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袁崇煥兩眼帶淚,心中猶是不忍,趙率教亦嘆道:“這邊吃人的事,我都見多少回。咱們的糧餉還能保障,便會略分一些給他們。卻也不敢多分,軍士們沒了吃食,可比饑民難對付的多。適才那些饑民,白天在城內乞食,晚上成群結夥的在四郊遊晃,遇著單身的,便一棒打昏,剝洗燒煮吃掉。就是大白天,也有在城內陰私角落偷吃人的。是以大人在城內時,務請小心,多帶護兵為是。”


    “這樣下去,可怎麽得了!朝廷不想法子,流賊勢必越剿越多!”


    無所謂一笑,趙率教回道:“大帥,還是天啟四年,你就領著咱們征戰遼東。這麽些年過來,還不明白麽?大明,顯然是到了亡國的時候了。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川陝,算算現在這些省份,哪一個不是災荒不亂,饑民遍野。以前還有江南的糧米和銀錢過來,現在,嘿嘿,想也別想啦!咱們混吧,卻是不能學祖大壽,他……”


    說到此時,趙率教猛然醒悟,不再說話。袁崇煥卻是沒有將他的話聽在耳裏,心中隻是一直在想:天下大局糜爛至此,這下一步該當如何,委實需要好生想上一想。”


    他身邊護兵隻道他還在煩憂,因安慰道:“不管如何,朝廷總少不了咱們的吃食就是。”


    見袁崇煥不理,那護兵是袁氏族人,還是從廣東跟隨而來,卻又忍不住嘀咕道:“前幾日接了家信,言道廣東老家那邊風調雨順,百業發達。要是得空能回去看看才好,自從老家出來,可是好多年沒喝上家鄉的井水了。”


    河南南陽府地處豫陝鄂交界,自漢朝便是聯繫秦楚之間的戰略要道,乃是聯繫關中平原和江漢平原的四戰之地。


    原本的世家公子,開封府杞縣望族,山東巡撫、右僉都禦史、兵部尚書李精白之子李岩,此時卻是灰頭土臉,繞過南陽府城,正在這南陽鄉間歇腳。.


    他此時二十餘歲年紀,還是在天啟七年時便中了舉,卻是因父親的關係,不能為官,隻得在家閑居。其父是魏忠賢的閹黨,李家名聲為之敗落。李精白為官甚是無恥,在魏忠賢得勢之時,偽造祥瑞上報,又曾送金器,上刻:孝男李精白。在家時私設公堂,殘害百姓,其宅後有萬人坑,凡拷打致死者都拋入坑中。其為官為人都是如此不堪,不但士大夫不恥,就是尋常百姓,也是恨之入骨。魏閹一倒,他被崇禎列入閹黨之列,在家監禁三年,家產大半充公。


    李岩父親如此,李家在杞縣多年的聲名自然亦受到牽連。好在這李岩為人慷慨任俠,仗義敢言,其父在時,李岩便曾多次規勸,亦救了不少百姓的性命。待其父死後,其家產雖大半入公,家宅土地卻是無礙,又頗有些浮財留下。這李岩為贖父過,哪一年都是減免田租,遇到災年,甚至是一粒米都不要人的。凡百姓需著,都是盡力相幫。是以這麽些年下來,杞縣李公子的名聲大好,方園數百裏內都知李公子大名。


    崇禎五年,河南大災。杞縣縣令遵了皇命,不但不給賑濟糧食,反道每日派了衙差下鄉四處催科,凡是交不起賦的,便用大枷在縣衙門口枷了,一直待交起田賦乃止。


    先旱後蝗,眾百姓勉強以稍許的存糧和穀麩、樹皮,甚至觀音土填命。官府不加賑濟也就罷了,還派了如狼似虎的衙差四處催逼,光在縣衙門口,旬月間便枷死了數十人。整個杞縣人心惶惶,餓死之餘還怕官府催逼,眾百姓無法,隻得向田主們求告,請求借貸,或是放糧讓百姓渡過荒年,來年自然加倍奉還。


    誰知各田主得了縣官之命,不準放糧接濟災民,賦稅未完之前,得糧的百姓統統需先將田賦交上,是以不準各大戶田主給賑。那些地主哪一家不是堆的小山也似的糧倉,卻隻是心疼不肯拿出,此時聽了縣令大人的命,自然是樂得聽命。李岩初時便已拿了幾十石的糧石出來,待聽了縣令命令,又見了家門處饑民處處,將心一橫,卻又將家中僅餘的幾百石糧食盡數拿了出來,放給饑民食用。一時間李公子聲名大漲,不但杞縣聞名,就是開封府城,亦是有人傳頌。那縣官早就惱怒李岩處處尋他麻煩,此時得了這個機會,稟報長官,道是李岩乃是閹黨之後,放糧賑災,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上司批覆下來,立時逮捕入獄。李岩被捕之日,因傳言官府要將他殺害,各鄉的饑民感念他的深恩厚德,又對官府的催逼無可忍受,於是一夫倡命,萬人景從,數日間就嘯聚了過萬人,在李岩弟弟李侔率領下攻破縣城,救出李岩,殺了那縣官公然造反。


    此時河南境內數百股義軍四處活動,卻是在官府追剿下四處流竄,攻破縣城,殺害縣令卻是頭一遭。再加上杞縣距離開封府城甚近,那府城內聽了風聲,立時便派了總兵官領兵來剿。李岩雖是智略過人,手底下卻都是一群沒有兵器的亂民百姓。雖有義憤武勇,卻是沒有訓練和戰鬥經驗,幾次惡仗打將下來,官兵死傷有限,造反的百姓卻是死傷慘重。李岩原本還想趁虛攻入開封,此時卻是知道事不可為。十部於官兵的義軍都不是敵手,況且每戰必敗,人手越打越少。思來想去,隻得一路南逃,到了這南陽地界,手下已是不足千人了。


    “兄長,咱們到底是去投張獻忠,還是南下投張偉?”


    此時張獻忠幾乎占了全川,兵強馬壯,善恤士卒百姓,一改屠城殺人的原狀。四川原本就號稱天府之國,土地富庶,又沒有什麽天災,這幾年在張獻忠的經營下,居然風調雨順,百姓富足。是以這李侔見其兄若有所思,便忍不住發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龍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墨青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墨青衫並收藏大明龍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