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有龍武、神策、金吾、龍驤四衛,每衛三軍一萬二千人,四衛合計約五萬人、飛騎衛六千人、萬騎一萬二千人、再加上水師一萬五千人,獨立的神威將軍炮隊六千餘人,連同張偉的兩千親兵,加上巡城將軍的巡捕兵力,仍是不到十萬人。雖雲兵貴精不貴多,不過要防守呂宋、日本長崎,還有台北台南駐防,算來將來用到內地爭霸的兵力,左右不過七八萬人,再加上內地廣袤,這點兵力,若不收羅降兵土兵之類,隻怕攻下城池,也無法分兵去守。


    是以從崇禎三年二月起,張偉未離開台灣之際,便已令各衛重新招兵。雖然台灣兵民比已是頗高,但就是招至二十萬人,軍民比方到十比一,以台灣的財力也還承受的住。


    四月時占了呂宋,七月時局勢已穩,留守的八千神策衛漢軍並漢軍水師船隻將呂宋牢牢守護在手心。呂唯風四處巡行,又得了張偉派去的官學子弟為輔,用分化利誘,四處建立堡壘扼製交通要道,以當地漢人為倚托任下層官吏,幾個月間呂宋已是恢復如常。除了不能直接將貨物賣向南美,又時刻提防西班牙並葡萄牙人的艦隊來攻之外,呂宋已再無他事。因局勢已穩,張偉便命呂唯風徵集了大批當地土著,四處搜尋金礦,雖暫時沒有找到,卻也找到數處優質的銅礦,也補台灣缺銅之憾。大量的銅礦提練出來後,用以鑄造生活用具出售,又可以鑄造成銅錢。自然又是台灣的大筆財源。隻是那優質鐵礦卻仍是搜尋不到,呂宋雖有鐵礦,卻不能用來鑄炮鑄槍,隻可用來生產農具之類,也隻是聊勝於無罷了。


    張偉因呂宋重要,雖大陸戰事將起,卻也隻得忍痛將周全斌留下駐守。若非解除了西葡兩國危脅,暫不調那八千神策軍回來。卻將曹變蛟與肖天調回,署理徵兵擴軍一事。至崇禎三年八月,大股明軍開向陝西四川湖北之時,台灣的漢軍已擴軍至每衛兩萬人,神策衛因有一萬二千人駐外,又特意多招募了六千五百人,整個漢軍已近十四萬人。雖然財力吃緊,到也還供養的起。隻是台灣青壯男子已近三分之一入伍當兵,軍民之比甚高。風調雨順時也罷了,若是遇著颱風或是洪水地震,隻怕對農事和工廠礦山都大有影響。好在除了罪民之外,原本的礦工都由呂宋和日本招募而來,到也省了幾萬勞力。


    待他趕到兵營,卻見各衛各軍的漢軍士兵都在各級主官的帶領下訓練體能與格鬥術。這火槍兵與弓箭兵不同,一個好的弓箭手總得十年八年的功夫,才能箭不虛發。而一個火槍手從舉槍到瞄準開槍,隻需一柱香的功夫便可。至於精確描準,裝彈速度、隊形隊列,亦是最多兩三個月,便足夠成軍。是以當時雖然弓箭和硬弩的威力不下於火槍,歐洲各國卻已是淘汰了冷兵器,改為純火器的軍製。張偉雖有鑑於攻城做戰和臨敵肉搏時刺刀太過吃虧,建立了龍武軍這樣的冷兵器兵種。其餘三衛卻是不改初衷,仍是以純滑膛槍裝備士兵。除了體能訓練之外,做戰隊列和瞄準射擊都是極簡單的事,想來那些新兵已然盡數掌握。


    因見張偉趕來,料想他要來校閱。各衛及各軍的主將立時奔來,環伺左右。因周全斌不在,此時的四衛將軍中以張鼐最得信重。因見張偉若有所思,看向場中的士兵,張鼐便向他笑道:“大人,這些兵士最早不過入伍半年,除了身上沒有殺氣,沒有那股子味道之外。一切都與老兵無甚差別。大人若是想看,不妨令大隊集結,校閱一番?”


    張偉搖頭道:“不必了。左右不過是這樣,有你們在,我也放心的很。我此番過來,是要把軍製改動的事,向你們說一下。”


    因見各人凝神細聽,張偉笑道:“不必緊張。此番變動的是漢軍編製,與各位的職銜無關。”


    他帶著諸將步入節堂之內,坐定之後,皺眉道:“五人為伍,十伍為果,五百人為一都尉,兩千人為一營,由校尉統管。這樣的分法,太過粗疏。伍長手下隻有五個人,到也罷了。一個都尉指揮五百人,太多了,指揮不便,手底下的兄弟都認不過來。自此之後,十人為一分隊,由什長領、百人為一果,由果尉領、三百人為一營,由一都尉領、千人為一旅,由一校尉領、三千人為師,由衛尉領。六千五百人為一軍,由將軍領。待將來再行擴軍,將軍可領萬人為一軍。如此這般改製,可如腦使臂,運動自如。”


    西方軍製的三三製原來自古代羅馬,乃是世界上最精細,也最能發揮指揮官效能的兵製。張偉雖仍在官職上仿古製,其內裏卻已改原本的粗疏,使得軍隊越發細化,易於指揮。


    待他宣布成立參軍部,設作戰、機要、情等處;又設後勤部、情報部、行政部等現代軍隊的輔助部門,整個漢軍已是完全現代軍製化。再輔助以軍爵、軍銜、撫恤,以及精良的訓練、嚴明的軍紀、優厚的軍餉待遇,漢軍中又有甚多打過幾次惡戰的老兵,若是正麵交戰,別說是陝北義軍,或是明軍,哪怕是八旗精兵,亦不能輕言能擊敗這支強軍了。


    待他將諸事交待已畢,至節堂外上馬,本欲直回台北。卻見校場內士兵已是整隊完畢,分列兩瑞。張偉無奈,隻得向諸將道:“我本不欲大閱,你們非要如此麽?”


    張鼐與劉國軒展顏笑道:“難得大人來一次,不校閱一下,鼓鼓軍心士氣,也太過可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龍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淡墨青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淡墨青衫並收藏大明龍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