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完全懂得安娜此時的心情的,他把《浮士德》送給了安娜,並且用鋼筆寫了兩則獻辭:


    anna:


    此書費了十年的光陰才譯成了。


    這是我們十年來生活的紀念。


    m·k.3feb1928


    第二頁上用德語寫著:


    獻給我永遠的戀人安娜


    夜境漸深,安娜將兒輩們服侍睡了之後,又坐在燈下為淑子織圍巾。郭沫若幫著理了幾團亂絲和舊絨線。正是春寒料峭的時候,屋子裏沒有生火盆,很有些冷。


    夫妻倆一邊製毛圍巾一邊閑話家常。說到今後的生計問題,安娜停住了手裏的活計,對郭沫若訴苦道:“和兒已經九歲了,超過了人小學的年齡已經三年。博兒也七歲了,已經到了入學的年齡。總是這麽漂泊不定,終究不是辦法。”


    這也正是郭沫若所焦慮的事。蘇聯是去不成了,祖國是不能呆的,遊歷歐美又沒有錢。究竟往哪兒跑呢?安娜自然是想回日本去,日本畢竟是她的母國。郭沫若是不甘心再去日本的,但為了安娜和兒女們著想,似乎又不能不去。這使得他頗感苦惱了,腦海裏翻來覆去地總是糾纏著這樣一些難解的問題:


    為什麽一定要走呢?


    兒女們一定要受日本式的教育才行嗎?


    究竟往東京呢?還是往長崎?


    到日本去靠著什麽生活?


    啊啊,路是人走出來的,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


    因為生病,誤了赴蘇聯的行期,郭沫若在組織上的安排下,決定攜妻兒再赴日本。臨行前,成仿吾、民治(李一氓)夫婦、繼修夫婦、公冕、嘯平等一些朋友在都益處為他餞行。安娜自然同去。恰巧安琳也來了,兩個女人和郭沫若同桌共食。


    席間,朋友們和郭沫若談笑風生,無拘無束。郭沫若豪情未減,他用詩向大家表白心跡道:


    我今後的半生我相信沒有什麽阻撓,


    我要一任我的情性放漫地引頸高歌。


    我要喚起我們頹廢的邦家,衰殘的民族,


    我要歌出我們新興的無產階級的生活。


    成仿吾插話道:“上海灘上有些文丐說你已經老了,不會再有詩了,你已經成了枯澗,不會再有流泉。”


    郭沫若哈哈一笑,隨口吟道:


    我不相信你這話,我是不相信的;


    我要保持著我的花瓣永遠新鮮。


    我的歌喉要同春天的小鳥一樣,


    乘著和風,我要在晴空中清囀。


    我頭上的黑髮其實也沒有翻白,


    即使白髮皤然,我也不會感覺我老;


    因為我有這不涸的,永遠不涸的流泉,


    在我深深的,深深的心澗之中繚繞。


    大家邊吃邊談,氣氛融洽而又歡欣。因為安娜在座,安琳和郭沫若應對卻極其拘束,好像頗有些坐立不安、食不知味的樣子。郭沫若注意地看了她一眼,覺得安琳比從前消瘦了,臉色也很蒼白。


    為了打破僵局,他主動為安琳夾菜:“請嚐嚐這個——”


    安琳瞧了安娜一眼,臉上禁不住泛出了紅暈。她不大好意思讓郭沫若替她夾菜。她不願意和所欽慕所熱愛的人顯得過分親熱。因為這裏不是鹽酸寮,不是在那座臨海的危樓上,也不是風雨同舟去香港。郭沫若是有妻室兒女的人,他的夫人正坐在他的身旁。


    安娜若有所思地打量著安琳,她沒有說話。


    郭沫若瞧著安琳有些尷尬,心裏禁不住想道:“她假如和我是全無情愫,那我們今天的歡聚必定會更自然而愉快。看起來戀愛並不是專愛對方,是要對方專愛自己。這專愛專靠精神上的表現是不充分的呀!……”


    李一氓是了解郭沫若和安琳的那一段情愫的。他笑著讚美兩位女性道:


    “安娜夫人是聖母瑪利亞,安琳是中國的羅莎·盧森堡(德國早期著名的社會主義者)。”


    “啊喲!她們一個是聖母,一個是無神論者,豈不成了矛盾了麽?”


    不知是誰嚷了一句,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了。安琳滿臉通紅,勉強附和著笑一笑,但笑得很不自然。郭沫若呷了一口酒——辣得有些異常,好像從嘴裏一直辣到了心裏似的。


    晚上,回到寓所裏,安娜問郭沫若:“安琳女士和你什麽關係?”


    郭沫若把他和安琳相識並一同由南昌南下汕頭又轉赴香港的大概情形,向安娜講述了一遍。講到長途行軍中安琳如何關心他,他們兩人又經歷了多少風險,郭沫若的眼睛濕潤了。看得出來,他是很動感情的。


    安娜進一步問道:“你愛她嗎?”


    “自然是愛的。”郭沫若毫不隱諱地回答說。“我們是同誌,又同過患難。”


    “既是愛,為什麽不結婚呢?”


    “唯其愛才不結婚。”


    “是我阻礙著你們罷了。”安娜自言自語地說。她並不抱怨丈夫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相反,她完全能夠理解這種感情,她甚至準備著由自己作出犧牲。


    夜已深了,草蓆上睡著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這是她和郭沫若生育的兒女。她是孩子們的母親。她可以作出犧牲,但兒女們卻不能沒有父親,沒有父愛。想到這些,安娜又指著四個兒女自言自語地說:“假如沒有這許多兒女,我是隨時可以讓你自由的……”


    郭沫若沒有再說話。安娜在身旁,安琳在心上;安娜在心上,安琳去何方?這樣想著,他的心境隨著夜境深沉下去,竟這樣地不寧!


    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七)相濡以沫


    (七)相濡以沫


    一艘從上海開往神戶的日本郵船。開飯的時間到了,船上的傭人把飲食送到一間艙房裏去,那是單獨住在這間艙房的先生指定要送的,一上船就這麽交代過了。


    傭人把飯菜放在桌子上,笑嘻嘻地和乘客閑聊了起來:“請問先生尊姓大名?”“吳誠。”那人推了推眼鏡,回答說。“在貴國做什麽呢?”“我是南昌大學的教授。”“現在正是櫻花開的時候,先生是去日本遊玩麽?”“不,是到東京考察教育。”


    吳誠——其實就是郭沫若。作為受到通緝的政治犯,他在國內是不能住下去了,事實上,上海龍華警備司令部已經探聽到他潛伏的所在。郭沫若和安娜商量了以後,同成仿吾匆匆忙忙跑到內山書店,由內山完造引到一家日本人的旅館住了一夜,第二天又由內山老闆親自陪同把他送上了開往神戶的日本郵船。買船票的時候就用了“吳誠”的假名,因為事先考慮到了一家人同船走目標太大,容易被人注意,弄得不好非但上不了船,說不定在碼頭上便會被偵探扣留。所以,安娜帶著四個孩子乘另一條由上海開往長崎的船,她們母子在長崎上岸後再改乘火車赴神戶。這樣安排,安娜也是為了想把當局的注意力引到她身上來,好掩護郭沫若安然出海。


    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再次去日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亡命生涯。


    郵船離開了碼頭,離開了上海,郭沫若望著漸行漸遠的沉默著的祖國,潸潸地流出了眼淚。他是很不情願離開自己的祖國的,祖國也不是不需要他。然而他卻被逼逃亡國外了。唯一使他寬慰的是:流亡,流亡,安娜始終和他相依為命。他們是貧賤夫妻,也是患難與共的夫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桑逢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桑逢康並收藏郭沫若和他的三位夫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