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趙率教帶著這支強兵過半的精兵勁卒,聽皇命與恩主袁崇煥之命出關,準備為朝廷賣力征剿農民起義之時。不但是他,袁崇煥,還是遠在南京的張偉,卻都是不曾想到:這支強兵的一舉一動,乃到整個明朝的內部局勢,還有張偉攻伐江南對自已舉措的影響,早就落入了皇太極的算中。
吃了張偉一大悶虧,甚至宸妃因之而死,莊妃幾次自盡而不得。皇太極開始幾乎被一悶棍敲死過去,不但是身體大壞,就是他有心振作,屬下的各旗主親王貝勒也是難以聽命。若不是從小就跟隨努兒哈赤出兵征戰,再加上這些年攻明伐地,無論是治政、軍事,都是滿人中眾中交贊的頂尖人才,他早就被心懷不滿的旗主貝勒們攆下台去。
即便受到如此打擊,蟄伏了幾個月之後,又暗中以手腕控製各旗,依靠著這些年的經營,還有屬下蒙漢八旗的支持,早在張偉攻伐江南之時,皇太極已然恢復振作,重掌大權。
第二十一章 倭人之亂
從湖北、福建、南京、舟山等地抽調的三萬漢軍在台南港口匯集整編,補給給養。征日之戰想而易見是一場堅苦而曠日持久的大戰,是以雖然長崎情形危急,漢軍卻先行由各地齊集台灣,一來讓運輸船補充必要的給養。二來漢軍自去年從台灣出征,已有半年多不曾和家人見麵,允許受到封賞和在戰爭中得到封爵的漢軍將士回家探親,可以激勵各軍將士,使得久戰而略有疲敝的漢軍將士們恢復士氣。
日軍此時已圍困長崎一個多月,連番攻城不克。便是連長崎周遭的小型炮壘亦不能攻下。日軍雖然有了歐式火炮,比之漢軍火炮卻不知落後多少,射程上遠遠不及,精度和炸力也是相差甚遠。隻是在大股步兵的掩護下,將火炮推至炮壘之下猛轟,原以為那些小型堡壘必然磚石崩裂,然後以步兵登城即可。誰料漢軍堡壘堅固無比,又備以小型火炮,每個堡壘之內藏有幾十上百名漢軍射手,躲在堡壘之同人,從射擊口往外射擊;再輔以火炮轟擊,又封死了堡壘大門,日軍即使衝到堡壘之下,也是無從攻入。
此番倭人大舉來攻,實是自當年長崎戰敗之後因張偉一方條件太過苛刻所致。和談成功之後中,幕府威信大挫。諸家老大臣開初以為可以借和談穩定局勢,卻不料談判成功後,各大地方大名紛紛指責幕府賣國,一時間全日本暗流湧動,國內局勢紛亂不堪,令幕府的家老大臣頭痛不已。逼使德川秀忠退位,與張偉談和,這些都是德川家老們的決斷,後來被人指斥不已,反到使得原本地位並不強勢的德川秀忠在退位後得到了大量中下階層旗本武士的支持。
隱忍數年之後,一直在暗中尋求支持的德川秀忠終於在派遣了無數使者之後,在南洋尋得了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的支持。然後兩國都表明無法直接出兵,而隻能支援日本大炮及火槍。在德川再三要求之下,西葡兩國最多準備於南美調動小規模的艦隊,威脅張偉的呂宋殖民地,以吸引張偉注意力,使其不能全力對付日本。而這種程度的支持,是幕府無法接受的。是以雖然呂宋一被張偉攻占,西班牙便一心要在遠東尋找勢力,與張偉打一場代言人戰爭,日本方麵卻一直有所顧忌,並不敢出頭自尋死路。待到了崇禎四年,漢軍突然自台灣征伐明朝,主力大軍盡數進入中國內地征戰。因日本一直風平浪靜,波瀾不起,張偉放心之餘,卻忽視了日本方麵實力並未大損,倭人又是一個堅韌之極的民族,長崎之敗,並不能使其完全臣服,反而使他們一心要在軍事上戰勝外來的侵略。漢軍主力突然全出,張偉達成了戰爭的突然性,打了明朝一個措手不及,卻也使一心想一雪前恥的日本一時間沒有做出相應的反應。
急忙於西葡兩國聯絡之後,又暗中運進了大量的火炮彈藥,調集兵馬。準備了幾年的戰爭機器開始運轉,以幕府諸將軍對當年朝鮮戰場上明朝軍隊戰力的估算,張偉的征明戰爭最少要一年到兩年之間,一切調動準備也都以此為目標。以幕府的打算,當張偉在中國南方陷入苦戰之後,必定無法調動軍隊前來日本。而留駐在長崎的漢軍不過兩千人左右,雖然倚堅城火炮抵抗,又怎能經的住十幾萬大軍一擊之力?
張偉雖然在日本留有密探,又努力在日本內部尋求間諜,卻因日本人可怕的團結及排外而收效甚微。江文瑨在長崎經營多年,卻隻得了一些商人的支持,軍國大事卻也是甚少能收到信息。幕府在本島的行動又是以絕密的姿態進行,等閑的下層武士都隻接到調動結集的命令,哪裏知道上層的意思?被張偉視做下蛋金雞的日本幕府,終於決定一定要將盤踞在自身的吸血水蛭拿掉。當張偉一下而下南京,再戰下湖北、偏師入兩廣福建,消息傳到日本,幕府上下立時慌了手腳。漢軍戰力之強,做戰之迅猛恐怖嚇壞了心有餘悸的幕府家老們。記憶中悍勇的明軍不堪一擊,漢軍幾月間席捲江南,而日本的準備雖然尚未完成,卻也隻提硬著頭皮發動大軍,走上攻擊長崎駐防漢軍的戰場。
為了在漢軍麵前失卻的顏麵,還有重建幕府的權威,幕府此番當真是下了血本,幾年時間,用兵農分離的辦法,訓練培養了近二十萬的低級武士。大量的健壯農夫放下鋤頭,走入兵營。穿上日本特製的足輕武士所穿的竹甲,手持各式各樣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武器,經過或長或短的訓練,便成了所謂的職業武士。隻有裝備了大量自製火繩槍的三萬火槍兵,還有長崎之戰殘留下來的武士才是幕府真正的主力。以當時日本的國力,裝備幾千火槍兵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一下子徵募了這麽些農夫入伍,西班牙人雖然給予日本人少量的免費武器,其後的裝備卻仍然需要幕府花錢購買。這麽大的負擔,使得幕府在全日本上下大肆搜刮。日本原本就是稅賦極重的國度,日本人的民族性天生的堅韌,又或者說是天生的下賤,哪怕被大名領主逼死,也甚少有農民起義。同樣的稅賦程度,若是放在中國,早就可以引發全國性的農民起義了。即便如此,幕府同樣也知百姓實難長時間負擔如此沉重的賦稅,於是,當江南的漢軍初定南方大局時,幕府先期出動了所有的火炮,再有近十萬的大軍,前去攻擊隻有兩千駐兵的長崎。待長崎一戰而克後,日本步兵在內陸及近岸港口駐防,使用西葡兩國提供的大炮建築炮台,依著他們的如意算盤,如此這般,就可以不懼漢軍的水師來襲,可以繼續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了。
吃了張偉一大悶虧,甚至宸妃因之而死,莊妃幾次自盡而不得。皇太極開始幾乎被一悶棍敲死過去,不但是身體大壞,就是他有心振作,屬下的各旗主親王貝勒也是難以聽命。若不是從小就跟隨努兒哈赤出兵征戰,再加上這些年攻明伐地,無論是治政、軍事,都是滿人中眾中交贊的頂尖人才,他早就被心懷不滿的旗主貝勒們攆下台去。
即便受到如此打擊,蟄伏了幾個月之後,又暗中以手腕控製各旗,依靠著這些年的經營,還有屬下蒙漢八旗的支持,早在張偉攻伐江南之時,皇太極已然恢復振作,重掌大權。
第二十一章 倭人之亂
從湖北、福建、南京、舟山等地抽調的三萬漢軍在台南港口匯集整編,補給給養。征日之戰想而易見是一場堅苦而曠日持久的大戰,是以雖然長崎情形危急,漢軍卻先行由各地齊集台灣,一來讓運輸船補充必要的給養。二來漢軍自去年從台灣出征,已有半年多不曾和家人見麵,允許受到封賞和在戰爭中得到封爵的漢軍將士回家探親,可以激勵各軍將士,使得久戰而略有疲敝的漢軍將士們恢復士氣。
日軍此時已圍困長崎一個多月,連番攻城不克。便是連長崎周遭的小型炮壘亦不能攻下。日軍雖然有了歐式火炮,比之漢軍火炮卻不知落後多少,射程上遠遠不及,精度和炸力也是相差甚遠。隻是在大股步兵的掩護下,將火炮推至炮壘之下猛轟,原以為那些小型堡壘必然磚石崩裂,然後以步兵登城即可。誰料漢軍堡壘堅固無比,又備以小型火炮,每個堡壘之內藏有幾十上百名漢軍射手,躲在堡壘之同人,從射擊口往外射擊;再輔以火炮轟擊,又封死了堡壘大門,日軍即使衝到堡壘之下,也是無從攻入。
此番倭人大舉來攻,實是自當年長崎戰敗之後因張偉一方條件太過苛刻所致。和談成功之後中,幕府威信大挫。諸家老大臣開初以為可以借和談穩定局勢,卻不料談判成功後,各大地方大名紛紛指責幕府賣國,一時間全日本暗流湧動,國內局勢紛亂不堪,令幕府的家老大臣頭痛不已。逼使德川秀忠退位,與張偉談和,這些都是德川家老們的決斷,後來被人指斥不已,反到使得原本地位並不強勢的德川秀忠在退位後得到了大量中下階層旗本武士的支持。
隱忍數年之後,一直在暗中尋求支持的德川秀忠終於在派遣了無數使者之後,在南洋尋得了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的支持。然後兩國都表明無法直接出兵,而隻能支援日本大炮及火槍。在德川再三要求之下,西葡兩國最多準備於南美調動小規模的艦隊,威脅張偉的呂宋殖民地,以吸引張偉注意力,使其不能全力對付日本。而這種程度的支持,是幕府無法接受的。是以雖然呂宋一被張偉攻占,西班牙便一心要在遠東尋找勢力,與張偉打一場代言人戰爭,日本方麵卻一直有所顧忌,並不敢出頭自尋死路。待到了崇禎四年,漢軍突然自台灣征伐明朝,主力大軍盡數進入中國內地征戰。因日本一直風平浪靜,波瀾不起,張偉放心之餘,卻忽視了日本方麵實力並未大損,倭人又是一個堅韌之極的民族,長崎之敗,並不能使其完全臣服,反而使他們一心要在軍事上戰勝外來的侵略。漢軍主力突然全出,張偉達成了戰爭的突然性,打了明朝一個措手不及,卻也使一心想一雪前恥的日本一時間沒有做出相應的反應。
急忙於西葡兩國聯絡之後,又暗中運進了大量的火炮彈藥,調集兵馬。準備了幾年的戰爭機器開始運轉,以幕府諸將軍對當年朝鮮戰場上明朝軍隊戰力的估算,張偉的征明戰爭最少要一年到兩年之間,一切調動準備也都以此為目標。以幕府的打算,當張偉在中國南方陷入苦戰之後,必定無法調動軍隊前來日本。而留駐在長崎的漢軍不過兩千人左右,雖然倚堅城火炮抵抗,又怎能經的住十幾萬大軍一擊之力?
張偉雖然在日本留有密探,又努力在日本內部尋求間諜,卻因日本人可怕的團結及排外而收效甚微。江文瑨在長崎經營多年,卻隻得了一些商人的支持,軍國大事卻也是甚少能收到信息。幕府在本島的行動又是以絕密的姿態進行,等閑的下層武士都隻接到調動結集的命令,哪裏知道上層的意思?被張偉視做下蛋金雞的日本幕府,終於決定一定要將盤踞在自身的吸血水蛭拿掉。當張偉一下而下南京,再戰下湖北、偏師入兩廣福建,消息傳到日本,幕府上下立時慌了手腳。漢軍戰力之強,做戰之迅猛恐怖嚇壞了心有餘悸的幕府家老們。記憶中悍勇的明軍不堪一擊,漢軍幾月間席捲江南,而日本的準備雖然尚未完成,卻也隻提硬著頭皮發動大軍,走上攻擊長崎駐防漢軍的戰場。
為了在漢軍麵前失卻的顏麵,還有重建幕府的權威,幕府此番當真是下了血本,幾年時間,用兵農分離的辦法,訓練培養了近二十萬的低級武士。大量的健壯農夫放下鋤頭,走入兵營。穿上日本特製的足輕武士所穿的竹甲,手持各式各樣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武器,經過或長或短的訓練,便成了所謂的職業武士。隻有裝備了大量自製火繩槍的三萬火槍兵,還有長崎之戰殘留下來的武士才是幕府真正的主力。以當時日本的國力,裝備幾千火槍兵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一下子徵募了這麽些農夫入伍,西班牙人雖然給予日本人少量的免費武器,其後的裝備卻仍然需要幕府花錢購買。這麽大的負擔,使得幕府在全日本上下大肆搜刮。日本原本就是稅賦極重的國度,日本人的民族性天生的堅韌,又或者說是天生的下賤,哪怕被大名領主逼死,也甚少有農民起義。同樣的稅賦程度,若是放在中國,早就可以引發全國性的農民起義了。即便如此,幕府同樣也知百姓實難長時間負擔如此沉重的賦稅,於是,當江南的漢軍初定南方大局時,幕府先期出動了所有的火炮,再有近十萬的大軍,前去攻擊隻有兩千駐兵的長崎。待長崎一戰而克後,日本步兵在內陸及近岸港口駐防,使用西葡兩國提供的大炮建築炮台,依著他們的如意算盤,如此這般,就可以不懼漢軍的水師來襲,可以繼續實行閉關鎖國的國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