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沒收押金。
情節嚴重者,以後不給采訪機會,全麵禁入。
所以氛圍很好,問的都是正經問題。
有記者繼續問道:“沈導你曾經在立項大會上,對曹操的評價不高。而易中田教授,卻對曹操評價很高,你看過《品三國》嗎,現在是否改變了想法?”
今年正月十五,易中田tv-10的《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曆史。
製作並播出《易中田品三國》節目,每周一期,大獲成功。
一時間,“易中田”和“三國”成為當下人們議論的話題。
易中田一時成為文化界的熱點人物,有關易中田的報道頻頻見於報端。
他所帶動的文化熱點被媒體稱之為“易中田現象”。
《心驚報》開辟專欄談論“易中田現象”。
《三連生活周刊》的一篇“學術超男”易中田,讓易中田又增加了一個頭銜。
易中田不隻是做節目,還出版了同名書籍《品三國》。
沈三通前世對易中田的看法,總的來說,不是很負麵。
隻是很典。
符合他對一些文人的認知。
現在話,有了更深的體會,很討厭這個人。
首先。
沈三通前世就掌握一種技巧,從團建來判斷一件事一個人。
團建。
也就是數字生命的群體性活動。
如果東大一項技術,立刻遭遇大量的攻擊。
各種汙名化,弱智言論,看得人血壓升高,話術都差不多。
那麽大概率這項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如果一個人,比如研究曆史的,寫的。
爆出了諸如弄虛作假,汙名化一些正麵形象,心思歹毒,證據確鑿。
立刻有大量賬號為之辯護。
什麽“真敢說”“至少敢說真話”“對得起良心”“文學無國界”。
那麽這個人絕對是人渣。
職業水平糟糕透頂,因為沒有可吹的,隻能吹主觀感受。
往往這類人也沒有人品道德可言,就是渣滓。
這個技巧,沈三通屢試不爽,沒有過反轉。
因為數字生命不看結果,隻為數據kpi服務,很弱智。
放在現在,後世的某乎就相當於如今的一些媒體。
新京澎湃又三聯,紅星鳳凰新周刊。中新中青皆是鬼,雲在天邊賊在南。
心驚報、三聯這一類媒體,捧易中田,沈三通就覺得大有問題。
說白了,就是顛倒黑白,解構、抹黑正麵曆史人物,去道德化,鼓吹投機,製造焦慮,增加社會運轉成本。
劉備曆史上風評一直都很好,從古到今都很好。
隻是易中田冒出來,踩劉備捧曹操。
然後心驚報等媒體跟進,大造聲勢,刮起一股怪風。
不僅是劉備,連諸葛亮、關羽等都被說成陰謀者。
這股風氣,直到十幾年後,劉關張風評轉好,才回歸正常。
陰謀論一點。
結合吳語森《赤壁》,本子演諸葛亮,簡直是組合拳。
可能沒有具體人在背後操控,是整體文化失守下,形成了巧合的連鎖反應。
沈三通對這樣的問題毫不含糊,也不客氣。
他重拳出擊道:“我之前接受專訪說過,根據宇宙熵增定律來說,毀滅、解構、破壞是簡單的。”
“創造、建設、凝聚共識這些秩序向工作,是困難的、複雜的。”
“《品三國》我看過,易中田專業是中國古代文學,《品三國》是很好的古代文學再創作。”
“一張黑紙之上,一點白,很耀眼,很突出,很易於傳播。”
“一張白紙上,一點黑,也是如此,很吸引人注意。”
“《品三國》的創作方法,我覺得和一些影視劇裏麵,喜歡設計讓正麵人物變壞,或者愛上負麵人物一樣,都是很討巧的創作技巧。”
“電影則不同,不能不帶腦子。”
“觀眾買票,長時間注意力集中在電影上,會很注重邏輯。”
“我做過調查,如果回到三國,是願意跟著曹操混,還是跟著劉備混?”
“百分之九十多的調查對象,選擇跟著劉備。”
“從故事上來說,曹操確實是很好的創作對象,但是回歸邏輯,就很難喜歡他。”
“為什麽一聽說曹操來了,老百姓跟著劉備跑?”
“原因很簡單,曹操屠徐州兩次,前前後後屠了40萬人。”
“而劉備是真的仁慈,曆史上,無論在哪個亂世,劉備這種人都是少有的。”
“我在立項大會上說過,三國這段曆史,除了蜀漢團隊之外,和五代十國沒有區別。”
“曹操所謂真性情,也就是欺負大部分人不怎麽了解五代史罷了。”
“曹操幹過的包括屠城、殺俘、盜墓、吃人肉、殘害士人、放水淹城等一係列行為,幾乎都可以在五代史上找到對應案例。”
“大部分回到三國,去做被借人頭一用的軍需官,也是高看自己。”
“大多數人不過是曹操屠城之下的死難平民罷了!”
“曹操是什麽樣的人,可能跟劉備有關,跟孫權有關,跟獻帝有關,但跟普通人沒有一毛錢關係。”
“他是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而我們隻有自己家,但他媽還要屠城。”
沈三通繼續道:“沒見過真小人,所以以為真小人優於偽君子。”
“好比古惑仔,我在石頭裏主張解構古惑仔,就是反感浪漫化小痞子、小混混。”
“進社會遇到各種真小人後就知道,偽君子已經很不容易了。”
“而劉備一輩子始終如一,已經不是偽,而是真君子。”
“我們不能叫他偽君子,就好像一個人一輩子沒殺過人,你不能再說假裝他不殺人,人家真沒殺人。”
“同樣的,一個人揍人,搶別人的功勞和升職機會,把鍋甩了,髒活累活給伱幹,一句偽小人,也不是理由。這就是壞人。”
沈三通道:“我覺得我的《赤壁》有了更現實的意義,不能任由人去顛倒黑白。”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能混淆,更不能顛倒。”
“去給壞人找亮點我可以不管,但我堅決反對解構好人,給好人潑髒水。”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道德是社會的潤滑劑,做好人可以沒有物質好處,但不能再有道德負擔了。”
“鼓噪做好人有道德負擔的風氣,這是要把社會帶到哪裏去?”
“一旦道德被擊穿,沒有人可以置身之外,所有人都要承擔成本。”
沈三通是有很大影響力的,特別是在八零後群體。
所以他用很長時間,來說明這個問題。
他說這些話已經不是回答記者,也不隻是電影。
而是借這個機會,對年輕群體喊話:“在我看來,評價一個人,說到底,不過是兩個方麵,個人品德、社會公德。”
“個人領域,即私域。以及公域,也就是公眾領域。”
“也可以說是個人品行和社會關係。”
“我剛才對曹操的評價隻是從個人領域,個人道德。其實這不是重點。”
“對普通人來說,個人道德好壞,很重要。”
“有一些樂於助人的,甘於奉獻的無私之人,也有一些窮凶極惡的壞人,但都是少數少數。”
“大部分人是半白不黑,為了生活,隨著現實掙紮搖擺。”
“普通人最出格的也就是違法不犯法,僅此而已。”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做好自己就足夠了,對得起良心。”
“一個普通人有良心,我們就可以給他很高的評價。”
“但對於掌握大量社會資源,社會地位很高的人來說,個人品德不是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
“我們當然希望掌握大量社會關係的人,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但實際上,更需要的是,是一個能夠承擔起相應社會責任,並且把自己責任履行好的人。”
“我們不能把大人物當做普通人,審視大人物,個人道德隻是很小的點。”
“從個人道德來說,曹操很糟糕,但曹操私德上的問題,相比公德都隻是小問題。”
“從社會角色來評價,曹操這個人,他承擔好自己的曆史責任了嗎?”
“很顯然沒有!”
情節嚴重者,以後不給采訪機會,全麵禁入。
所以氛圍很好,問的都是正經問題。
有記者繼續問道:“沈導你曾經在立項大會上,對曹操的評價不高。而易中田教授,卻對曹操評價很高,你看過《品三國》嗎,現在是否改變了想法?”
今年正月十五,易中田tv-10的《百家講壇》節目中講解曆史。
製作並播出《易中田品三國》節目,每周一期,大獲成功。
一時間,“易中田”和“三國”成為當下人們議論的話題。
易中田一時成為文化界的熱點人物,有關易中田的報道頻頻見於報端。
他所帶動的文化熱點被媒體稱之為“易中田現象”。
《心驚報》開辟專欄談論“易中田現象”。
《三連生活周刊》的一篇“學術超男”易中田,讓易中田又增加了一個頭銜。
易中田不隻是做節目,還出版了同名書籍《品三國》。
沈三通前世對易中田的看法,總的來說,不是很負麵。
隻是很典。
符合他對一些文人的認知。
現在話,有了更深的體會,很討厭這個人。
首先。
沈三通前世就掌握一種技巧,從團建來判斷一件事一個人。
團建。
也就是數字生命的群體性活動。
如果東大一項技術,立刻遭遇大量的攻擊。
各種汙名化,弱智言論,看得人血壓升高,話術都差不多。
那麽大概率這項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如果一個人,比如研究曆史的,寫的。
爆出了諸如弄虛作假,汙名化一些正麵形象,心思歹毒,證據確鑿。
立刻有大量賬號為之辯護。
什麽“真敢說”“至少敢說真話”“對得起良心”“文學無國界”。
那麽這個人絕對是人渣。
職業水平糟糕透頂,因為沒有可吹的,隻能吹主觀感受。
往往這類人也沒有人品道德可言,就是渣滓。
這個技巧,沈三通屢試不爽,沒有過反轉。
因為數字生命不看結果,隻為數據kpi服務,很弱智。
放在現在,後世的某乎就相當於如今的一些媒體。
新京澎湃又三聯,紅星鳳凰新周刊。中新中青皆是鬼,雲在天邊賊在南。
心驚報、三聯這一類媒體,捧易中田,沈三通就覺得大有問題。
說白了,就是顛倒黑白,解構、抹黑正麵曆史人物,去道德化,鼓吹投機,製造焦慮,增加社會運轉成本。
劉備曆史上風評一直都很好,從古到今都很好。
隻是易中田冒出來,踩劉備捧曹操。
然後心驚報等媒體跟進,大造聲勢,刮起一股怪風。
不僅是劉備,連諸葛亮、關羽等都被說成陰謀者。
這股風氣,直到十幾年後,劉關張風評轉好,才回歸正常。
陰謀論一點。
結合吳語森《赤壁》,本子演諸葛亮,簡直是組合拳。
可能沒有具體人在背後操控,是整體文化失守下,形成了巧合的連鎖反應。
沈三通對這樣的問題毫不含糊,也不客氣。
他重拳出擊道:“我之前接受專訪說過,根據宇宙熵增定律來說,毀滅、解構、破壞是簡單的。”
“創造、建設、凝聚共識這些秩序向工作,是困難的、複雜的。”
“《品三國》我看過,易中田專業是中國古代文學,《品三國》是很好的古代文學再創作。”
“一張黑紙之上,一點白,很耀眼,很突出,很易於傳播。”
“一張白紙上,一點黑,也是如此,很吸引人注意。”
“《品三國》的創作方法,我覺得和一些影視劇裏麵,喜歡設計讓正麵人物變壞,或者愛上負麵人物一樣,都是很討巧的創作技巧。”
“電影則不同,不能不帶腦子。”
“觀眾買票,長時間注意力集中在電影上,會很注重邏輯。”
“我做過調查,如果回到三國,是願意跟著曹操混,還是跟著劉備混?”
“百分之九十多的調查對象,選擇跟著劉備。”
“從故事上來說,曹操確實是很好的創作對象,但是回歸邏輯,就很難喜歡他。”
“為什麽一聽說曹操來了,老百姓跟著劉備跑?”
“原因很簡單,曹操屠徐州兩次,前前後後屠了40萬人。”
“而劉備是真的仁慈,曆史上,無論在哪個亂世,劉備這種人都是少有的。”
“我在立項大會上說過,三國這段曆史,除了蜀漢團隊之外,和五代十國沒有區別。”
“曹操所謂真性情,也就是欺負大部分人不怎麽了解五代史罷了。”
“曹操幹過的包括屠城、殺俘、盜墓、吃人肉、殘害士人、放水淹城等一係列行為,幾乎都可以在五代史上找到對應案例。”
“大部分回到三國,去做被借人頭一用的軍需官,也是高看自己。”
“大多數人不過是曹操屠城之下的死難平民罷了!”
“曹操是什麽樣的人,可能跟劉備有關,跟孫權有關,跟獻帝有關,但跟普通人沒有一毛錢關係。”
“他是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而我們隻有自己家,但他媽還要屠城。”
沈三通繼續道:“沒見過真小人,所以以為真小人優於偽君子。”
“好比古惑仔,我在石頭裏主張解構古惑仔,就是反感浪漫化小痞子、小混混。”
“進社會遇到各種真小人後就知道,偽君子已經很不容易了。”
“而劉備一輩子始終如一,已經不是偽,而是真君子。”
“我們不能叫他偽君子,就好像一個人一輩子沒殺過人,你不能再說假裝他不殺人,人家真沒殺人。”
“同樣的,一個人揍人,搶別人的功勞和升職機會,把鍋甩了,髒活累活給伱幹,一句偽小人,也不是理由。這就是壞人。”
沈三通道:“我覺得我的《赤壁》有了更現實的意義,不能任由人去顛倒黑白。”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不能混淆,更不能顛倒。”
“去給壞人找亮點我可以不管,但我堅決反對解構好人,給好人潑髒水。”
“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道德是社會的潤滑劑,做好人可以沒有物質好處,但不能再有道德負擔了。”
“鼓噪做好人有道德負擔的風氣,這是要把社會帶到哪裏去?”
“一旦道德被擊穿,沒有人可以置身之外,所有人都要承擔成本。”
沈三通是有很大影響力的,特別是在八零後群體。
所以他用很長時間,來說明這個問題。
他說這些話已經不是回答記者,也不隻是電影。
而是借這個機會,對年輕群體喊話:“在我看來,評價一個人,說到底,不過是兩個方麵,個人品德、社會公德。”
“個人領域,即私域。以及公域,也就是公眾領域。”
“也可以說是個人品行和社會關係。”
“我剛才對曹操的評價隻是從個人領域,個人道德。其實這不是重點。”
“對普通人來說,個人道德好壞,很重要。”
“有一些樂於助人的,甘於奉獻的無私之人,也有一些窮凶極惡的壞人,但都是少數少數。”
“大部分人是半白不黑,為了生活,隨著現實掙紮搖擺。”
“普通人最出格的也就是違法不犯法,僅此而已。”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做好自己就足夠了,對得起良心。”
“一個普通人有良心,我們就可以給他很高的評價。”
“但對於掌握大量社會資源,社會地位很高的人來說,個人品德不是評價一個人最重要的標準。”
“我們當然希望掌握大量社會關係的人,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品行端正的人。”
“但實際上,更需要的是,是一個能夠承擔起相應社會責任,並且把自己責任履行好的人。”
“我們不能把大人物當做普通人,審視大人物,個人道德隻是很小的點。”
“從個人道德來說,曹操很糟糕,但曹操私德上的問題,相比公德都隻是小問題。”
“從社會角色來評價,曹操這個人,他承擔好自己的曆史責任了嗎?”
“很顯然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