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此處,他特意做出一副感動不已的模樣,伸手遮在眼前,做拭淚狀。這一番做態終於使得洪承疇忍不住笑意,咧嘴一笑,向他道:“我學生隻是以此自況,並不敢受年兄的如此誇讚。”


    笑上一笑,又急忙斂了,咳了一聲,向他道:“年兄此次守城,甚有功勞,來日我必奏明聖上,必有褒獎。”


    鄭知府忙彎腰躬身,低聲道:“總是大人指揮若定,並不把小小賊勢放在心上。安居督府如常,城內人心得定,卑職隻是恪盡職守,並不敢言立功。”


    “無妨,該居功時也不必太過謙抑。”


    見他還要遜謝,洪承疇不耐道:“此事不必再說。你隻需好生把守宿州,待我移節往南,親赴戰場之際,切不可自亂陣腳,遇敵慌亂!宿州、亳州等地,乃是我大軍糧草調集的後方要地,切切不能有失。我留有大兵和總兵官,再留有虎蹲炮和神機炮,敵人步兵一時半刻不能來援,騎兵沒有火器和攻城器械,甚難攻城,你隻需與留守的總兵好生協力辦差,此戰過後,自有你的大功!”


    “是是,卑職明白。”


    官事交待完畢,洪承疇心計深沉,善於交際。卻又改換麵容,讓那知府坐了,溫言勉慰一番,方才端茶送出。


    此事處置完畢,他已是疲累不堪,適才沈金戎領著大隊騎兵繞城之時,他雖是不怕城池被破,卻很是擔心是漢軍大隊攻來的先兆,又擔心騎兵原路退回,回去搬兵,甚或是在宿州附近逗留,擾亂糧道。待得知全數漢軍盡往南去,顯是那將軍判定了自已的打算,是以要突破明軍大陣,前去知會江文瑨的神威衛。


    想到此節,他不禁微微冷笑,且不提往南去不遠便是明軍主力的陣地,還有此番被他千辛萬苦帶來的半數的關寧鐵騎,那隊騎兵縱是驍勇,又能如何?況且明軍的攻勢即將發起,縱是此時被那江文瑨知道,他也是回天乏術,隻能陷入苦戰之中了。


    “蠢才!”


    他在心裏默默罵了一句。甚為自負的他,自然不會在心裏感受到漢軍飛騎的自信和勇力,還有麵對友軍即將受到優勢敵軍圍攻時的焦慮。至於他所謂的求援和斷絕糧道,在沈金戎等漢軍將領的眼裏,隻需要漢軍提前有了準備,就是眼前有五十萬明軍又能如何?隻需憑藉火炮和火槍的優勢擊跨眼前的明軍,哪裏需要什麽戰術陰謀?一時沒有抓到與明朝精兵決戰機會的漢軍將軍們,此時眼見有大仗可打,哪裏又能按捺的住。張偉一向用兵正合,不肯出奇謀,也是這群丘八將軍們遇敵則戰,並不肯仔細思謀的原因所在。


    此次漢軍北伐之前,已然是聲聞天下。明朝中央雖不能說是耳聰目明,到也有不少東廠和綿衣衛的番子偽裝成走私商人,混入南方。雖然收效並不很大,統江南都在議論的事情卻又如何打探不出?


    崇禎聞知漢軍即將北伐之際,當真是憂患之極,無可復加。待又聽到張偉稱帝,更是張皇失措,不能自已。


    他在歷史上堅決不肯南遷,實則乃是大臣誤他,到並不是一心要殉死。還是在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之際,眼見北方大局糜爛,便有不少言官進言,請求皇帝南下。實然都雲請帝南征,實則是避難以全半壁江山。崇禎卻因北宋南遷後喪權辱國,再也無法恢復之事而躊躇難斷,不肯答應。乃下旨問內閣大臣並各部大臣,問及南遷是否該行。誰料眾臣卻也因宋室南渡一事聲名太臭,也不肯為皇帝擔這個罵名,於是扯皮推諉,都是含含糊糊不肯明言,又將皮球踢回給皇帝。


    崇禎無奈,隻得將此事擱置不提。後來有言官請太子赴南京主持大局,他便沒好氣道:“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且如此不濟,孩子家又能做什麽?”


    再有當年北京曾經歷過數次圍城,清兵都是無功而返。而農民軍戰力甚低,更是不及清兵,他心中有了僥倖想法,覺得事情還不至於敗壞至此。誰料李自成自誓師東向,一路上望風披靡,宣府、大同、懷來、居庸關各要塞重鎮的守將無一不是出城歸降,不用李自成動手便乖乖將城池送上。總因是明朝已然是日薄西山,崇禎帝繼位十七年,處置政務失當,用文官則文官貪汙,用武將則武將畏死;真正的名臣良將,卻又被他自已動手殺戮。待到了李自成建號稱帝,一路上的守將乃至監軍太監無不覺得大勢已去,此時不降,更待何時?至得北京城下,太監曹化淳獻城投降,京師外城迅速丟失,明朝乃亡。


    當日崇禎輕視農民軍,心中報有幻想。此時卻對漢軍的實力知之甚詳,張偉經營台灣多年,政治軍事無不拿手,漢軍東征西討,原是明軍中最精銳的一部,連勇冠遼東的滿人都在張偉手裏吃了大虧。江南幾十萬明軍,不過數月間就被他蕩平全境,兩年間江南物茂民豐,政治清明。明朝的名臣大將紛紛歸降,卻不象農民軍拉攏個平常的舉人士子都是極難,更別提地方豪強。若是幾十萬漢軍全師揮軍北上,卻教他如何抵擋的住?


    慌亂之下,除了又下罪已詔,許諾“再苦吾民一年”,剿滅叛賊後必定免賦,期望用這種空頭支票安定民心;又下詔赦免農民軍及江南叛軍叛臣的大罪,除了張偉等人之外,“餘者皆不問”。


    在施行了這幾個如同癡人說夢般的舉措之後,他心中卻殊無自信。此時南方已失,便是遷都避難也是無處可逃。無奈之下,便下令棄守山海關,命吳三桂率僅餘的關寧兵入關聽命,薊鎮總兵唐通也不必守薊;至於薊鎮、關寧一帶的漢人,聽其自便,健壯男丁悉數入關。至於清兵會如何動作,如同殺紅了眼的賭徒一般,他卻是不管不顧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龍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墨青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墨青衫並收藏大明龍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