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台灣立法院第六會期通過今後海軍艦艇需以台灣的人名或地名命名,因此台灣海軍在2005年10月25日宣布變更“基德”級的命名,改為海軍重要軍港,首艦取“基德”級首字諧音而更名為基隆號(1801),後續三艦依序為“蘇澳”(1802)、“左營”(1803)與“馬公”(1805)。有趣的是,“馬公”號跳過1804顯然是因為其中有4(其實台灣海軍傳統上避諱的號碼是其中有4或總和中有4者,這樣說來,加起來為14的1805也理當跳過才是)。在2005年8月,“基隆”號(ddg-1801)與“蘇澳”號(ddg-1802)已經完成啟封作業與訓練階段,開始進行各項戰備訓練,艦上各武器係統進行了實彈射擊或模擬射擊。歷經一年八個月緊鑼密鼓的啟封工程並接受美海軍的訓練及簽證後,台灣海軍的接艦人員在一年8個月內通過美方的測評與檢驗。
台灣海軍購買的頭兩艘“基德”級──“基隆”號與“蘇澳”號於2005年10月29日上午在查爾斯頓造船廠舉行交艦典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代表美方出席典禮的國防部亞太處長艾倫準將(john allen),藉機發表了一篇政策性演說,他對著台灣海軍官兵重申美國不支持“**”、反對改變台海現狀的政策,並警告“改變現狀可能會為兩岸人民,整個區域及美國帶來災難”,演說的調子與現場“喜氣洋洋”的氣氛極不搭調,令台灣出席者感到錯愕與意外。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向維護台灣安全的第一線官兵述說“**”與“改變現狀”為害之大,讓他們明白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種事情著實是第一次。
“基隆”號與“蘇澳”號在2005年11月中旬自美啟航,在抵達關島前,懸掛的是美國國旗,台灣官兵也隻穿工作服。12月抵達台灣,將於2006年一月於蘇澳軍港舉行成軍典禮。後兩艘“左營”號(ddg-1803)與“馬公”號(ddg-1805)則分別於2005年1月與4月展開啟封訓練,2006年中旬進行作戰測試評估,預計於2007年成軍。
單就戰鬥力而言,作為台灣海軍最大、最新(比二戰時的“陽”字號驅逐艦新了幾十年)的驅逐艦,“基德”級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台灣艦隊的防空戰力與指揮能力,然而目前反對派仍有兩點強烈質疑:第一是認為“基德”級對台灣海軍的成本效益不大,技術上較現有台灣“二代艦”並無明顯優勢,而軍方的宣傳更有過份誇大“基德”級防空與指揮管製能力(例如可用於攔截巡航飛彈)之嫌;其二則認為“基德”級將大幅加劇台灣海軍的後勤負擔,對現有港口、船塢設施也造成嚴峻考驗(國內目前隻有中船船塢能停放基德級)。而且,畢竟歲月不饒人,即便台灣的“基德”級經過延壽與改良工程,艦體壽命從最初預定的30年增至35年,移交台灣海軍後還有9年使用期,花這麽多錢、費這麽大力氣,買來的竟是隻剩9年的蹩腳貨,台灣海軍能用多久仍是問題。不過,從台灣能把美國二次大戰期間匆促成批量生產的“陽”字號、“中”字號艦艇用到五、六十年高齡的先例來看,以上壽命數字對於克勤克儉的台灣海軍而言,自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
台灣當局想在短期內立即提升台灣海軍防空戰力,除了當冤大頭買“基德”級之外,也確實沒有辦法:無論是向美國購買“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還是自己研發新一代中型防空艦艇,都不是能夠成為現實的事: “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目前的建造序列排的滿滿的,而且即將在2010年交付最後一艘後完全停產,美國海軍將建造新一代ddx飛彈驅逐艦,屆時台灣恐怕很難讓人家重開生產線;至於自己建造就更不可能了,台灣造船業的“自力更生”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能把幾艘飛彈艇造好就已經讓台灣海軍喜燒高香了。
美國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 [本章字數:2578 最新更新時間:2009-06-06 22:11:14.0]
----------------------------------------------------
ddg-51“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在世界海軍中可謂是聲名顯赫。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宙斯盾”係統並全麵採用隱形設計的驅逐艦,武器裝備、電子裝備高度智能化,具有對陸、對海、對空和反潛的全麵作戰能力,代表了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最高水平,堪稱尖端之艦,典範之作,是當代水麵艦艇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該級首艦“阿利?伯克”號於1988年12月開工,1991年7月正式服役。這是一個興旺的大家族,不僅建造數量大,而且型號也多,所以又分為幾個子級(或稱“批”):ddg-511型(該批共建21艘,ddg-51--71)、ddg-512型(該批共建7艘,ddg-72--78,首艦“馬漢”號1997年10月服役)和ddg-512a型(計劃建造10艘,首艦ddg-79“奧斯汀”號已於2000年服役),未來可能還將會有新的型別。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艦體和動力裝置,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武器裝備的改進和更多高新技術的應用。
★總體性能
全長153.8米,(2a型為155.3米),寬20.4米,吃水6.3米,滿載排水量8422噸(為9033噸、2a型為9217噸)。主機為4台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10.5萬馬力,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4400海裏/20節。艦員編製303人(2a型380人),其中軍官23人(2a型32人)。
台灣海軍購買的頭兩艘“基德”級──“基隆”號與“蘇澳”號於2005年10月29日上午在查爾斯頓造船廠舉行交艦典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代表美方出席典禮的國防部亞太處長艾倫準將(john allen),藉機發表了一篇政策性演說,他對著台灣海軍官兵重申美國不支持“**”、反對改變台海現狀的政策,並警告“改變現狀可能會為兩岸人民,整個區域及美國帶來災難”,演說的調子與現場“喜氣洋洋”的氣氛極不搭調,令台灣出席者感到錯愕與意外。一位美國高級官員向維護台灣安全的第一線官兵述說“**”與“改變現狀”為害之大,讓他們明白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種事情著實是第一次。
“基隆”號與“蘇澳”號在2005年11月中旬自美啟航,在抵達關島前,懸掛的是美國國旗,台灣官兵也隻穿工作服。12月抵達台灣,將於2006年一月於蘇澳軍港舉行成軍典禮。後兩艘“左營”號(ddg-1803)與“馬公”號(ddg-1805)則分別於2005年1月與4月展開啟封訓練,2006年中旬進行作戰測試評估,預計於2007年成軍。
單就戰鬥力而言,作為台灣海軍最大、最新(比二戰時的“陽”字號驅逐艦新了幾十年)的驅逐艦,“基德”級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台灣艦隊的防空戰力與指揮能力,然而目前反對派仍有兩點強烈質疑:第一是認為“基德”級對台灣海軍的成本效益不大,技術上較現有台灣“二代艦”並無明顯優勢,而軍方的宣傳更有過份誇大“基德”級防空與指揮管製能力(例如可用於攔截巡航飛彈)之嫌;其二則認為“基德”級將大幅加劇台灣海軍的後勤負擔,對現有港口、船塢設施也造成嚴峻考驗(國內目前隻有中船船塢能停放基德級)。而且,畢竟歲月不饒人,即便台灣的“基德”級經過延壽與改良工程,艦體壽命從最初預定的30年增至35年,移交台灣海軍後還有9年使用期,花這麽多錢、費這麽大力氣,買來的竟是隻剩9年的蹩腳貨,台灣海軍能用多久仍是問題。不過,從台灣能把美國二次大戰期間匆促成批量生產的“陽”字號、“中”字號艦艇用到五、六十年高齡的先例來看,以上壽命數字對於克勤克儉的台灣海軍而言,自然是不成問題的問題。
台灣當局想在短期內立即提升台灣海軍防空戰力,除了當冤大頭買“基德”級之外,也確實沒有辦法:無論是向美國購買“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還是自己研發新一代中型防空艦艇,都不是能夠成為現實的事: “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目前的建造序列排的滿滿的,而且即將在2010年交付最後一艘後完全停產,美國海軍將建造新一代ddx飛彈驅逐艦,屆時台灣恐怕很難讓人家重開生產線;至於自己建造就更不可能了,台灣造船業的“自力更生”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能把幾艘飛彈艇造好就已經讓台灣海軍喜燒高香了。
美國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 [本章字數:2578 最新更新時間:2009-06-06 22:11:14.0]
----------------------------------------------------
ddg-51“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在世界海軍中可謂是聲名顯赫。它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宙斯盾”係統並全麵採用隱形設計的驅逐艦,武器裝備、電子裝備高度智能化,具有對陸、對海、對空和反潛的全麵作戰能力,代表了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最高水平,堪稱尖端之艦,典範之作,是當代水麵艦艇當之無愧的“代表作”。
該級首艦“阿利?伯克”號於1988年12月開工,1991年7月正式服役。這是一個興旺的大家族,不僅建造數量大,而且型號也多,所以又分為幾個子級(或稱“批”):ddg-511型(該批共建21艘,ddg-51--71)、ddg-512型(該批共建7艘,ddg-72--78,首艦“馬漢”號1997年10月服役)和ddg-512a型(計劃建造10艘,首艦ddg-79“奧斯汀”號已於2000年服役),未來可能還將會有新的型別。它們都具有相同的艦體和動力裝置,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武器裝備的改進和更多高新技術的應用。
★總體性能
全長153.8米,(2a型為155.3米),寬20.4米,吃水6.3米,滿載排水量8422噸(為9033噸、2a型為9217噸)。主機為4台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10.5萬馬力,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4400海裏/20節。艦員編製303人(2a型380人),其中軍官23人(2a型3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