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淩霄寶殿內,依舊如之前那般威嚴、恢弘、明亮。


    但是,這裏的氣氛。


    卻已經自從那位,身披金色袈裟的中年僧人,西方靈山之主的那句話說出口後。


    徹底陷入了一片死寂。


    大殿之上,元始聖人高居首座,與昂首抬頭,立於大殿中央的佛祖如來,彼此對視。


    元始聖人麵無表情,雙目銳利。


    中年僧人態度恭敬,雙眼中,還透著些許真誠的笑意。


    但卻誰也不開口說話,就讓這大殿沉沒在一片,充斥寒意的死寂中。


    殿上,聚在左邊的闡教門人各個警惕戒備,主動與右邊,來自佛門的羅漢僧眾拉開距離。


    分出了一條,能容半人通過的空隙。


    而佛門僧眾卻各個不動如山,原地站定,雙目似合又似微睜,完全不為外界的變化所擾。


    兩相對比之下。


    麵色或憤怒赤紅、或陰冷青白,手已經在袖中緊握法寶,各個如臨大敵的道門闡教弟子。


    在佛門眾僧諸羅漢麵前,難免顯得失了沉穩與從容,更缺了幾分自信與氣勢。


    排在道門佛門後方,數量更多的天庭星君、仙吏,雷、火、瘟、鬥,三山五嶽神官見此場景。


    雖然不敢議論紛紛、不敢神念傳音。


    但彼此之間的眼神交流,點頭搖頭,卻是從來沒有斷過。


    也有一些天庭仙神,如掌管天兵調度權的托塔天王李靖、管理眾仙神籍與各方功曹的東華仙君。


    他們則試圖通過道門闡教群仙,主動避讓開的那條空隙,觀察玉皇大天尊此時的態度。


    在他們看來,此時由玉帝作為佛道之外的第三方,出言打破僵局,緩和氣氛最為合適。


    然而,讓他們失望的是。


    不知道為什麽,今日的玉皇大天尊格外沉默,也格外淡定。


    到現在依舊不言不語。


    就連他身邊,平日裏最是樂樂嗬嗬,喜歡出麵打圓場的和事佬,太白金星。


    此時也好像提前商量好了一樣,垂首低眉,似乎正在神遊天外。


    托塔天王李靖,他是心中最著急的。


    家中三個兒子,兩個師從佛門菩薩,一個師從闡教老仙。


    佛道雙方若起摩擦,他這個天庭總兵的位置,怕是就要保不住了。


    於是,李靖將目光移到了淩霄寶殿,最靠殿門口那邊的牆角處。


    卻見那位白須白眉,一身八卦道袍的太清聖人善屍,太上老君。


    他居然在用袖子半遮住臉,偷偷、悄悄的嗑瓜子吃。


    注意到李靖的視線後,太上老君才匆忙將瓜子一收,繼續窩在角落裏正襟危坐。


    顯然也是一副,不想開口出言,打破僵局、緩和氣氛的樣子。


    李天王隻覺得,自己像是一隻熱鍋上的螞蟻,心中又急又躁,但卻偏偏發作不得。


    隻能繼續在這片,焦灼的死寂中,隨著佛道群仙一同沉默。


    闡教、天庭這邊暗流湧動,佛門其實也並非表麵上,那般從容平靜。


    此次隨如來佛祖一同前往淩霄寶殿,參與朝會的靈山諸僧,以文殊、普賢、地藏、觀音四菩薩為首。


    四菩薩中,文殊、普賢皆已步入準聖境界。


    地藏王菩薩,實力也在大羅金仙境界巔峰,加之鎮守陰司、度化眾鬼,積累下來的眾多功德庇護。


    實力也足以與準聖媲美。


    唯有觀音菩薩,昔年斬屍失敗,如今修為仍舊停留在大羅金仙中期。


    而除此之外,其餘僧眾羅漢的修為,大多都在真仙、金仙境界。


    卻是整個靈山佛土中,實力最墊底的那一批。


    相比於旁邊,精銳盡出,僅準聖就有十多位的道門闡教。


    若是雙方真的動起手來,兵對兵、將對將,佛門無疑會遭受一場慘敗。


    闡教眾仙一開始,都認為這是佛門在主動示弱。


    卻不料那如來佛祖,竟然真敢出言不遜,與元始聖人正麵衝突。


    回過頭來一想,闡教眾仙才反應過來。


    那如來身後的四位菩薩,其中有三位,當年都是闡教門徒。


    諷刺之意如此明顯,佛門這是在表麵示弱,暗中爭強啊!


    不過,那四位菩薩身後的僧眾羅漢,雖然各個閉目不動,心中誦經,看似從容淡定。


    然而實際上,卻也並非真就無懼無畏。


    隻不過在他們心中,隻要那位修成丈六金身,憑實力降服孔雀佛母。


    再以一敵二,接連擊敗曾經的西方二聖,奪得鴻蒙紫氣,成聖人之位的如來佛祖。


    此時還站在他們前方。


    那麽無論旁邊的道門闡教眾仙,如何顯露殺機、釋放威壓,他們都能穩住心態。


    然而,甚至讓如來佛祖都略感意外。


    不得不在與元始聖人對峙期間,分神多看一眼的,卻是原本最不該出意外的觀音菩薩。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她就一直在走神。


    甚至幾次微微翹起嘴角,一副差點笑出聲的樣子。


    當然,菩薩的這些細微麵部變化,幾乎是微不可察的。


    即使是身邊的另外三位菩薩,都沒有注意到。


    隻是這些細微變化,瞞不過如來佛祖敏銳的感知罷了。


    “觀音尊者,可是你留在下界的神念化身,有何不妥?”


    聽聞佛祖傳音,觀音菩薩方才如夢初醒般,神色一肅,同樣傳音道。


    “那孫悟空恢複自由後,心中仍舊放不下花果山。


    取經人隻能隨他東返,先幫悟空了卻俗願,目前已偏離西行之路。


    在東返路途上,他們解救了淮水無支祁。


    又巧遇隱姓埋名,在大聖禪院內拜訪故人的通天聖人。


    取經人性格不羈,與那潑猴一起……又鬧出了一些笑話。


    故而片刻之前稍有失神,還望佛祖勿怪。”


    忽而從觀音菩薩的傳音中,聽聞通天聖人之名。


    身披金色袈裟的中年僧人,即使是正在與元始聖人對峙。


    神色也不禁微頓片刻,之後才重新恢複如常,再度傳音詢問道。


    “你留在取經人身邊的那一縷神念,可已被通天聖人察覺?”


    “應該還未被發現,在靠近通天聖人後,我已將神念暫時斷開,令柳葉化作尋常法寶。”


    聽聞如此,如來佛祖才放下心來,再度傳音提醒。


    “那猴兒自主掙脫五行山,心性不定、乖張未馴,五百年的沉澱與磨礪前功盡棄。


    如今,隻怕那取經人約束不住,反受心猿所製,為西行之事多增變數。


    觀音尊者,那金、緊、禁三箍,你需適時善用,以定心真言降服心猿。


    淩霄寶殿事畢,盡快動身,萬不可因遲誤事,擾亂西行大局。”


    “謹奉世尊之命。”


    觀音菩薩恭敬的傳音回應,而後便再未多談其他。


    包括之後,一僧一猴深入十洲三島,嚇退道行天尊,還有玄奘計劃中的那個“實驗”。


    這諸多在玄奘主導下推進的事情,觀音菩薩皆隻字未提。


    先前所言,也是將回頭折返、西行暫止的主要責任,歸結為悟空思鄉心切。


    而這一切,都是觀音菩薩與玄奘,早在長安城九龍感天大會。


    甚至早在當初,江州金山寺時,就已經達成的默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旃檀大聖金蟬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與謬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與謬說並收藏西遊:旃檀大聖金蟬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