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一直重複著這麽一句。至於到底怎麽對不起麻衣子,卻並沒有說明。就像在念咒語一樣,翻來覆去地重複著這句話。
聽到這句話之後自己都有些什麽反應,如今通子已經一點兒都記不起來了。她應該問了句“什麽”或是“怎麽”,但確實回想不起父親的反應。或許父親當時沒有任何反應。女兒的態度,辜負了父親對她的期待。
父親的聲音很微弱,仿佛隨時都會哭出聲來。過了一會兒,他的低聲啜語才逐漸變得清晰可聞。
“那姑娘真可憐……是我硬把她帶到這裏來的,我對不住她。
“不過我也是被逼無奈,我也是為了她好才這麽做的。
“除了這麽做,我還能有什麽辦法?為了她我不知花了多少錢,我想她自己應該也知道。隻盼著她能早些上天成佛吧。”
父親嘴裏不停念叨著這幾句祝禱般的話,看到他這副樣子,通子覺得如果丟下不管,或許他真的會嗚咽起來。於是通子一邊戰戰兢兢地叫著“爸爸”,一邊晃動著他的身子。父親這才如夢初醒,“啊”了一聲,扭頭望著通子的臉。
可當時通子並沒有去看父親的臉,雖然他一臉“怎麽回事”的表情,期待著女兒的回答,通子卻因為害怕看到父親眼眶裏的淚珠,而不敢正視父親的臉龐。
通子並沒有什麽想說的話,她隻是不希望看到父親在自己麵前哭泣。在這種關鍵時刻,通子希望父親能夠保持住他身為一家之主的威嚴。不光為了母親和通子,同時也是為了他自己。若如此下去,通子覺得加納家會從此衰落。
看到父親沉默不語,通子擔心自己是不是惹惱了父親。沒想到沉默了好一陣後,父親突然毫無來由地講述起發生在京都府北,一處名叫天橋立的小鎮的事。一會兒說那個小鎮就在海邊,那裏的海如同池水般平靜;一會兒又自顧自地講起那處的特產。他說日本是因為打了敗仗才變窮的,開戰前物產豐饒,人們都生活得很寬裕。他還說自己很喜歡那裏的人,與他們快樂地相處過一段時間。通子不明白他為什麽要說這些。這時父親又突然說,加納一家代代都受冤魂糾纏,說完沉默了足足有五分鍾之久。看到通子跟著一言不發,父親再次開始了講述。他說自己的性格之所以會變得陰沉,全都是因為日本打了敗仗,國民變得貧困而起。這話聽起來既像是要敞開心扉,又像是一種懺悔。他說自己喜歡助人為樂,不喜歡看見別人一臉苦悶的樣子。不管為了誰,他都會立刻採取實際行動,這樣的想法從未從他的腦中消失。然而,要將祖上傳下的這份家業維持下去,可並非是件輕鬆事。不光要花錢,還要默默承受無法對他人啟齒的苦悶與煎熬。其實他很希望能做些事幫助別人,並沒有絲毫折磨他人的意思,如果有一天能有人明白就好了。他苦著臉說,如果通子長大以後能夠理解,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他用難以聽清的語調講述著這一切,那樣子看起來確實苦不堪言。通子搞不懂他這些話究竟是在沖誰說,自己既沒興趣又難以理解。
父親他為什麽要對自己這樣一個小孩說這些?
“通子,你喜歡麻衣子姐姐嗎?”
聽到父親突然的提問,通子一陣愕然。她這才明白過來,之前父親那番絮絮叨叨的話,原來隻是開場白。突如其來的問題讓通子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時至今日卻來問這樣的問題,實在讓人感覺挺傻的,更重要的是,通子搞不明白父親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另外,通子覺得如果這時隨口回答了這個問題,就等同於承認了麻衣子的死。此時她的腦海中一片混亂,還不想與任何人談論這個問題。
看到通子一言不發,父親的臉上露出稍顯放心的表情。當時通子沒多想,事情也就這麽過去了。但在事隔多年之後的某一天,通子突然回想起父親那天的表情,同時想到他問問題的理由,頓時呆立在當場,內心湧起一陣強烈的不快。她察覺到,當時自己的沉默,肯定被父親誤認為不喜歡麻衣子,所以他才露出一副鬆了口氣的表情。
如果當真如此的話,父親的這種想法實在讓人難以容忍。對當時的通子來說,麻衣子就是她的精神支柱。藤倉良雄事件發生時,要是身邊沒有麻衣子,通子就不可能會像現在這樣重新站起來。不過父親連良雄那件事到底情況如何都沒搞清,會誤解也情有可原。總之,沒有一個人明白麻衣子的死給通子帶來了多大的打擊。所以,說什麽通子不喜歡麻衣子這類的話,根本就是一派胡言。
當時通子並沒有察覺,其實對於麻衣子的死,父親也意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並為此痛苦不堪。自殺身亡的是與正室同住在一個屋簷之下的愛妾,會產生自責之情也不無道理,不過當時通子還隻是個孩子,根本體會不到父親的心情。整理自己的心情已令她十分混亂,根本無暇顧及父親的想法。
另一方麵,從父親的角度出發,他一邊在女兒麵前自言自語地叨念自責個不停,一邊又想方設法地編造故事,推卸造成麻衣子自殺的責任。編造故事、迴避責任。自己是為了麻衣子好,才把她帶到這裏來的;同時也是為了她好,才想盡辦法給她找婆家的。對一個舉目無親的姑娘來說,除了這麽做之外,還能有什麽辦法嗎?自己這是為了她的幸福著想,何錯之有?父親絮絮叨叨地向女兒灌輸著這些想法,同時希望這些想法能夠得到女兒的認同。但女兒實在太年幼了。
若換成如今的通子,或許還能理解父親的這份情感。念初中時,通子又回想起那天夜裏父親惶恐的樣子,開始為他的狡詐而耿耿於懷了很久。不過當時通子心中也有一些骯髒汙穢的企圖,說起來父女二人也算是一丘之貉,之後通子漸漸停止了對此事的思考,對父親的怨恨也隨之煙消雲散。自打藤倉良雄死後,通子迅速早熟起來,感覺就像是個小大人一樣,性格卻變得奇怪而扭曲。
這一切如此奇妙。整個家突然變得靜謐,方才還那樣喧鬧,人們四處奔忙的腳步聲不絕於耳,此刻卻已變得鴉雀無聲。父親也察覺到有些不大對勁兒,坐立不安的,似乎想起身去看看。他抬起左手腕看了看表。盡管還隻是傍晚時分,但鑲著毛玻璃的窗戶外已經是一片漆黑了。
窗外的風聲讓父女二人察覺到一絲異樣。起風了。風聲忽高忽低,不絕地吟唱,感覺一場風雪即將來臨。耳朵裏隻聽到異樣的風聲,人的氣息,似乎已從家裏蒸發消失了。
可悲的是,當時通子和父親都以為事件已就此結束,並把這一點當做不言而喻的事實,不存絲毫懷疑。心裏想著今後隻要緊咬牙關、忍住悲痛,齊心協力做好善後工作就行了。然而事情並非如此。之前發生的事,不過是整個事件的開端,接下來即將上演的,才是這場悲劇的真正高潮。
“那個……”
首先傳來這樣的叫聲,接著有人顫抖著拉開拉門。屋裏的兩人一怔。這便是第二場悲劇的序幕。
竹內太太一臉迷惑地探頭進屋瞧了瞧。她跪在走廊上,臉上帶著操勞了一整天的疲憊,平日那輕佻的態度已消失不見。
聽到這句話之後自己都有些什麽反應,如今通子已經一點兒都記不起來了。她應該問了句“什麽”或是“怎麽”,但確實回想不起父親的反應。或許父親當時沒有任何反應。女兒的態度,辜負了父親對她的期待。
父親的聲音很微弱,仿佛隨時都會哭出聲來。過了一會兒,他的低聲啜語才逐漸變得清晰可聞。
“那姑娘真可憐……是我硬把她帶到這裏來的,我對不住她。
“不過我也是被逼無奈,我也是為了她好才這麽做的。
“除了這麽做,我還能有什麽辦法?為了她我不知花了多少錢,我想她自己應該也知道。隻盼著她能早些上天成佛吧。”
父親嘴裏不停念叨著這幾句祝禱般的話,看到他這副樣子,通子覺得如果丟下不管,或許他真的會嗚咽起來。於是通子一邊戰戰兢兢地叫著“爸爸”,一邊晃動著他的身子。父親這才如夢初醒,“啊”了一聲,扭頭望著通子的臉。
可當時通子並沒有去看父親的臉,雖然他一臉“怎麽回事”的表情,期待著女兒的回答,通子卻因為害怕看到父親眼眶裏的淚珠,而不敢正視父親的臉龐。
通子並沒有什麽想說的話,她隻是不希望看到父親在自己麵前哭泣。在這種關鍵時刻,通子希望父親能夠保持住他身為一家之主的威嚴。不光為了母親和通子,同時也是為了他自己。若如此下去,通子覺得加納家會從此衰落。
看到父親沉默不語,通子擔心自己是不是惹惱了父親。沒想到沉默了好一陣後,父親突然毫無來由地講述起發生在京都府北,一處名叫天橋立的小鎮的事。一會兒說那個小鎮就在海邊,那裏的海如同池水般平靜;一會兒又自顧自地講起那處的特產。他說日本是因為打了敗仗才變窮的,開戰前物產豐饒,人們都生活得很寬裕。他還說自己很喜歡那裏的人,與他們快樂地相處過一段時間。通子不明白他為什麽要說這些。這時父親又突然說,加納一家代代都受冤魂糾纏,說完沉默了足足有五分鍾之久。看到通子跟著一言不發,父親再次開始了講述。他說自己的性格之所以會變得陰沉,全都是因為日本打了敗仗,國民變得貧困而起。這話聽起來既像是要敞開心扉,又像是一種懺悔。他說自己喜歡助人為樂,不喜歡看見別人一臉苦悶的樣子。不管為了誰,他都會立刻採取實際行動,這樣的想法從未從他的腦中消失。然而,要將祖上傳下的這份家業維持下去,可並非是件輕鬆事。不光要花錢,還要默默承受無法對他人啟齒的苦悶與煎熬。其實他很希望能做些事幫助別人,並沒有絲毫折磨他人的意思,如果有一天能有人明白就好了。他苦著臉說,如果通子長大以後能夠理解,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他用難以聽清的語調講述著這一切,那樣子看起來確實苦不堪言。通子搞不懂他這些話究竟是在沖誰說,自己既沒興趣又難以理解。
父親他為什麽要對自己這樣一個小孩說這些?
“通子,你喜歡麻衣子姐姐嗎?”
聽到父親突然的提問,通子一陣愕然。她這才明白過來,之前父親那番絮絮叨叨的話,原來隻是開場白。突如其來的問題讓通子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答才好。時至今日卻來問這樣的問題,實在讓人感覺挺傻的,更重要的是,通子搞不明白父親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另外,通子覺得如果這時隨口回答了這個問題,就等同於承認了麻衣子的死。此時她的腦海中一片混亂,還不想與任何人談論這個問題。
看到通子一言不發,父親的臉上露出稍顯放心的表情。當時通子沒多想,事情也就這麽過去了。但在事隔多年之後的某一天,通子突然回想起父親那天的表情,同時想到他問問題的理由,頓時呆立在當場,內心湧起一陣強烈的不快。她察覺到,當時自己的沉默,肯定被父親誤認為不喜歡麻衣子,所以他才露出一副鬆了口氣的表情。
如果當真如此的話,父親的這種想法實在讓人難以容忍。對當時的通子來說,麻衣子就是她的精神支柱。藤倉良雄事件發生時,要是身邊沒有麻衣子,通子就不可能會像現在這樣重新站起來。不過父親連良雄那件事到底情況如何都沒搞清,會誤解也情有可原。總之,沒有一個人明白麻衣子的死給通子帶來了多大的打擊。所以,說什麽通子不喜歡麻衣子這類的話,根本就是一派胡言。
當時通子並沒有察覺,其實對於麻衣子的死,父親也意識到自己應負的責任,並為此痛苦不堪。自殺身亡的是與正室同住在一個屋簷之下的愛妾,會產生自責之情也不無道理,不過當時通子還隻是個孩子,根本體會不到父親的心情。整理自己的心情已令她十分混亂,根本無暇顧及父親的想法。
另一方麵,從父親的角度出發,他一邊在女兒麵前自言自語地叨念自責個不停,一邊又想方設法地編造故事,推卸造成麻衣子自殺的責任。編造故事、迴避責任。自己是為了麻衣子好,才把她帶到這裏來的;同時也是為了她好,才想盡辦法給她找婆家的。對一個舉目無親的姑娘來說,除了這麽做之外,還能有什麽辦法嗎?自己這是為了她的幸福著想,何錯之有?父親絮絮叨叨地向女兒灌輸著這些想法,同時希望這些想法能夠得到女兒的認同。但女兒實在太年幼了。
若換成如今的通子,或許還能理解父親的這份情感。念初中時,通子又回想起那天夜裏父親惶恐的樣子,開始為他的狡詐而耿耿於懷了很久。不過當時通子心中也有一些骯髒汙穢的企圖,說起來父女二人也算是一丘之貉,之後通子漸漸停止了對此事的思考,對父親的怨恨也隨之煙消雲散。自打藤倉良雄死後,通子迅速早熟起來,感覺就像是個小大人一樣,性格卻變得奇怪而扭曲。
這一切如此奇妙。整個家突然變得靜謐,方才還那樣喧鬧,人們四處奔忙的腳步聲不絕於耳,此刻卻已變得鴉雀無聲。父親也察覺到有些不大對勁兒,坐立不安的,似乎想起身去看看。他抬起左手腕看了看表。盡管還隻是傍晚時分,但鑲著毛玻璃的窗戶外已經是一片漆黑了。
窗外的風聲讓父女二人察覺到一絲異樣。起風了。風聲忽高忽低,不絕地吟唱,感覺一場風雪即將來臨。耳朵裏隻聽到異樣的風聲,人的氣息,似乎已從家裏蒸發消失了。
可悲的是,當時通子和父親都以為事件已就此結束,並把這一點當做不言而喻的事實,不存絲毫懷疑。心裏想著今後隻要緊咬牙關、忍住悲痛,齊心協力做好善後工作就行了。然而事情並非如此。之前發生的事,不過是整個事件的開端,接下來即將上演的,才是這場悲劇的真正高潮。
“那個……”
首先傳來這樣的叫聲,接著有人顫抖著拉開拉門。屋裏的兩人一怔。這便是第二場悲劇的序幕。
竹內太太一臉迷惑地探頭進屋瞧了瞧。她跪在走廊上,臉上帶著操勞了一整天的疲憊,平日那輕佻的態度已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