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該級艦設計所扮演的角色,德國海軍部擬訂了雙重作用,首先:用作波羅的海區域的海岸防禦,由於德國害怕波蘭的野心,這項任務並不需要很高的航速和長的續航力,其次:用作商業襲擊艦,以應付可能重新爆發的與英、法的衝突。
設計特點
袖珍戰列艦是德國海軍在條約限製下充分發揮當時的技術優勢,結合德國海軍的戰術需求而精心設計建造的。設計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將排水量控製在條約範圍內,解決方法之一是採用柴油機,盡管實際上其對空間及重量的要求與同類裝備蒸汽輪機的艦隻並不占優勢,但柴油機油耗低,續航力大;解決方法之二是廣泛使用焊接,艦體重量比鉚接要減輕15%,這是第一次焊接在艦體建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效果也相當不錯。
在最後通過的方案中,"德意誌"級裝甲艦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型,裝甲防護能抵禦條約重巡洋艦的203mm炮彈,廣泛的內部隔艙最大程度的減輕了戰鬥損傷,其防護能力及火力都比條約型重巡洋艦強。三號艦"格拉夫?斯佩"號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修改設計,增強防禦裝甲,加強防空火力。
"德意誌"級艦的推進裝置由8台man柴油機驅動雙軸,每4台機驅動一個傳動軸,轉速為250r/min。在巡航狀態下柴油機的振動小,高功率航行時的振動非常厲害,但服役後證明該級艦適航性能好,隻是由於艦體前部缺乏舷弧,逆浪航行時上浪嚴重。"德意誌"號在滿載排水量、輸出功率為54 000hp時的設計航速為26knts,在輕裝試航狀態下,該艦以48 390hp達到28knts的航速。燃油貯備為3 500t,續航力高達10 000**/15knts。
主炮的配備在經過多次變更後,決定採用兩座三聯裝炮塔,首尾各一的配置,主炮口徑為279.2mm,可發射304kg炮彈,射程30 000yards,仰角60°;另配有8門單管150mm低仰角副炮,對稱地布置在左、右兩舷的中部;"德意誌"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完工時裝備有3門88mm高炮,1936年服役的"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則裝有6門105mm(3座雙聯裝)高炮,分別布置在尾部兩舷及中間;另外該級艦還配有多座雙聯裝37mm和20mm近程高炮;在艦艉甲板上還裝有兩座4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全艦約需艦員約1000人。
該級艦最初並未裝備水上偵察機,"德意誌"號直到1935年才裝上一座彈射器和兩架雙翼的亨克爾(heinkel)he-60水上飛機,之後即換裝了單翼的阿拉道(arado)ar-196水上飛機,ar-196也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標準裝備。
1938年,"格拉夫?斯佩"號成為第一艘配備原始雷達設備的德國戰艦,該設備探測距離僅為15km,而且用於武器控製時不能精確地指示目標,盡管如此,它還是在大戰初期表現出了其價值,盡管實際上出於保密原因,雷達天線經常卸下來。
該級艦從其設計之初就必定引人注目。不出所料,它的出現在各海軍大國引起廣泛關注,對重巡洋艦來講更是致命打擊。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法國政府認為"袖珍戰列艦"僅僅隻是破交艦,由於有心要替代老舊的"丹東"(danton)級戰列艦,法國於1931年選擇了裝備8門330mm炮、航速29.5節的中型艦方案,而沒有考慮在華盛頓條約限製內建一艘更大、造價更高的艦隻。該型第一艘,26 500t的"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於1932年12月動工,很明顯這種最後審核通過的方案被認為是能對付"袖珍戰列艦"所能接受的最低尺度,而該級艦設計本身則深受德國設計觀念的影響。
建造情況
德國海軍於1928年11月訂購了第一艘裝甲艦--a號艦,該艦於1929年2月5日在基爾(kiel)的德意誌船廠(deutsche werke)輔設龍骨。實際上德國海軍的計劃是共建造五艘裝甲艦,為此共向位於埃森的克虜伯兵工廠(krupp ag of essen)訂購了10座3聯裝279.2mm炮塔,這樣也大幅度的降低了造價,a號艦的建造進展順利,該艦於1931年5月19日下水時被命名為"德意誌"號。
b號艦於1931年6月25日在威廉港的海軍船廠(wilhelmshaven marinewerft)動工建造,該艦在1933年4月1日下水時被命名為"舍爾海軍上將"號,同一天,"德意誌"號服役並成為艦隊旗艦,官方公布的標準排水量僅為10,000t(沒有油料及補給品),實際為11,700t,而滿載排水量則高達15,900t。"舍爾海軍上將"號於1934年11月12日服役。
c號裝甲艦的建造被帝國議會(reichstag)批準,並於1932年10月在威廉港鋪設龍骨,1934年6月30日下水,該艦被命名為"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其設計作了些修改。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此艦增強了裝甲防禦,加加了防空火炮,包括6門105mm高炮和8門88mm高炮。有一段時間曾提出在該艦上裝高壓蒸汽輪機的動力裝置,但如此一來就會牽涉到進一步的改裝工程,因此最後仍裝上了man柴油機。該艦於1936年1月6日服役並取代"德意誌"號成為艦隊旗艦。
德意誌級裝甲艦計劃建造五艘,另外兩艘,建造d號裝甲艦和e號裝甲艦的預算在1934年就通過了,但準備工作進展緩慢。1935年6月簽訂的《英德海軍協定》(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使納粹德國可以合法地突破了《凡爾賽和約》的限製,最終這兩艘艦更改設計建成了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格奈森諾"號(gneisenau)和"沙恩霍斯特"號(s插rnhorst),分別於1938年和1939年服役。
設計特點
袖珍戰列艦是德國海軍在條約限製下充分發揮當時的技術優勢,結合德國海軍的戰術需求而精心設計建造的。設計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如何將排水量控製在條約範圍內,解決方法之一是採用柴油機,盡管實際上其對空間及重量的要求與同類裝備蒸汽輪機的艦隻並不占優勢,但柴油機油耗低,續航力大;解決方法之二是廣泛使用焊接,艦體重量比鉚接要減輕15%,這是第一次焊接在艦體建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效果也相當不錯。
在最後通過的方案中,"德意誌"級裝甲艦採用了高幹舷平甲板型艦型,裝甲防護能抵禦條約重巡洋艦的203mm炮彈,廣泛的內部隔艙最大程度的減輕了戰鬥損傷,其防護能力及火力都比條約型重巡洋艦強。三號艦"格拉夫?斯佩"號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修改設計,增強防禦裝甲,加強防空火力。
"德意誌"級艦的推進裝置由8台man柴油機驅動雙軸,每4台機驅動一個傳動軸,轉速為250r/min。在巡航狀態下柴油機的振動小,高功率航行時的振動非常厲害,但服役後證明該級艦適航性能好,隻是由於艦體前部缺乏舷弧,逆浪航行時上浪嚴重。"德意誌"號在滿載排水量、輸出功率為54 000hp時的設計航速為26knts,在輕裝試航狀態下,該艦以48 390hp達到28knts的航速。燃油貯備為3 500t,續航力高達10 000**/15knts。
主炮的配備在經過多次變更後,決定採用兩座三聯裝炮塔,首尾各一的配置,主炮口徑為279.2mm,可發射304kg炮彈,射程30 000yards,仰角60°;另配有8門單管150mm低仰角副炮,對稱地布置在左、右兩舷的中部;"德意誌"號和"舍爾海軍上將"號在完工時裝備有3門88mm高炮,1936年服役的"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則裝有6門105mm(3座雙聯裝)高炮,分別布置在尾部兩舷及中間;另外該級艦還配有多座雙聯裝37mm和20mm近程高炮;在艦艉甲板上還裝有兩座4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全艦約需艦員約1000人。
該級艦最初並未裝備水上偵察機,"德意誌"號直到1935年才裝上一座彈射器和兩架雙翼的亨克爾(heinkel)he-60水上飛機,之後即換裝了單翼的阿拉道(arado)ar-196水上飛機,ar-196也是"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的標準裝備。
1938年,"格拉夫?斯佩"號成為第一艘配備原始雷達設備的德國戰艦,該設備探測距離僅為15km,而且用於武器控製時不能精確地指示目標,盡管如此,它還是在大戰初期表現出了其價值,盡管實際上出於保密原因,雷達天線經常卸下來。
該級艦從其設計之初就必定引人注目。不出所料,它的出現在各海軍大國引起廣泛關注,對重巡洋艦來講更是致命打擊。由於該型艦火力、裝甲防護與航速之間不成比例,因此其艦型的劃分頗費腦筋,但很快在美、英、法等國家中被稱為"袖珍戰列艦"(pocket battleship),可以說是輕量型或小型化的戰列艦。
法國政府認為"袖珍戰列艦"僅僅隻是破交艦,由於有心要替代老舊的"丹東"(danton)級戰列艦,法國於1931年選擇了裝備8門330mm炮、航速29.5節的中型艦方案,而沒有考慮在華盛頓條約限製內建一艘更大、造價更高的艦隻。該型第一艘,26 500t的"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於1932年12月動工,很明顯這種最後審核通過的方案被認為是能對付"袖珍戰列艦"所能接受的最低尺度,而該級艦設計本身則深受德國設計觀念的影響。
建造情況
德國海軍於1928年11月訂購了第一艘裝甲艦--a號艦,該艦於1929年2月5日在基爾(kiel)的德意誌船廠(deutsche werke)輔設龍骨。實際上德國海軍的計劃是共建造五艘裝甲艦,為此共向位於埃森的克虜伯兵工廠(krupp ag of essen)訂購了10座3聯裝279.2mm炮塔,這樣也大幅度的降低了造價,a號艦的建造進展順利,該艦於1931年5月19日下水時被命名為"德意誌"號。
b號艦於1931年6月25日在威廉港的海軍船廠(wilhelmshaven marinewerft)動工建造,該艦在1933年4月1日下水時被命名為"舍爾海軍上將"號,同一天,"德意誌"號服役並成為艦隊旗艦,官方公布的標準排水量僅為10,000t(沒有油料及補給品),實際為11,700t,而滿載排水量則高達15,900t。"舍爾海軍上將"號於1934年11月12日服役。
c號裝甲艦的建造被帝國議會(reichstag)批準,並於1932年10月在威廉港鋪設龍骨,1934年6月30日下水,該艦被命名為"格拉夫?斯佩海軍上將"號,其設計作了些修改。根據前兩艘艦的經驗,此艦增強了裝甲防禦,加加了防空火炮,包括6門105mm高炮和8門88mm高炮。有一段時間曾提出在該艦上裝高壓蒸汽輪機的動力裝置,但如此一來就會牽涉到進一步的改裝工程,因此最後仍裝上了man柴油機。該艦於1936年1月6日服役並取代"德意誌"號成為艦隊旗艦。
德意誌級裝甲艦計劃建造五艘,另外兩艘,建造d號裝甲艦和e號裝甲艦的預算在1934年就通過了,但準備工作進展緩慢。1935年6月簽訂的《英德海軍協定》(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使納粹德國可以合法地突破了《凡爾賽和約》的限製,最終這兩艘艦更改設計建成了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格奈森諾"號(gneisenau)和"沙恩霍斯特"號(s插rnhorst),分別於1938年和1939年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