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秦國曆代君主16
大秦:父皇,我隻想鹹魚一生 作者:風波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始皇帝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河南開封)。
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
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隻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始皇帝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占楚都壽春(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始皇帝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幸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
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齊國。 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麽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投降。 齊國滅亡。
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經過一係列的準備,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發動了南征百越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秦朝諸戰中最艱難激烈一仗。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兩路攻南越,其餘兩路攻西甌。
《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秦始皇南征百越的艱難曆程:“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幹等地,向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戰爭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
秦軍勢如破竹,該戰使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史籍稱先秦時期嶺南是煙瘴南蠻之地,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至秦軍南下帶來先進技術始融入文明。
秦軍南下帶來了北方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時代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
秦攻百越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中原與百越的融合及百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北擊匈奴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
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複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占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開發北疆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
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麵屯墾,一麵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開拓西南秦始皇為開拓西南,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著長期的交往,決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
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發眾開鑿了一條從今四川宜賓通往雲南滇池一帶的棧道,因“其處險厄”,“道廣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棧道開通後,大秦的勢力直接抵達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並在這裏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
與此同時,秦又經蜀郡,加強了與邛都、筰、冉者的聯係,並使之納入了郡縣製的行政係統。
從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密切了與內地的關係,而且成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
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製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係,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麵,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係,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複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複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
萬裏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隻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經濟統一度量衡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製度很不一致。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製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
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製上,秦王朝規定6步(約合今23.1厘米 )為尺,240步為一畝。這一畝製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統一幣製
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製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采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
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整一交通
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麵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
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
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係的湘江和珠江水係的漓江。
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5年)修成。
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土地製度
在土地製度方麵,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實田也。”
即占有土地的人自動呈報實際占有土地的數量,並按照規定繳納賦稅。
這個法令承認各類土地的實際占有狀況,在客觀上具有推動私有土地數量不斷發展的意義。
他還改變各地“田疇異畝” 的狀況,統一土地度量製度,規定6尺為步,240方步為一畝。這一畝製沿用千年而大致不變。
手工業、商業政策
秦始皇與秦國國君一樣,奉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的經濟政策,力圖使“百姓當家則力農工”。
在對商業有所抑製的同時,秦始皇製定了一係列有關法律,加強對手工業和商業的管理。
為了加強管理,秦朝設立了“漆園嗇夫”、“司空嗇夫”、“采鐵嗇夫”等職官,還製定了《工律》《工人程》《均工律》《效律》等法規。
秦朝法律在保護合法商業活動的同時,明令禁止一切非法的經商活動,沒有特許權力的政府機構以及官吏、農民從事商業經營一律屬於違法行為。
《田律》禁止農民賣酒。《廄苑律》禁止乘用公家車馬的官吏出賣死馬的肉和皮,這類物品必須統一交縣一級政府處理。
《金布律》禁止都官自行出售需要處理的物品,必須統一送大內或縣處理。
《秦律雜抄》有一條法律規定:嚴禁低級官吏利用為其配備的馬匹和差役進行牟利活動,否則處以流放的重刑。秦朝法律還有限製商品價格、保護公平交易、禁止走私等規定。
《金布律》明文規定:除價格在一錢的小商品外,出售者必須明碼標價。
《司空律》規定:糧食價格每擔三十錢,勞動力價格“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
《法律問答》規定:其他國家的商販必須呈驗經營憑證,禁止百姓與非法的外商進行交易。珠玉等貴重商 品不準賣給“邦客”、“旅人”等其他國家的商人。
破獲的走私珠寶必須繳送內史,由內史酌情獎賞。
秦始皇一方麵奉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另一方麵承認並保護大商人的社會地位。
例如烏氏倮以畜牧和貿易致富,“畜至用穀量馬牛”。“秦始皇允許其“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
巴寡婦清一家靠開采丹穴致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民族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
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秦滅楚後,就進一步統一東南越族地區,於東甌和閩越之地建立了閩中郡(在今福建福州市)。
隨後秦始皇命令屠睢統率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廣東和江西境內。同時發配負債的貧民、贅婿、賈人支援戰爭,終於統一了南越和西甌地區,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從此這些地區就成為秦國的疆域。戰國後期從西到北有一支強大的遊牧部落——匈奴勃然興起,活動在陰山之北的頭曼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陰山北麓),其酋長頭曼單於經常利用行動迅速的騎兵深入中原掠奪糧食、人口,焚燒村舍。
趙武靈王因此采取防禦措施,移民開墾。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黃河以南)一帶為其所占有。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遷3萬戶到河北榆中墾殖,同時在原來秦、趙、燕的北邊長城基礎上,建成長達5000裏的長城。
文化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製比較一致。
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畫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裏,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
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禦史,命其“定書”,製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
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社會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
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
這裏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 ]
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奸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製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製,一車可通行全國。大移民大規模移民是秦始皇維護國家統一、政治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0其特點是次數眾多,規模巨大,持續時間很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記載達十二條之多。
其中一次遷徙達三萬戶以上的大規模移民至少有五、六次之多。其中在統一六國當年遷徙到鹹陽的“天下豪富”就達十二萬戶之多。
此外還有許多沒有見於具體記載的遷移,如《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一批富豪曾被遷往各地。根據上述記載估算,秦始皇下令遷徙的人口數以百萬計,甚至很可能達二三百萬人以上。
秦始皇大規模移民的原因和目的主要有充實邊疆地區、直接控製豪強大族、懲罰反賊和罪人、充實皇帝特別關照的地區。
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
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隻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始皇帝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占楚都壽春(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始皇帝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幸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
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齊國。 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麽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投降。 齊國滅亡。
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經過一係列的準備,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發動了南征百越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秦朝諸戰中最艱難激烈一仗。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兩路攻南越,其餘兩路攻西甌。
《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秦始皇南征百越的艱難曆程:“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
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幹等地,向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戰爭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
秦軍勢如破竹,該戰使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史籍稱先秦時期嶺南是煙瘴南蠻之地,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至秦軍南下帶來先進技術始融入文明。
秦軍南下帶來了北方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時代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
秦攻百越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中原與百越的融合及百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北擊匈奴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
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複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占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脫了兵禍的災難。
開發北疆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
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麵屯墾,一麵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開拓西南秦始皇為開拓西南,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著長期的交往,決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
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發眾開鑿了一條從今四川宜賓通往雲南滇池一帶的棧道,因“其處險厄”,“道廣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棧道開通後,大秦的勢力直接抵達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並在這裏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
與此同時,秦又經蜀郡,加強了與邛都、筰、冉者的聯係,並使之納入了郡縣製的行政係統。
從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密切了與內地的關係,而且成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
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製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係,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麵,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係,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複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複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
萬裏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隻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經濟統一度量衡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製度很不一致。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製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
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製上,秦王朝規定6步(約合今23.1厘米 )為尺,240步為一畝。這一畝製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統一幣製
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製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采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
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整一交通
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鹹陽為中心,向四麵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
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
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係的湘江和珠江水係的漓江。
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5年)修成。
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土地製度
在土地製度方麵,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實田也。”
即占有土地的人自動呈報實際占有土地的數量,並按照規定繳納賦稅。
這個法令承認各類土地的實際占有狀況,在客觀上具有推動私有土地數量不斷發展的意義。
他還改變各地“田疇異畝” 的狀況,統一土地度量製度,規定6尺為步,240方步為一畝。這一畝製沿用千年而大致不變。
手工業、商業政策
秦始皇與秦國國君一樣,奉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的經濟政策,力圖使“百姓當家則力農工”。
在對商業有所抑製的同時,秦始皇製定了一係列有關法律,加強對手工業和商業的管理。
為了加強管理,秦朝設立了“漆園嗇夫”、“司空嗇夫”、“采鐵嗇夫”等職官,還製定了《工律》《工人程》《均工律》《效律》等法規。
秦朝法律在保護合法商業活動的同時,明令禁止一切非法的經商活動,沒有特許權力的政府機構以及官吏、農民從事商業經營一律屬於違法行為。
《田律》禁止農民賣酒。《廄苑律》禁止乘用公家車馬的官吏出賣死馬的肉和皮,這類物品必須統一交縣一級政府處理。
《金布律》禁止都官自行出售需要處理的物品,必須統一送大內或縣處理。
《秦律雜抄》有一條法律規定:嚴禁低級官吏利用為其配備的馬匹和差役進行牟利活動,否則處以流放的重刑。秦朝法律還有限製商品價格、保護公平交易、禁止走私等規定。
《金布律》明文規定:除價格在一錢的小商品外,出售者必須明碼標價。
《司空律》規定:糧食價格每擔三十錢,勞動力價格“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
《法律問答》規定:其他國家的商販必須呈驗經營憑證,禁止百姓與非法的外商進行交易。珠玉等貴重商 品不準賣給“邦客”、“旅人”等其他國家的商人。
破獲的走私珠寶必須繳送內史,由內史酌情獎賞。
秦始皇一方麵奉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另一方麵承認並保護大商人的社會地位。
例如烏氏倮以畜牧和貿易致富,“畜至用穀量馬牛”。“秦始皇允許其“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
巴寡婦清一家靠開采丹穴致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台”。
民族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
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秦滅楚後,就進一步統一東南越族地區,於東甌和閩越之地建立了閩中郡(在今福建福州市)。
隨後秦始皇命令屠睢統率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廣東和江西境內。同時發配負債的貧民、贅婿、賈人支援戰爭,終於統一了南越和西甌地區,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從此這些地區就成為秦國的疆域。戰國後期從西到北有一支強大的遊牧部落——匈奴勃然興起,活動在陰山之北的頭曼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陰山北麓),其酋長頭曼單於經常利用行動迅速的騎兵深入中原掠奪糧食、人口,焚燒村舍。
趙武靈王因此采取防禦措施,移民開墾。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黃河以南)一帶為其所占有。
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遷3萬戶到河北榆中墾殖,同時在原來秦、趙、燕的北邊長城基礎上,建成長達5000裏的長城。
文化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製比較一致。
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畫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裏,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
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禦史,命其“定書”,製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
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社會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
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
這裏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 ]
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奸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製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製,一車可通行全國。大移民大規模移民是秦始皇維護國家統一、政治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0其特點是次數眾多,規模巨大,持續時間很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記載達十二條之多。
其中一次遷徙達三萬戶以上的大規模移民至少有五、六次之多。其中在統一六國當年遷徙到鹹陽的“天下豪富”就達十二萬戶之多。
此外還有許多沒有見於具體記載的遷移,如《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一批富豪曾被遷往各地。根據上述記載估算,秦始皇下令遷徙的人口數以百萬計,甚至很可能達二三百萬人以上。
秦始皇大規模移民的原因和目的主要有充實邊疆地區、直接控製豪強大族、懲罰反賊和罪人、充實皇帝特別關照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