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民想象過回來的場麵。
他想著回來的時候,大家會熱情地同他打招呼,帶他看燒磚窯和蘋果林,並期盼著往後的好光景;他會再一次向大家保證蘋果的銷路,讓大家不必擔心。
吃飯的話就在徐誌全家裏,他家裏最富裕寬敞,就不給其他人再增加負擔了;可能還會去小學校看看。
如果允許,他還想再去地裏看看大家今年種了些什麽;今年的青貯飼料要做多少,養了多少羊……
他沒有想到眼前扶老挈幼的場麵。
“叔,這……”
徐誌全嘴巴微張:“啊呀呀,大隊的人……哎,衛民啊,這是大家夥自己過來的,我事先是真沒有安排。”這比當年集體勞動的時候都自覺,當年還要他在大喇叭裏麵反複吆喝哩。
在人群裏,他看到了賀英和秀蓮,還有請來的大廚;他喃喃道:“怎麽都出來湊熱鬧了?”
上次出現這個場麵……好像是送衛民去上學吧……
王雲芳同樣震驚,她低聲說道:“衛民,咱們下來吧。”
“哎。”鄭衛民不能再坐在驢車上了,眼前的場景讓他有些手足無措。
鄭衛民和王雲芳一下車,尕娃和二栓也不坐車了,他們也跳了下來,走在鄭衛民和王雲芳的身後,臉上是興奮的笑。
徐誌全自言自語道:“這是咋弄的……”他對徐老漢說道:“叔,你把驢車弄回去,我和衛民他們一道走。”
“哎,能行。”徐老漢也不知道該咋辦了,那就聽安排吧。
到了村口,一個小娃娃好奇地問道:“你就是衛民叔?”他的小臉看來是洗過的,但不知道跑去哪裏玩了一圈,又有些髒。
“是我。你是誰家的娃娃?”
“你六叔的孫子!”賀英在邊上解釋了一下,她紅光滿麵,笑就沒停過。
看到有陌生的年輕婦人,她懷裏抱著一個小娃娃,牙還沒長齊;鄭衛民問道:“這是哪家的嫂子?”
“大隊北邊紅旗家的,紅旗在磚廠那邊。”
鄭衛民問道:“嫂子,讓我抱一會行不?”
“哎,能行!”
小娃娃的嘴卻癟著,不太想讓鄭衛民抱;婦人大笑:“你衛民叔抱你你還不願意?”
好像是母親的笑聲讓小娃娃心中踏實,便不再抗拒鄭衛民。
鄭衛民接過這個小娃娃,掂了掂,有點份量。
“走,咱們回大隊了!”
磚廠那邊,紅旗看到自己兒子被鄭衛民抱著,嘴巴咧到耳後根。
周圍的人打趣道:“紅旗,你兒子被衛民抱了,將來肯定有出息!”
大家夥一道回了大隊,鄭衛民抱著孩子還不忘四處張望:“和以前是不一樣了。”
尕娃說道:“衛民哥,回頭你去我家看看,我家窯洞也接上磚帽了,還買了自行車。”尕娃沒去過大城市,不知道那邊的生活是什麽樣子,他隻知道自己家的生活比以前好了。
有驢車,有自行車,還接了磚帽,這在以前幾年他怎麽敢想?
鄭衛民看到的窯洞幾乎都有磚帽——裏麵怎麽樣他不知道——牲口比之前也多了不少,這從空氣中就能聞出來。
徐秀蓮問道:“雲芳,這次來能過幾天?”鄭衛民周圍的人多,她不好過去,便和王雲芳拉話。
王雲芳說道:“過不了幾天,等婚禮結束我們就要回去了。秀蓮姐,你變好看了。”
徐秀蓮的臉又紅了,她低聲問道:“你和衛民甚時候結婚哩?”
王雲芳的臉上也浮現紅暈:“明年後年吧。奮強寄照片回來了沒有?帶我去看看吧。”
“走。”
和鄭衛民打了個招呼,王雲芳和徐秀蓮先脫離了大部隊,但身後也跟著一群女人。
“衛民,孩子給我吧,抱了這小半天,該累了。”婦人怕娃娃尿鄭衛民身上。
鄭衛民把孩子還給人家:“嫂子,這娃娃真乖。”
“也就在你麵前老實一點,等會兒就不是這樣了。”婦人接過孩子,退出了人群,她小聲對孩子說道:“可要好好念書,將來去北京上大學。”
小娃娃聽不懂母親說什麽,隻是咿咿呀呀地要去別的地方再轉悠一圈。
徐誌全帶著鄭衛民在大隊裏轉了一圈,到了當年他住過的破窯洞。
“衛民,給稍微修整了一下,接了磚帽,裏麵的炕也給重新弄了一個。”
院子的籬笆都重新給紮了,很整齊;門窗也換了,裏麵的地麵也鋪了一層磚,打掃得很幹淨。
鄭衛民內心不安:“叔,有這錢你們幹點啥不行?”
“其實也就費點人工,咱們大隊有木匠,閑著的時候就捎帶手給做了;磚不用我說了吧?大隊的燒磚窯你也看到了。這木料,嘿嘿嘿,當初種蘋果的時候得把地給空出來,砍伐了不少樹木。等下帶你去別人家看看,家家戶戶的門窗都換了。”
徐誌全挺得意,他就知道鄭衛民會說什麽。
“對了,咱們去看看蘋果林吧。”鄭衛民還惦記這個好東西呢。
“走。”徐誌全對蘋果樹很上心,在他看來,果樹雖然金貴一些,但能有更大的盼頭;退一萬步說,就算蘋果賣得不好,自家大隊也能添點副食品,再不濟,蘋果樹也是木頭,聽說適合做家具。
一群人往蘋果地那邊走去,夏天很熱,陽光熾熱,但擋不住大家的熱情。
徐家村是第一波種蘋果的,種的也是最多的。
鄭衛民放眼望去,一人多高的蘋果林非常壯觀。
“縣裏說了,明年就能掛果,農業部的專家給縣裏指導了,縣裏會有專人來看著。”徐誌全站在鄭衛民旁邊,意氣風發。
聽說這蘋果非常好,他期待結出來的果子能像專家嘴裏說的一樣;如果真的是那樣,大隊明年的光景又能好很多,而且以後都不用再擔心了。
明年……鄭衛民也期待著明年。
這是他一手促成的,明年的第一撥蘋果一定要帶到北京,給各領導還有農業部那邊的專家們看看嚐嚐,還要再請幾個記者幫忙寫幾篇文章,讓更多的人知道陝北有這個好東西。
他想著回來的時候,大家會熱情地同他打招呼,帶他看燒磚窯和蘋果林,並期盼著往後的好光景;他會再一次向大家保證蘋果的銷路,讓大家不必擔心。
吃飯的話就在徐誌全家裏,他家裏最富裕寬敞,就不給其他人再增加負擔了;可能還會去小學校看看。
如果允許,他還想再去地裏看看大家今年種了些什麽;今年的青貯飼料要做多少,養了多少羊……
他沒有想到眼前扶老挈幼的場麵。
“叔,這……”
徐誌全嘴巴微張:“啊呀呀,大隊的人……哎,衛民啊,這是大家夥自己過來的,我事先是真沒有安排。”這比當年集體勞動的時候都自覺,當年還要他在大喇叭裏麵反複吆喝哩。
在人群裏,他看到了賀英和秀蓮,還有請來的大廚;他喃喃道:“怎麽都出來湊熱鬧了?”
上次出現這個場麵……好像是送衛民去上學吧……
王雲芳同樣震驚,她低聲說道:“衛民,咱們下來吧。”
“哎。”鄭衛民不能再坐在驢車上了,眼前的場景讓他有些手足無措。
鄭衛民和王雲芳一下車,尕娃和二栓也不坐車了,他們也跳了下來,走在鄭衛民和王雲芳的身後,臉上是興奮的笑。
徐誌全自言自語道:“這是咋弄的……”他對徐老漢說道:“叔,你把驢車弄回去,我和衛民他們一道走。”
“哎,能行。”徐老漢也不知道該咋辦了,那就聽安排吧。
到了村口,一個小娃娃好奇地問道:“你就是衛民叔?”他的小臉看來是洗過的,但不知道跑去哪裏玩了一圈,又有些髒。
“是我。你是誰家的娃娃?”
“你六叔的孫子!”賀英在邊上解釋了一下,她紅光滿麵,笑就沒停過。
看到有陌生的年輕婦人,她懷裏抱著一個小娃娃,牙還沒長齊;鄭衛民問道:“這是哪家的嫂子?”
“大隊北邊紅旗家的,紅旗在磚廠那邊。”
鄭衛民問道:“嫂子,讓我抱一會行不?”
“哎,能行!”
小娃娃的嘴卻癟著,不太想讓鄭衛民抱;婦人大笑:“你衛民叔抱你你還不願意?”
好像是母親的笑聲讓小娃娃心中踏實,便不再抗拒鄭衛民。
鄭衛民接過這個小娃娃,掂了掂,有點份量。
“走,咱們回大隊了!”
磚廠那邊,紅旗看到自己兒子被鄭衛民抱著,嘴巴咧到耳後根。
周圍的人打趣道:“紅旗,你兒子被衛民抱了,將來肯定有出息!”
大家夥一道回了大隊,鄭衛民抱著孩子還不忘四處張望:“和以前是不一樣了。”
尕娃說道:“衛民哥,回頭你去我家看看,我家窯洞也接上磚帽了,還買了自行車。”尕娃沒去過大城市,不知道那邊的生活是什麽樣子,他隻知道自己家的生活比以前好了。
有驢車,有自行車,還接了磚帽,這在以前幾年他怎麽敢想?
鄭衛民看到的窯洞幾乎都有磚帽——裏麵怎麽樣他不知道——牲口比之前也多了不少,這從空氣中就能聞出來。
徐秀蓮問道:“雲芳,這次來能過幾天?”鄭衛民周圍的人多,她不好過去,便和王雲芳拉話。
王雲芳說道:“過不了幾天,等婚禮結束我們就要回去了。秀蓮姐,你變好看了。”
徐秀蓮的臉又紅了,她低聲問道:“你和衛民甚時候結婚哩?”
王雲芳的臉上也浮現紅暈:“明年後年吧。奮強寄照片回來了沒有?帶我去看看吧。”
“走。”
和鄭衛民打了個招呼,王雲芳和徐秀蓮先脫離了大部隊,但身後也跟著一群女人。
“衛民,孩子給我吧,抱了這小半天,該累了。”婦人怕娃娃尿鄭衛民身上。
鄭衛民把孩子還給人家:“嫂子,這娃娃真乖。”
“也就在你麵前老實一點,等會兒就不是這樣了。”婦人接過孩子,退出了人群,她小聲對孩子說道:“可要好好念書,將來去北京上大學。”
小娃娃聽不懂母親說什麽,隻是咿咿呀呀地要去別的地方再轉悠一圈。
徐誌全帶著鄭衛民在大隊裏轉了一圈,到了當年他住過的破窯洞。
“衛民,給稍微修整了一下,接了磚帽,裏麵的炕也給重新弄了一個。”
院子的籬笆都重新給紮了,很整齊;門窗也換了,裏麵的地麵也鋪了一層磚,打掃得很幹淨。
鄭衛民內心不安:“叔,有這錢你們幹點啥不行?”
“其實也就費點人工,咱們大隊有木匠,閑著的時候就捎帶手給做了;磚不用我說了吧?大隊的燒磚窯你也看到了。這木料,嘿嘿嘿,當初種蘋果的時候得把地給空出來,砍伐了不少樹木。等下帶你去別人家看看,家家戶戶的門窗都換了。”
徐誌全挺得意,他就知道鄭衛民會說什麽。
“對了,咱們去看看蘋果林吧。”鄭衛民還惦記這個好東西呢。
“走。”徐誌全對蘋果樹很上心,在他看來,果樹雖然金貴一些,但能有更大的盼頭;退一萬步說,就算蘋果賣得不好,自家大隊也能添點副食品,再不濟,蘋果樹也是木頭,聽說適合做家具。
一群人往蘋果地那邊走去,夏天很熱,陽光熾熱,但擋不住大家的熱情。
徐家村是第一波種蘋果的,種的也是最多的。
鄭衛民放眼望去,一人多高的蘋果林非常壯觀。
“縣裏說了,明年就能掛果,農業部的專家給縣裏指導了,縣裏會有專人來看著。”徐誌全站在鄭衛民旁邊,意氣風發。
聽說這蘋果非常好,他期待結出來的果子能像專家嘴裏說的一樣;如果真的是那樣,大隊明年的光景又能好很多,而且以後都不用再擔心了。
明年……鄭衛民也期待著明年。
這是他一手促成的,明年的第一撥蘋果一定要帶到北京,給各領導還有農業部那邊的專家們看看嚐嚐,還要再請幾個記者幫忙寫幾篇文章,讓更多的人知道陝北有這個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