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卻聽的入神,待陳貞慧堪堪說完,便向他問道:“那萬丹國也罷了,那個馬打藍國卻很有些麻煩,其約之上很有些桀驁不馴之辭。什麽漢人若是在島上做亂,需被當地官府處置,上岸之時,不得超過百人一隊,不得攜帶武器。”
說到這裏,他冷笑道:“我決意赴呂宋前,曾經心打探過南洋諸國情形。那馬打藍和萬丹,甚至是什麽馬來國、柔佛,都曾經是麻喏巴歇帝國治下。兩百年前,這帝國內亂,他們才分裂開來。現下各國中除了亞齊一國強盛,曾經挫敗葡人入侵,甚至曾遠征馬六甲,欲與葡人決一死戰之外,其餘諸國皆碌碌無為,甘為洋夷效力。那馬打藍是回回國,聽說他們的先輩國王,還是從咱們中國雲南漂洋過海而去,現下居然甘心為荷蘭人做鷹犬,整個國家淪為人家附庸,居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個國家,當真是可笑可曬!”
他說的這些,陳貞慧卻是私毫不懂。在他奉帝命出使之前,他隻是知道這些年海外有些大鼻子藍眼睛的色目人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善火器,愛經商。至於有幾個國家,有什麽特色,卻是絲毫不懂。一直到上船前夕,他還是在幾個通事官的輔導下學習歐洲的政治地理知識,正在感慨天下之大。待此時討論起南洋局勢,他滿腦子裏還是當年蘇碌國等幾個南洋國家的國王來到中國,甚至死在中國的盛世異事,至於那些國家在哪裏,現叫何名,是否亡國,他卻是一點也不知曉了。因見李岩向他說話,他瞠目結舌,一時竟答不上話。過了半響,方吭吭哧哧答道:“或者是荷人中有能治國者,這馬打藍國上下服膺,也是有的。”
李侔知他在此事上並不知首尾,忙接話道:“此事陳大人有些誤會,其實並非如此。荷人自從在南洋成立公司,每日掠奪當地特產貨物,轉運倒賣,大興貿易。成船的金銀由當地流回本國,而爪哇島上的土民卻日漸貧困。隻是這幾個土人國家,都是孱弱無能,國王沒有權力,大臣們橫行不法,宗族勢力和宗教長老的權威甚至在國家之上。由於這般,國家被外人盤距掌握,各個勢力隻顧著打壓對方,卻根本不理國事如何。其實,咱們的前明,亦是如此。眼看天下流賊日甚,關外後金虎視眈眈,卻一心黨爭,不問國事,這豈不是一樣!”
見陳貞慧臉紅過耳,李侔忙改口道:“馬打藍對天朝如此不恭,其實也是因為荷人居心叵測,用心不良,在其中挑撥的原故。當地漢人足有四五十萬人,都是歷年由內地閩粵兩省而去,時日久的,都足有三四百年。本來漢人與當地土人相處甚好,並無矛盾。待那些回子掌權之後,不事生產,卻眼紅漢人能幹,嫉妒漢人有錢。正好荷人一來,從中播弄,故意扶持漢人,將釀酒、賣茶、理髮、修鞋等生意壟斷給漢人來做,土人能做的也不允準。這些年下來,漢人越來越富,土人越發貧困。兩邊矛盾越來越深,現下已如同幹柴烈火,一觸即燃。若不是陛下銳意洗涮前朝積弊,心向南洋,建造大艦下海,又在呂宋屠戮西班牙人,隻怕那些荷人早就利用土人與漢人的矛盾,使得兩邊互鬥,漢人吃虧了,他再回頭壓土人。又能使漢人實力削弱,又能使土人加重對漢人仇恨,如此下去,荷人便可常保在爪哇的強權統治,無有憂慮矣。”
李岩因感慨道:“陛下當年在呂宋殺的血流成河,有不少呆子說陛下心地太狠,不應如此。殊不料呂宋一事,不知道救了多少南洋漢人的性命呢!”
“正是如此。現下漢人與那些回子越鬥越凶,荷人此時卻嚇的縮住手腳,不敢故意為難漢人。所以改弦更張,雖然不敢太為難漢人,卻也將一些特權慢慢回收,使得土人對漢人惡感稍稍收斂。雖然如此,仇怨積的久了,一時之間難以扭轉。陛下派高傑大人過去,就是要從中設法。隻是漢人柔懦已久,高大人在那裏百般設法,卻沒有漢人敢出來鬧事。縱有小小風浪,亦是瞬息間被荷人壓住。有這些原故在,那個馬打藍國能對咱們好言好語,盛情招待麽。”
一眾將軍待李侔說完,便攘臂大呼道:“荷人在南洋縱然有些力量,卻亦不足與漢朝大軍相抗。既然那些土人如此不識好歹,咱們就一股腦兒殺將過去,殺它個屍橫遍野,隻怕就好了!”
李岩搖頭道:“我料陛下必定不願如此,這樣動起刀兵,於漢朝聲名有損。最好還是從中挑撥,利用南洋漢人之力才好。”
眾人商議半日,卻隻是不得要領。思想整個局勢,南洋諸國中柔佛、亞齊、馬來王國及萬丹等南洋諸國不堪洋人欺壓,當年又曾見識過鄭和下西洋時的中國國力,知道中國是堪與歐洲諸強對抗的超級強國,因而傾心結交,願為同盟。隻是各國被歐人的火槍大炮打的怕了,畏敵如虎,並不敢派出軍隊,隻是願意提供後援,坐視漢軍與歐人爭鬥。至於婆羅洲的渤泥國,更是一向與中國交好,其第二世蘇丹麻那箬加那乃曾隨同鄭和入朝覲見明成祖,後來甚至病逝中國,其王子奉命回國接掌王位,全國上下無有不心悅臣服者。待張偉派遣的中國使者一至,渤泥國全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視為天朝上使,善加款待,至於船隊停靠,補充給養一事,更是滿口答應。渤泥國其時國力已遠不如百餘年前,在麥哲倫船隊停靠渤泥時,該國還是海上強國,領土範圍遍布整個婆羅洲,更是遠達呂宋,待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荷蘭人依次入侵,渤泥雖然奮力抵抗,不曾淪陷,卻也是國力大弱,無有生機。是以雖然願意輔助中國船隊,卻對派兵助戰一事心存猶疑,並不敢立時答應。
說到這裏,他冷笑道:“我決意赴呂宋前,曾經心打探過南洋諸國情形。那馬打藍和萬丹,甚至是什麽馬來國、柔佛,都曾經是麻喏巴歇帝國治下。兩百年前,這帝國內亂,他們才分裂開來。現下各國中除了亞齊一國強盛,曾經挫敗葡人入侵,甚至曾遠征馬六甲,欲與葡人決一死戰之外,其餘諸國皆碌碌無為,甘為洋夷效力。那馬打藍是回回國,聽說他們的先輩國王,還是從咱們中國雲南漂洋過海而去,現下居然甘心為荷蘭人做鷹犬,整個國家淪為人家附庸,居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個國家,當真是可笑可曬!”
他說的這些,陳貞慧卻是私毫不懂。在他奉帝命出使之前,他隻是知道這些年海外有些大鼻子藍眼睛的色目人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善火器,愛經商。至於有幾個國家,有什麽特色,卻是絲毫不懂。一直到上船前夕,他還是在幾個通事官的輔導下學習歐洲的政治地理知識,正在感慨天下之大。待此時討論起南洋局勢,他滿腦子裏還是當年蘇碌國等幾個南洋國家的國王來到中國,甚至死在中國的盛世異事,至於那些國家在哪裏,現叫何名,是否亡國,他卻是一點也不知曉了。因見李岩向他說話,他瞠目結舌,一時竟答不上話。過了半響,方吭吭哧哧答道:“或者是荷人中有能治國者,這馬打藍國上下服膺,也是有的。”
李侔知他在此事上並不知首尾,忙接話道:“此事陳大人有些誤會,其實並非如此。荷人自從在南洋成立公司,每日掠奪當地特產貨物,轉運倒賣,大興貿易。成船的金銀由當地流回本國,而爪哇島上的土民卻日漸貧困。隻是這幾個土人國家,都是孱弱無能,國王沒有權力,大臣們橫行不法,宗族勢力和宗教長老的權威甚至在國家之上。由於這般,國家被外人盤距掌握,各個勢力隻顧著打壓對方,卻根本不理國事如何。其實,咱們的前明,亦是如此。眼看天下流賊日甚,關外後金虎視眈眈,卻一心黨爭,不問國事,這豈不是一樣!”
見陳貞慧臉紅過耳,李侔忙改口道:“馬打藍對天朝如此不恭,其實也是因為荷人居心叵測,用心不良,在其中挑撥的原故。當地漢人足有四五十萬人,都是歷年由內地閩粵兩省而去,時日久的,都足有三四百年。本來漢人與當地土人相處甚好,並無矛盾。待那些回子掌權之後,不事生產,卻眼紅漢人能幹,嫉妒漢人有錢。正好荷人一來,從中播弄,故意扶持漢人,將釀酒、賣茶、理髮、修鞋等生意壟斷給漢人來做,土人能做的也不允準。這些年下來,漢人越來越富,土人越發貧困。兩邊矛盾越來越深,現下已如同幹柴烈火,一觸即燃。若不是陛下銳意洗涮前朝積弊,心向南洋,建造大艦下海,又在呂宋屠戮西班牙人,隻怕那些荷人早就利用土人與漢人的矛盾,使得兩邊互鬥,漢人吃虧了,他再回頭壓土人。又能使漢人實力削弱,又能使土人加重對漢人仇恨,如此下去,荷人便可常保在爪哇的強權統治,無有憂慮矣。”
李岩因感慨道:“陛下當年在呂宋殺的血流成河,有不少呆子說陛下心地太狠,不應如此。殊不料呂宋一事,不知道救了多少南洋漢人的性命呢!”
“正是如此。現下漢人與那些回子越鬥越凶,荷人此時卻嚇的縮住手腳,不敢故意為難漢人。所以改弦更張,雖然不敢太為難漢人,卻也將一些特權慢慢回收,使得土人對漢人惡感稍稍收斂。雖然如此,仇怨積的久了,一時之間難以扭轉。陛下派高傑大人過去,就是要從中設法。隻是漢人柔懦已久,高大人在那裏百般設法,卻沒有漢人敢出來鬧事。縱有小小風浪,亦是瞬息間被荷人壓住。有這些原故在,那個馬打藍國能對咱們好言好語,盛情招待麽。”
一眾將軍待李侔說完,便攘臂大呼道:“荷人在南洋縱然有些力量,卻亦不足與漢朝大軍相抗。既然那些土人如此不識好歹,咱們就一股腦兒殺將過去,殺它個屍橫遍野,隻怕就好了!”
李岩搖頭道:“我料陛下必定不願如此,這樣動起刀兵,於漢朝聲名有損。最好還是從中挑撥,利用南洋漢人之力才好。”
眾人商議半日,卻隻是不得要領。思想整個局勢,南洋諸國中柔佛、亞齊、馬來王國及萬丹等南洋諸國不堪洋人欺壓,當年又曾見識過鄭和下西洋時的中國國力,知道中國是堪與歐洲諸強對抗的超級強國,因而傾心結交,願為同盟。隻是各國被歐人的火槍大炮打的怕了,畏敵如虎,並不敢派出軍隊,隻是願意提供後援,坐視漢軍與歐人爭鬥。至於婆羅洲的渤泥國,更是一向與中國交好,其第二世蘇丹麻那箬加那乃曾隨同鄭和入朝覲見明成祖,後來甚至病逝中國,其王子奉命回國接掌王位,全國上下無有不心悅臣服者。待張偉派遣的中國使者一至,渤泥國全國上下無不歡欣鼓舞,視為天朝上使,善加款待,至於船隊停靠,補充給養一事,更是滿口答應。渤泥國其時國力已遠不如百餘年前,在麥哲倫船隊停靠渤泥時,該國還是海上強國,領土範圍遍布整個婆羅洲,更是遠達呂宋,待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荷蘭人依次入侵,渤泥雖然奮力抵抗,不曾淪陷,卻也是國力大弱,無有生機。是以雖然願意輔助中國船隊,卻對派兵助戰一事心存猶疑,並不敢立時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