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天魔禍亂十洲島(五)
西遊:旃檀大聖金蟬王 作者:與謬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從那傳說中,被公認早已魂飛魄散的祖龍,以靈魂靈體形態,重新現身。
暗中謀劃多年,引導龍族洗脫舊日劫難。
還與南瞻部洲最強大的人族國家,大唐國合作。
甚至不惜與唐國皇帝融合。
以自身為錨點,將龍族與人族的氣運、命運,交織在了一起之後。
龍族,尤其是如今,相對獨立的四海龍族。
在三界之中的影響力,隨之激增。
與加入西方佛門的護法神龍、被天庭完全收編的星宿龍不同。
四海龍族,自成體係。
在與天庭合作,獲得神職之後,仍舊擁有相對較大的自主權。
特別是當祖龍之魂現世後。
那四海龍族的首領,敖廣、敖順、敖閏和敖欽,更是立刻現身朝拜。
那場麵,顯然是相互配合,蓄謀已久的。
自從那場發生在南瞻部洲,大唐國的九龍感天大會召開後。
天庭和各方群仙皆以知曉。
這龍族,顯然從來沒有放棄過,暗中采取行動追尋複興。
原本,自從龍漢量劫之後,先天神聖龍族看似與鳳凰、麒麟一樣。
都在迅速走向沒落,隻不過是沒落的方式不同。
鳳凰麒麟堅持維護血脈的純粹,但仍舊無法阻止後裔越來越少,實力越來越差的結局。
龍族則是放縱血脈日漸流失、淡薄。
致使這世間的龍種越來越多,而純血的龍族卻越來越少、血脈質量也越來越駁雜。
在漫天仙神眼中,龍族就像是一群,水澤之中鑽來鑽去的泥鰍。
再無任何威脅性可言。
而包括四海龍族在內,他們表現的也的確,足夠的謙卑恭順。
行雲布雨,任勞任怨。
雖說做不到絕對的令行禁止,但大麵上也沒出過什麽錯。
若無龍族輔助,天庭要綜合統籌管理,四洲大陸的降水。
要維護四海內的洋流循環,壓製那些亂七八糟的深海水獸鬧事,也沒有如今這麽輕鬆。
但在祖龍之魂現身後,回頭再仔細一分析。
天庭內,那些敏銳的仙官神吏都發現了,情況顯然並沒有那麽簡單。
那四海龍族,看似是在為天庭效命,但實際上卻已通過江河湖海等水脈。
深入到了四洲大陸各處、各地。
與天庭之間的關係,也更像是合作,而非隸屬。
另外,那龍族的血脈,看似是在不斷分散中日漸稀薄劣化。
但實際上,當一切延續發展至今。
不僅是蛇類、魚類,能夠帶著它們的天賦與力量,進化為龍。
背著甲殼的龜、奔跑在陸地上的馬,甚至是部分人族。
都能夠擁有龍的力量,甚至軀殼肢體上,也會表現出龍屬的特點。
這與其說是,龍族的血脈在退化。
反倒更像是……龍族的血脈正在博采眾長、海納百川。
以世間百族,自然而然的生存繁衍為“路”,逐步實現某種另類的,進化。
在此情況下,大唐國長安京,九龍感天大會之後。
玉帝接受了祖龍的鱗片,也接受了當前的局麵。
應允龍族可以繼續如往昔那樣,管理一方水脈,行使行雲布雨之權。
但是,隨著剮龍台的崩碎、剮龍刀的遺失。
天庭事實上,已經失去了能夠掌控龍族的絕對權柄。
就算目前四海龍族依舊謙遜、依舊聽話,但它們又能謙遜、聽話多久呢?
玉帝心中已再無法像原來那樣,對四海龍族徹底放心了。
真實的龍族,它們在暗中,還積蓄著怎樣的力量?
是否會對這三界的安寧,造成威脅?
曾經,因為龍鳳麒麟三族大戰,引發的那場龍漢量劫。
對整個洪荒世界造成的破壞,實在是太大,絕不能再現。
玉帝身為三界之主,不得不做最糟糕的假設,考慮這些潛在的風險。
而此時,如來佛祖的建議,正好戳中了玉帝心中擔憂之事。
如果能借助此次東海危機,迫使四海龍族出手,全力以赴平息災難。
或許,就能逼出龍族一直在隱藏的底牌。
站在天庭、站在三界之主,站在諸多複雜考量的立場上。
經過這一番利弊權衡、審慎思考之後。
玉帝心中,也得出了應該暫不出手,放任危機蔓延的結論。
坐視那域外天魔繼續變強,繼續破壞地脈、吞噬靈氣,毀滅十洲三島。
對於守護洪荒三界而言,或許,才是最穩妥的選擇。
金靈聖母還試圖繼續爭辯,力主帶兵除患。
但得到的結果,卻隻是玉帝的沉默與搖頭。
就在這時,那闡教之主元始天尊,卻忽而抬手劃開空間。
打開了一道,連接昆侖島上空的通道,舉步就想要邁入其中。
而佛祖所化的僧人,反應也極快。
伸手虛空一抹,就在元始聖人進入通道前,將空間裂痕關上了。
“玉皇大天尊禦令已下,還請元始聖人在此靜待,不要擅自出手。”
如來麵上顯露著微笑,似是真誠的出言勸阻。
元始聖人也隻能將抬起的腿重新放下,看向那如來,含怒道。
“我想要去護住十洲三島這處仙山福地。
想要救我闡教門下的弟子,難道這也不行?!”
“不行。”
如來佛祖麵上看似和善,但回應的卻極為堅定,半步不退。
“十洲三島上生活的,不過是一些妖族異獸而已。
想必,這些披毛戴角、濕生卵化之輩的生死,元始聖人也不會在意。
至於闡教門徒,小僧相信,闡教信奉天命、以維護三界規則秩序為己任。
今日,能夠為了消除量劫隱患,維護三界安寧的大局而死。
他們的死亡雖然痛苦,但卻是為了踐行闡教教義而死,一定能死得其所。
還請元始聖人以大局為重,不要因為顧及私心小利,而置三界安危於不顧。”
以闡教最喜歡說的天命、規矩和大局,來教訓闡教的元始聖人。
如來佛祖這一番話,字字句句雖然說的禮貌、平和。
但幾乎滿是蘊含尖酸譏諷之意的“軟釘子”。
大殿中,天庭仙官裝作沒有聽到,闡教門人各個麵色難看,有苦難言。
就連那元始聖人麵上,也是青一陣白一陣,想要反駁但又說不出話來。
憋了半天,隻能咬著牙,一字一頓的道。
“貧道若是非去不可呢?”
如來佛祖聞言輕笑一聲,抬手單掌立於身前,周身金光湧動。
白色僧衣之上的金色袈裟,似流水般湧動起來,逐漸蔓延籠罩全身。
轉瞬間,原本的中年僧人已然不在。
一尊滿頭生肉髻、遍體現金光,莊重威嚴至極的丈六佛陀金身。
取而代之,顯現於淩霄寶殿之上。
那佛祖金身無悲無喜、雙眼眸光深邃空寂,仿佛已然看穿一切、放下一切。
但又好像同樣,已然擁有一切、容納一切。
淩霄寶殿之上,來自佛門的僧眾羅漢,早已各個虔誠的跪倒在地,口稱世尊。
即使是文殊、普賢、地藏、觀音四位菩薩。
此時也垂首低眉,口中誦起了佛經。
玉清元始在這尊丈六金身麵前。
明明同為聖人境。
心中竟然也莫名的,生出了一種想要跪拜的衝動。
這種衝動雖然很微弱,但卻足以讓他感覺到不安與惶恐。
正在此時,卻聽那佛祖金身,從容開口道。
“那就請元始聖人,隨小僧去域外一戰……”
暗中謀劃多年,引導龍族洗脫舊日劫難。
還與南瞻部洲最強大的人族國家,大唐國合作。
甚至不惜與唐國皇帝融合。
以自身為錨點,將龍族與人族的氣運、命運,交織在了一起之後。
龍族,尤其是如今,相對獨立的四海龍族。
在三界之中的影響力,隨之激增。
與加入西方佛門的護法神龍、被天庭完全收編的星宿龍不同。
四海龍族,自成體係。
在與天庭合作,獲得神職之後,仍舊擁有相對較大的自主權。
特別是當祖龍之魂現世後。
那四海龍族的首領,敖廣、敖順、敖閏和敖欽,更是立刻現身朝拜。
那場麵,顯然是相互配合,蓄謀已久的。
自從那場發生在南瞻部洲,大唐國的九龍感天大會召開後。
天庭和各方群仙皆以知曉。
這龍族,顯然從來沒有放棄過,暗中采取行動追尋複興。
原本,自從龍漢量劫之後,先天神聖龍族看似與鳳凰、麒麟一樣。
都在迅速走向沒落,隻不過是沒落的方式不同。
鳳凰麒麟堅持維護血脈的純粹,但仍舊無法阻止後裔越來越少,實力越來越差的結局。
龍族則是放縱血脈日漸流失、淡薄。
致使這世間的龍種越來越多,而純血的龍族卻越來越少、血脈質量也越來越駁雜。
在漫天仙神眼中,龍族就像是一群,水澤之中鑽來鑽去的泥鰍。
再無任何威脅性可言。
而包括四海龍族在內,他們表現的也的確,足夠的謙卑恭順。
行雲布雨,任勞任怨。
雖說做不到絕對的令行禁止,但大麵上也沒出過什麽錯。
若無龍族輔助,天庭要綜合統籌管理,四洲大陸的降水。
要維護四海內的洋流循環,壓製那些亂七八糟的深海水獸鬧事,也沒有如今這麽輕鬆。
但在祖龍之魂現身後,回頭再仔細一分析。
天庭內,那些敏銳的仙官神吏都發現了,情況顯然並沒有那麽簡單。
那四海龍族,看似是在為天庭效命,但實際上卻已通過江河湖海等水脈。
深入到了四洲大陸各處、各地。
與天庭之間的關係,也更像是合作,而非隸屬。
另外,那龍族的血脈,看似是在不斷分散中日漸稀薄劣化。
但實際上,當一切延續發展至今。
不僅是蛇類、魚類,能夠帶著它們的天賦與力量,進化為龍。
背著甲殼的龜、奔跑在陸地上的馬,甚至是部分人族。
都能夠擁有龍的力量,甚至軀殼肢體上,也會表現出龍屬的特點。
這與其說是,龍族的血脈在退化。
反倒更像是……龍族的血脈正在博采眾長、海納百川。
以世間百族,自然而然的生存繁衍為“路”,逐步實現某種另類的,進化。
在此情況下,大唐國長安京,九龍感天大會之後。
玉帝接受了祖龍的鱗片,也接受了當前的局麵。
應允龍族可以繼續如往昔那樣,管理一方水脈,行使行雲布雨之權。
但是,隨著剮龍台的崩碎、剮龍刀的遺失。
天庭事實上,已經失去了能夠掌控龍族的絕對權柄。
就算目前四海龍族依舊謙遜、依舊聽話,但它們又能謙遜、聽話多久呢?
玉帝心中已再無法像原來那樣,對四海龍族徹底放心了。
真實的龍族,它們在暗中,還積蓄著怎樣的力量?
是否會對這三界的安寧,造成威脅?
曾經,因為龍鳳麒麟三族大戰,引發的那場龍漢量劫。
對整個洪荒世界造成的破壞,實在是太大,絕不能再現。
玉帝身為三界之主,不得不做最糟糕的假設,考慮這些潛在的風險。
而此時,如來佛祖的建議,正好戳中了玉帝心中擔憂之事。
如果能借助此次東海危機,迫使四海龍族出手,全力以赴平息災難。
或許,就能逼出龍族一直在隱藏的底牌。
站在天庭、站在三界之主,站在諸多複雜考量的立場上。
經過這一番利弊權衡、審慎思考之後。
玉帝心中,也得出了應該暫不出手,放任危機蔓延的結論。
坐視那域外天魔繼續變強,繼續破壞地脈、吞噬靈氣,毀滅十洲三島。
對於守護洪荒三界而言,或許,才是最穩妥的選擇。
金靈聖母還試圖繼續爭辯,力主帶兵除患。
但得到的結果,卻隻是玉帝的沉默與搖頭。
就在這時,那闡教之主元始天尊,卻忽而抬手劃開空間。
打開了一道,連接昆侖島上空的通道,舉步就想要邁入其中。
而佛祖所化的僧人,反應也極快。
伸手虛空一抹,就在元始聖人進入通道前,將空間裂痕關上了。
“玉皇大天尊禦令已下,還請元始聖人在此靜待,不要擅自出手。”
如來麵上顯露著微笑,似是真誠的出言勸阻。
元始聖人也隻能將抬起的腿重新放下,看向那如來,含怒道。
“我想要去護住十洲三島這處仙山福地。
想要救我闡教門下的弟子,難道這也不行?!”
“不行。”
如來佛祖麵上看似和善,但回應的卻極為堅定,半步不退。
“十洲三島上生活的,不過是一些妖族異獸而已。
想必,這些披毛戴角、濕生卵化之輩的生死,元始聖人也不會在意。
至於闡教門徒,小僧相信,闡教信奉天命、以維護三界規則秩序為己任。
今日,能夠為了消除量劫隱患,維護三界安寧的大局而死。
他們的死亡雖然痛苦,但卻是為了踐行闡教教義而死,一定能死得其所。
還請元始聖人以大局為重,不要因為顧及私心小利,而置三界安危於不顧。”
以闡教最喜歡說的天命、規矩和大局,來教訓闡教的元始聖人。
如來佛祖這一番話,字字句句雖然說的禮貌、平和。
但幾乎滿是蘊含尖酸譏諷之意的“軟釘子”。
大殿中,天庭仙官裝作沒有聽到,闡教門人各個麵色難看,有苦難言。
就連那元始聖人麵上,也是青一陣白一陣,想要反駁但又說不出話來。
憋了半天,隻能咬著牙,一字一頓的道。
“貧道若是非去不可呢?”
如來佛祖聞言輕笑一聲,抬手單掌立於身前,周身金光湧動。
白色僧衣之上的金色袈裟,似流水般湧動起來,逐漸蔓延籠罩全身。
轉瞬間,原本的中年僧人已然不在。
一尊滿頭生肉髻、遍體現金光,莊重威嚴至極的丈六佛陀金身。
取而代之,顯現於淩霄寶殿之上。
那佛祖金身無悲無喜、雙眼眸光深邃空寂,仿佛已然看穿一切、放下一切。
但又好像同樣,已然擁有一切、容納一切。
淩霄寶殿之上,來自佛門的僧眾羅漢,早已各個虔誠的跪倒在地,口稱世尊。
即使是文殊、普賢、地藏、觀音四位菩薩。
此時也垂首低眉,口中誦起了佛經。
玉清元始在這尊丈六金身麵前。
明明同為聖人境。
心中竟然也莫名的,生出了一種想要跪拜的衝動。
這種衝動雖然很微弱,但卻足以讓他感覺到不安與惶恐。
正在此時,卻聽那佛祖金身,從容開口道。
“那就請元始聖人,隨小僧去域外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