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著銀兩發愁,張偉卻也同樣如此。為著穩定大局,明知道藩王府中是大筆的金銀財寶,卻偏生是一文也不能取。至於官府中的存銀,以明朝規矩,地方政府除了留下必要的開支外,收取的賦稅一律解送至京,存入戶部。是以奪的州縣雖多,除了有限幾個能拿出錢來帖補軍用,有的竟還有張偉撥銀過去,方能維持。漢軍現下已攻入湖南,眼看便要與左良玉一部會師,然後張瑞與契力何部的飛騎萬騎,再加上劉國棟的龍驤衛,並左良玉的大部兵馬,合攻福建。仗打了幾個月,漢軍每戰耗費的火藥彈丸,加上其餘的軍用物資都是用銀子堆出來的,數月間銀子用的如水淌一般,眼見庫銀告罄,台灣那邊一時接濟不上,除了軍用之外,官府用銀竟致無能為力。兵凶戰危,苦的其實還是百姓,凡漢軍戰鬥,多用火炮轟擊城池,那些受損百姓,還有行軍之時難免損壞道路莊稼,這些都需錢來賠補。眼見一張張求告文書,張偉看的兩眼發黑,料想留在台灣的何斌一樣是眼冒金星,發一聲嘆,無奈之下,便決定先拿著閹黨官吏開刀,逼取銀子來用。


    想起李自成入京時,劉宗敏備了五千副夾棍,那些明朝官員,依著品級大小一律得交錢。那周皇後的父親,崇禎當年叫他助餉,他推說沒錢,隻交了一萬銀子。被劉宗敏的夾棍一夾,卻一下子吐出五十萬兩來。京師那麽多文武大員,許多被夾的兩腿粉碎,甚至鄖臣李國楨,竟被夾的腦漿迸裂。於是旬月之間,竟得銀七千萬兩。張偉心羨之餘,卻知道自已不能如此蠻幹,也隻得罷了。因令人傳了那吳遂仲來,問道:“閹黨餘孽當以阮大鉞最大,今天抄這人的家,我且問你,抄家抄出多少銀子來?”


    吳遂仲略略一想,便答道:“金三千餘兩,銀十五萬兩。其餘古玩珍奇也值十萬銀,家產田土變賣,也可有五萬銀。”


    張偉嘿然一聲,笑道:“好大一個財主!抄的好!所有的當年欽命的閹黨,家產一律查抄!”又問道:“拿捕閹黨,抄沒家產,江南士林可有什麽話說,鄭瑄等人可有什麽異議?”


    “除了拍手稱快,還能有什麽話說?當年定案之時,各官都怕得罪人,不敢株連,不敢多列名單,還是崇禎皇帝定的人選,或誅殺,或抄家,或命還鄉,永不錄用。就是如此,還是定的太輕,全天下的讀書人都視閹人為死敵,這些閹黨被咱們抓了,一個個都似三伏天飲了冰水一樣暢快,除了稱頌大將軍英明果決,還能怎樣?”


    “呸!讀書人又盡是好的了?天下官員,不是讀書人出身的有幾人,貪墨依舊!聖賢書讀來何用,盡付東流。此刻抄拿閹黨殘餘,隻是因這幾個都不是什麽好鳥,留在地方白白給我添亂,又能討好一下東林黨人,我樂得做些人情。待到今年過去,大局穩定下來。嘿嘿,所有江南官員一律清查家產,巨貪巨蠹一個也跑不掉。到那時,叫他們見我的手段!”


    因見陳永華入內,張偉起身問道:“復甫,可是祭太祖陵的事,已然準備妥帖?”


    陳永華先向吳遂仲略一點頭,方向張偉答道:“是。黃尊素、高攀龍等人,再加上南京城內被執的中央大員,再有就是留在南方的東林儒生們,已盡數齊集。已選定了吉時,便是明日。先祭太祖高皇帝,爾後錫封靖難時遇難的方孝孺等名臣,此事過後,大將軍可以天下歸心了。”


    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製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鬆十萬株,養鹿千頭。成祖年間,以一衛兵守護孝陵,官民人等不得擅入。清兵入關後,對孝陵也是嚴加保護,不準損壞。康熙巡江南時,還至孝陵祭拜,是以這孝陵乃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寢了。


    原本守護孝陵的陵兵早被繳械逐出,由漢軍派兵駐守。明太祖乃是明朝開國帝王,在臣民士紳心中擁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關防大事甚是緊要,由不得張偉不重視。按理來說,張偉入城之初,就該當前去拜謁孝陵,朱棣入南京前,鄭成功圍南京之時,都曾先往孝陵拜謁,以示對太祖的尊重。隻是當時戰事正酣,武事未畢,文事卻是提不上日程。若是草草一拜,卻是將這借謁陵宣揚自已是正統的大好機會浪費掉了,豈不可惜之極?


    是以一直待除福建、廣西、雲貴等地沒有攻占,整個南方都落入張偉手中之後,方行此謁陵一事。除了張偉、陳永華、吳遂仲等原台灣文官係統的代表之外,還有黃尊素、高攀龍等東林大儒亦從台灣而來,再有他們的門生弟子,知交故舊;並原本南京城內的知名儒士,各部大員,地方上或投降,或被俘的方麵大員。如此這般竟匯集了數千人,或是峨冠博帶的官員,或是青衣小帽的平民百姓,全部匯聚於孝陵正門神道外的下馬坊前等候。


    張偉一早便沐浴薰香,不進飲食。待吉時一到,由皇城內的兵部衙門正門而出,在儀衛簇擁下自南京市區而出。沿路百姓早得了音信,不論賢愚老幼,願或不願,皆鮮花香案擺放於門前,全家老幼盡出,遠遠見了張偉儀衛過來,盡皆山呼舞蹈,跪拜如儀。


    “嘿,帝王之尊如是乎?”


    因見不論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又或是稚齡幼童,盡皆跪伏於自已馬前。張偉知道這是吳遂仲與鄭瑄商議後弄的鬼。以古人皇權為大,皇帝就是天子,乃是龍騰於人間,張偉此時雖不肯稱帝,不過不論是他的屬下文官,或是在前線四處征伐的武將,誰不想他登基為帝,自已也好百尺桿頭,更進一步?便是張偉自已,雖仍是覺得此事不對,大大的不對。可是事已至此,自已這麽多年大權在握,若是有些掣肘,隻怕是親如何賦等人,自已也未必能容得。以一現代人尚且如此,又如何能苛求古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龍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墨青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墨青衫並收藏大明龍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