魯、韓、衛等國,好像是小野鴨;騶、費、郯、邳等國,好像是小鳥。此外其餘的就不值得射。
現有以上六對鳥兒,大王用什麽方法去射取呢?大王為什麽不用聖人作為弓,以勇士作為箭,看準時機張弓去射取呢?這六對鳥,可以射下來用袋子裝回去。這種快樂就不隻是一朝一夕的快樂,這種收獲也不隻是鳧雁等小東西。
大王早晨挽弓射魏國大梁的南部,射傷它的右臂就直接牽動韓國,那麽中原地區的道路就斷絕,上蔡各郡縣就不攻自破,再回頭射擊圉邑的東部,斬斷魏國左臂,再向外射擊定陶,那麽魏國東部將被迫放棄,而大宋、方與兩郡就可以拿下。
而且魏國失去兩臂,就會傾覆顛倒;再從正麵攻擊郯國,就可奪取占領大梁。於是大王在蘭台收起弓箭,飲馬西河,安定魏國大梁,這是射第一箭的快樂。如果大王對於射箭確實愛好而不厭倦,那就拿出寶弓,扣上係有石塊和新繩的好箭,到東海去射擊那有鉤喙的大鳥,修整長城作為防線。早上射東莒,晚上射浿丘,夜裏射即墨,反身占據午道,那麽長城以東、泰山以北就可到手。
向西連接趙國,向北直通燕國,這樣,楚、趙、燕國就如同張開翅膀的鳥,合縱局麵就不待盟約而自然形成。大王向北就可以遊觀燕國的遼東,向南可以登山眺望越國的會稽,這是射第二箭的快樂。至於泗水沿岸的十二個諸侯國,左手牽引右手拍打,可以一個早上全部占有它們。現在秦國打敗韓國反而成為長久的憂患,占領很多的城池卻不敢據守;討伐魏國沒有進展,攻擊趙國反而受害,那麽秦、魏兩國的勇氣實力都快耗盡,楚國的舊有土地漢中、析、酈都能失而複得。
大王再拿出寶弓,扣上新箭,涉足鄳塞,等待秦國疲困的時機,山東、河內廣大的地區就可以連成一片。慰勞人民,休養士兵,就能南麵稱王。所以說秦國是隻大鳥,背靠大陸而居,雄視東麵而立,左手掩有趙國的西南,右臂覆蓋楚國的鄢郢,正麵直逼韓、魏,俯瞰中原各國,所處地形方便,地勢有利,奮翅鼓翼,翱翔縱橫三千裏。可見秦國不是可以單獨招誘而在夜間射殺的。\"
劉邦,項羽為穩定軍心,保衛懷王,抵禦秦軍,急移師東歸,並請懷王北上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呂臣也覺形勢嚴峻,棄守陳縣,投奔懷王,駐軍彭城東,與駐彭城西項羽,駐碭郡(今安徽陽碭山)劉邦彼此形成犄角,互為聲援。而秦將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楚正麵軍事壓力暫時消退,懷王開始著手整頓楚國政局,並親理楚國軍政事務,積極策劃伐秦滅秦總的戰略布置。八月攻入武關(今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九月,趙高殺秦二世,立子嬰為秦王。子嬰殺高,遣兵距嶢關(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城南)。劉邦欲擊之,張良以為秦兵尚強,未可輕,建議以利收買秦守將。
秦守將降,劉邦欲許之,張良複建議此乃將降,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懈怠而擊之。劉邦遂引兵繞嶢關,過蕢山,於藍田(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南擊秦軍,大破之;又與秦軍戰於藍田北,秦軍複敗。
劉邦遂進軍霸上(今西安東白鹿原北首),秦王子嬰降,秦亡。閏九月,“懷王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即將項羽、呂臣二支軍隊合並一處由自己直接統帥,懷王開始掌統南方各路反秦義軍。
懷王破格提拔宋義為卿子冠軍,確立自己親信掌握兵權,率項羽、範增、英布等將北上救趙。同時發表了著名政治宣言,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並同意劉邦收集項梁、陳勝餘部西行攻秦。但項羽不願北上救趙,更願與劉邦西行入關。
懷王認為“項羽為人慓悍,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沒有答應項羽要求,而隻遣沛公西行攻秦。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初(冬十月),沛公劉邦“入破鹹陽,平秦”。二個月後(冬十二月),項羽於巨鹿大破秦軍主力後擁兵四十萬繼劉邦入關,“誅秦王子嬰,屠殺鹹陽”。
拒絕遷都
秦亡,項羽因晚於劉邦入關,故使人還報懷王要求改變先前“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懷王不允。項羽原本就對懷王不肯遣他與沛公俱西入關有所怨恨,此時更為惱怒,怨曰“懷王者,吾家(項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怎麽一個人主持約定)
《漢書·高帝紀》”,又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後裔)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之力也。
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分地稱王)《史記·項羽本紀》”。春正月,項羽佯尊懷王為義帝,“實則不用其命”。春二月,項羽仿效舊製,大行分封王侯。
並自立西楚霸王,將義帝都城彭城據為已有,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裏,必居上遊”,迫義帝遷都於長沙郡郴縣。郴縣地處五嶺北麓,古為南蠻百越之地,位於湘江幹流耒水上遊河穀。
戰國初期,仍處於“各以邑落自據”的氏族社會,楚人稱其為“菻”,意為長滿青蒿的地方。戰國中期,楚悼王拜吳起為相“南平百越”,“菻”為楚征服,為楚南邊陲。楚懷王熊槐時期,方形成一定規模的城邑,故改稱為“郴”,(據楚“鄂君啟舟節”銘文考證,原篆左從“邑”,右從“廩”之初文的楚篆字是“郴”的通假字,原意引申為“邊遠之邑”)。
郴城怎比得上彭城繁華。義帝自然不肯移身遷都,仍居彭城。
項羽弑帝
義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夏四月,項羽欲還都彭城。怎肯義帝與其共居一城,故派遣將士迫義帝徙郴,義帝無奈隻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戀故鄉,怨聲載道,未肯速徙。
項羽大怒,暗令義帝途經之地的三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欲將義帝擊殺於途中。義帝元年,漢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十月,英布遣將追殺至郴縣,將義帝弑於郴城窮泉傍。
郴人憐之,將義帝葬於城邑西南邊的後山。
楚漢戰爭
漢二年(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統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新城(今河南商丘),遇三老董公獲知義帝死訊,漢王十分悲痛,令三軍發喪,縞素三日。
發檄文布告全國:“天下共立義帝,北麵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史記·高帝本紀》”。
天下諸侯響應,漢王得各路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揭開三年楚漢之爭序幕。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項羽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後,遣王陵、周勃、樊噲三侯至郴為義帝發喪。後人建祠廟以祀義帝,並將三侯所過永興、桂東,鹹立三侯祠以祀。
義帝熊心在群雄並起的秦漢之交時期,似乎隻是一位伴隨著大英雄劉邦、項羽的曆史配角,常被人忽略,但隻要仔細研究文獻記載,我們不難發現,義帝熊心由於曆史機遇被推向曆史舞台,雖曇花一現,但是一位重要的曆史人物。
他有膽有識,是“天下賢主”,在各個曆史時期內雖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曆史作用。
1、楚義軍的“共主”。[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夏六月至秋九月,]項梁訪熊心扶立為楚懷王,樹立了一麵反秦義軍的旗幟,並為南方各路反秦楚軍的“共主”,項梁自號武信君,獨掌楚國大權,並任陳嬰為上柱國,陪懷王都於遠離前線的盱台。
熊心在楚王的位置上,有效的團結了楚國各路反秦力量,並具有相當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是反秦勢力壯大的重要原因,故蘇軾評說:“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2、伐秦滅秦的“統帥”。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閏九月—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冬十月]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秋九月項梁戰死後,懷王乘勢獲取了楚軍實際統治權,主持楚國軍政事務,並為天下盟主、伐秦滅秦的統帥。
這是懷王政治地位及作用的鼎峰時期。懷王熊心有膽有識、誠信守約,用政上力行道義,扶寬抑暴。故蘇軾讚論:“吾嚐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
獨遣沛公入關,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宋義)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論範增》。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為伐秦主要戰爭時期,二支楚軍捷報頻傳。隨著項羽、劉邦勢力壯大,“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懷王實際控製力日趨減少。但懷王作為統帥其伐秦滅秦的功勞是不容忽視的。
3、名義皇帝。[義帝元年(前206年)正月—義帝元年、漢王二年(前205年)冬十月]懷王熊心不懼項羽仍堅持約定,擁兵自重的項羽由於對熊心新恨舊怨,便佯尊熊心為義帝。
“義”即為“假”,義帝雖為中國曆史上繼始皇、二世之後的第三位皇帝,但隻是各諸侯王之上的名義皇帝。此時,義帝除皇帝的名號仍具有較強道義影響力外,已無任何實際權力,僅為各諸侯爭鬥的利用工具。
項羽深知自己與義帝已存芥蒂,不能也不肯挾義帝以令諸侯,但也懼怕義帝被他人利用,故迫義帝徙郴,使其居邊陲之地,遠離政治中心,以削弱其影響力,當義帝及隨臣“稍倍叛之”,或者存在像蘇軾分析的“非羽弑帝,則帝殺羽”的憂慮,項羽便采取下策,弑殺義帝於郴,喪失道義,失去了民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楚漢戰爭的結局。
故司馬遷於《史記·項羽本紀》中評道:“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
曆代持此觀點者大有人在。
宋李塗認為:項氏“立義帝以後,一日氣魄一日;殺義帝以後,一日衰颯一日”《文章精義》。
蘇軾也曾評道:“項羽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弑義帝”。
清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評述:“羽由微而盛, 由盛而亡,中以義帝為關”。
清末民初史學家蔡東藩一針見血的評論:“自羽弑義帝,為天下所不容,而漢乃得起而乘之”。
曆史上為其寫的詩作,流傳下來的有:
《義帝陵》胡曾
義帝南遷路入郴,國亡身死萬山深。不知埋恨窮泉後,幾度西陵片月沉。
《蘇仙山》沈彬
眼穿林罅見郴州,井裏交連側局楸。味道不來閑處坐,勞生更欲幾時休。蘇仙宅古煙霞老,義帝墳荒草木愁。千古是非無處問,夕陽西下水東流。
《送羊振文先輩往桂陽歸覲》陸龜蒙
風雅先生去一麾,過庭才子趣歸期。讓王門外開帆葉,義帝城中望戟支。郢路漸寒飄雪遠,湘波初暖漲雲遲。靈均精魄如能問,又得千年賈傅詞。
《招屈亭》汪遵
三閭溺處殺懷王,感得荊人盡縞裳。招屈亭邊兩重恨,遠天秋色暮蒼蒼。
《常德懷古》傅為貯
木蘭舟阻洞庭波,誰閉荊門細馬駝。十日竟成河朔飲,一樽聊對楚山歌。龍標去後風流歇,夢得來時雅韻和。義帝亭荒朱井廢,不知何處月明多。
楚頃襄王熊橫(公元前263年),羋姓,熊氏,名橫,楚懷王之子,戰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298-前263在位,在位時楚國已處於衰落狀態。
楚國自從在公元前312年丹陽、藍田之役被秦國打敗以後,便一直受秦國欺壓。楚懷王便想重新和齊國聯合,而秦昭襄王則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麵訂立盟約。
盡管大夫屈原力阻,但楚懷王還是聽信公子子蘭的話去了秦國。但一到秦國後,秦昭襄王就將楚懷王押到鹹陽軟禁起來,一年多後病死在秦國。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病死,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完逃回楚國立,是為楚考烈王。折疊兩度為質熊橫是楚懷王的兒子,楚懷王在位時,將熊橫立為太子。楚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齊、韓、魏三國因楚國背叛合縱盟約而聯合秦國,於是共同出兵攻打楚國。
楚懷王派太子熊橫到秦國作人質請求救援。秦國就派客卿通(姓氏不詳,名通)率軍救楚,三國退兵離去。楚懷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熊橫與秦國有一大夫私下發生毆鬥,熊橫殺死他而逃回楚國。
楚懷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00年),秦國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楚軍陣亡兩萬士兵,秦軍殺死楚國將軍景缺。楚懷王害怕,於是派熊橫作人質到齊國求和。折疊回國繼位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占領楚國八座城市。
秦國國君秦昭王送信給楚懷王說:\"開始時我與您相約結為兄弟,在黃棘訂立盟約,您以太子作人質。關係十分融洽。太子淩辱殺死我的重臣,竟然不謝罪而私自逃回,我確實不勝憤怒,派兵侵占您的邊境。現在聽說您卻令太子到齊國作人質求和。
我秦國與楚國邊界相聯,本來就有姻親關係,互相親善友好很長時間。但現在秦、楚不和,就無法號令諸侯。我願與您在武關會晤,當麵訂約,結盟而回,這是我的願望。大膽向您陳述。\"楚懷王看到秦昭王的信,對此事很憂慮。
楚懷王想去武關,又怕被欺騙,不去,又怕秦昭王發怒。昭雎說:\"大王不要去,隻發動軍隊固守城池就好。秦國像虎狼一樣,不可相信,有吞並諸侯的野心。\"楚懷王的兒子、熊橫的弟弟子蘭勸楚懷王去,說:\"怎麽能拒絕秦王的好心!\"於是楚懷王前往會晤秦昭王。
秦昭王命令一位將軍埋伏在武關,假稱是秦王。楚懷王一到,就封閉武關,於是劫持楚懷王到鹹陽,在章台朝見秦昭王,秦昭王待他如藩臣一樣,不用平等禮節相見。楚懷王大怒,後悔沒聽昭雎的話。
秦國於是扣留楚懷王,要挾他割讓巫和黔中的郡縣。楚懷王想訂立盟約,秦國卻要先得到土地。楚懷王很生氣地說:\"秦國欺騙我,又強迫要挾我割讓土地!\"不再答應秦昭王,秦昭王因此扣留他。
楚國大臣都為此事擔憂,就共同商議說:\"我們大王在秦國不能回來,以割地相要挾,而太子又在齊國作人質,如果齊、秦兩國合謀,那我們就要亡國。\"於是想立楚懷王在國內的兒子為王。昭雎說:\"大王與太子都被諸侯留難,而我們違背王命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
於是詐稱楚懷王去世訃告齊國,齊國國君齊湣王對國相說:\"不如拘留楚太子來要求楚國淮北的土地。\"國相說:\"不能,如果楚國新立君王,那麽我們就空守著一個沒有用處的人質並在天下人麵前做出不義的事。\"
有人說:\"不對。如果楚國立了君王,正好與新的君王作交易說:''給我們下東國,我就為您殺掉太子,不然的話,就與秦、韓、魏三國共同擁立太子。''這樣下東國一定能得到。\"齊湣王最後采納國相的計謀放回熊橫。熊橫回到楚國,繼承王位,是為楚頃襄王。於是通告秦國說:\"依賴社稷神靈的保佑,楚國已有新王。\"
父死斷交
楚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國要挾楚懷王沒有得到土地,楚國新立君王以對付秦國,秦昭王因此大怒,發兵出武關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斬殺楚軍五萬人,奪取楚國析邑等十六座城池而回。
楚頃襄王二年(公元前297年),楚懷王潛逃回國,秦國發覺,封鎖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害怕,於是從小路逃到趙國想借道逃歸。趙國國君趙武靈王已退居代地,其子趙惠文王剛繼位,代行趙王的職事,因害怕而不敢接納楚懷王。
楚懷王想逃奔魏國,秦國追兵趕到,隻得跟秦國使者再回到秦國。楚懷王因此患病。楚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在秦國,秦昭王把他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哀憐楚懷王,像失去父母兄弟一樣悲痛,各國諸侯因此認為秦國不人道。秦、楚兩國斷絕外交關係。
複結友好
楚頃襄王六年(公元前293年),秦昭王派將領白起在伊闕攻打韓國,大獲全勝,斬殺韓軍二十四萬人。秦昭王於是送信給楚頃襄王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將率領諸侯攻打楚國決一雌雄。
希望您整頓軍隊,我們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頃襄王為此著急,於是謀求再次與秦國講和。楚頃襄王七年(公元前292年),楚頃襄王從秦國迎娶新婦,秦、楚兩國再次和解。楚頃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85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宛邑友好相會,議和結親。
楚頃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楚頃襄王與秦、趙、魏、韓、燕等國共同攻打齊國,奪取淮北。楚頃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鄢邑友好相會。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再次與秦昭王在穰邑相會。
計劃中止楚頃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楚國有個慣於用微弓細繩射擊北歸鴻雁的人,楚頃襄王聽說後,叫來詢問那人,那人回答說:\"我喜歡射些小雁、小鳥,這是發揮小弓箭的作用,哪值得向大王說呢?再說按楚國的強大,憑著大王的賢能,所射取的遠不止這些啊。
以前三王射來道德的尊號,五霸射得各國諸侯的擁護。所以秦、魏、燕、趙等國,好像是小雁;齊、魯、韓、衛等國,好像是小野鴨;騶、費、郯、邳等國,好像是小鳥。此外其餘的就不值得射。
現有以上六對鳥兒,大王用什麽方法去射取呢?大王為什麽不用聖人作為弓,以勇士作為箭,看準時機張弓去射取呢?這六對鳥,可以射下來用袋子裝回去。這種快樂就不隻是一朝一夕的快樂,這種收獲也不隻是鳧雁等小東西。
大王早晨挽弓射魏國大梁的南部,射傷它的右臂就直接牽動韓國,那麽中原地區的道路就斷絕,上蔡各郡縣就不攻自破,再回頭射擊圉邑的東部,斬斷魏國左臂,再向外射擊定陶,那麽魏國東部將被迫放棄,而大宋、方與兩郡就可以拿下。
而且魏國失去兩臂,就會傾覆顛倒;再從正麵攻擊郯國,就可奪取占領大梁。於是大王在蘭台收起弓箭,飲馬西河,安定魏國大梁,這是射第一箭的快樂。如果大王對於射箭確實愛好而不厭倦,那就拿出寶弓,扣上係有石塊和新繩的好箭,到東海去射擊那有鉤喙的大鳥,修整長城作為防線。早上射東莒,晚上射浿丘,夜裏射即墨,反身占據午道,那麽長城以東、泰山以北就可到手。
向西連接趙國,向北直通燕國,這樣,楚、趙、燕國就如同張開翅膀的鳥,合縱局麵就不待盟約而自然形成。大王向北就可以遊觀燕國的遼東,向南可以登山眺望越國的會稽,這是射第二箭的快樂。至於泗水沿岸的十二個諸侯國,左手牽引右手拍打,可以一個早上全部占有它們。現在秦國打敗韓國反而成為長久的憂患,占領很多的城池卻不敢據守;討伐魏國沒有進展,攻擊趙國反而受害,那麽秦、魏兩國的勇氣實力都快耗盡,楚國的舊有土地漢中、析、酈都能失而複得。
大王再拿出寶弓,扣上新箭,涉足鄳塞,等待秦國疲困的時機,山東、河內廣大的地區就可以連成一片。慰勞人民,休養士兵,就能南麵稱王。所以說秦國是隻大鳥,背靠大陸而居,雄視東麵而立,左手掩有趙國的西南,右臂覆蓋楚國的鄢郢,正麵直逼韓、魏,俯瞰中原各國,所處地形方便,地勢有利,奮翅鼓翼,翱翔縱橫三千裏。可見秦國不是可以單獨招誘而在夜間射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