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孫策義釋太史慈
讓你寫猴子,你現場寫大鬧天宮 作者:浮遊1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回長安,李傕、郭汜二人爭權奪利,打得不可開交。】
【張濟前來調解,建議把漢獻帝遷走。】
【漢獻帝自己也想遷回洛陽。】
【幾人一拍即合,漢獻帝前往洛陽遷移。】
【漢獻帝在遷都洛陽的途中,李郭突然反悔,派兵追殺。】
【消息傳到兗州,荀彧一心向漢,便想讓曹操迎回漢獻帝。】
【荀彧向曹操建議道:“主公,劉備雖收呂布。討伐徐州之事可以緩圖也。”】
【曹操狐疑地看向荀彧:“為何?”】
【荀彧道:“主公,今天子遷都洛陽,此乃事關天下之大事。”】
【“昔日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今天子蒙塵,主公若於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令不臣,此乃順天應人之大略。】
【“若你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
【曹操思索片刻,立即拍板:“善,恭迎天子!”】
【……】
【漢獻帝顛沛流離,跟隨的大臣都餓死了好幾個,一路上還要躲避追兵,好不淒涼。】
【忽聞有大軍前來,漢獻帝驚嚇不已。】
【大軍近了,有大臣報是曹操到了,漢獻帝這才放下心了。】
【簡單收拾後,漢獻帝立即讓手下公公傳遞旨意:“天子降召,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曹操接旨。”】
【“臣,曹操領旨。”曹操率領手下的文臣武將來到獻帝麵前,“操向蒙國恩,刻思圖報。”】
【“今奉詔入宮保駕,當以社稷為重,首倡義兵,以順討逆,所到之處必將攻無不克!”】
【漢獻帝一開始還挺開心,認為終於有一個有實力的忠臣前來保護自己。】
【可是聽著曹操的話,和曹操那虎視眈眈的眼神,總感覺不對勁。】
【“曹愛卿,免禮了,送朕回洛陽吧。”漢獻帝還想擺皇帝架子。】
【然而曹操起身,神秘一笑:“洛陽已經被燒毀了,陛下隨我回許昌吧!”】
【漢獻帝一聽,無力地坐在了地上。】
【真是剛出狼群,又入虎口。】
彈幕:
——“‘操向蒙國恩’,蒙國恩是誰?”
——“李儒‘奉朝廷以正天下’,現在荀彧又‘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有其他版本嗎?”
——“一個個表麵上恭迎天子,實際上都是想把天子捏在手裏當傀儡罷了。”
——“感覺劉備那邊的謀士不行啊,董卓有李儒,李傕郭汜有賈詡,呂布有陳宮,曹操更不用說了,劉備那邊一個給他出主意的人都沒有。”
——“亂世稱雄終究還是腦力遊戲啊,曹操之所以發展得比劉備快,實力上遠遠高出劉備一個量級,就是因為劉備身邊沒什麽提供戰略的謀士。”
——“漢獻帝太慘了,好不容易從長安逃出來,現在又被曹操綁架到許昌去了。”
——“哈哈哈哈,漢獻帝一開始竟然還以為曹操會是忠臣。一個殺好友全家,一個屠城的人,會是忠臣?”
——“劉備不是漢室後裔嗎,要是他這個時候來迎接漢獻帝去徐州就好了,他肯定是忠於漢室的吧。”
——“嗬嗬!”
【曹操與呂布激戰於兗州之時,退居江東的孫策正在悄然崛起。】
【孫堅被亂箭射死之後,家臣及子嗣被淮南袁術收入麾下。】
【孫堅之子孫策蟄伏許久,向袁術獻出“傳國玉璽”,並提出為袁術收複江東的想法。】
【袁術得到傳國玉璽,自認為天命所歸,便欣然應允了孫策。】
【程普,黃蓋,韓當等孫堅留下的一眾老將,也被孫策一並從袁術手下帶走。】
【孫策前往江東途中,路遇周瑜,兩人一見如故。周瑜帶領家將,加入孫策帳下。】
【第一戰,孫策決定攻打劉繇。】
【一路所向披靡,連下十三寨。】
【劉繇手下悍將太史慈請命:“願借兵三千,迎戰孫策!”】
【劉繇蔑視地看了太史慈一眼:“你懂什麽,此乃孫策誘敵之計!不許去!”】
【太史慈氣不過,帶著曲阿小將,兩人兩馬前去截殺孫策。】
【不知太史慈是運氣好,還是不好,真被他遇上了孫策。】
【“誰是孫策?”太史慈騎馬來到孫策麵前。】
【孫策看對方身後並無兵馬,便放心問道:“你是何人?”】
【太史慈道:“我是東萊太史慈,前來捉拿孫策。”】
【孫策心下歡喜:“你就是太史慈?我正要會你。”】
【太史慈反問:“你是何人?”】
【孫策答道:“我就是孫策!別浪費時間了,你們兩個一起上吧!”】
【“哼!”太史慈冷哼一聲,拍馬上前。】
【孫策也提著霸王槍上前迎戰。】
【兩人戰到一起,數百回合不分勝負。】
【見此地施展不開,二人騎馬飛奔遠處。】
【二人從馬上,打到了馬下。武器被挑掉,就赤手空拳對打。】
【不知過了多久,隻見天都黑了,天上下起了細雨。】
【忽有兩隊人馬來到,二人各自回到自家陣營。】
【此戰之後,孫策深愛太史慈之勇,有意將其收入麾下。】
【次日,孫策帶兵來到劉繇營前叫陣。另一邊,派周瑜襲取區阿。】
【劉繇得知區阿被奪,無心再戰,敗於陣前,這孫策斬於馬下。】
【太史慈死命逃脫,來到涇縣,招兵買馬,誓要為劉繇報仇。】
【孫策一心想要收服太史慈,周瑜獻計,派周泰星夜以掛鉤登上城樓,放下繩索引先登營將士奪得城門。】
【當夜,孫策帶兵殺進涇縣,太史慈無路可走,被孫策活捉。】
【太史慈來到孫策營中,看到孫策床頭竟然掛著自己的戰袍,心裏十分驚訝。】
【孫策一番勸降道:“我將此袍掛在營中,時時警醒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太史慈對比了孫策對自己的重視和劉繇對自己的蔑視,終於下定決心歸降。】
【歸降之後,太史慈提出劉繇新敗,自己願回去收拾殘兵,來助孫策。】
【眾將認為太史慈必定一去不複返,紛紛將其攔住。】
【張濟前來調解,建議把漢獻帝遷走。】
【漢獻帝自己也想遷回洛陽。】
【幾人一拍即合,漢獻帝前往洛陽遷移。】
【漢獻帝在遷都洛陽的途中,李郭突然反悔,派兵追殺。】
【消息傳到兗州,荀彧一心向漢,便想讓曹操迎回漢獻帝。】
【荀彧向曹操建議道:“主公,劉備雖收呂布。討伐徐州之事可以緩圖也。”】
【曹操狐疑地看向荀彧:“為何?”】
【荀彧道:“主公,今天子遷都洛陽,此乃事關天下之大事。”】
【“昔日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
【“今天子蒙塵,主公若於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令不臣,此乃順天應人之大略。】
【“若你早圖,人將先我而為之矣。”】
【曹操思索片刻,立即拍板:“善,恭迎天子!”】
【……】
【漢獻帝顛沛流離,跟隨的大臣都餓死了好幾個,一路上還要躲避追兵,好不淒涼。】
【忽聞有大軍前來,漢獻帝驚嚇不已。】
【大軍近了,有大臣報是曹操到了,漢獻帝這才放下心了。】
【簡單收拾後,漢獻帝立即讓手下公公傳遞旨意:“天子降召,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曹操接旨。”】
【“臣,曹操領旨。”曹操率領手下的文臣武將來到獻帝麵前,“操向蒙國恩,刻思圖報。”】
【“今奉詔入宮保駕,當以社稷為重,首倡義兵,以順討逆,所到之處必將攻無不克!”】
【漢獻帝一開始還挺開心,認為終於有一個有實力的忠臣前來保護自己。】
【可是聽著曹操的話,和曹操那虎視眈眈的眼神,總感覺不對勁。】
【“曹愛卿,免禮了,送朕回洛陽吧。”漢獻帝還想擺皇帝架子。】
【然而曹操起身,神秘一笑:“洛陽已經被燒毀了,陛下隨我回許昌吧!”】
【漢獻帝一聽,無力地坐在了地上。】
【真是剛出狼群,又入虎口。】
彈幕:
——“‘操向蒙國恩’,蒙國恩是誰?”
——“李儒‘奉朝廷以正天下’,現在荀彧又‘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有其他版本嗎?”
——“一個個表麵上恭迎天子,實際上都是想把天子捏在手裏當傀儡罷了。”
——“感覺劉備那邊的謀士不行啊,董卓有李儒,李傕郭汜有賈詡,呂布有陳宮,曹操更不用說了,劉備那邊一個給他出主意的人都沒有。”
——“亂世稱雄終究還是腦力遊戲啊,曹操之所以發展得比劉備快,實力上遠遠高出劉備一個量級,就是因為劉備身邊沒什麽提供戰略的謀士。”
——“漢獻帝太慘了,好不容易從長安逃出來,現在又被曹操綁架到許昌去了。”
——“哈哈哈哈,漢獻帝一開始竟然還以為曹操會是忠臣。一個殺好友全家,一個屠城的人,會是忠臣?”
——“劉備不是漢室後裔嗎,要是他這個時候來迎接漢獻帝去徐州就好了,他肯定是忠於漢室的吧。”
——“嗬嗬!”
【曹操與呂布激戰於兗州之時,退居江東的孫策正在悄然崛起。】
【孫堅被亂箭射死之後,家臣及子嗣被淮南袁術收入麾下。】
【孫堅之子孫策蟄伏許久,向袁術獻出“傳國玉璽”,並提出為袁術收複江東的想法。】
【袁術得到傳國玉璽,自認為天命所歸,便欣然應允了孫策。】
【程普,黃蓋,韓當等孫堅留下的一眾老將,也被孫策一並從袁術手下帶走。】
【孫策前往江東途中,路遇周瑜,兩人一見如故。周瑜帶領家將,加入孫策帳下。】
【第一戰,孫策決定攻打劉繇。】
【一路所向披靡,連下十三寨。】
【劉繇手下悍將太史慈請命:“願借兵三千,迎戰孫策!”】
【劉繇蔑視地看了太史慈一眼:“你懂什麽,此乃孫策誘敵之計!不許去!”】
【太史慈氣不過,帶著曲阿小將,兩人兩馬前去截殺孫策。】
【不知太史慈是運氣好,還是不好,真被他遇上了孫策。】
【“誰是孫策?”太史慈騎馬來到孫策麵前。】
【孫策看對方身後並無兵馬,便放心問道:“你是何人?”】
【太史慈道:“我是東萊太史慈,前來捉拿孫策。”】
【孫策心下歡喜:“你就是太史慈?我正要會你。”】
【太史慈反問:“你是何人?”】
【孫策答道:“我就是孫策!別浪費時間了,你們兩個一起上吧!”】
【“哼!”太史慈冷哼一聲,拍馬上前。】
【孫策也提著霸王槍上前迎戰。】
【兩人戰到一起,數百回合不分勝負。】
【見此地施展不開,二人騎馬飛奔遠處。】
【二人從馬上,打到了馬下。武器被挑掉,就赤手空拳對打。】
【不知過了多久,隻見天都黑了,天上下起了細雨。】
【忽有兩隊人馬來到,二人各自回到自家陣營。】
【此戰之後,孫策深愛太史慈之勇,有意將其收入麾下。】
【次日,孫策帶兵來到劉繇營前叫陣。另一邊,派周瑜襲取區阿。】
【劉繇得知區阿被奪,無心再戰,敗於陣前,這孫策斬於馬下。】
【太史慈死命逃脫,來到涇縣,招兵買馬,誓要為劉繇報仇。】
【孫策一心想要收服太史慈,周瑜獻計,派周泰星夜以掛鉤登上城樓,放下繩索引先登營將士奪得城門。】
【當夜,孫策帶兵殺進涇縣,太史慈無路可走,被孫策活捉。】
【太史慈來到孫策營中,看到孫策床頭竟然掛著自己的戰袍,心裏十分驚訝。】
【孫策一番勸降道:“我將此袍掛在營中,時時警醒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太史慈對比了孫策對自己的重視和劉繇對自己的蔑視,終於下定決心歸降。】
【歸降之後,太史慈提出劉繇新敗,自己願回去收拾殘兵,來助孫策。】
【眾將認為太史慈必定一去不複返,紛紛將其攔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