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麵進攻。同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裏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占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勇士”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港進行炮擊。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第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闢,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閱艦儀式。當“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國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誌。
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1945年初,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陸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衣阿華”號、“北卡羅來納”號等艦並肩作戰。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1945年9月2日,“黎塞留”號參加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戰爭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製,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法國殖民地越南進行威懾。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黎塞留級2號艦“讓-巴爾”號(jean.bart)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隻安裝了一個炮塔時,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由於卡薩布蘭卡被維希法國政府控製,在盟軍“火炬”登陸作戰中,“讓-巴爾”號使用它僅有的一座主炮炮塔炮擊了進攻卡薩布蘭卡的盟軍部隊,結果招致美國麻薩諸塞號戰列艦和美國轟炸機的攻擊,被命中5發406毫米炮彈和3枚炸彈,艦體嚴重損壞。占領卡薩布蘭卡後,法國重新得到了“讓-巴爾”號的艦殼,戰後繼續未竣工程,並最終於1955年建成。“讓-巴爾”號是世界上最後一艘完工的戰列艦。1956年參加英法聯軍對埃及登陸作戰。它在法國海軍服役了僅僅6年,1961年退出現役,在土倫港作為艦員訓練艦使用,並於1970年解體。
黎塞留級3號艦“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7548噸(讓?巴爾號49850噸)
尺寸:長248米、艦寬33米,吃水10.7米(讓?巴爾號9.9米)
主機功率150000馬力(讓?巴爾號165000馬力),航速:30節(讓?巴爾號32節);續航力:5000海裏/18節
武備:8門四聯裝380毫米/45倍口徑主炮;9門三聯裝152毫米/55倍口徑副炮;12門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讓?巴爾號12門);4座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艦載飛機:3架水上飛機
裝甲:水線裝甲帶(最大)346毫米;上甲板150-170毫米,主甲板50-40毫米;炮塔正麵430毫米;炮座405毫米;司令塔340毫米。裝甲總重量16,460噸
艦員:1550-1670人
義大利維內托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5036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14 10:00:00.0]
----------------------------------------------------
簡介
維托裏奧?維內托級戰列艦是義大利建造的一種戰列艦。維內托級首批2艘:維托裏奧?維內托號(vittorio vo)、利托裏奧號(littorio);2艘改進型:羅馬號(roma)、帝國號(impero,音譯為“因佩羅”號)。
20世紀30年代法國針對德國的“袖珍戰列艦”開始建造新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原有的戰列艦已經顯得陳舊落後了。最初,義大利海軍準備建造一種可以和“敦刻爾克”級相抗衡的新型戰艦,最後,義大利海軍決定設計建造35000噸級的戰列艦??即後來的維托裏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該級艦是一級充分體現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作戰意圖的主力艦,其特點是航速較高,最大航速達到30節,以及相對有限的續航力,續航力14節/4700海裏。維內托級採用長艏樓船型,艏樓延伸到後部主炮塔。裝備15英寸/50倍口徑的主炮,具有威力大和射程遠的特點,最大射程達到42,800米,但是身管壽命、射速比較低,散布大。三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兩座在前、一座在後。四座三聯裝副炮塔分別安排在前後主炮塔兩側。與同期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級的防空能力較弱。維內托級戰列艦在尾部裝備一部彈射器,設計配備三架水上飛機。
總體布置與艦體結構
“維托裏奧-維內托”級採用了長首樓艦型、球鼻首和巡洋艦艉,艦首略微上翹並有適度外飄,以增加軍艦的適航性,舯部水線附近因使用防魚雷係統形成鼓出部,三座主炮塔前二後一背負狀布置。艦體從上到下依次為露天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第一、第二平台甲板、支撐甲板和內底,其中中甲板為強力甲板和裝甲甲板;從後到前一共有232檔肋骨站(義大利造船界習慣從艉垂線開始給肋骨編號,與其他國家正好相反),船底為雙底-三底縱骨架式混合結構。船舵的安排比較特別,除中間大麵積主舵外,兩舷各有一個小型副舵。四艘姊妹艦的排水量和主尺度略有不同。
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1945年初,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陸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衣阿華”號、“北卡羅來納”號等艦並肩作戰。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1945年9月2日,“黎塞留”號參加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
戰爭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回歸美國海軍控製,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法國殖民地越南進行威懾。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布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黎塞留級2號艦“讓-巴爾”號(jean.bart)在1940年3月匆匆下水,1940年6月在隻安裝了一個炮塔時,便匆匆撤退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由於卡薩布蘭卡被維希法國政府控製,在盟軍“火炬”登陸作戰中,“讓-巴爾”號使用它僅有的一座主炮炮塔炮擊了進攻卡薩布蘭卡的盟軍部隊,結果招致美國麻薩諸塞號戰列艦和美國轟炸機的攻擊,被命中5發406毫米炮彈和3枚炸彈,艦體嚴重損壞。占領卡薩布蘭卡後,法國重新得到了“讓-巴爾”號的艦殼,戰後繼續未竣工程,並最終於1955年建成。“讓-巴爾”號是世界上最後一艘完工的戰列艦。1956年參加英法聯軍對埃及登陸作戰。它在法國海軍服役了僅僅6年,1961年退出現役,在土倫港作為艦員訓練艦使用,並於1970年解體。
黎塞留級3號艦“克萊蒙梭”號(clemenceau)的船體在法國戰敗投降後停工,最終被盟軍炸沉。
性能數據
排水量: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7548噸(讓?巴爾號49850噸)
尺寸:長248米、艦寬33米,吃水10.7米(讓?巴爾號9.9米)
主機功率150000馬力(讓?巴爾號165000馬力),航速:30節(讓?巴爾號32節);續航力:5000海裏/18節
武備:8門四聯裝380毫米/45倍口徑主炮;9門三聯裝152毫米/55倍口徑副炮;12門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讓?巴爾號12門);4座四聯裝13.2毫米高射機槍;艦載飛機:3架水上飛機
裝甲:水線裝甲帶(最大)346毫米;上甲板150-170毫米,主甲板50-40毫米;炮塔正麵430毫米;炮座405毫米;司令塔340毫米。裝甲總重量16,460噸
艦員:1550-1670人
義大利維內托級戰列艦 [本章字數:5036 最新更新時間:2009-11-14 10:00:00.0]
----------------------------------------------------
簡介
維托裏奧?維內托級戰列艦是義大利建造的一種戰列艦。維內托級首批2艘:維托裏奧?維內托號(vittorio vo)、利托裏奧號(littorio);2艘改進型:羅馬號(roma)、帝國號(impero,音譯為“因佩羅”號)。
20世紀30年代法國針對德國的“袖珍戰列艦”開始建造新型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義大利海軍原有的戰列艦已經顯得陳舊落後了。最初,義大利海軍準備建造一種可以和“敦刻爾克”級相抗衡的新型戰艦,最後,義大利海軍決定設計建造35000噸級的戰列艦??即後來的維托裏奧?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該級艦是一級充分體現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作戰意圖的主力艦,其特點是航速較高,最大航速達到30節,以及相對有限的續航力,續航力14節/4700海裏。維內托級採用長艏樓船型,艏樓延伸到後部主炮塔。裝備15英寸/50倍口徑的主炮,具有威力大和射程遠的特點,最大射程達到42,800米,但是身管壽命、射速比較低,散布大。三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兩座在前、一座在後。四座三聯裝副炮塔分別安排在前後主炮塔兩側。與同期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級的防空能力較弱。維內托級戰列艦在尾部裝備一部彈射器,設計配備三架水上飛機。
總體布置與艦體結構
“維托裏奧-維內托”級採用了長首樓艦型、球鼻首和巡洋艦艉,艦首略微上翹並有適度外飄,以增加軍艦的適航性,舯部水線附近因使用防魚雷係統形成鼓出部,三座主炮塔前二後一背負狀布置。艦體從上到下依次為露天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第一、第二平台甲板、支撐甲板和內底,其中中甲板為強力甲板和裝甲甲板;從後到前一共有232檔肋骨站(義大利造船界習慣從艉垂線開始給肋骨編號,與其他國家正好相反),船底為雙底-三底縱骨架式混合結構。船舵的安排比較特別,除中間大麵積主舵外,兩舷各有一個小型副舵。四艘姊妹艦的排水量和主尺度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