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裝有先進的機載設備和武器係統
其火控係統包括脈衝都卜勒雷達、光學雷達、頭盔瞄準具和火控係統計算機,自動化程度高,抗幹擾能力強。該機可攜帶p?27雷達製導中距攔射空空飛彈和p?60、p?73紅外製導近距格鬥空空飛彈,還可攜帶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火箭彈。最大武器外掛量為3000千克,裝有1門30毫米航炮。動力裝置為2台克裏莫夫設計局的pii?33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49.39千牛,加力推力81.34千牛。
米格?29的主要技術數據:
翼展l1.36--13.965米,機長17.32米,機翼麵積38平方米;正常起飛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850o千克;海平麵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時,最大馬赫數m2.3,實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帶副油箱)、2900千米(帶1個500升、2個800升副油箱),起飛滑跑距離250米,著陸滑跑距離600米。米格?29yb是雙座型,首架原型機於1981年首飛。該型機身加長了0.1米,為安排後座而減小了燃油箱,還取消了雷達。
米格?29kbii是用早期批生產型改裝的艦載機的過渡型,加強了機體結構,主要作為艦載礬飛行員在陸基機場使用的教練機,可用於訓練斜甲板滑跳起飛和使用攔阻鉤著陸。首架飛機於1982年8月21日首飛。
米格?29k是1988年6月23日首飛的艦載戰鬥轟炸機,換裝了增大推力的pii?33k發動機。機翼外段可上折,加強了起落架和後機身的結構,加裝了減速板、攔阻鉤和空中加油裝置,可掛4枚反艦飛彈和4枚近距格鬥空空飛彈,火控雷達換成新型號的“甲蟲”。1989年 l1月21日米格?29k(首次在“提比裏西”號(現改稱“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上試飛,成功進行了斜甲板滑跳起飛和使用攔阻鉤著陸。但由於蘇聯解體後軍方經費不足,米格?29k未被採用。米格?29ky是米格?29k的雙座型。
1993年,米格-29cmt出現。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羅斯的第五代殲擊機。研製專家稱,它的空戰能力大約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續航能力從2900公裏提高到3500公裏,戰鬥載荷也從原來的2噸提高到4噸。米格-29cmt上裝備7個具有高速計算能力的電腦,俄羅斯國防部也允許在米格-29某些部位的改裝過程中使用西方生產的電子元器件。初步估算這將使飛機機載設備總重量減少近600 公斤,使米格-29cmt能夠加大燃料攜帶量及裝配新的雷達設備,可以攜掛多種型號的空空飛彈和空地飛彈及其它一些高精確度武器。
米格-29cmt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它可以完成殲擊機、截擊機、強擊機、偵察機及空中指揮平台等多種功能,俄羅斯國防部決定要在 2020年前把150多架米格-29殲擊機改裝米格-29cmt。米格?29除裝備獨立國協空軍外,還出口到其它十幾個國家。1991年,俄羅斯空軍停止裝備米格?29,該機全部轉為出口外銷並繼續出現新的改型。其中米格?29c是1992年公開發表的改進型號,主要是換裝了新型號的h?019at脈衝都卜勒雷達。該型號生產數量很少。米格?29cm是在米格?29c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型號,主要是增強空對地作戰能力。為此,擴展了雷達的對地功能,加掛了q-29t電視製導空地飛彈、kab?500電視製導炸彈、q?31a反艦飛彈。米格?29ce是出口馬來西牙的型號,裝備h?019m雷達和p?77中距空空飛彈,可同時改擊2個目標,還可攜帶q?29電視製導空空飛彈。
米格-29,mnГ-29,是米格設計局為蘇聯空軍設計的最後一代野戰前線戰鬥機。北約命名“支點”(fulcrum)。
米格設計局是世界知名戰鬥機研製企業,甚至等同於蘇聯的代名詞。
60年代末,蘇聯總參謀部針對美國的“fx”計劃(後演變為f-15戰鬥機),提出了相對應的pfi計劃。pfi是俄語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的縮寫,意即“先進戰術戰鬥機”。1971年,計劃分化為兩部分,一個是“tpfi”計劃,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個是“lpfi”計劃,l代表legkiy(輕)。lpfi計劃全稱為“輕型前線戰鬥機計劃”促生了米格-29戰鬥機。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製新型戰鬥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鬥機將承擔戰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麵攻擊,設計局內部最初稱之為“計劃-9”,最終命名為“米格-29”。正式設計開始於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後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當時蘇聯空軍為米格-29戰鬥機定下的基本作戰任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幹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麵內,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可見米格-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勢戰鬥機研製的,後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作戰任務方麵,蘇聯空軍通過分析其空戰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鬥,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
米格-29設計組的領導是羅斯蒂拉夫?阿波羅舍維奇?別裏亞科夫,副手為a?a?丘曼奇延科、v?a?拉夫羅夫和m?r?沃登博格、阿納托裏?a?別羅斯維特。別理亞科夫是著名設計師和院士,二戰期間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他早在1951年就獲得了國家級獎勵,在60年代任米格-23主設計師。另外還有14名副設計師。作家比爾?甘斯頓在其《俄羅斯飛機百科全書1875-1995》一書中,這樣描述了米格-29設計的特性:“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於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都卜勒雷達,全麵的火控和電子戰係統,武器為機炮外加不少於六枚的空空飛彈”。這些是對米格-29恰如其分的概括。此後米格-29的概念研究在空軍和各個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開始了。在蘇聯航空史中,有那麽多航空機構聯合起來進行一種飛機的整體規劃,這還是第一次。
其火控係統包括脈衝都卜勒雷達、光學雷達、頭盔瞄準具和火控係統計算機,自動化程度高,抗幹擾能力強。該機可攜帶p?27雷達製導中距攔射空空飛彈和p?60、p?73紅外製導近距格鬥空空飛彈,還可攜帶57毫米、80毫米、240毫米火箭彈。最大武器外掛量為3000千克,裝有1門30毫米航炮。動力裝置為2台克裏莫夫設計局的pii?33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49.39千牛,加力推力81.34千牛。
米格?29的主要技術數據:
翼展l1.36--13.965米,機長17.32米,機翼麵積38平方米;正常起飛重量1524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850o千克;海平麵最大速度1500千米/小時,最大馬赫數m2.3,實用升限17000米,航程1500千米(不帶副油箱)、2900千米(帶1個500升、2個800升副油箱),起飛滑跑距離250米,著陸滑跑距離600米。米格?29yb是雙座型,首架原型機於1981年首飛。該型機身加長了0.1米,為安排後座而減小了燃油箱,還取消了雷達。
米格?29kbii是用早期批生產型改裝的艦載機的過渡型,加強了機體結構,主要作為艦載礬飛行員在陸基機場使用的教練機,可用於訓練斜甲板滑跳起飛和使用攔阻鉤著陸。首架飛機於1982年8月21日首飛。
米格?29k是1988年6月23日首飛的艦載戰鬥轟炸機,換裝了增大推力的pii?33k發動機。機翼外段可上折,加強了起落架和後機身的結構,加裝了減速板、攔阻鉤和空中加油裝置,可掛4枚反艦飛彈和4枚近距格鬥空空飛彈,火控雷達換成新型號的“甲蟲”。1989年 l1月21日米格?29k(首次在“提比裏西”號(現改稱“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空母艦上試飛,成功進行了斜甲板滑跳起飛和使用攔阻鉤著陸。但由於蘇聯解體後軍方經費不足,米格?29k未被採用。米格?29ky是米格?29k的雙座型。
1993年,米格-29cmt出現。米格-29cmt的性能非常接近俄羅斯的第五代殲擊機。研製專家稱,它的空戰能力大約要比米格-29高出8倍,續航能力從2900公裏提高到3500公裏,戰鬥載荷也從原來的2噸提高到4噸。米格-29cmt上裝備7個具有高速計算能力的電腦,俄羅斯國防部也允許在米格-29某些部位的改裝過程中使用西方生產的電子元器件。初步估算這將使飛機機載設備總重量減少近600 公斤,使米格-29cmt能夠加大燃料攜帶量及裝配新的雷達設備,可以攜掛多種型號的空空飛彈和空地飛彈及其它一些高精確度武器。
米格-29cmt是一種多用途戰鬥機。它可以完成殲擊機、截擊機、強擊機、偵察機及空中指揮平台等多種功能,俄羅斯國防部決定要在 2020年前把150多架米格-29殲擊機改裝米格-29cmt。米格?29除裝備獨立國協空軍外,還出口到其它十幾個國家。1991年,俄羅斯空軍停止裝備米格?29,該機全部轉為出口外銷並繼續出現新的改型。其中米格?29c是1992年公開發表的改進型號,主要是換裝了新型號的h?019at脈衝都卜勒雷達。該型號生產數量很少。米格?29cm是在米格?29c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的型號,主要是增強空對地作戰能力。為此,擴展了雷達的對地功能,加掛了q-29t電視製導空地飛彈、kab?500電視製導炸彈、q?31a反艦飛彈。米格?29ce是出口馬來西牙的型號,裝備h?019m雷達和p?77中距空空飛彈,可同時改擊2個目標,還可攜帶q?29電視製導空空飛彈。
米格-29,mnГ-29,是米格設計局為蘇聯空軍設計的最後一代野戰前線戰鬥機。北約命名“支點”(fulcrum)。
米格設計局是世界知名戰鬥機研製企業,甚至等同於蘇聯的代名詞。
60年代末,蘇聯總參謀部針對美國的“fx”計劃(後演變為f-15戰鬥機),提出了相對應的pfi計劃。pfi是俄語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的縮寫,意即“先進戰術戰鬥機”。1971年,計劃分化為兩部分,一個是“tpfi”計劃,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個是“lpfi”計劃,l代表legkiy(輕)。lpfi計劃全稱為“輕型前線戰鬥機計劃”促生了米格-29戰鬥機。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製新型戰鬥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鬥機將承擔戰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麵攻擊,設計局內部最初稱之為“計劃-9”,最終命名為“米格-29”。正式設計開始於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後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當時蘇聯空軍為米格-29戰鬥機定下的基本作戰任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幹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麵內,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可見米格-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勢戰鬥機研製的,後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作戰任務方麵,蘇聯空軍通過分析其空戰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鬥,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
米格-29設計組的領導是羅斯蒂拉夫?阿波羅舍維奇?別裏亞科夫,副手為a?a?丘曼奇延科、v?a?拉夫羅夫和m?r?沃登博格、阿納托裏?a?別羅斯維特。別理亞科夫是著名設計師和院士,二戰期間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他早在1951年就獲得了國家級獎勵,在60年代任米格-23主設計師。另外還有14名副設計師。作家比爾?甘斯頓在其《俄羅斯飛機百科全書1875-1995》一書中,這樣描述了米格-29設計的特性:“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於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都卜勒雷達,全麵的火控和電子戰係統,武器為機炮外加不少於六枚的空空飛彈”。這些是對米格-29恰如其分的概括。此後米格-29的概念研究在空軍和各個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開始了。在蘇聯航空史中,有那麽多航空機構聯合起來進行一種飛機的整體規劃,這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