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行訓練方麵,f?117a從1983年10月開始裝備部隊以來,已有175名飛行員飛過這種飛機。據說,凡是飛過f?117a飛機的飛行員都認為該機的起飛、著陸和其它飛行性能都不錯。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說f?117a並不是什麽都是全新的東西
【武器裝備】
飛彈出艙
f-117a戰鬥機的所有武器都掛在武器艙中。武器艙長4.7m、寬1.57m,可掛載美國戰術戰鬥機使用的各種武器,如agm-88a高速反輻射飛彈、agm-65“幼畜”空對地飛彈、907kg口徑的gbu-10/24/27雷射製導炸彈、gbu-15模式滑翔炸彈(電光製導)、b61核炸彈和空對空飛彈等。
【訓練與使用】
1980年,美國空軍在內利斯空軍基地組建了第4450戰術大隊,即f?117a隱身戰鬥機大隊。並為新飛機徵招飛行員和地勤人員。飛行員幾乎全是從戰術戰鬥機部隊招來的,條件是必須要在現有戰鬥機上飛行過io00小時的飛行時間。在最初幾年的飛行訓練中,f-117a的飛行員每月飛行訓練不到10小時。f?117a是專門用於夜間攻擊的飛機。因此飛行員給它的綽號是“夜鷹”。
實力的展示 在1988年11月之前,飛行訓練主要是在夜間進行,他們在太陽落山後30分鍾才能打開機庫門。門在打開前,所有的燈都關掉,地麵工作僅靠閃光燈照明。為此飛行員們需把生物鍾後撥5?8小時。如果在夏季,則晚上9點以後才能啟動飛機,在第2天清晨3點半結束訓練,早晨5點左右才能休息。處於戰備狀態的飛行員約65%的飛行要在夜間出動,每月還要進行2?3次空中加油訓練。顯然長期夜間訓練,疲勞成了主要問題。一位飛行員說:“你可以想像把你的生物鍾從5點移到8點的困難,並且是一星期移動2次”。1986年7月11日發生在貝克斯菲爾德機場附近機毀人亡的事故以及次年的一次事故,都可能是因飛行員疲勞引起的。在第一次事故中,羅斯?馬爾赫少校的飛機撞到山腰上。第二次事故是麥可?斯圖爾德少校駕機,於1987年10月14日夜間撞在沙漠地上。當時沒有遇險信號,並且事故調查沒有發現機械方麵的原因。2人都被認為是極好的飛行員。1989年10月,第4450戰術大隊改名為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
f?i17a的最大起飛重量約為23800千克,武器載荷約為2270千克,內部武器艙可攜帶2枚908千克級blu?109型雷射製導炸彈或戰術戰鬥機使用的各種武器。炸彈由安裝在機頭座艙前下部的可控雷射照射器提供指示。彈艙長5.18米,寬1.83米。據稱,該機“具有自衛能力”。機頭裝有4個多功能大氣數據傳感器,主起落架後部各裝一可拆卸式遠程通信天線,機身兩側空軍標記後麵有一個可拆卸的小六麵體,這可能是演習中用的飛機跟蹤雷達反射器,機上還使用了幾種現有係統或其它飛機用的稍加改動的係統。並裝備精確導航和攻擊係統。飛機表麵有幾個齊平安裝的天線,它們可用於威脅告警、通信和衛星導航等。另外在機背右側裝有伸縮式通信天線。在理論上,f?ll7a允許在設防空間的任何高度飛行,不必進行地形跟隨低空飛行來躲避敵方雷達的探測。不像常規戰鬥機那樣在實施對地攻擊時採取以躲避敵方地麵火力為主,以主動攻擊為輔的戰術。因而它比常規戰鬥機更適合於攻擊地麵目標。
較高的高度能使飛行員了解全麵情況,提高目視探測能力;並可不藉助陪伴飛機的幫助,用雷射探測器自己照射目標。常規戰鬥機雖然也有這種照射能力,但無隱身特性,必須以低空進入來躲避雷達,地形地物變化極快時,該功能施展相當困難。較高高度飛行還可提高投放精度,改善垂直投放武器的穿透能力。f?117a一般在7600米高度接近目標。實施攻擊時,為保證精度,至少下降到1000多米的高度(一般高度在600?900米),飛越山區時高度較低。武器投放一般是在水平飛行時進行,而不需採用常規飛機那種低空地形跟蹤飛行轉為躍升脫離的投彈方式。據報導,f?117a在演習中對紅外目標的攻擊精度為1米左右。
空中加油 1989年12月20日,為了支援美國陸軍別動隊在巴拿馬裏奧阿托的空降作戰,美國空軍首次出動f?117a隱身戰鬥機參戰。美國空軍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6架f?l17a從內華達州的托諾帕空軍基地起飛前往巴拿馬,飛行18小時,途中加油4?5次。其中2架f?l17a轟炸了裏奧阿托軍營,各投下1枚908千克重的雷射製導炸彈。另外4架f?117a,有2架留作備用,另外3架當得知他們的目標不值得轟炸時,中途返回基地。美軍方認為,f?117a的這次行動是成功的,在軍事上,該機的轟炸在巴拿馬國防軍中造成了混亂,削弱了對方的戰鬥力,為美軍突擊隊的空降少了障礙。另外對飛機而言,經歷了一次實戰考驗。美國空軍認為,這次行動證明f?i17a使用雷射製導裝置可精確地轟炸目標。同時也驗證了隱身戰鬥機具備對付低強度衝突的能力,既能執行常規任務,又能執行戰略任務。
在海灣戰爭中,f?117a更是名聲大噪。據介紹它在“沙漠風暴”期間執行危險性大的任務達1271次,而無一受損。在多種參戰飛機中,唯有f?117a承擔了攻擊巴格達市區目標的任務。f?117a的出勤率也很高,按照小隊的任務計劃,飛行員值班長達24小時,休息8一12小時,再飛兩個夜間任務。每個飛行員每夜隻飛一次任務,但一架f?i17a則往往每夜要出擊兩次。據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f?l17a承擔了攻擊目標總數的40%,投彈命中率為80?85%。當然f?l17a也不是沒有攻擊失誤的情況,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氣、煙塵和有關目標的信息不足所造成的。此外,f?117a並不是完全不會被雷達發現,因此美軍在使用f?117a時,同時要派幹擾飛機與之配合。
【武器裝備】
飛彈出艙
f-117a戰鬥機的所有武器都掛在武器艙中。武器艙長4.7m、寬1.57m,可掛載美國戰術戰鬥機使用的各種武器,如agm-88a高速反輻射飛彈、agm-65“幼畜”空對地飛彈、907kg口徑的gbu-10/24/27雷射製導炸彈、gbu-15模式滑翔炸彈(電光製導)、b61核炸彈和空對空飛彈等。
【訓練與使用】
1980年,美國空軍在內利斯空軍基地組建了第4450戰術大隊,即f?117a隱身戰鬥機大隊。並為新飛機徵招飛行員和地勤人員。飛行員幾乎全是從戰術戰鬥機部隊招來的,條件是必須要在現有戰鬥機上飛行過io00小時的飛行時間。在最初幾年的飛行訓練中,f-117a的飛行員每月飛行訓練不到10小時。f?117a是專門用於夜間攻擊的飛機。因此飛行員給它的綽號是“夜鷹”。
實力的展示 在1988年11月之前,飛行訓練主要是在夜間進行,他們在太陽落山後30分鍾才能打開機庫門。門在打開前,所有的燈都關掉,地麵工作僅靠閃光燈照明。為此飛行員們需把生物鍾後撥5?8小時。如果在夏季,則晚上9點以後才能啟動飛機,在第2天清晨3點半結束訓練,早晨5點左右才能休息。處於戰備狀態的飛行員約65%的飛行要在夜間出動,每月還要進行2?3次空中加油訓練。顯然長期夜間訓練,疲勞成了主要問題。一位飛行員說:“你可以想像把你的生物鍾從5點移到8點的困難,並且是一星期移動2次”。1986年7月11日發生在貝克斯菲爾德機場附近機毀人亡的事故以及次年的一次事故,都可能是因飛行員疲勞引起的。在第一次事故中,羅斯?馬爾赫少校的飛機撞到山腰上。第二次事故是麥可?斯圖爾德少校駕機,於1987年10月14日夜間撞在沙漠地上。當時沒有遇險信號,並且事故調查沒有發現機械方麵的原因。2人都被認為是極好的飛行員。1989年10月,第4450戰術大隊改名為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
f?i17a的最大起飛重量約為23800千克,武器載荷約為2270千克,內部武器艙可攜帶2枚908千克級blu?109型雷射製導炸彈或戰術戰鬥機使用的各種武器。炸彈由安裝在機頭座艙前下部的可控雷射照射器提供指示。彈艙長5.18米,寬1.83米。據稱,該機“具有自衛能力”。機頭裝有4個多功能大氣數據傳感器,主起落架後部各裝一可拆卸式遠程通信天線,機身兩側空軍標記後麵有一個可拆卸的小六麵體,這可能是演習中用的飛機跟蹤雷達反射器,機上還使用了幾種現有係統或其它飛機用的稍加改動的係統。並裝備精確導航和攻擊係統。飛機表麵有幾個齊平安裝的天線,它們可用於威脅告警、通信和衛星導航等。另外在機背右側裝有伸縮式通信天線。在理論上,f?ll7a允許在設防空間的任何高度飛行,不必進行地形跟隨低空飛行來躲避敵方雷達的探測。不像常規戰鬥機那樣在實施對地攻擊時採取以躲避敵方地麵火力為主,以主動攻擊為輔的戰術。因而它比常規戰鬥機更適合於攻擊地麵目標。
較高的高度能使飛行員了解全麵情況,提高目視探測能力;並可不藉助陪伴飛機的幫助,用雷射探測器自己照射目標。常規戰鬥機雖然也有這種照射能力,但無隱身特性,必須以低空進入來躲避雷達,地形地物變化極快時,該功能施展相當困難。較高高度飛行還可提高投放精度,改善垂直投放武器的穿透能力。f?117a一般在7600米高度接近目標。實施攻擊時,為保證精度,至少下降到1000多米的高度(一般高度在600?900米),飛越山區時高度較低。武器投放一般是在水平飛行時進行,而不需採用常規飛機那種低空地形跟蹤飛行轉為躍升脫離的投彈方式。據報導,f?117a在演習中對紅外目標的攻擊精度為1米左右。
空中加油 1989年12月20日,為了支援美國陸軍別動隊在巴拿馬裏奧阿托的空降作戰,美國空軍首次出動f?117a隱身戰鬥機參戰。美國空軍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6架f?l17a從內華達州的托諾帕空軍基地起飛前往巴拿馬,飛行18小時,途中加油4?5次。其中2架f?l17a轟炸了裏奧阿托軍營,各投下1枚908千克重的雷射製導炸彈。另外4架f?117a,有2架留作備用,另外3架當得知他們的目標不值得轟炸時,中途返回基地。美軍方認為,f?117a的這次行動是成功的,在軍事上,該機的轟炸在巴拿馬國防軍中造成了混亂,削弱了對方的戰鬥力,為美軍突擊隊的空降少了障礙。另外對飛機而言,經歷了一次實戰考驗。美國空軍認為,這次行動證明f?i17a使用雷射製導裝置可精確地轟炸目標。同時也驗證了隱身戰鬥機具備對付低強度衝突的能力,既能執行常規任務,又能執行戰略任務。
在海灣戰爭中,f?117a更是名聲大噪。據介紹它在“沙漠風暴”期間執行危險性大的任務達1271次,而無一受損。在多種參戰飛機中,唯有f?117a承擔了攻擊巴格達市區目標的任務。f?117a的出勤率也很高,按照小隊的任務計劃,飛行員值班長達24小時,休息8一12小時,再飛兩個夜間任務。每個飛行員每夜隻飛一次任務,但一架f?i17a則往往每夜要出擊兩次。據統計,在整個戰爭期間,f?l17a承擔了攻擊目標總數的40%,投彈命中率為80?85%。當然f?l17a也不是沒有攻擊失誤的情況,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氣、煙塵和有關目標的信息不足所造成的。此外,f?117a並不是完全不會被雷達發現,因此美軍在使用f?117a時,同時要派幹擾飛機與之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