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排水量:16,620噸
設計排水量:11,300噸
全長:492英尺
水線長:465英尺
型寬:69.5英尺
吃水:25.75英尺
飛行甲板長:418英尺(原長360英尺)
飛行甲板寬:70.9英尺
柴油機:4台7缸busch-sulzer柴油機
馬力:8,500軸馬力(實際7,965軸馬力)
槳軸:1
續航能力:無
最大航速:18(設計時)、17.8節(實際)
甲板裝甲:6英寸厚木製飛行甲板
主炮:1門4英寸/50倍徑火炮
防空炮:3英寸/50倍徑火炮、4門40mmbofors高炮(43年加裝)、4挺50倍徑高射機槍(設計時),後由20門20mmoerlikon高炮取代
載機:16-21架
對空雷達:無
對海雷達:無
航海雷達:無
火控雷達:無
艦員:408水手、550-570空地勤人員人
艦名:射手(d.78原商船mormand);建造船廠:太陽船廠;開工日期:1939.6.25;下水日期:1939.12.14;完工日期:1940.4.17
備註:服役後發現該艦的機械性能極差,1943.11.6退役用作倉庫。1944年8月在貝爾法斯特對動力部分進行了改造。1945年3月修復完畢後轉給戰爭運輸部作為飛機渡輪。
2戰前美國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本章字數:3250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19 22:00:37.0]
----------------------------------------------------
美國海軍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acv-55,“casanca”)
【綜??述】
??隨著戰局的發展,美國總統羅斯福強調要多造護航航空母艦。為此,海事委員會提出了批量生產的方案,憑藉美國工業的強大實力,隻一年時間,美國船廠便造出了50艘護航航空母艦,並命名為卡薩布蘭卡級。
??本級艦全部由在華盛頓州vancouver的henry j. kaiser公司和波特蘭的oregon s.b. 公司建造。在設計上比博格級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彌補了在惡劣天氣狀況裏起降飛機困難的缺點。其中“阿德默勒爾蒂群島”號和“布幹維爾”號各自隻用了76天就建造完成,顯示了美國工業的巨大潛力,鬼子知道了恐怕吐血不止。
??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任務。右頁圖為1944年7月19日在太平洋上拍攝的“誇賈林”號,它的飛行甲板上排滿了大約60架f4u海盜式戰鬥機。該艦裝有sm雷達,上層建築的簡易起吊杆。在飛行甲板的前部,艦員正在裝設防風柵。
??卡薩布蘭卡級可算是美國最著名的一級護航航母,不但在建造數量上遠超其他幾級,在戰爭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因航速和裝甲等方麵的限製,護航航母一般不直接參加與日軍的戰鬥,多擔負對岸轟炸和支援任務,然而在1944年10月的雷伊泰灣大海戰中,六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不幸”地撞上最強大的日本水麵艦隊??第一機動艦隊,從而展開了一場小狗鬥大象般的戰鬥,詳情請參閱本站關於雷伊泰灣海戰的文章。由於美軍的奮戰,給予日艦隊重創,自身僅損失兩艘護航航母(聖羅號和甘比爾灣號)。
??在戰爭中共損失了五艘:俾斯麥海號(cve-95)、甘比爾灣號(cve-73)、利斯康姆灣號(cve-56)、奧曼尼灣號(cve-79)、聖羅號(cve-63)。其餘各艦在戰後陸續售賣解體。
【圖片集錦】
卡薩布蘭卡級“聖羅”號
雷伊泰灣海戰中的“甘比爾灣”號
卡薩布蘭卡級“白平原”號
戰鬥中的“基特昆灣”號
卡薩布蘭卡級“甘比爾灣”號
【各艦簡史】
艦名(中文) 英文/編號 建成和除役(沉沒)時間
卡薩布蘭卡 casanca acv-55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利斯康姆灣 lie bay acv-56 1943年建成、1943年戰沉
珊瑚海 coral sea acv-57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科雷吉多爾 corregidor cve-58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米森灣 mission bay cve-59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瓜達爾卡納爾 guadalc**** cve-60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馬尼拉灣 man bay cve-61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納托馬灣 natoma bay cve-62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聖洛 st. lo cve-63 1943年建成、1944年戰沉
特裏波利 tripoli cve-64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威克島 wake ind cve-65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白平原 white ins cve-66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所羅門 solomons cve-67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加裏寧灣 kalinin bay cve-68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卡山灣 kasaan bay cve-69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方肖灣 fanshaw bay cve-70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基特昆灣 kitkun bay cve-71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圖拉吉 tgi cve-72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甘比亞灣 gambier bay cve-73 1943年建成、1944年戰沉
奈漢塔灣 nehenta bay cve-74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霍加特灣 hoggatt bay cve-75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加達山灣 kadashan bay cve-76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馬爾庫斯島 marcus ind cve-77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薩沃島 savo ind cve-78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設計排水量:11,300噸
全長:492英尺
水線長:465英尺
型寬:69.5英尺
吃水:25.75英尺
飛行甲板長:418英尺(原長360英尺)
飛行甲板寬:70.9英尺
柴油機:4台7缸busch-sulzer柴油機
馬力:8,500軸馬力(實際7,965軸馬力)
槳軸:1
續航能力:無
最大航速:18(設計時)、17.8節(實際)
甲板裝甲:6英寸厚木製飛行甲板
主炮:1門4英寸/50倍徑火炮
防空炮:3英寸/50倍徑火炮、4門40mmbofors高炮(43年加裝)、4挺50倍徑高射機槍(設計時),後由20門20mmoerlikon高炮取代
載機:16-21架
對空雷達:無
對海雷達:無
航海雷達:無
火控雷達:無
艦員:408水手、550-570空地勤人員人
艦名:射手(d.78原商船mormand);建造船廠:太陽船廠;開工日期:1939.6.25;下水日期:1939.12.14;完工日期:1940.4.17
備註:服役後發現該艦的機械性能極差,1943.11.6退役用作倉庫。1944年8月在貝爾法斯特對動力部分進行了改造。1945年3月修復完畢後轉給戰爭運輸部作為飛機渡輪。
2戰前美國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本章字數:3250 最新更新時間:2009-05-19 22:00:37.0]
----------------------------------------------------
美國海軍護航航空母艦
?????卡薩布蘭卡級(acv-55,“casanca”)
【綜??述】
??隨著戰局的發展,美國總統羅斯福強調要多造護航航空母艦。為此,海事委員會提出了批量生產的方案,憑藉美國工業的強大實力,隻一年時間,美國船廠便造出了50艘護航航空母艦,並命名為卡薩布蘭卡級。
??本級艦全部由在華盛頓州vancouver的henry j. kaiser公司和波特蘭的oregon s.b. 公司建造。在設計上比博格級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彌補了在惡劣天氣狀況裏起降飛機困難的缺點。其中“阿德默勒爾蒂群島”號和“布幹維爾”號各自隻用了76天就建造完成,顯示了美國工業的巨大潛力,鬼子知道了恐怕吐血不止。
??護航航空母艦除護航外,還時常擔負運輸任務。右頁圖為1944年7月19日在太平洋上拍攝的“誇賈林”號,它的飛行甲板上排滿了大約60架f4u海盜式戰鬥機。該艦裝有sm雷達,上層建築的簡易起吊杆。在飛行甲板的前部,艦員正在裝設防風柵。
??卡薩布蘭卡級可算是美國最著名的一級護航航母,不但在建造數量上遠超其他幾級,在戰爭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因航速和裝甲等方麵的限製,護航航母一般不直接參加與日軍的戰鬥,多擔負對岸轟炸和支援任務,然而在1944年10月的雷伊泰灣大海戰中,六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不幸”地撞上最強大的日本水麵艦隊??第一機動艦隊,從而展開了一場小狗鬥大象般的戰鬥,詳情請參閱本站關於雷伊泰灣海戰的文章。由於美軍的奮戰,給予日艦隊重創,自身僅損失兩艘護航航母(聖羅號和甘比爾灣號)。
??在戰爭中共損失了五艘:俾斯麥海號(cve-95)、甘比爾灣號(cve-73)、利斯康姆灣號(cve-56)、奧曼尼灣號(cve-79)、聖羅號(cve-63)。其餘各艦在戰後陸續售賣解體。
【圖片集錦】
卡薩布蘭卡級“聖羅”號
雷伊泰灣海戰中的“甘比爾灣”號
卡薩布蘭卡級“白平原”號
戰鬥中的“基特昆灣”號
卡薩布蘭卡級“甘比爾灣”號
【各艦簡史】
艦名(中文) 英文/編號 建成和除役(沉沒)時間
卡薩布蘭卡 casanca acv-55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利斯康姆灣 lie bay acv-56 1943年建成、1943年戰沉
珊瑚海 coral sea acv-57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科雷吉多爾 corregidor cve-58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米森灣 mission bay cve-59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瓜達爾卡納爾 guadalc**** cve-60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馬尼拉灣 man bay cve-61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納托馬灣 natoma bay cve-62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聖洛 st. lo cve-63 1943年建成、1944年戰沉
特裏波利 tripoli cve-64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威克島 wake ind cve-65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白平原 white ins cve-66 1943年建成、1958年退役
所羅門 solomons cve-67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加裏寧灣 kalinin bay cve-68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卡山灣 kasaan bay cve-69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方肖灣 fanshaw bay cve-70 1943年建成、1959年退役
基特昆灣 kitkun bay cve-71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圖拉吉 tgi cve-72 1943年建成、1946年退役
甘比亞灣 gambier bay cve-73 1943年建成、1944年戰沉
奈漢塔灣 nehenta bay cve-74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霍加特灣 hoggatt bay cve-75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加達山灣 kadashan bay cve-76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馬爾庫斯島 marcus ind cve-77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
薩沃島 savo ind cve-78 1944年建成、1959年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