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飯窪的話有微妙的出入。
事實完全一樣,但觀點不同,陳述的語氣也會跟著不同吧。
“因此似乎隻有許多債務。房子燒毀、父母雙亡之後,討債的找上貧僧。貧僧將公司之類的全數變賣,抵消了債務,但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有不動產。”
“那個時候。是委託律師辦理各項手續的嗎?”
“是貧僧自己辦理的。因為不熟悉這方麵的事,吃了許多苦頭。如果老實地委託律師處理的話。或許當時就知道有土地的事了。”
“喂,京極堂,那買了明慧寺的就是這位師父的父親嗎?”
“關口,這位師父不是才剛親口說了嗎?他擁有的隻有土地,應該沒有建築物的所有權。”
“雖然是這樣沒錯……”
“真是的,早知道就不要帶你來了。我說啊,這位仁如師父的父親一一鬆宮仁一郎先生,在過去是我的僱主笹原宗五郎先生的生意夥伴。聽說大正大地震的混亂時期,笹原先生預測箱根將開發起來,邀請鬆宮先生一起先買下土地。不過適合發展觀光的地點早已被收購一空,價格也高。元箱根和強羅、湯本一帶全都不行,結果隻能買下那裏。總而言之,笹原先生與鬆宮先生兩個人將淺間山山頂的一塊地垂直分成兩半,各自買下了。根據笹原先生的說法。這是一種賭注。”
“賭注?”
“對。鬆宮先生買下的一側一一大平台側,有登山鐵道經過;相反笹原先生買的另一側一一奧湯本側,則有舊東海道。不管哪一邊,從街道和鐵道的距離來看,都無法立刻使用。但兩人認為隻要開發進行,遲早能夠用得上。接著就看哪一邊會成為搖錢樹,算是個花錢而且費時的賭注。”
“家父在這場賭注中一一輸了。”
“這話不對,兩方都輸了。憑這種性格,做生意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令尊過世了吧?在昭和十五年。”
“是的。以這一層麵來說,家父也是輸了。而且這對笹原先生來說或許隻是消遣,但對家父而言,卻是希望能夠起死回生,真正是孤注一擲的賭注。”
“嗯,如果處於經濟拮據的狀態下,或許是如此沒錯…山不管怎麽樣,笹原先生也沒有贏,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分出高下的話,算是平手吧。”
“或許是如此。家父雖不貪婪,卻是個愛慕虛榮的人。蛇骨川的那個家也是,雖然是棟很宏偉的宅子,卻是租來的。”
“租的?那棟大宅於是租來的嗎?”飯窪似乎真的非常吃驚。
仁如微笑著說道:“是的,你不知道嗎?無論如何,我認為買了山上的那塊土地,就是家父失敗的開始。這次調查後,貧僧更加如此認定。”
“但是府上有傭人,也有車子……我一直以為府上相當富裕。”
“是富裕沒有錯,卻也沒有多餘的閑錢。若是過著簡素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麽困難吧……”
“原來……是這樣啊。”
飯窪沉默了。
京極堂雙手抱胸。“仁如師父,過去的事姑且不提,你在暌違十三年後回到這裏,是為了處理繼承與稅金等問題,也就是來處理土地的。”
“是的。貧僧在去年八月底,收到詢問此事的書簡。貧僧大吃一驚,於是與寄身的禪林貫首商量。令人驚訝的是,貫首竟然知道那片土地。因此我辭別了貫首……”
“辭別?隻是這樣的事,用不著離開吧?不是隻要幾天就可以處理好的事嗎?”
“是的。不過我從以前就有這種打算了。貧僧一直想回到箱根,到箱根的寺院……”
飯窪說疑似仁如所在寺院的知客,說姓鬆宮的僧侶因為“貫首親自吩咐”而外出長期旅行。看樣子是那位知客誤會了。
京極堂開口道:“原來如此。不過仁如師父,你究竟是經由什麽樣的路線來到這裏的?”
如果是去年九月離開鎌倉的話,已經過了五個月了。根據益田刑警的說法,“直接過來的話需半天”,的確是頗為奇怪。
“貧僧前往請教知道當時狀況的先賢們。由於每一位都年事已高,又都是本山大本山的貫首高僧或教團幹部,也不能以電話或書簡聯絡,有失禮數,因此能夠晤麵者,貧僧皆親自拜訪。由於目的地橫跨全國,因此花了一些時間。”
“所謂當時的狀況是……”
“買下那片土地時的狀況。因為貧僧並不知道鍍原先生這個人,而且繼承土地一事,完全是平地風波,一開始貧僧真的很困惑。但是聽了貫首的話之後,才知道那片土地似乎與禪宗有著深厚的因緣。出售的時候,禪宗各派似乎也有一些收購的動向。但是禪宗各派為何要收購土地,那片土地又為何會交到家父手中?光從貫首的話中,貧僧無法完全理解。於是貧僧請貫首寫了介紹函,在全國各地總共拜訪了六座寺院。”
“那……明白了什麽嗎?”
“明白了一些事。不過關於明慧寺的特殊性,在座各位似乎比貧僧更要清楚,所以容我省略。總之,在那個時候,明慧寺似乎已經成了包袱。”
“包袱的意思是……”
“每一位都這麽說。據說明慧寺是在五十七八年前左右被發現的。但在座的各位應該都知道,那時的狀況與現在截然不同。家父買下那片土地,是距今二十八年前的大正十四年,當時的狀況當然也不同。”
“應該是不同。那麽你的意思是,現在的明慧寺成了更沉重的包袱嗎?”
“似乎如此。它擁有文化財產的價值,但是對於為了適應日漸改變的現代社會而摸索新道路的宗教教團而言,是沒有價值的。”
“沒有閑工夫,也沒有閑錢去管那種莫名其妙的寺院嗎?……”
“嗯。但是聽說打從一開始,這種意見就是主流。隻是那裏被發現的時候一一明治時代,本末關係與教團的組織尚未完全建立,所以……”
“當時明慧寺有可能成為整頓本末關係或彰顯自派正當性的有效證據,是吧?”
“您說的沒錯……”
我和飯窪都從敦子及泰全那裏得知了這部分大致的狀況。至於京極堂,當然是了如指掌。
“所以明治時期,各派為了各自的打算,曾經向那片土地最早的地主一一某企業商量過許多次,以阻止明慧寺遭到拆除。結果寺院雖然保存下來了,卻沒有積極開發,對企業來說,那裏反倒成了一片難以處置的土地,這似乎才是實情。”
“原來如此。不僅無法成為觀光開發的據點,還碰上大地震。那個企業也想要放棄那片土地了是吧?”
“似乎如此。然而當時一一昭和初期,本末關係與教團組織的重建似乎已經相當程度地完成了,廢佛毀釋那般不幸的時代也已結束。新興宗教姑且不論,傳統宗教不再遭受到強烈的打壓。也已經不再是歷史稍微古老一些,就能夠代表正統性的時代,而且信徒也不會因此增加。當時應該也沒有想到要將其轉變為觀光寺院,而且那種地點,就算位於箱根,也不可能實現。然而另一方麵,站在佛教史的角度來看,明慧寺的定位確實是個相當重要的問題,也有加以調查的必要。因此有一位僧人一一似乎是明慧寺的發現者……”
事實完全一樣,但觀點不同,陳述的語氣也會跟著不同吧。
“因此似乎隻有許多債務。房子燒毀、父母雙亡之後,討債的找上貧僧。貧僧將公司之類的全數變賣,抵消了債務,但那個時候我並不知道有不動產。”
“那個時候。是委託律師辦理各項手續的嗎?”
“是貧僧自己辦理的。因為不熟悉這方麵的事,吃了許多苦頭。如果老實地委託律師處理的話。或許當時就知道有土地的事了。”
“喂,京極堂,那買了明慧寺的就是這位師父的父親嗎?”
“關口,這位師父不是才剛親口說了嗎?他擁有的隻有土地,應該沒有建築物的所有權。”
“雖然是這樣沒錯……”
“真是的,早知道就不要帶你來了。我說啊,這位仁如師父的父親一一鬆宮仁一郎先生,在過去是我的僱主笹原宗五郎先生的生意夥伴。聽說大正大地震的混亂時期,笹原先生預測箱根將開發起來,邀請鬆宮先生一起先買下土地。不過適合發展觀光的地點早已被收購一空,價格也高。元箱根和強羅、湯本一帶全都不行,結果隻能買下那裏。總而言之,笹原先生與鬆宮先生兩個人將淺間山山頂的一塊地垂直分成兩半,各自買下了。根據笹原先生的說法。這是一種賭注。”
“賭注?”
“對。鬆宮先生買下的一側一一大平台側,有登山鐵道經過;相反笹原先生買的另一側一一奧湯本側,則有舊東海道。不管哪一邊,從街道和鐵道的距離來看,都無法立刻使用。但兩人認為隻要開發進行,遲早能夠用得上。接著就看哪一邊會成為搖錢樹,算是個花錢而且費時的賭注。”
“家父在這場賭注中一一輸了。”
“這話不對,兩方都輸了。憑這種性格,做生意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令尊過世了吧?在昭和十五年。”
“是的。以這一層麵來說,家父也是輸了。而且這對笹原先生來說或許隻是消遣,但對家父而言,卻是希望能夠起死回生,真正是孤注一擲的賭注。”
“嗯,如果處於經濟拮據的狀態下,或許是如此沒錯…山不管怎麽樣,笹原先生也沒有贏,所以無論如何都要分出高下的話,算是平手吧。”
“或許是如此。家父雖不貪婪,卻是個愛慕虛榮的人。蛇骨川的那個家也是,雖然是棟很宏偉的宅子,卻是租來的。”
“租的?那棟大宅於是租來的嗎?”飯窪似乎真的非常吃驚。
仁如微笑著說道:“是的,你不知道嗎?無論如何,我認為買了山上的那塊土地,就是家父失敗的開始。這次調查後,貧僧更加如此認定。”
“但是府上有傭人,也有車子……我一直以為府上相當富裕。”
“是富裕沒有錯,卻也沒有多餘的閑錢。若是過著簡素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麽困難吧……”
“原來……是這樣啊。”
飯窪沉默了。
京極堂雙手抱胸。“仁如師父,過去的事姑且不提,你在暌違十三年後回到這裏,是為了處理繼承與稅金等問題,也就是來處理土地的。”
“是的。貧僧在去年八月底,收到詢問此事的書簡。貧僧大吃一驚,於是與寄身的禪林貫首商量。令人驚訝的是,貫首竟然知道那片土地。因此我辭別了貫首……”
“辭別?隻是這樣的事,用不著離開吧?不是隻要幾天就可以處理好的事嗎?”
“是的。不過我從以前就有這種打算了。貧僧一直想回到箱根,到箱根的寺院……”
飯窪說疑似仁如所在寺院的知客,說姓鬆宮的僧侶因為“貫首親自吩咐”而外出長期旅行。看樣子是那位知客誤會了。
京極堂開口道:“原來如此。不過仁如師父,你究竟是經由什麽樣的路線來到這裏的?”
如果是去年九月離開鎌倉的話,已經過了五個月了。根據益田刑警的說法,“直接過來的話需半天”,的確是頗為奇怪。
“貧僧前往請教知道當時狀況的先賢們。由於每一位都年事已高,又都是本山大本山的貫首高僧或教團幹部,也不能以電話或書簡聯絡,有失禮數,因此能夠晤麵者,貧僧皆親自拜訪。由於目的地橫跨全國,因此花了一些時間。”
“所謂當時的狀況是……”
“買下那片土地時的狀況。因為貧僧並不知道鍍原先生這個人,而且繼承土地一事,完全是平地風波,一開始貧僧真的很困惑。但是聽了貫首的話之後,才知道那片土地似乎與禪宗有著深厚的因緣。出售的時候,禪宗各派似乎也有一些收購的動向。但是禪宗各派為何要收購土地,那片土地又為何會交到家父手中?光從貫首的話中,貧僧無法完全理解。於是貧僧請貫首寫了介紹函,在全國各地總共拜訪了六座寺院。”
“那……明白了什麽嗎?”
“明白了一些事。不過關於明慧寺的特殊性,在座各位似乎比貧僧更要清楚,所以容我省略。總之,在那個時候,明慧寺似乎已經成了包袱。”
“包袱的意思是……”
“每一位都這麽說。據說明慧寺是在五十七八年前左右被發現的。但在座的各位應該都知道,那時的狀況與現在截然不同。家父買下那片土地,是距今二十八年前的大正十四年,當時的狀況當然也不同。”
“應該是不同。那麽你的意思是,現在的明慧寺成了更沉重的包袱嗎?”
“似乎如此。它擁有文化財產的價值,但是對於為了適應日漸改變的現代社會而摸索新道路的宗教教團而言,是沒有價值的。”
“沒有閑工夫,也沒有閑錢去管那種莫名其妙的寺院嗎?……”
“嗯。但是聽說打從一開始,這種意見就是主流。隻是那裏被發現的時候一一明治時代,本末關係與教團的組織尚未完全建立,所以……”
“當時明慧寺有可能成為整頓本末關係或彰顯自派正當性的有效證據,是吧?”
“您說的沒錯……”
我和飯窪都從敦子及泰全那裏得知了這部分大致的狀況。至於京極堂,當然是了如指掌。
“所以明治時期,各派為了各自的打算,曾經向那片土地最早的地主一一某企業商量過許多次,以阻止明慧寺遭到拆除。結果寺院雖然保存下來了,卻沒有積極開發,對企業來說,那裏反倒成了一片難以處置的土地,這似乎才是實情。”
“原來如此。不僅無法成為觀光開發的據點,還碰上大地震。那個企業也想要放棄那片土地了是吧?”
“似乎如此。然而當時一一昭和初期,本末關係與教團組織的重建似乎已經相當程度地完成了,廢佛毀釋那般不幸的時代也已結束。新興宗教姑且不論,傳統宗教不再遭受到強烈的打壓。也已經不再是歷史稍微古老一些,就能夠代表正統性的時代,而且信徒也不會因此增加。當時應該也沒有想到要將其轉變為觀光寺院,而且那種地點,就算位於箱根,也不可能實現。然而另一方麵,站在佛教史的角度來看,明慧寺的定位確實是個相當重要的問題,也有加以調查的必要。因此有一位僧人一一似乎是明慧寺的發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