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下明朝,統一中國,這還不是真正的鼎革,隻有在學術上,思想上,徹底革除兩千年的封建統各和儒家獨大帶來的各弊,方算是真正的改變,才有希望在張偉身後的中國能持續強大下去。
與費力的改變整個大陸不同,張偉此時隻需從一個小小的台灣著手。自他赴台後,遷來了中國南北各地的貧民,又打壓了宗族勢力。因都是後遷之民,中國原有的君、神、族、夫數種專製權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再加上張偉辦學宗旨開初便與內地不同,不以那種八股腐儒為重,而是分門別類,教育人才,是以種種利弊分析下來,趁早改革整個官學,建立一個係統的,中西並舉的先進教育體係,自然就是重中之重。這可比從歐洲抓來一批小有名氣的科學家更加重要,請來的始終是人家的,唯有這個民族能夠自我造血,不斷的產生各類的人才,方才是有了騰飛的希望。
張偉思來想去,已是數夜不得安枕。原本想說服何楷等人,進而影響在台的知名儒士,來支持他改革教育的計劃已是完全失敗。要蕩滌舊弊,唯有行強迫手段了。
他將心一橫,向何楷等人道:“我與南洋諸國的紅夷交手並非一次,對他們的了解也甚多。他們的學科分類,文史語言的學習辦法,都有值得借鑑之處。是以我決定,從即日起大量招募西人教師,把他們的科學理論、文史哲等分科辦法,還有那數學、幾何學、化學、物理學,都盡數請西人教師前來教授。”
不顧何楷等人瞠目結舌的模樣,又道:“在台英人甚多,可做翻譯。我已托英國人與荷蘭人為我聘請教師,請來講學!”
何楷憤然道:“大人的決定,何某決然不能贊同!咱們的學問有什麽不好,一定要和洋鬼子學?”
“我沒有說不教中國的學問,那論語什麽的,一樣還是要教。忠孝仁義是中國人的文明傳承,這不能丟。不過何兄,我且問你,你若教一個小孩識字,最大的困難是什麽?”
何楷皺眉想了片刻,方道:“句讀。認字易,句讀難。便是認識那字,句讀的不好,仍不知其意。”
張偉拍手道:“是了!咱們中國幾千年下來,寫的書本卻還是晦澀難懂。你們讀幾十年書下來,還是會有句讀錯誤之處,更何況那些孩子?沒有十年苦背的功夫,一個孩子就是認識千多個字,隻怕連本《史記》都讀不下來。何兄,我說的可對?”
中國的繁體字不但難認,那些以文言文寫的文章全然沒有標點符號,是以古人讀書識字,全憑死記硬背。經常學習若幹年之後,卻連篇完整的文章都都不下來的事。何楷教書有年,卻哪裏不知其中情弊?是以張偉話一出口,何楷也隻得默然點頭。
見他點頭稱是,張偉又道:“這便是學而不得其法!咱們中國的學術,太過死板僵硬。四書五經之外,統稱雜學。經常有進士及弟的人,卻不知道唐宗宋祖是誰。這是為何?便是因死記硬背這些經典太過耗神的原故。若是分門別類,各有專攻,再加上標點符號,翻譯解釋,不是比之現今的教學方法,好上許多?如此這般,則學術之餘,學生又能懂事許多經世致用的學問,豈不是更好?”
第三十章 興辦太學
他絮絮叨叨說了半天,因見何楷等人仍舊是一臉的憤然,因知此事幹係重大,簡直是把兩千年來中國的教育習慣盡數推翻,是以何楷等人決然不會贊同。
“孔聖當年教導七十二賢人,因材施教,各弟子團團圍坐。夫子坐而論道,也同樣教出了那麽多英才,現下官學中有這麽多老師教導,還有教室桌椅筆墨紙硯,不知比當時強過多少,難不成這樣還不行?”
“正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書籍經義的奧妙都在於悟,你悟到了就是悟道了,悟不到就是悟不道。講的再詳細,遇著蠢才不是一樣?”
“嗯嗯,此語是極!聰明的學子一點就透,比如尊素老先生的長子宗羲,十四歲就中了秀才!”
“還有十二歲就中的!有的愚夫蠢材,終其一生還是個童生,同學少年便要進學,他死也考不上,這能怪教而不得其法麽?”
這些官學教授大半是何楷自內地請來的積年老儒,與教授醫、工、算術等雜學的教師不同,他們是正經的秀才,甚至有舉人在其內,教授的乃是最正宗的國學儒術。張偉原就知道他們是最死硬的反改革阻力,是以除了何斌之外,又將這些自詡甚高,在官學內也頗受尋常教授尊敬的儒士請將過來。
千多年的習俗沉積下來,所有人的思維方式已成定式。張偉請來西醫,那些醫官員盡管也是嘀咕,到也是大方,皆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些借鑑比較也是好事一樁。”
其餘雜學教師,自然也是同一態度。他們自視甚低,縱然是官麵上的待遇與儒學教師相同,卻甘心自降一級,張偉也是無法。他能做的已是做了,各人頭腦裏的積弊,他卻無論如何也抹消不掉了。
現下這些人咶躁不休,攪的張偉一陣陣心煩,因冷笑道:“諸位老先生,為教師的口口聲聲罵學生笨,那我請問,諸位都是什麽年紀進的學,又是何年中的進士?”
這一群人大半都是所謂過了知天命之年的積年老儒,至多中過舉人,甚至有不少考了幾十場方中過秀才的,張偉這話一出,除了何楷之外,人人皆是年紅過耳。
與費力的改變整個大陸不同,張偉此時隻需從一個小小的台灣著手。自他赴台後,遷來了中國南北各地的貧民,又打壓了宗族勢力。因都是後遷之民,中國原有的君、神、族、夫數種專製權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再加上張偉辦學宗旨開初便與內地不同,不以那種八股腐儒為重,而是分門別類,教育人才,是以種種利弊分析下來,趁早改革整個官學,建立一個係統的,中西並舉的先進教育體係,自然就是重中之重。這可比從歐洲抓來一批小有名氣的科學家更加重要,請來的始終是人家的,唯有這個民族能夠自我造血,不斷的產生各類的人才,方才是有了騰飛的希望。
張偉思來想去,已是數夜不得安枕。原本想說服何楷等人,進而影響在台的知名儒士,來支持他改革教育的計劃已是完全失敗。要蕩滌舊弊,唯有行強迫手段了。
他將心一橫,向何楷等人道:“我與南洋諸國的紅夷交手並非一次,對他們的了解也甚多。他們的學科分類,文史語言的學習辦法,都有值得借鑑之處。是以我決定,從即日起大量招募西人教師,把他們的科學理論、文史哲等分科辦法,還有那數學、幾何學、化學、物理學,都盡數請西人教師前來教授。”
不顧何楷等人瞠目結舌的模樣,又道:“在台英人甚多,可做翻譯。我已托英國人與荷蘭人為我聘請教師,請來講學!”
何楷憤然道:“大人的決定,何某決然不能贊同!咱們的學問有什麽不好,一定要和洋鬼子學?”
“我沒有說不教中國的學問,那論語什麽的,一樣還是要教。忠孝仁義是中國人的文明傳承,這不能丟。不過何兄,我且問你,你若教一個小孩識字,最大的困難是什麽?”
何楷皺眉想了片刻,方道:“句讀。認字易,句讀難。便是認識那字,句讀的不好,仍不知其意。”
張偉拍手道:“是了!咱們中國幾千年下來,寫的書本卻還是晦澀難懂。你們讀幾十年書下來,還是會有句讀錯誤之處,更何況那些孩子?沒有十年苦背的功夫,一個孩子就是認識千多個字,隻怕連本《史記》都讀不下來。何兄,我說的可對?”
中國的繁體字不但難認,那些以文言文寫的文章全然沒有標點符號,是以古人讀書識字,全憑死記硬背。經常學習若幹年之後,卻連篇完整的文章都都不下來的事。何楷教書有年,卻哪裏不知其中情弊?是以張偉話一出口,何楷也隻得默然點頭。
見他點頭稱是,張偉又道:“這便是學而不得其法!咱們中國的學術,太過死板僵硬。四書五經之外,統稱雜學。經常有進士及弟的人,卻不知道唐宗宋祖是誰。這是為何?便是因死記硬背這些經典太過耗神的原故。若是分門別類,各有專攻,再加上標點符號,翻譯解釋,不是比之現今的教學方法,好上許多?如此這般,則學術之餘,學生又能懂事許多經世致用的學問,豈不是更好?”
第三十章 興辦太學
他絮絮叨叨說了半天,因見何楷等人仍舊是一臉的憤然,因知此事幹係重大,簡直是把兩千年來中國的教育習慣盡數推翻,是以何楷等人決然不會贊同。
“孔聖當年教導七十二賢人,因材施教,各弟子團團圍坐。夫子坐而論道,也同樣教出了那麽多英才,現下官學中有這麽多老師教導,還有教室桌椅筆墨紙硯,不知比當時強過多少,難不成這樣還不行?”
“正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書籍經義的奧妙都在於悟,你悟到了就是悟道了,悟不到就是悟不道。講的再詳細,遇著蠢才不是一樣?”
“嗯嗯,此語是極!聰明的學子一點就透,比如尊素老先生的長子宗羲,十四歲就中了秀才!”
“還有十二歲就中的!有的愚夫蠢材,終其一生還是個童生,同學少年便要進學,他死也考不上,這能怪教而不得其法麽?”
這些官學教授大半是何楷自內地請來的積年老儒,與教授醫、工、算術等雜學的教師不同,他們是正經的秀才,甚至有舉人在其內,教授的乃是最正宗的國學儒術。張偉原就知道他們是最死硬的反改革阻力,是以除了何斌之外,又將這些自詡甚高,在官學內也頗受尋常教授尊敬的儒士請將過來。
千多年的習俗沉積下來,所有人的思維方式已成定式。張偉請來西醫,那些醫官員盡管也是嘀咕,到也是大方,皆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些借鑑比較也是好事一樁。”
其餘雜學教師,自然也是同一態度。他們自視甚低,縱然是官麵上的待遇與儒學教師相同,卻甘心自降一級,張偉也是無法。他能做的已是做了,各人頭腦裏的積弊,他卻無論如何也抹消不掉了。
現下這些人咶躁不休,攪的張偉一陣陣心煩,因冷笑道:“諸位老先生,為教師的口口聲聲罵學生笨,那我請問,諸位都是什麽年紀進的學,又是何年中的進士?”
這一群人大半都是所謂過了知天命之年的積年老儒,至多中過舉人,甚至有不少考了幾十場方中過秀才的,張偉這話一出,除了何楷之外,人人皆是年紅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