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無畏艦這一全新概念,俄國船廠的設計和建造能力顯得極為不足,因此,海軍部向國內外各大造船廠發起招標,不久海軍部就收到了國內外27家造船廠提交的51份設計方案,這些方案來自義大利、法國、英國、美國甚至德國,但27家船廠中隻有6家是俄國的。開始,海軍部對義大利庫尼貝蒂(cuniberti)公司的方案很感興趣,但當得知義大利人把120毫米副炮安裝在炮塔(而非俄國人希望的炮廓)中,並且堅持不對這一設計做出修改後,俄國人馬上把這個方案拋在腦後。接下來進入俄國海軍眼裏的是德國布洛姆與福斯(blohm&voss)公司的方案,但俄國人又提出這些戰列艦必須在俄國船廠建造,德國人當然不願意接受,雙方也不歡而散。俄國海軍部決定利用買下的德國設計按照俄國標準重新修改德國公司的原始設計,波羅的海船廠接受了這個任務。在修改過程中,英國約翰?布朗船廠提供了很多幫助,英國人從那些被否決的方案中發掘出可取之處,其中就包括了庫尼貝蒂公司方案的不少特點(這也使得甘古特級最終和該公司原始方案頗為相似)。
修改後的設計方案讓人感覺新型戰列艦是介於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的一種軍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波羅的海戰列艦”。這個設計方案突出了空前強大的火力:4座三聯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艦體縱向中心線上。艦體前後各布置一座主炮塔,舯部布置兩座炮塔,這與當時義大利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裏號戰列艦的布局相似。它的305毫米口徑主炮舷側齊射的火力超過同時期任何一艘英國或者德國戰列艦。設計方案中的戰列艦採用破冰船艏,以便冬季封凍時也能自如地在波羅的海活動。由於使用較輕的亞羅式鍋爐代替此前常用的貝爾維爾式鍋爐,該方案艦的速度同樣突出,航速達到24節,比同時期大多數無畏艦的航速都要高2-3節。然而該方案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為了保證高航速犧牲了太多裝甲防護,舷側水線裝甲厚度為229毫米,和同期世界主要戰列艦相比,它大部分部位的裝甲帶都薄了1-3英寸(25-76毫米)。而從這點上看,它似乎是介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中間艦型。為防止魚雷或水雷給戰艦造成重大損害,該艦採用雙層艦體,並一直延伸到甲板。
新型戰列艦的建造於1909年開始,由於俄國造船廠本身效率低下,加上正在建造的又是一種全新的戰艦,新型戰列艦的建造困難叢生進度很慢,到1910年甚至陷於停頓,因為海軍對於正在建造中的戰列艦在艦體強度和建造工藝方麵都不滿意,認為根本無法達到設計要求。此後兩年,新型戰列艦的建造一直斷斷續續,而在此期間,杜馬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收到了一定效果:造船廠的缺陷得到了改進,海軍糟糕的行政管理體係也終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解決了一係列問題之後,新型戰列艦得以繼續建造,但正是在這兩年中,世界各海軍強國的無畏艦也在飛速發展,英國已經開始建造裝備13.5英寸(343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從而使俄國無畏艦在開工時所期望的火力優勢蕩然無存。
該級艦四艘均於1911年下水並進行海試,第一艘服役的“塞瓦斯托波爾”號於1914年加入海軍作戰序列,其餘三艘也在當年12月陸續服役。俄國方麵一般也把該級艦稱為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碌碌無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甘古特級無畏艦的服役使波羅的海的實力對比產生極大的變化,戰爭開始時德意誌帝國海軍在波羅的海隻有七艘舊巡洋艦和一些輕型艦隻。但俄國人並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這固然首先與波羅的海海域狹窄、冬季封凍有關,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對馬海峽海戰的噩夢仍然縈繞在俄國海軍高級軍官的腦海中,擔心會在戰鬥中再次損失好不容易才積累起來的實力。這種擔心促使海軍嚴格限製對新型戰列艦的使用,甘古特級的使用被限定於掩護布雷、掩護陸軍進攻的側翼等輔助性的工作,戰爭初期沙皇甚至發布命令,禁止沒有特別命令時使用任何新戰列艦參加戰鬥。這就使得甘古特級在波羅的海的強大威力根本無從發揮。
在一年的戰鬥中,波羅的海艦隊的驅逐艦、巡洋艦和老式戰列艦與德國軍艦進行了幾次交戰,雙方基本勢均力敵,俄國軍艦在火力上的優勢有時甚至還使得自己在戰鬥中略微占優。1915年8月,一支強大的德國分艦隊加強到波羅的海,這支分艦隊包括了數艘無畏艦和前無畏艦,麵對德國海軍的強大實力,俄國人在付出一些損失後明智地選擇了躲避(史稱伊爾別海峽戰役)。
1915年9月,德國分艦隊離開波羅的海,甘古特級戰列艦也逐漸更加適於作戰。波羅的海艦隊司令卡寧中將決定派一艘無畏艦出擊波羅的海,但由於“甘古特”號水兵對極其惡劣的食物不滿而譁變,這次出擊被迫中止。直到11月譁變徹底平息後,波羅的海艦隊才得以派出“甘古特”號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無畏艦進行一次巡航,這次出擊遠達果特蘭島,其目的在於掩護裏加灣內的布雷行動,實力遠遠不如俄國人的德國分艦隊根本沒和這兩艘無畏艦打照麵,俄國海軍在波羅的海最大膽的一次出擊以空手而歸告終。戰爭剩下的時間裏,四艘強大的無畏艦無所事事地在港口和掩護布雷的航線上渡過了這些枯燥的日子。
在蘇聯紅海軍初期
修改後的設計方案讓人感覺新型戰列艦是介於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的一種軍艦,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波羅的海戰列艦”。這個設計方案突出了空前強大的火力:4座三聯主炮塔全部布置在艦體縱向中心線上。艦體前後各布置一座主炮塔,舯部布置兩座炮塔,這與當時義大利建造的但丁?阿利格伊切裏號戰列艦的布局相似。它的305毫米口徑主炮舷側齊射的火力超過同時期任何一艘英國或者德國戰列艦。設計方案中的戰列艦採用破冰船艏,以便冬季封凍時也能自如地在波羅的海活動。由於使用較輕的亞羅式鍋爐代替此前常用的貝爾維爾式鍋爐,該方案艦的速度同樣突出,航速達到24節,比同時期大多數無畏艦的航速都要高2-3節。然而該方案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為了保證高航速犧牲了太多裝甲防護,舷側水線裝甲厚度為229毫米,和同期世界主要戰列艦相比,它大部分部位的裝甲帶都薄了1-3英寸(25-76毫米)。而從這點上看,它似乎是介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中間艦型。為防止魚雷或水雷給戰艦造成重大損害,該艦採用雙層艦體,並一直延伸到甲板。
新型戰列艦的建造於1909年開始,由於俄國造船廠本身效率低下,加上正在建造的又是一種全新的戰艦,新型戰列艦的建造困難叢生進度很慢,到1910年甚至陷於停頓,因為海軍對於正在建造中的戰列艦在艦體強度和建造工藝方麵都不滿意,認為根本無法達到設計要求。此後兩年,新型戰列艦的建造一直斷斷續續,而在此期間,杜馬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收到了一定效果:造船廠的缺陷得到了改進,海軍糟糕的行政管理體係也終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解決了一係列問題之後,新型戰列艦得以繼續建造,但正是在這兩年中,世界各海軍強國的無畏艦也在飛速發展,英國已經開始建造裝備13.5英寸(343毫米)主炮的戰列艦,從而使俄國無畏艦在開工時所期望的火力優勢蕩然無存。
該級艦四艘均於1911年下水並進行海試,第一艘服役的“塞瓦斯托波爾”號於1914年加入海軍作戰序列,其餘三艘也在當年12月陸續服役。俄國方麵一般也把該級艦稱為塞瓦斯托波爾級戰列艦。
碌碌無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甘古特級無畏艦的服役使波羅的海的實力對比產生極大的變化,戰爭開始時德意誌帝國海軍在波羅的海隻有七艘舊巡洋艦和一些輕型艦隻。但俄國人並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這固然首先與波羅的海海域狹窄、冬季封凍有關,但更重要的還在於對馬海峽海戰的噩夢仍然縈繞在俄國海軍高級軍官的腦海中,擔心會在戰鬥中再次損失好不容易才積累起來的實力。這種擔心促使海軍嚴格限製對新型戰列艦的使用,甘古特級的使用被限定於掩護布雷、掩護陸軍進攻的側翼等輔助性的工作,戰爭初期沙皇甚至發布命令,禁止沒有特別命令時使用任何新戰列艦參加戰鬥。這就使得甘古特級在波羅的海的強大威力根本無從發揮。
在一年的戰鬥中,波羅的海艦隊的驅逐艦、巡洋艦和老式戰列艦與德國軍艦進行了幾次交戰,雙方基本勢均力敵,俄國軍艦在火力上的優勢有時甚至還使得自己在戰鬥中略微占優。1915年8月,一支強大的德國分艦隊加強到波羅的海,這支分艦隊包括了數艘無畏艦和前無畏艦,麵對德國海軍的強大實力,俄國人在付出一些損失後明智地選擇了躲避(史稱伊爾別海峽戰役)。
1915年9月,德國分艦隊離開波羅的海,甘古特級戰列艦也逐漸更加適於作戰。波羅的海艦隊司令卡寧中將決定派一艘無畏艦出擊波羅的海,但由於“甘古特”號水兵對極其惡劣的食物不滿而譁變,這次出擊被迫中止。直到11月譁變徹底平息後,波羅的海艦隊才得以派出“甘古特”號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無畏艦進行一次巡航,這次出擊遠達果特蘭島,其目的在於掩護裏加灣內的布雷行動,實力遠遠不如俄國人的德國分艦隊根本沒和這兩艘無畏艦打照麵,俄國海軍在波羅的海最大膽的一次出擊以空手而歸告終。戰爭剩下的時間裏,四艘強大的無畏艦無所事事地在港口和掩護布雷的航線上渡過了這些枯燥的日子。
在蘇聯紅海軍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