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安裝在穩定炮架上的。熱那亞的聖喬爾喬(sangiorgio)公司設計生產了全套穩定係統,穩定參照係一共有11個電動陀螺組成,係統的主陀螺垂直旋轉,由專用的60伏120赫茲三相交流電供電,轉速7200轉/分。陀螺儀萬向懸架環上還剛性裝有2隻小些的水平陀螺,它們的動力由90伏250赫茲的特殊三相交流電源支持。穩定器的橫傾和縱傾位差穩定範圍分別為正負14.5度和正負5度,並可以同時對炮身相對運動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進行修正。這樣軍艦即使是在迴轉中也能保證高射炮的有效射擊。
“維內托”級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體係由37毫米機關炮、20毫米機關炮和8毫米高射機槍組成,均由布萊達(breda)公司生產,其中1935型機炮有穩定炮架。“維內托”號和“利托裏奧”號服役時裝備了8座雙聯裝1938型和4門單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艦首甲板上),以及12座雙聯1935型20毫米機關炮和6挺8毫米機槍,1942年進行改裝後兩艦一共在2號主炮兩側及兩座前副炮塔頂部加裝了4座20毫米雙聯機關炮。同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的防空炮數量明顯偏少。而且“維內托”的機關炮沒有指揮儀,隻能依靠炮手手動目視瞄準射擊,對高速目標的毀傷概率很差。
防護係統
維內托級戰列艦艦體舷側主裝甲帶採用10度傾斜角的設計,舷側中部裝甲為360mm,舷側上部70mm。水平防護由三層水平裝甲組成,機艙上部為三層共169mm裝甲,彈藥艙上部為三層共219mm裝甲。主炮正麵裝甲為340mm。在義大利海軍的試射實驗中,側舷和主炮正麵裝甲可以經受在16000米外射來的381mm的885公斤級穿甲彈。水平裝甲能經受3000米高空投下的250公斤炸彈,水下裝甲能經受225公斤tnt的爆炸,採用新的水下舷側防護係統(即“普列塞係統”,實戰效果有限,實戰證明維內托級的水線以下防禦力不足)。
各艦概況
維內托級首批建造2艘:維托裏奧?維內托號、利托裏奧號;當維內托號和利托裏奧號在建時,1937年義大利退出國際聯盟,義大利海軍認為還不具備足夠的力量對抗英、法海軍在地中海的聯盟。因此決定,再建造2艘維內托號的改進型:羅馬號、帝國號。1934年首艦“維內托”號與二號艦“利托裏奧”號開工,1940年竣工。1938年“羅馬”號開工,1942年竣工。四號艦“帝國”號1938年開工,最後未完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11月11日在英國海軍奇襲塔蘭托,利托裏奧號在英軍空襲塔蘭托時被三條魚雷命中被重創擱淺,入塢修理至1941年3月。維托裏奧?維內托號在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中,被一枚空投魚雷命中舷側,導致進水4000噸。1941年12月維內托號遭到英國潛艇的伏擊再次受傷。1942年之後由於燃油危機,維內托號及其姊妹艦一直呆在拉斯佩齊亞直到義大利投降。義大利投降以後,利托裏奧號改名為義大利號,1943年9月9日駛往盟軍控製的馬爾他的途中,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義大利號被德國空軍使用無線電控製的製導炸彈重創,同行的羅馬號(1942年6月完工)被兩顆無線電製導炸彈命中,彈藥庫發生爆炸,艦體斷裂沉沒。帝國號尚未完工,下水後因為義大利參加戰爭工程進度放緩,義大利投降後,落入德軍之手被當作靶艦。其他倖存的維內托級戰列艦在戰爭結束後被解體。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41,167噸(改進型41,650噸);滿載排水量45,752噸(改進型46,215噸)
外型尺寸:全長237.7米(改進型240.7米),水線232.4米;艦寬32.9米;吃水9.6-10.4米
動力:8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30,000馬力(最大140,000馬力),4軸;
航速:30節;續航力:4700海裏/14節,3900海裏/20節
武備:9門三聯裝15英寸/50倍口徑主炮;12門三聯裝6英寸/55倍口徑副炮;12門90毫米高射炮,20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4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1942年增加8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
裝甲:主裝甲帶360毫米(最大);甲板219毫米(最大);主炮塔正麵380毫米,頂部200毫米,炮座350-280毫米;副炮塔正麵280毫米,頂部150-105毫米;司令塔200-260毫米;水下防雷係統可抵禦350公斤tnt炸藥當量。裝甲總重13,545噸
艦載飛機:3架飛機和1台彈射器,原為3架ro.43型水上飛機,後其中2架換裝reggiane re2000型
艦員:編製1920人,其中軍官120人。
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1272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25 10:00:00.0]
----------------------------------------------------
簡介: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是法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同級艦兩艘: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
1926年法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設計新一代主力艦,1932年法國海軍最終批準敦刻爾克號戰列艦的建造計劃。敦刻爾克級高速、重防禦的設計針對的假想敵就是德國的“德意誌級裝甲艦”以及當時列強海軍正在研製建造的巡洋艦。也被稱為輕型戰列艦(light battleships)或戰列巡洋艦,其設計初衷比較符合戰列巡洋艦的作戰特點,法國海軍稱為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主炮是兩座四聯裝330毫米口徑火炮,全部兩座主炮塔布置在艦橋之前,由兩對主炮組成一座四聯裝主炮塔,四聯裝主炮塔全部布置在前甲板上層建築前的布局減小了主炮塔總重量,減少了重裝甲防護區域,艦首麵對敵艦時可發揮全部主炮火力。但主炮全部前置不利於火力的發揚,向後方火力非常薄弱,火力損失概率較大。而且會導致船體重心前移,影響船型設計。艦體艉部布置了四聯裝副炮以及艦載飛機機庫。首次在設計戰艦時計劃攜帶飛機以及存放飛機的機庫。
“維內托”級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體係由37毫米機關炮、20毫米機關炮和8毫米高射機槍組成,均由布萊達(breda)公司生產,其中1935型機炮有穩定炮架。“維內托”號和“利托裏奧”號服役時裝備了8座雙聯裝1938型和4門單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艦首甲板上),以及12座雙聯1935型20毫米機關炮和6挺8毫米機槍,1942年進行改裝後兩艦一共在2號主炮兩側及兩座前副炮塔頂部加裝了4座20毫米雙聯機關炮。同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的防空炮數量明顯偏少。而且“維內托”的機關炮沒有指揮儀,隻能依靠炮手手動目視瞄準射擊,對高速目標的毀傷概率很差。
防護係統
維內托級戰列艦艦體舷側主裝甲帶採用10度傾斜角的設計,舷側中部裝甲為360mm,舷側上部70mm。水平防護由三層水平裝甲組成,機艙上部為三層共169mm裝甲,彈藥艙上部為三層共219mm裝甲。主炮正麵裝甲為340mm。在義大利海軍的試射實驗中,側舷和主炮正麵裝甲可以經受在16000米外射來的381mm的885公斤級穿甲彈。水平裝甲能經受3000米高空投下的250公斤炸彈,水下裝甲能經受225公斤tnt的爆炸,採用新的水下舷側防護係統(即“普列塞係統”,實戰效果有限,實戰證明維內托級的水線以下防禦力不足)。
各艦概況
維內托級首批建造2艘:維托裏奧?維內托號、利托裏奧號;當維內托號和利托裏奧號在建時,1937年義大利退出國際聯盟,義大利海軍認為還不具備足夠的力量對抗英、法海軍在地中海的聯盟。因此決定,再建造2艘維內托號的改進型:羅馬號、帝國號。1934年首艦“維內托”號與二號艦“利托裏奧”號開工,1940年竣工。1938年“羅馬”號開工,1942年竣工。四號艦“帝國”號1938年開工,最後未完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11月11日在英國海軍奇襲塔蘭托,利托裏奧號在英軍空襲塔蘭托時被三條魚雷命中被重創擱淺,入塢修理至1941年3月。維托裏奧?維內托號在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中,被一枚空投魚雷命中舷側,導致進水4000噸。1941年12月維內托號遭到英國潛艇的伏擊再次受傷。1942年之後由於燃油危機,維內托號及其姊妹艦一直呆在拉斯佩齊亞直到義大利投降。義大利投降以後,利托裏奧號改名為義大利號,1943年9月9日駛往盟軍控製的馬爾他的途中,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義大利號被德國空軍使用無線電控製的製導炸彈重創,同行的羅馬號(1942年6月完工)被兩顆無線電製導炸彈命中,彈藥庫發生爆炸,艦體斷裂沉沒。帝國號尚未完工,下水後因為義大利參加戰爭工程進度放緩,義大利投降後,落入德軍之手被當作靶艦。其他倖存的維內托級戰列艦在戰爭結束後被解體。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41,167噸(改進型41,650噸);滿載排水量45,752噸(改進型46,215噸)
外型尺寸:全長237.7米(改進型240.7米),水線232.4米;艦寬32.9米;吃水9.6-10.4米
動力:8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30,000馬力(最大140,000馬力),4軸;
航速:30節;續航力:4700海裏/14節,3900海裏/20節
武備:9門三聯裝15英寸/50倍口徑主炮;12門三聯裝6英寸/55倍口徑副炮;12門90毫米高射炮,20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4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1942年增加8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
裝甲:主裝甲帶360毫米(最大);甲板219毫米(最大);主炮塔正麵380毫米,頂部200毫米,炮座350-280毫米;副炮塔正麵280毫米,頂部150-105毫米;司令塔200-260毫米;水下防雷係統可抵禦350公斤tnt炸藥當量。裝甲總重13,545噸
艦載飛機:3架飛機和1台彈射器,原為3架ro.43型水上飛機,後其中2架換裝reggiane re2000型
艦員:編製1920人,其中軍官120人。
法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1272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25 10:00:00.0]
----------------------------------------------------
簡介:
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是法國建造的一種戰列艦。同級艦兩艘:敦刻爾克號(dunkerque)、斯特拉斯堡號(strasbourg)。
1926年法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的噸位內開始設計新一代主力艦,1932年法國海軍最終批準敦刻爾克號戰列艦的建造計劃。敦刻爾克級高速、重防禦的設計針對的假想敵就是德國的“德意誌級裝甲艦”以及當時列強海軍正在研製建造的巡洋艦。也被稱為輕型戰列艦(light battleships)或戰列巡洋艦,其設計初衷比較符合戰列巡洋艦的作戰特點,法國海軍稱為戰列艦。
敦刻爾克級主炮是兩座四聯裝330毫米口徑火炮,全部兩座主炮塔布置在艦橋之前,由兩對主炮組成一座四聯裝主炮塔,四聯裝主炮塔全部布置在前甲板上層建築前的布局減小了主炮塔總重量,減少了重裝甲防護區域,艦首麵對敵艦時可發揮全部主炮火力。但主炮全部前置不利於火力的發揚,向後方火力非常薄弱,火力損失概率較大。而且會導致船體重心前移,影響船型設計。艦體艉部布置了四聯裝副炮以及艦載飛機機庫。首次在設計戰艦時計劃攜帶飛機以及存放飛機的機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