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g-63(v)1 則是針對 apg-63 缺點所做的重大改型,在可靠性和可維護性方麵有了明顯提高,以滿足用戶要求。作為美國空軍雷達換裝計劃的一部分,apg-63(v)1 將取代 apg-63 裝備 f-15c/d,以保證美國空軍雷達方麵的優勢。(v)1 係統更換了發射機、接收機、數據處理器、低壓電源和信號數據轉換器。在係統能力增強的同時,可靠性提高了近 10 倍,mtbm 達到 120 小時。
武器係統
f-15可以使用多種對空武器。自動化的武器係統加上平顯和hotas使飛行員可以高效率的進行空戰,而無需將精力浪費在繁雜的武器操縱程序上。如果飛行員更改當前的武器選擇,平顯上的武器發射指引也將隨之自動改變。
根據最初的設計,f-15可以攜帶3種對空武器係統??m61a1“火神”機炮、aim-9l/m“響尾蛇”紅外製導格鬥飛彈和aim-7f/m“麻雀”半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飛彈等。
m61a1航炮
m61a1航炮
m61a1是在美國第三代戰鬥機上廣泛使用的一種航炮,f-15所有改型上均有裝備,主要用於距離600米以內的空戰,彌補格鬥飛彈的發射死區。其安裝位置在右翼根整流罩內,備彈940發(a~d)/500發(e)。航炮射速有4000發/分和6000發/分兩種,飛行員可以自行設置。
aim-9l飛彈
aim-9l 是美國吸取越南戰爭的教訓,於70年代初期開始研製的具有全向攻擊能力的第三代“響尾蛇”空對空飛彈,曾被譽為“超級響尾蛇”。該彈的外形與aim-9b相似,艙段布局與azm-9d相同,而彈翼和陀螺舵則與aim-9h一樣。它與aim-9b外形的最大區別是,彈頭較尖、前舵麵由三角形改為雙三角形。其導引頭採用氬製冷的銻化鋼探測器,探測靈敏度較高,飛彈能從前半球攻擊目標,攻擊角大幹90度。aim-9l 的彈長為2.87米,彈徑為0.137米, 翼展0.63米,發射重量約為86千克,射程增大至18.5千米。最大速度增至m數2.5。
aim-7係列飛彈
“麻雀”1aim-7a分為3個艙段,彈頭為引信/戰鬥部艙,彈體中部為製導控製艙,彈體中後部為固體火箭發動機艙,3個艙段用螺釘連接。由於採用雷達波束製導,其製導控製艙內裝的是陀螺儀、加速度計、天線和接收機、計算裝置、伺服機構、電瓶和高壓能源。飛彈發射後1s,由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組成的自動駕駛儀控製飛行,飛彈進入機載雷達an/apg-51b的製導波束後,自動駕駛儀與伺服機構斷開,天線和接收機接收製導波束信號,計算裝置據此計算出飛彈相對於製導波束等強信號區的偏移量,通過伺服機構使全動式彈翼偏轉,使飛彈返回等強信號區,製導波束隨動於機載光學瞄準具視線,從而引導飛彈飛行所瞄準攻擊的空中目標,製導飛行時間20s。
“麻雀”2aim-7b飛彈採用主動雷達製導,其艙段布局和內部結構與“麻雀”1不同;“麻雀”3飛彈採用半主動連續波或脈衝都卜勒雷達製導,其艙段布局和內部結構與“麻雀”1/2不同,分為5個段艙,從前到後為導引頭、自動駕駛儀和電源、液壓舵機和液壓能源、引信/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其具體結構隨各自型號不同亦有較大區別。按作戰性能水平,“麻雀”係列空空飛彈可分為三代:第一代aim-7a,隻能用於尾追攻擊;第二代aim-7c/7d/7e/7e-2,具有一定的全天候、全向攻擊能力;第三代aim-7f/7m/7p/7r,具有全天候、全向攻擊、上視/上射和下視/下射能力。
aim-120飛彈
作為amraam飛彈家族的成員之一,aim-120是美國研製的第一款主動雷達製導視距外空對空飛彈,十幾年來衍生了a、b、c、d四種型號,是世界多國空軍爭相採購的武器。2003年售價為每枚38萬6千美元。
aim-120是美國研製的一種"發射後不管"的先進中距空對空飛彈,它首次使用便取得戰果,揭開了世界空戰史上新的一頁。在此之前的超視距空戰,由於大多採用半主動雷達製導的飛彈,發射飛彈後,載機必須保持對目標的跟蹤和照射,直至擊中目標。在這段時間裏,載機須基本上不能有大動作,這對載機和飛行員的安全是極大的威脅,因為被敵方擊中的機會很大。[10]
服役史
f-15淺灰色“羅盤幽靈”空優塗裝
隨著盧克空軍基地改裝訓練部隊(rtu)的增加,美國空軍開始將它的第一批 f-15 分配到內利斯空軍基地的第 1 戰術戰鬥機聯隊下屬中隊擔負戰鬥值班。該中隊自 1976 年1月起開始換裝 f-15a/b。第一批 f-15a 交付的時候噴塗著淺藍色的空優塗裝。但這種塗裝方案很快就放棄了。德克薩斯州的天空也許是藍色的,但西歐的天空卻是淺灰色的,執行全球戰略的美國空軍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之後(在f-15e 出現之前)所有的 f-15 全部換成了淺灰色的“羅盤幽靈”空優塗裝。
1977年駐德國比特堡空軍基地的第 36 戰術戰鬥機聯隊換裝 f-15 後開始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同年 12 月,第三個換裝 f-15 的聯隊??駐新墨西哥州霍羅門空軍基地的第49戰術戰鬥機聯隊也開始擔負戰鬥值班。內利斯基地的第 57 戰鬥機武器聯隊是第4個換裝 f-15 的聯隊,該聯隊主要擔負高級訓練、評估測試以及戰術研究任務。為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威脅,繼國內部隊之後,駐荷蘭索斯特堡基地的第 32 戰術戰鬥機中隊於 1978 年9 月13日開始換裝 f-15a/b,該中隊雖是美國空軍部隊,但受荷蘭空軍指揮執行北約賦予的作戰任務。12 月佛羅裏達州埃格林基地 33 戰術戰鬥機聯隊也開始換裝 f-15。1979 年9月,f-15c 投產並首先裝備第 18 戰術戰鬥機聯隊。此後,f-15c/d 逐步取代 f-15a 裝備一線部隊。
武器係統
f-15可以使用多種對空武器。自動化的武器係統加上平顯和hotas使飛行員可以高效率的進行空戰,而無需將精力浪費在繁雜的武器操縱程序上。如果飛行員更改當前的武器選擇,平顯上的武器發射指引也將隨之自動改變。
根據最初的設計,f-15可以攜帶3種對空武器係統??m61a1“火神”機炮、aim-9l/m“響尾蛇”紅外製導格鬥飛彈和aim-7f/m“麻雀”半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飛彈等。
m61a1航炮
m61a1航炮
m61a1是在美國第三代戰鬥機上廣泛使用的一種航炮,f-15所有改型上均有裝備,主要用於距離600米以內的空戰,彌補格鬥飛彈的發射死區。其安裝位置在右翼根整流罩內,備彈940發(a~d)/500發(e)。航炮射速有4000發/分和6000發/分兩種,飛行員可以自行設置。
aim-9l飛彈
aim-9l 是美國吸取越南戰爭的教訓,於70年代初期開始研製的具有全向攻擊能力的第三代“響尾蛇”空對空飛彈,曾被譽為“超級響尾蛇”。該彈的外形與aim-9b相似,艙段布局與azm-9d相同,而彈翼和陀螺舵則與aim-9h一樣。它與aim-9b外形的最大區別是,彈頭較尖、前舵麵由三角形改為雙三角形。其導引頭採用氬製冷的銻化鋼探測器,探測靈敏度較高,飛彈能從前半球攻擊目標,攻擊角大幹90度。aim-9l 的彈長為2.87米,彈徑為0.137米, 翼展0.63米,發射重量約為86千克,射程增大至18.5千米。最大速度增至m數2.5。
aim-7係列飛彈
“麻雀”1aim-7a分為3個艙段,彈頭為引信/戰鬥部艙,彈體中部為製導控製艙,彈體中後部為固體火箭發動機艙,3個艙段用螺釘連接。由於採用雷達波束製導,其製導控製艙內裝的是陀螺儀、加速度計、天線和接收機、計算裝置、伺服機構、電瓶和高壓能源。飛彈發射後1s,由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組成的自動駕駛儀控製飛行,飛彈進入機載雷達an/apg-51b的製導波束後,自動駕駛儀與伺服機構斷開,天線和接收機接收製導波束信號,計算裝置據此計算出飛彈相對於製導波束等強信號區的偏移量,通過伺服機構使全動式彈翼偏轉,使飛彈返回等強信號區,製導波束隨動於機載光學瞄準具視線,從而引導飛彈飛行所瞄準攻擊的空中目標,製導飛行時間20s。
“麻雀”2aim-7b飛彈採用主動雷達製導,其艙段布局和內部結構與“麻雀”1不同;“麻雀”3飛彈採用半主動連續波或脈衝都卜勒雷達製導,其艙段布局和內部結構與“麻雀”1/2不同,分為5個段艙,從前到後為導引頭、自動駕駛儀和電源、液壓舵機和液壓能源、引信/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其具體結構隨各自型號不同亦有較大區別。按作戰性能水平,“麻雀”係列空空飛彈可分為三代:第一代aim-7a,隻能用於尾追攻擊;第二代aim-7c/7d/7e/7e-2,具有一定的全天候、全向攻擊能力;第三代aim-7f/7m/7p/7r,具有全天候、全向攻擊、上視/上射和下視/下射能力。
aim-120飛彈
作為amraam飛彈家族的成員之一,aim-120是美國研製的第一款主動雷達製導視距外空對空飛彈,十幾年來衍生了a、b、c、d四種型號,是世界多國空軍爭相採購的武器。2003年售價為每枚38萬6千美元。
aim-120是美國研製的一種"發射後不管"的先進中距空對空飛彈,它首次使用便取得戰果,揭開了世界空戰史上新的一頁。在此之前的超視距空戰,由於大多採用半主動雷達製導的飛彈,發射飛彈後,載機必須保持對目標的跟蹤和照射,直至擊中目標。在這段時間裏,載機須基本上不能有大動作,這對載機和飛行員的安全是極大的威脅,因為被敵方擊中的機會很大。[10]
服役史
f-15淺灰色“羅盤幽靈”空優塗裝
隨著盧克空軍基地改裝訓練部隊(rtu)的增加,美國空軍開始將它的第一批 f-15 分配到內利斯空軍基地的第 1 戰術戰鬥機聯隊下屬中隊擔負戰鬥值班。該中隊自 1976 年1月起開始換裝 f-15a/b。第一批 f-15a 交付的時候噴塗著淺藍色的空優塗裝。但這種塗裝方案很快就放棄了。德克薩斯州的天空也許是藍色的,但西歐的天空卻是淺灰色的,執行全球戰略的美國空軍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之後(在f-15e 出現之前)所有的 f-15 全部換成了淺灰色的“羅盤幽靈”空優塗裝。
1977年駐德國比特堡空軍基地的第 36 戰術戰鬥機聯隊換裝 f-15 後開始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同年 12 月,第三個換裝 f-15 的聯隊??駐新墨西哥州霍羅門空軍基地的第49戰術戰鬥機聯隊也開始擔負戰鬥值班。內利斯基地的第 57 戰鬥機武器聯隊是第4個換裝 f-15 的聯隊,該聯隊主要擔負高級訓練、評估測試以及戰術研究任務。為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威脅,繼國內部隊之後,駐荷蘭索斯特堡基地的第 32 戰術戰鬥機中隊於 1978 年9 月13日開始換裝 f-15a/b,該中隊雖是美國空軍部隊,但受荷蘭空軍指揮執行北約賦予的作戰任務。12 月佛羅裏達州埃格林基地 33 戰術戰鬥機聯隊也開始換裝 f-15。1979 年9月,f-15c 投產並首先裝備第 18 戰術戰鬥機聯隊。此後,f-15c/d 逐步取代 f-15a 裝備一線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