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各人均彎腰低頭道:“是我們的不是,惹的大人生氣了。”
張偉點頭笑道:“既然都知錯,也罷了。我在蝦夷養了大群的種馬,至多兩三年內,便有大量的馬匹敷用。現下萬騎馬匹,待攻到內地先行徵集明朝的官馬,待蝦夷好馬來了,再給你們先行換過,如此可好?”
雖經這小小波折,一眾人等的興致卻是不減。契力何必等人是土著出身,原本對張偉頒布的爵賞並不在意,此時借著分馬的機會抱怨幾句,到也是說台灣的爵位軍職已甚是引人。歷來人對這些功名利碌皆有追求,若是什麽心懷淡泊,渾不在意,隻怕到還更令人吃驚些。
入得軍營,張偉便直奔將台而去,一路上四衛兩騎並炮隊的十餘萬漢軍將士依次而立,因見張偉縱騎而入,各部軍將皆單足而跪,向張偉行禮如儀。
這將台原本就是為大閱諸軍而設,其儀衛整肅莊嚴,此時又回張偉已自稱為漢軍大將軍,棄明朝爵碌不顧。是以將台四周原本的明朝候爵及龍虎將軍儀已經撤去,改為仿明朝親王儀製而設的大將軍儀衛。
將台四周設方色旗二、青色白澤旗二,旗手戎裝而立。階下,絳引幡、戟氂、戈氂、儀鍠各二、階上立班劍、吾仗、立瓜、臥瓜、儀刀、呈仗、骨朵、斧,各二,其餘什麽交椅、團扇、傘、痰盂皆銅底帖金,一應儀衛皆由吳遂仲依明律而置。此時那些旗、幡立於將台之下,瓜、劍等護衛階下,一應用具儀仗緊隨張偉登台而上,底下各軍並台灣官吏見了,均各自凜然而立,鴉雀之聲不聞。
張偉一路行來,見各人看自已的神色已有不同。心中苦笑,心知這些排場物什當真是具有奇效。自已原本就是漢軍之首,台灣之主,各人對自已亦是尊畏之極。卻偏生見了這些原本以為是無用之物的儀仗之後,卻愈加顯的敬重畏懼。古人小小七品縣官,出巡之時還有導引從人,迴避令牌,想來亦是這些東西可鄣顯身份,使得民畏。
搖頭嘆氣,知道這些官本位,皇權帝威已然深入民心,你若不跳出來,別人卻是決然不會客氣。因振做精神,向待立在旁的儀兵令道:“宣陳永華。”
待陳永華依命上來,張偉見他一臉肅然,便也鄭重說道:“皇天景命,唯德是輔,先生不以張偉出身草莽泥塗,毅然相助,真乃大丈夫也。”
聽得陳永華遜謝幾句,左右不過是官樣文章,事先早已演練純熟。此時兩人如同做戲一般依樣演來,張偉心中頗覺滑稽。隻是又知此事斷不可免,待他說完,俯身向張偉行禮之後,張偉又命道:“賴先生大材,為我擬就祭天起兵文告,此刻三軍匯集,老少賢集,便請先生為我宣讀文告,上告蒼天,下諭黎首!”
說罷退身一步,讓那陳永華上前,手持文告,大聲念道:“自古帝王臨禦天下,乃天降聖人,撫育黎民蒼首……今陛下失德,前夷人之做亂,權臣之跋扈,亂民之塗毒;非夷人之強,權臣之術,亂民之過,此蓋陛下不能體祖宗之德,故天將棄之!如天棄金、宋、蒙元,誠不可救。且陛下之位乃謀逆奪篡,有德尚不能善治天下,無德則四方亂起,陛下宜伏惟自思,善思已過……今大將軍偉自海外而歸,乃天降聖人以救中國……今我大將軍撫有台灣,兼有呂宋、瓊州,雄兵數十萬,戰艦千艘,應天景命,不日揮師而至,以茲告諭,想宜知之。”
這文告乃陳永華與張偉何斌等人商議了良久,方才做成。一則是指出明朝自神宗以來,皇帝不理政務,以稅監內寺禍害地方,不任官以牧萬民,乃至政綱敗壞,導致東夷漸起;現下崇禎雖是圖治,奈何不得其法,結果弄的天下大亂,不但讓夷人直攻入畿輔,還有諸多黎民百姓奮而起義,此乃皇帝無德所致。今天降聖人雲雲,便是說張偉乃當日建文皇帝之後,現下回來歸回嫡位大統,正是天厭燕王之後,要把皇位重新交給朱標一係。這檄文原本依著陳永華等人這意,是要寫的胼四驪六,三皇五帝乃至聖人之教的說上一通。張偉想著自已偽托建文後人,實質上就是起兵謀反,又何苦拉上古人來為自已張目。因又想起當日朱元璋伐遠,亦隻是大罵蒙元失德,他才是天降聖人,又安撫百姓,告之諸人舊有的秩序不變,自已手中實力甚強,必然當是取得天下之人。那一番文告頒布之後,當真抵的上十萬雄兵,以徐達為大將,常遇春為副將,過準安,入山東,一路上元兵望風而逃,而有戰力的地主豪強,則立時歸順新朝。
張偉這一興兵以討不義,直斥皇帝無能失德,暗示自已力圖恢復天下太平,必當勵精圖治,又以建文後人身份出現,雖斷然不能使人相信,再加上前番的利誘,後麵的威逼,當真是做的一篇好文章。歷史上農民起義極少成功,便是因農民起義甚少有什麽政治理念,自王小波提出均田地之後,歷朝的起義者都以分田分為誘,這樣固然引得一大批饑民百姓望風景從,卻又使得有實力的地方豪強及士人儒生心生反感。是以劉邦之後,隻有朱元璋以農民為皇帝,其餘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皆以慘敗收場。在古代中國,得到農民的支持決計無用,隻有在最大程度上拉攏讀書人並舊有的統治階層,乃至地主豪強,方可有成功的希望。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張偉一心要改變現下的中國,卻又必得先行妥協。雖然仍不會放過明朝的宗室親貴,地主豪強,卻力圖先行穩定人心,拉攏分化舊有的統治階層。又在起兵之初便斷然提出了要得天下正朔,把崇禎從帝位上趕下來的政治主張,這可比李自成張獻忠在士人心中隻是流寇的形象高上許多。便是崇禎見了這個檄文,也隻能稱張偉為反逆,一開頭便已是高出農民軍一籌。
張偉點頭笑道:“既然都知錯,也罷了。我在蝦夷養了大群的種馬,至多兩三年內,便有大量的馬匹敷用。現下萬騎馬匹,待攻到內地先行徵集明朝的官馬,待蝦夷好馬來了,再給你們先行換過,如此可好?”
雖經這小小波折,一眾人等的興致卻是不減。契力何必等人是土著出身,原本對張偉頒布的爵賞並不在意,此時借著分馬的機會抱怨幾句,到也是說台灣的爵位軍職已甚是引人。歷來人對這些功名利碌皆有追求,若是什麽心懷淡泊,渾不在意,隻怕到還更令人吃驚些。
入得軍營,張偉便直奔將台而去,一路上四衛兩騎並炮隊的十餘萬漢軍將士依次而立,因見張偉縱騎而入,各部軍將皆單足而跪,向張偉行禮如儀。
這將台原本就是為大閱諸軍而設,其儀衛整肅莊嚴,此時又回張偉已自稱為漢軍大將軍,棄明朝爵碌不顧。是以將台四周原本的明朝候爵及龍虎將軍儀已經撤去,改為仿明朝親王儀製而設的大將軍儀衛。
將台四周設方色旗二、青色白澤旗二,旗手戎裝而立。階下,絳引幡、戟氂、戈氂、儀鍠各二、階上立班劍、吾仗、立瓜、臥瓜、儀刀、呈仗、骨朵、斧,各二,其餘什麽交椅、團扇、傘、痰盂皆銅底帖金,一應儀衛皆由吳遂仲依明律而置。此時那些旗、幡立於將台之下,瓜、劍等護衛階下,一應用具儀仗緊隨張偉登台而上,底下各軍並台灣官吏見了,均各自凜然而立,鴉雀之聲不聞。
張偉一路行來,見各人看自已的神色已有不同。心中苦笑,心知這些排場物什當真是具有奇效。自已原本就是漢軍之首,台灣之主,各人對自已亦是尊畏之極。卻偏生見了這些原本以為是無用之物的儀仗之後,卻愈加顯的敬重畏懼。古人小小七品縣官,出巡之時還有導引從人,迴避令牌,想來亦是這些東西可鄣顯身份,使得民畏。
搖頭嘆氣,知道這些官本位,皇權帝威已然深入民心,你若不跳出來,別人卻是決然不會客氣。因振做精神,向待立在旁的儀兵令道:“宣陳永華。”
待陳永華依命上來,張偉見他一臉肅然,便也鄭重說道:“皇天景命,唯德是輔,先生不以張偉出身草莽泥塗,毅然相助,真乃大丈夫也。”
聽得陳永華遜謝幾句,左右不過是官樣文章,事先早已演練純熟。此時兩人如同做戲一般依樣演來,張偉心中頗覺滑稽。隻是又知此事斷不可免,待他說完,俯身向張偉行禮之後,張偉又命道:“賴先生大材,為我擬就祭天起兵文告,此刻三軍匯集,老少賢集,便請先生為我宣讀文告,上告蒼天,下諭黎首!”
說罷退身一步,讓那陳永華上前,手持文告,大聲念道:“自古帝王臨禦天下,乃天降聖人,撫育黎民蒼首……今陛下失德,前夷人之做亂,權臣之跋扈,亂民之塗毒;非夷人之強,權臣之術,亂民之過,此蓋陛下不能體祖宗之德,故天將棄之!如天棄金、宋、蒙元,誠不可救。且陛下之位乃謀逆奪篡,有德尚不能善治天下,無德則四方亂起,陛下宜伏惟自思,善思已過……今大將軍偉自海外而歸,乃天降聖人以救中國……今我大將軍撫有台灣,兼有呂宋、瓊州,雄兵數十萬,戰艦千艘,應天景命,不日揮師而至,以茲告諭,想宜知之。”
這文告乃陳永華與張偉何斌等人商議了良久,方才做成。一則是指出明朝自神宗以來,皇帝不理政務,以稅監內寺禍害地方,不任官以牧萬民,乃至政綱敗壞,導致東夷漸起;現下崇禎雖是圖治,奈何不得其法,結果弄的天下大亂,不但讓夷人直攻入畿輔,還有諸多黎民百姓奮而起義,此乃皇帝無德所致。今天降聖人雲雲,便是說張偉乃當日建文皇帝之後,現下回來歸回嫡位大統,正是天厭燕王之後,要把皇位重新交給朱標一係。這檄文原本依著陳永華等人這意,是要寫的胼四驪六,三皇五帝乃至聖人之教的說上一通。張偉想著自已偽托建文後人,實質上就是起兵謀反,又何苦拉上古人來為自已張目。因又想起當日朱元璋伐遠,亦隻是大罵蒙元失德,他才是天降聖人,又安撫百姓,告之諸人舊有的秩序不變,自已手中實力甚強,必然當是取得天下之人。那一番文告頒布之後,當真抵的上十萬雄兵,以徐達為大將,常遇春為副將,過準安,入山東,一路上元兵望風而逃,而有戰力的地主豪強,則立時歸順新朝。
張偉這一興兵以討不義,直斥皇帝無能失德,暗示自已力圖恢復天下太平,必當勵精圖治,又以建文後人身份出現,雖斷然不能使人相信,再加上前番的利誘,後麵的威逼,當真是做的一篇好文章。歷史上農民起義極少成功,便是因農民起義甚少有什麽政治理念,自王小波提出均田地之後,歷朝的起義者都以分田分為誘,這樣固然引得一大批饑民百姓望風景從,卻又使得有實力的地方豪強及士人儒生心生反感。是以劉邦之後,隻有朱元璋以農民為皇帝,其餘黃巢、李自成,洪秀全,皆以慘敗收場。在古代中國,得到農民的支持決計無用,隻有在最大程度上拉攏讀書人並舊有的統治階層,乃至地主豪強,方可有成功的希望。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張偉一心要改變現下的中國,卻又必得先行妥協。雖然仍不會放過明朝的宗室親貴,地主豪強,卻力圖先行穩定人心,拉攏分化舊有的統治階層。又在起兵之初便斷然提出了要得天下正朔,把崇禎從帝位上趕下來的政治主張,這可比李自成張獻忠在士人心中隻是流寇的形象高上許多。便是崇禎見了這個檄文,也隻能稱張偉為反逆,一開頭便已是高出農民軍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