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呆著臉道:“一事歸一事,不必扯到其他。你的人品我信的過!”
“既然如此,那麽就請漢王給內閣詔諭,停規定田租一事。此事由政府來做,原就不適合。既然官員們和鄉紳都反對,白白惹出這麽此事端來,我以為漢王行此事原意雖好,卻是操之過急。這些事乃是動了江南根本,此時北方強敵猶在,怎能如此得罪全天下的士大夫?”
他原以為張偉必定要對他的話進行駁斥,是以又準備了一肚皮的話準備回復,豈料他剛一說完,就聽得張偉點頭道:“這話說的很是,就這麽辦。一會你下去,立時草詔,就說我因慮及江南貧民生計,是以如此行事,既然出了佃戶因田租毆打田主一事,此事暫停。田租當收多少,由田主與佃戶自行決定。”
吳遂仲聞言大喜,忙起身一躬,笑道:“漢王如此,則萬事無憂矣。”
張偉伸出一根手指,向他令道:“隻是有一條,佃戶打田主是不對,田主仗勢欺人,也是不成。詔諭裏一定要再三言明,我張偉治下,決不允許豪門富戶有欺男霸女的事!”
“這是自然,國家自有法律,任是誰也不能如此。”
見何斌臉上有不悅之色,張偉向他笑道:“這事情暫且不再理會。土地兼併一事自封建之後就沒有停過,歷朝歷代都沒有什麽好辦法。我心裏到有計較,可以解決此事,然則現在提起仍嫌太早,待過上幾年,咱們再行此事!”
又向他道:“廷斌兄,我決定對江北用兵!四川那邊也要即期攻下成都,殄滅張獻忠。江北一戰,由文瑨領兵過江!廷斌兄,咱們現下有這麽多的白銀儲備,江南政局穩定,不能再坐視著北方糜爛,隻等著皇太極先行入關了。我要先行動手,讓他沉不住氣,到時候再看他如何行事。”
扭頭向麵露興奮之色的施琅道:“尊候,你不需直接帶兵打仗,隻需提調水師,準備兵馬,重回皮島,相機奪回旅順,襲擾皇太極的後方,不能使他帶著全師入關!”
他這北伐決斷雖是突然,各人卻也並不意外,自下江南起,北伐之事便一直是各人的心頭最要緊之事。除非是那些秦準河畔的脂粉騷客,渾不管外事如何的商人,埋頭於田間地頭的農人,下到稍有見地關心國事的江南百姓,上到各層官員與漢軍各級將佐,無一不以江南之事懸心。
“襲擾自然是水師的份內之事。”
施琅聽張偉一語令下,自無別話,坐在原處沉穩的一點頭,以示遵命。卻又向張偉皺眉道:“軍事上當無問題。明軍戰力極低,便是以當日的十餘萬漢軍北上,亦可勢如破竹。現下漢王一下子便調動了二十餘萬漢軍,論起戰力明軍自難抵擋。隻是後勤甚是緊要。若隻是打算占了蘇北準北便停,那也罷了。若是有進一步入山東河南的打算,則糧草一事是否已籌辦妥帖,尚請漢王留意。”
張偉一笑,向施琅道:“你是擔心河南大災,山東疲敝無以自給,還需要咱們額外給付糧食麽?”
施琅默然點頭,不再說話。論說起來,張偉自稱漢王,應天景命,以明太祖苗裔正宗自詡,這南北百姓自然都是他的子民,理應一體對待,並無差異方是。然而北方糜爛至此,現下攻將過去,無疑是將崇禎治理不當造成的沉重包袱背將過來。無論是漢軍上下,還是政府文臣,心裏都頗覺為難。
吳遂仲亦道:“論理,咱們背這個包袱很是難受。然則救一人命勝造七級浮屠,我不信佛,不過天下事卻不過這個道理。這兩年漢王雖是減免田賦,但江南土地富庶,又種植了大量新式作物,收穫遠勝從前。就說孫大學士的那些農書,就讓百姓們得益非淺。咱們有這個力量,隻要有心,又何必一定要坐視北方百姓受那饑寒交迫之苦?”
何斌點頭道:“這件事你不用憂心。漢王早有交待,咱們自一入江南,便開始準備糧食。別處不說,就隻鎮江的大倉就屯了幾百萬石糧,盡夠用了。”
他咂嘴道:“明初洪武、宣德年間,歲入糧三千萬石,屯以兩京並天下倉庫,竟致腐爛而不能食,號稱極盛之世。其實是收羅百姓以肥朝廷,以蘇、鬆、嘉、湖、杭五州負擔最重。現下咱們不過是收兩升兩合每畝起科,收取的糧食卻也足有三千萬石,不但夠官府與漢軍支用,還足以應付荒年與北方災民。各人都說漢王太重工商,不以農為根本,其實都是言不及義,根本不知道誌華的心思。現在看看,可不是活打了嘴麽。”
張偉聽了一笑,向何斌道:“廷斌兄,此事到也不必多說。各人都不是瞎子,心裏自然有一筆帳。到是北方用糧近在眼前,所需馬、騾、大車、民伕、藥草,都需抓緊備辦。大軍一動,則糧草後勤必需跟上,此事由戶部先行籌備,軍務上所需由漢軍大司馬府支應,民間支應,則由戶部派員施行。”
三人雖然是他的近交故舊,聽到是正經公務,卻也不敢怠慢,一齊躬身道:“臣等謹遵漢王吩咐。”
“如此,就請各位即刻去操辦。”
見三人起身,一一往外行去,張偉又拉住施琅細細吩咐片刻,見他一一心領神會並無不妥,這才放他離去。
張偉見一切謀劃周詳,又停了幾項招致意見的改革之後,江南士民皆是人心大悅,都道漢王聖明。後方局勢穩定,施琅又已揚帆入海,前往皮島,相機奪回旅順港,以襲擾滿清後方。漢軍主力此時分為神威、神策、金吾、龍驤、龍武五衛,連同萬騎、飛騎、炮兵,共三十萬人有奇;再聯同二十萬人的廂軍部隊,已經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無敵雄師。
“既然如此,那麽就請漢王給內閣詔諭,停規定田租一事。此事由政府來做,原就不適合。既然官員們和鄉紳都反對,白白惹出這麽此事端來,我以為漢王行此事原意雖好,卻是操之過急。這些事乃是動了江南根本,此時北方強敵猶在,怎能如此得罪全天下的士大夫?”
他原以為張偉必定要對他的話進行駁斥,是以又準備了一肚皮的話準備回復,豈料他剛一說完,就聽得張偉點頭道:“這話說的很是,就這麽辦。一會你下去,立時草詔,就說我因慮及江南貧民生計,是以如此行事,既然出了佃戶因田租毆打田主一事,此事暫停。田租當收多少,由田主與佃戶自行決定。”
吳遂仲聞言大喜,忙起身一躬,笑道:“漢王如此,則萬事無憂矣。”
張偉伸出一根手指,向他令道:“隻是有一條,佃戶打田主是不對,田主仗勢欺人,也是不成。詔諭裏一定要再三言明,我張偉治下,決不允許豪門富戶有欺男霸女的事!”
“這是自然,國家自有法律,任是誰也不能如此。”
見何斌臉上有不悅之色,張偉向他笑道:“這事情暫且不再理會。土地兼併一事自封建之後就沒有停過,歷朝歷代都沒有什麽好辦法。我心裏到有計較,可以解決此事,然則現在提起仍嫌太早,待過上幾年,咱們再行此事!”
又向他道:“廷斌兄,我決定對江北用兵!四川那邊也要即期攻下成都,殄滅張獻忠。江北一戰,由文瑨領兵過江!廷斌兄,咱們現下有這麽多的白銀儲備,江南政局穩定,不能再坐視著北方糜爛,隻等著皇太極先行入關了。我要先行動手,讓他沉不住氣,到時候再看他如何行事。”
扭頭向麵露興奮之色的施琅道:“尊候,你不需直接帶兵打仗,隻需提調水師,準備兵馬,重回皮島,相機奪回旅順,襲擾皇太極的後方,不能使他帶著全師入關!”
他這北伐決斷雖是突然,各人卻也並不意外,自下江南起,北伐之事便一直是各人的心頭最要緊之事。除非是那些秦準河畔的脂粉騷客,渾不管外事如何的商人,埋頭於田間地頭的農人,下到稍有見地關心國事的江南百姓,上到各層官員與漢軍各級將佐,無一不以江南之事懸心。
“襲擾自然是水師的份內之事。”
施琅聽張偉一語令下,自無別話,坐在原處沉穩的一點頭,以示遵命。卻又向張偉皺眉道:“軍事上當無問題。明軍戰力極低,便是以當日的十餘萬漢軍北上,亦可勢如破竹。現下漢王一下子便調動了二十餘萬漢軍,論起戰力明軍自難抵擋。隻是後勤甚是緊要。若隻是打算占了蘇北準北便停,那也罷了。若是有進一步入山東河南的打算,則糧草一事是否已籌辦妥帖,尚請漢王留意。”
張偉一笑,向施琅道:“你是擔心河南大災,山東疲敝無以自給,還需要咱們額外給付糧食麽?”
施琅默然點頭,不再說話。論說起來,張偉自稱漢王,應天景命,以明太祖苗裔正宗自詡,這南北百姓自然都是他的子民,理應一體對待,並無差異方是。然而北方糜爛至此,現下攻將過去,無疑是將崇禎治理不當造成的沉重包袱背將過來。無論是漢軍上下,還是政府文臣,心裏都頗覺為難。
吳遂仲亦道:“論理,咱們背這個包袱很是難受。然則救一人命勝造七級浮屠,我不信佛,不過天下事卻不過這個道理。這兩年漢王雖是減免田賦,但江南土地富庶,又種植了大量新式作物,收穫遠勝從前。就說孫大學士的那些農書,就讓百姓們得益非淺。咱們有這個力量,隻要有心,又何必一定要坐視北方百姓受那饑寒交迫之苦?”
何斌點頭道:“這件事你不用憂心。漢王早有交待,咱們自一入江南,便開始準備糧食。別處不說,就隻鎮江的大倉就屯了幾百萬石糧,盡夠用了。”
他咂嘴道:“明初洪武、宣德年間,歲入糧三千萬石,屯以兩京並天下倉庫,竟致腐爛而不能食,號稱極盛之世。其實是收羅百姓以肥朝廷,以蘇、鬆、嘉、湖、杭五州負擔最重。現下咱們不過是收兩升兩合每畝起科,收取的糧食卻也足有三千萬石,不但夠官府與漢軍支用,還足以應付荒年與北方災民。各人都說漢王太重工商,不以農為根本,其實都是言不及義,根本不知道誌華的心思。現在看看,可不是活打了嘴麽。”
張偉聽了一笑,向何斌道:“廷斌兄,此事到也不必多說。各人都不是瞎子,心裏自然有一筆帳。到是北方用糧近在眼前,所需馬、騾、大車、民伕、藥草,都需抓緊備辦。大軍一動,則糧草後勤必需跟上,此事由戶部先行籌備,軍務上所需由漢軍大司馬府支應,民間支應,則由戶部派員施行。”
三人雖然是他的近交故舊,聽到是正經公務,卻也不敢怠慢,一齊躬身道:“臣等謹遵漢王吩咐。”
“如此,就請各位即刻去操辦。”
見三人起身,一一往外行去,張偉又拉住施琅細細吩咐片刻,見他一一心領神會並無不妥,這才放他離去。
張偉見一切謀劃周詳,又停了幾項招致意見的改革之後,江南士民皆是人心大悅,都道漢王聖明。後方局勢穩定,施琅又已揚帆入海,前往皮島,相機奪回旅順港,以襲擾滿清後方。漢軍主力此時分為神威、神策、金吾、龍驤、龍武五衛,連同萬騎、飛騎、炮兵,共三十萬人有奇;再聯同二十萬人的廂軍部隊,已經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無敵雄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