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展示出北京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關於北京的歷史,已經出版有《北京史》(古代部分)、《北京通史》(十卷本)、《圖說北京史》(上、下)等許多著作。然而,令人感到略為遺憾的是,其中內容都不是以人物為主展示的北京故事。明朝(1368-1644)大部分時間是以北京為首都,生活在那個時期的人們給這座城市留下了多少遺蹟呢?恐怕是數不清的。毫無疑問,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滄桑,特別是今天的北京城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發展著,所以,明朝時候的珍貴古蹟和文物有的保存了下來,有的消失了,或正在離我們遠去。重要的是,在北京城的記憶裏,生活在明朝那個時候的人們在這裏活動了276年,他們曾經在這裏歡樂過、悲傷過、欣喜過,也煩惱過、憤怒過,給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故事。 人們對於歷史的興趣,有一多半集中於人物身上。今天生活在北京的我們,想要改變以往北京史的見物見史不見人,嚐試從北京城遺存的角度,鉤沉文物背後的歷史人文,把人物貫穿的北京城的明朝往事,講述給大家聽。 於是,我們將主要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同仁合作完成的這本小書,呈現在讀者麵前。參加撰寫的有張兆裕、陳時龍、胡吉勛、張金奎、張憲博、楊艷秋、許文繼、樊鏵、陳曉珊和我本人。圖片由胡吉勛負責查找提供。我們選取了徐達、朱棣(成祖)、姚廣孝、朱能、鄭和、剛鐵、李童、於謙、阮安、英宗、汪直、武宗、李東陽、劉瑾、世宗、張璁(孚敬)、吳仲、仇鸞、楊繼盛、徐階、戚繼光、趙貞吉(大洲)、李太後、神宗、張居正、李贄、利瑪竇、李三才、鄒元標、魏忠賢、米萬鍾、徐光啟、袁崇煥、思宗(朱由儉)李自成、陳圓圓等36位人物,探尋了他們在北京留下的印跡。 付梓之時,在這裏我衷心地感謝所有撰寫者的賜稿,感謝胡吉勛配以豐富的圖片,也衷心感謝山東畫報出版社吳兵先生為出版此書給予的熱情幫助和付出的辛勤勞動。 走向歷史現場,係統調查北京地區保存的明朝古蹟,曾是我們的心願。現值北京奧運日益臨近之際,僅以此奉獻給讀者,表達我們願為迎接人文奧運,弘揚古都文明,貢獻綿薄之力。 萬明 謹識 2007、5、17 ?? ?? ?? ?? 1
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展示出北京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關於北京的歷史,已經出版有《北京史》(古代部分)、《北京通史》(十卷本)、《圖說北京史》(上、下)等許多著作。然而,令人感到略為遺憾的是,其中內容都不是以人物為主展示的北京故事。明朝(1368-1644)大部分時間是以北京為首都,生活在那個時期的人們給這座城市留下了多少遺蹟呢?恐怕是數不清的。毫無疑問,經過幾百年的歲月滄桑,特別是今天的北京城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發展著,所以,明朝時候的珍貴古蹟和文物有的保存了下來,有的消失了,或正在離我們遠去。重要的是,在北京城的記憶裏,生活在明朝那個時候的人們在這裏活動了276年,他們曾經在這裏歡樂過、悲傷過、欣喜過,也煩惱過、憤怒過,給這座城市留下了不少故事。 人們對於歷史的興趣,有一多半集中於人物身上。今天生活在北京的我們,想要改變以往北京史的見物見史不見人,嚐試從北京城遺存的角度,鉤沉文物背後的歷史人文,把人物貫穿的北京城的明朝往事,講述給大家聽。 於是,我們將主要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同仁合作完成的這本小書,呈現在讀者麵前。參加撰寫的有張兆裕、陳時龍、胡吉勛、張金奎、張憲博、楊艷秋、許文繼、樊鏵、陳曉珊和我本人。圖片由胡吉勛負責查找提供。我們選取了徐達、朱棣(成祖)、姚廣孝、朱能、鄭和、剛鐵、李童、於謙、阮安、英宗、汪直、武宗、李東陽、劉瑾、世宗、張璁(孚敬)、吳仲、仇鸞、楊繼盛、徐階、戚繼光、趙貞吉(大洲)、李太後、神宗、張居正、李贄、利瑪竇、李三才、鄒元標、魏忠賢、米萬鍾、徐光啟、袁崇煥、思宗(朱由儉)李自成、陳圓圓等36位人物,探尋了他們在北京留下的印跡。 付梓之時,在這裏我衷心地感謝所有撰寫者的賜稿,感謝胡吉勛配以豐富的圖片,也衷心感謝山東畫報出版社吳兵先生為出版此書給予的熱情幫助和付出的辛勤勞動。 走向歷史現場,係統調查北京地區保存的明朝古蹟,曾是我們的心願。現值北京奧運日益臨近之際,僅以此奉獻給讀者,表達我們願為迎接人文奧運,弘揚古都文明,貢獻綿薄之力。 萬明 謹識 2007、5、17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