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問道:“豪格,我令你派人入關,尋找關內造反的義軍,將我的書信給他們,你辦的怎樣了?”
“父汗,我已經派了漢軍中沒有剃髮的人充做使者,假扮成皮貨商人坐船出海,由長江入南方,尋找那些造反的漢人義軍。隻是父汗,聯繫他們多半也是無用,現下南朝皇帝徵調了十幾省的大軍圍剿,這些義軍多半是農民入伍,戰力太弱,據兒子的估計,別看他們現下聚集了幾十萬人,最多半年之後,肯定被明軍打的星散而逃。”
“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他們反皇帝,我們也是反明朝皇帝,若有可能,能聯起手來更好。況且,我料那張偉野心不小,他沒準會趁著時機借時而起,那個時候關內大亂,便是咱們的機會來了。”
他揮手令豪格退出,自已佇立於大殿之前,心中似悲似喜,說不出的滋味縈繞心頭。殄滅叛亂,消除異已,他的權威已經再也無人敢於捍動,又即將稱帝,登上事業的頂峰。隻是當此之時,父親的棺木尚未要回,四處搜尋也沒有找到兩個愛妃的屍體,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著實令他難過。
想了半響,嘆一口氣,轉身向殿內行去,隻是臨將轉身之際,向南方默念道:“張偉,我小看了你,不過,你也休小視於我,來日方長,待咱們一較高下罷!”
他稱帝消息一出,關內明廷上下立時譁然。所有的文人官員皆是憤恨不已,那六部的給事中立刻上奏皇帝,請求皇帝大奮龍威,派大軍出關,滅此朝食。這些人隻讀過幾本經書,考過科舉,哪裏知道什麽世道民情,更別提行軍做戰一事了。再加上傳來張偉偷襲後金後方,大敗八旗兵的戰報,原本便可在嘴唇上消滅無數敵軍的書生們,自然是意氣大漲。他們原本使瞧不起明皇治下的建洲小醜,隻得歷次戰事都是邊帥無能,若是一切都依了他們的主張,將軍們忠君愛國,士兵們不懼死傷,堂堂天朝,哪有被打敗的道理?現下小小夷人部落建國稱汗也就罷了,居然不懼天威,悍然稱帝,這當真是令其忍無可忍,於是表章如雪花般落在崇禎皇帝案前,一個個文人書生皆叫囂著讓皇帝用兵,決不能姑貸如此的大逆行徑。
第二十一章 朝堂之爭
崇禎皇帝此時正關注烽煙日起的農民起義,自從高迎祥部從山西入河南後,虛晃一槍,又從瀘州入川,被四川土司秦良玉的白杆兵殺退,又由川放湖北,擺脫了沿途追擊的官兵,已是十幾日不知道去向,據地方官中報稱,農民軍人數漸多,已是嘯聚了數十萬人,分十三家,七十二營,其中以高部最強,下麵有李自成、張獻忠等悍將,一路上屠毒百姓,燒殺淫掠,凡過處必成白地,地方上受損甚重。他每日因害怕有鼎革之事,又因張偉襲擊了後金後方,料想關外敵人短期內無力危脅國本,此時皇太極稱帝,他雖然是覺得帝王尊嚴受到挑戰,心裏極是憤怒,卻也明白憑著關內明軍的力量前往討伐,隻是自尋死路。隻是此時被言官吵的心煩,當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無奈之下,隻得召集內閣諸臣,又召對當時的清流領袖左都禦史劉宗周一同入內,在平台召對。
他先是詢問了首輔葉向高農民軍的消息,得到的回答仍是千篇一律,什麽各部仍在追擊尋訪,賊兵已是膽寒,四處逃竄,來日必有捷報雲雲。
他此時正在心煩,卻又不好對閣臣發火,因向劉宗周道:“劉宗周,你身為言官首領,不知道約束清流,隻讓他們成日價妄議朝政,企圖左右要挾朕躬,是何道理?”
劉宗周出列下跪答道:“臣雖身為左都禦史,卻是不能擅自禁止言官上奏。況且六部的給事中並不歸臣統管,臣亦不能令他們不再上表。”
他不顧皇帝臉色,又接著道:“況且臣也以為,那女真人太過大膽,居然敢建元稱帝,皇上也正是應該大振天威,有所舉措才是。”
崇禎生性多疑,此時聽劉宗周如此說,到很是疑他在暗示自已怕了關外的女真人,不敢有所舉措。他最忌諱人有辱他的聖德,又一向以剛毅自許,哪能容的臣下如此猜度,心頭大怒,向劉宗周喝道:“那麽依你的見識,該當如何?關外大局糜爛已久,你現下讓朕大舉進兵,我問你,兵在何處,餉在哪裏?若是朕仍然加餉,你們又要說朕苦害百姓了!”
劉宗周不顧皇帝語氣,仍是不緊不慢答道:“皇上,如何用兵那是本兵的事情,臣身為言官,隻是負責向皇上建言。若是臣鉗口不言,那是臣的過錯。若是兵威不振,則是本兵的過失……至於加餉,賊兵日盛,就是苦於加派久矣。請皇上明鑑。”
“胡說!你既然說要出兵,那我問你,你可知關寧、宣大兵的情形?你可知為了剿賊,調動了全國多少兵馬?建洲女真的情形你又知道多少?大言炎炎,滿嘴胡說!”
劉宗周在地下碰一下頭,以示尊重皇帝的訓斥,又不溫不火,回答皇帝的問話道:“那流賊雖雲有數十萬人,不過大半是那些巨盜裹挾的百姓,因災害之年沒有賑濟,官府又加催邊餉,故而奮起而反。隻要皇上善加撫慰,誅除首惡,那些流賊都是皇上赤子,又有什麽可懼的呢?建洲女真經寧南候張偉的重創,瀋陽一帶幾成白地,人口損失近半,儲存的金銀等物幾乎蕩然無存,雖說逆賊還有遼陽、廣寧等大城,還有十幾萬精兵,又從京師附近掠走不少財物,但到底是不能盡數彌補損失。那皇太極情急之下,雖是征服朝鮮,但是他損失太大,不是又三征朝鮮,專門前去搶掠今冬的糧食。他雖稱帝,卻連汗宮都無法修繕,仍隻是暫居原本的遼陽經略衙門之內,所謂稱帝,不過隻是換了個名稱罷了。現在大明的臣子聽到建洲蠻夷竟然敢擅稱尊號,都懷著忠義報國的急切心情,指望皇上能幹綱獨斷,出兵平亂。宣大、關寧都是勁旅,隻要皇上選派能臣統領,以宣大、關寧兵為主導,統引全國兵馬,必能剋期恢復遼、沈,以慰列祖列宗之靈。”
“父汗,我已經派了漢軍中沒有剃髮的人充做使者,假扮成皮貨商人坐船出海,由長江入南方,尋找那些造反的漢人義軍。隻是父汗,聯繫他們多半也是無用,現下南朝皇帝徵調了十幾省的大軍圍剿,這些義軍多半是農民入伍,戰力太弱,據兒子的估計,別看他們現下聚集了幾十萬人,最多半年之後,肯定被明軍打的星散而逃。”
“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他們反皇帝,我們也是反明朝皇帝,若有可能,能聯起手來更好。況且,我料那張偉野心不小,他沒準會趁著時機借時而起,那個時候關內大亂,便是咱們的機會來了。”
他揮手令豪格退出,自已佇立於大殿之前,心中似悲似喜,說不出的滋味縈繞心頭。殄滅叛亂,消除異已,他的權威已經再也無人敢於捍動,又即將稱帝,登上事業的頂峰。隻是當此之時,父親的棺木尚未要回,四處搜尋也沒有找到兩個愛妃的屍體,生不見人,死不見屍,著實令他難過。
想了半響,嘆一口氣,轉身向殿內行去,隻是臨將轉身之際,向南方默念道:“張偉,我小看了你,不過,你也休小視於我,來日方長,待咱們一較高下罷!”
他稱帝消息一出,關內明廷上下立時譁然。所有的文人官員皆是憤恨不已,那六部的給事中立刻上奏皇帝,請求皇帝大奮龍威,派大軍出關,滅此朝食。這些人隻讀過幾本經書,考過科舉,哪裏知道什麽世道民情,更別提行軍做戰一事了。再加上傳來張偉偷襲後金後方,大敗八旗兵的戰報,原本便可在嘴唇上消滅無數敵軍的書生們,自然是意氣大漲。他們原本使瞧不起明皇治下的建洲小醜,隻得歷次戰事都是邊帥無能,若是一切都依了他們的主張,將軍們忠君愛國,士兵們不懼死傷,堂堂天朝,哪有被打敗的道理?現下小小夷人部落建國稱汗也就罷了,居然不懼天威,悍然稱帝,這當真是令其忍無可忍,於是表章如雪花般落在崇禎皇帝案前,一個個文人書生皆叫囂著讓皇帝用兵,決不能姑貸如此的大逆行徑。
第二十一章 朝堂之爭
崇禎皇帝此時正關注烽煙日起的農民起義,自從高迎祥部從山西入河南後,虛晃一槍,又從瀘州入川,被四川土司秦良玉的白杆兵殺退,又由川放湖北,擺脫了沿途追擊的官兵,已是十幾日不知道去向,據地方官中報稱,農民軍人數漸多,已是嘯聚了數十萬人,分十三家,七十二營,其中以高部最強,下麵有李自成、張獻忠等悍將,一路上屠毒百姓,燒殺淫掠,凡過處必成白地,地方上受損甚重。他每日因害怕有鼎革之事,又因張偉襲擊了後金後方,料想關外敵人短期內無力危脅國本,此時皇太極稱帝,他雖然是覺得帝王尊嚴受到挑戰,心裏極是憤怒,卻也明白憑著關內明軍的力量前往討伐,隻是自尋死路。隻是此時被言官吵的心煩,當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無奈之下,隻得召集內閣諸臣,又召對當時的清流領袖左都禦史劉宗周一同入內,在平台召對。
他先是詢問了首輔葉向高農民軍的消息,得到的回答仍是千篇一律,什麽各部仍在追擊尋訪,賊兵已是膽寒,四處逃竄,來日必有捷報雲雲。
他此時正在心煩,卻又不好對閣臣發火,因向劉宗周道:“劉宗周,你身為言官首領,不知道約束清流,隻讓他們成日價妄議朝政,企圖左右要挾朕躬,是何道理?”
劉宗周出列下跪答道:“臣雖身為左都禦史,卻是不能擅自禁止言官上奏。況且六部的給事中並不歸臣統管,臣亦不能令他們不再上表。”
他不顧皇帝臉色,又接著道:“況且臣也以為,那女真人太過大膽,居然敢建元稱帝,皇上也正是應該大振天威,有所舉措才是。”
崇禎生性多疑,此時聽劉宗周如此說,到很是疑他在暗示自已怕了關外的女真人,不敢有所舉措。他最忌諱人有辱他的聖德,又一向以剛毅自許,哪能容的臣下如此猜度,心頭大怒,向劉宗周喝道:“那麽依你的見識,該當如何?關外大局糜爛已久,你現下讓朕大舉進兵,我問你,兵在何處,餉在哪裏?若是朕仍然加餉,你們又要說朕苦害百姓了!”
劉宗周不顧皇帝語氣,仍是不緊不慢答道:“皇上,如何用兵那是本兵的事情,臣身為言官,隻是負責向皇上建言。若是臣鉗口不言,那是臣的過錯。若是兵威不振,則是本兵的過失……至於加餉,賊兵日盛,就是苦於加派久矣。請皇上明鑑。”
“胡說!你既然說要出兵,那我問你,你可知關寧、宣大兵的情形?你可知為了剿賊,調動了全國多少兵馬?建洲女真的情形你又知道多少?大言炎炎,滿嘴胡說!”
劉宗周在地下碰一下頭,以示尊重皇帝的訓斥,又不溫不火,回答皇帝的問話道:“那流賊雖雲有數十萬人,不過大半是那些巨盜裹挾的百姓,因災害之年沒有賑濟,官府又加催邊餉,故而奮起而反。隻要皇上善加撫慰,誅除首惡,那些流賊都是皇上赤子,又有什麽可懼的呢?建洲女真經寧南候張偉的重創,瀋陽一帶幾成白地,人口損失近半,儲存的金銀等物幾乎蕩然無存,雖說逆賊還有遼陽、廣寧等大城,還有十幾萬精兵,又從京師附近掠走不少財物,但到底是不能盡數彌補損失。那皇太極情急之下,雖是征服朝鮮,但是他損失太大,不是又三征朝鮮,專門前去搶掠今冬的糧食。他雖稱帝,卻連汗宮都無法修繕,仍隻是暫居原本的遼陽經略衙門之內,所謂稱帝,不過隻是換了個名稱罷了。現在大明的臣子聽到建洲蠻夷竟然敢擅稱尊號,都懷著忠義報國的急切心情,指望皇上能幹綱獨斷,出兵平亂。宣大、關寧都是勁旅,隻要皇上選派能臣統領,以宣大、關寧兵為主導,統引全國兵馬,必能剋期恢復遼、沈,以慰列祖列宗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