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期待《大明龍騰》續集
第十三章 偷襲遼東
此時正是春季,船隊一路上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待到了皮島,張偉逕自率人來到原毛文龍的總兵府,施琅已在此等候多時,此番突襲做戰,片刻時光也耽擱不得。直入堂中坐定,立刻召見原皮島諸將,見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魚貫而入,在堂上兩邊站了,便以主官的口吻大刺刺吩咐道:“孔將軍、尚將軍、耿將軍,你三人現下便領著皮島駐兵,乘小船去鴨綠江邊襲擾,不需深入敵境,仍如你們平常那般,待後金援兵到來之前,便退回江上,三位將軍,可明白了?”
見三人不情不願的領命而下,張偉也不理會,自吩咐漢軍諸將劃定營地休整,十餘天海上奔波,將士皆是疲乏之極,早些立營休整要緊。
因見諸將皆接令出外,安整營地,張瑞現下雖已受命為飛騎將軍,已不再是當年張偉的小小親衛頭目,隻是多年積習難改,仍是侍立在張偉身邊,因見張偉踞坐堂上,麵露沉思之色,忍不住問道:“大人,怎地你對孔尚耿三將如此的不客氣?他二人雖然心向大人,到底在毛文龍死後主理皮島,大人前來,還是先行撫慰,然後再言其他,怎地毫不客氣,指揮三人如台灣諸將?”
張偉一笑起身,道:“我顛的骨頭都快散架了,你不去安排食宿,卻在這裏多嘴。孔尚耿三將,名義上不是我的人,不過咱們做大事的人,還管什麽名份?我便是要這般直接了當的讓他三人知道,從今日起,我張偉便是他們的主官,心裏不要有什麽別樣心思的好。遼東戰事完結,棄守皮島,他們還想在此做土霸王,那是想也別想了。”
張瑞嚇了一跳,道:“皮島乃是後金背後的毒刺,怎地大人要棄守?後金沒有水師,咱們隻需少留些水師助守,皮島便固若金湯。況且,尚耿三人是遼將,手底下的士兵也都是遼人,故土難離,且名份上他們到底還是遼東經略治下,大人這麽做,隻怕他們是不依的。”
“不依?他們的三萬大軍,我一個時辰便可屠戮幹淨!道是皮島是要地,毛文龍領著他們到也還打過幾仗,也不過隻是襲擾人家的後方,趁著敵人兵力空虛,鴨綠江燒些村鎮罷了。崇禎元年仍給他們幾百萬餉銀,得到的回報未免太低。毛文龍死後,諸將隻是爭權奪利,又一心想給毛文龍報仇,哪有心思打後金?再加上糧食接濟不易,朝廷以後對遼東必定是多方限製,以前朝鮮還能接濟一些,現下已是後金藩屬,卻還裏還有糧給?難不成所有的糧食軍餉,都由我給?此番襲遼之後,後金在南衛後方必定多派兵力,留著皮島也沒用,到不如盡數撤回,一則省錢,二則改編!”
看一眼張瑞,有些話卻是不好與他說,隻得打個嗬欠,道聲乏了,自入內歇息去也。
此後數日無事,隻是讓遠來士兵恢復體力,張偉每日引著一群將軍查看木圖,尋來當地遼人談話,熟悉當地各種風土人情,待孔尚三人傳來消息,三人在江邊襲擾,引來原撫順的駐防將軍,原來的漢人副總兵李永芳帶兵來戰,兩人記得張偉吩咐,引軍後退,現下李永芳部防江邊,兵力大概在萬人左右,除了有限的幾個女真人,大半是歸附後金的遼東漢兵。
“好!”張偉聽到軍報,猛然擊掌,笑道:“女真人和蒙古人駐防前線,後方便交給了李永芳的漢兵來守,皮島襲擾多了,李永芳也不當回事。我料他也隻是虛應故事,趕走了尚耿二人便以為萬事大吉,他的兵可比皮島駐軍精銳的多,此人到也為後金立下過汗馬功勞。現在他的守禦必然鬆懈之極,那麽,襲遼第一戰,便先拿李永芳這個叛將開刀!”
說罷發令道:“全軍渡江,合擊李永芳!漢軍半夜渡江,紮營立陣,李永芳必定以為又是皮島明軍襲擾,不會放在心上。待第二天天明,一鼓而擊破之!”
皮島原本就有大中小型各式戰船一千餘艘,雖是小船為主,不過到正適合這種短途的兵力運送,毛文龍屢襲後金後方,斬獲頗多,便是以數十人一船的小型戰船,來去自如,後金沒有船隻,徒呼奈何罷了。張偉既然下令出島做戰,原本就準備好的各式戰船立時在碼頭排開,大型戰船連同自台北而來的運輸船運送戰馬、輜重、火炮,中小型戰船運送漢軍士卒,待張偉帶同諸將來到江邊時,萬騎、三衛、飛騎,皆已上船,他接到消息是正午時分,登船便用了整整兩個時辰,算算時間,子時之前可到江心,麵對長甸堡方向上岸。
張偉此次襲遼的進攻路線,到是與薩爾滸之戰時明軍劉綎的進軍路線相同,隻是他心中堅信,無論如何,該當打的比劉綎強的多吧。兀立在戰艦船頭,見所有兵士皆已登船,張偉將手一揮,令道:“開船!”。
此時正是黃昏時分,夕陽西下,近兩千艘戰船在金黃色的陽光下啟錨升帆,順著鴨綠江的入海口方向而去。自遼東失後,遼西不過是苦撐待後金進攻,毛文龍屢次犯境,都是小規模的騷擾,如同人身上的跳蚤罷了。如同這般規模的進攻,十餘年來還是首次,十餘萬皮島遼民默然站立於岸邊,皆是默祝此番戰事順利,能夠稍雪遼東漢人之恥。
船隊一路逆行,除了大型戰艦停泊外海,隨時戒備之外,先由停靠此江內的皮島明軍上岸警戒,然後是火炮輜重等物,一直待天色微明,亂紛紛鬧騰了一夜,全軍方才登陸完結,那李永芳駐防長甸,一心隻以為此番又是皮島明軍前來襲擾,江邊派了幾個暗哨,早被初期上岸的明軍結果了性命,待李永芳一覺醒來,卻隻聽得屬下報告,長甸堡外已來了大批軍隊,服飾怪異,人數眾多,卻不知道是從哪裏過來。
第十三章 偷襲遼東
此時正是春季,船隊一路上風平浪靜,波瀾不驚,待到了皮島,張偉逕自率人來到原毛文龍的總兵府,施琅已在此等候多時,此番突襲做戰,片刻時光也耽擱不得。直入堂中坐定,立刻召見原皮島諸將,見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等人魚貫而入,在堂上兩邊站了,便以主官的口吻大刺刺吩咐道:“孔將軍、尚將軍、耿將軍,你三人現下便領著皮島駐兵,乘小船去鴨綠江邊襲擾,不需深入敵境,仍如你們平常那般,待後金援兵到來之前,便退回江上,三位將軍,可明白了?”
見三人不情不願的領命而下,張偉也不理會,自吩咐漢軍諸將劃定營地休整,十餘天海上奔波,將士皆是疲乏之極,早些立營休整要緊。
因見諸將皆接令出外,安整營地,張瑞現下雖已受命為飛騎將軍,已不再是當年張偉的小小親衛頭目,隻是多年積習難改,仍是侍立在張偉身邊,因見張偉踞坐堂上,麵露沉思之色,忍不住問道:“大人,怎地你對孔尚耿三將如此的不客氣?他二人雖然心向大人,到底在毛文龍死後主理皮島,大人前來,還是先行撫慰,然後再言其他,怎地毫不客氣,指揮三人如台灣諸將?”
張偉一笑起身,道:“我顛的骨頭都快散架了,你不去安排食宿,卻在這裏多嘴。孔尚耿三將,名義上不是我的人,不過咱們做大事的人,還管什麽名份?我便是要這般直接了當的讓他三人知道,從今日起,我張偉便是他們的主官,心裏不要有什麽別樣心思的好。遼東戰事完結,棄守皮島,他們還想在此做土霸王,那是想也別想了。”
張瑞嚇了一跳,道:“皮島乃是後金背後的毒刺,怎地大人要棄守?後金沒有水師,咱們隻需少留些水師助守,皮島便固若金湯。況且,尚耿三人是遼將,手底下的士兵也都是遼人,故土難離,且名份上他們到底還是遼東經略治下,大人這麽做,隻怕他們是不依的。”
“不依?他們的三萬大軍,我一個時辰便可屠戮幹淨!道是皮島是要地,毛文龍領著他們到也還打過幾仗,也不過隻是襲擾人家的後方,趁著敵人兵力空虛,鴨綠江燒些村鎮罷了。崇禎元年仍給他們幾百萬餉銀,得到的回報未免太低。毛文龍死後,諸將隻是爭權奪利,又一心想給毛文龍報仇,哪有心思打後金?再加上糧食接濟不易,朝廷以後對遼東必定是多方限製,以前朝鮮還能接濟一些,現下已是後金藩屬,卻還裏還有糧給?難不成所有的糧食軍餉,都由我給?此番襲遼之後,後金在南衛後方必定多派兵力,留著皮島也沒用,到不如盡數撤回,一則省錢,二則改編!”
看一眼張瑞,有些話卻是不好與他說,隻得打個嗬欠,道聲乏了,自入內歇息去也。
此後數日無事,隻是讓遠來士兵恢復體力,張偉每日引著一群將軍查看木圖,尋來當地遼人談話,熟悉當地各種風土人情,待孔尚三人傳來消息,三人在江邊襲擾,引來原撫順的駐防將軍,原來的漢人副總兵李永芳帶兵來戰,兩人記得張偉吩咐,引軍後退,現下李永芳部防江邊,兵力大概在萬人左右,除了有限的幾個女真人,大半是歸附後金的遼東漢兵。
“好!”張偉聽到軍報,猛然擊掌,笑道:“女真人和蒙古人駐防前線,後方便交給了李永芳的漢兵來守,皮島襲擾多了,李永芳也不當回事。我料他也隻是虛應故事,趕走了尚耿二人便以為萬事大吉,他的兵可比皮島駐軍精銳的多,此人到也為後金立下過汗馬功勞。現在他的守禦必然鬆懈之極,那麽,襲遼第一戰,便先拿李永芳這個叛將開刀!”
說罷發令道:“全軍渡江,合擊李永芳!漢軍半夜渡江,紮營立陣,李永芳必定以為又是皮島明軍襲擾,不會放在心上。待第二天天明,一鼓而擊破之!”
皮島原本就有大中小型各式戰船一千餘艘,雖是小船為主,不過到正適合這種短途的兵力運送,毛文龍屢襲後金後方,斬獲頗多,便是以數十人一船的小型戰船,來去自如,後金沒有船隻,徒呼奈何罷了。張偉既然下令出島做戰,原本就準備好的各式戰船立時在碼頭排開,大型戰船連同自台北而來的運輸船運送戰馬、輜重、火炮,中小型戰船運送漢軍士卒,待張偉帶同諸將來到江邊時,萬騎、三衛、飛騎,皆已上船,他接到消息是正午時分,登船便用了整整兩個時辰,算算時間,子時之前可到江心,麵對長甸堡方向上岸。
張偉此次襲遼的進攻路線,到是與薩爾滸之戰時明軍劉綎的進軍路線相同,隻是他心中堅信,無論如何,該當打的比劉綎強的多吧。兀立在戰艦船頭,見所有兵士皆已登船,張偉將手一揮,令道:“開船!”。
此時正是黃昏時分,夕陽西下,近兩千艘戰船在金黃色的陽光下啟錨升帆,順著鴨綠江的入海口方向而去。自遼東失後,遼西不過是苦撐待後金進攻,毛文龍屢次犯境,都是小規模的騷擾,如同人身上的跳蚤罷了。如同這般規模的進攻,十餘年來還是首次,十餘萬皮島遼民默然站立於岸邊,皆是默祝此番戰事順利,能夠稍雪遼東漢人之恥。
船隊一路逆行,除了大型戰艦停泊外海,隨時戒備之外,先由停靠此江內的皮島明軍上岸警戒,然後是火炮輜重等物,一直待天色微明,亂紛紛鬧騰了一夜,全軍方才登陸完結,那李永芳駐防長甸,一心隻以為此番又是皮島明軍前來襲擾,江邊派了幾個暗哨,早被初期上岸的明軍結果了性命,待李永芳一覺醒來,卻隻聽得屬下報告,長甸堡外已來了大批軍隊,服飾怪異,人數眾多,卻不知道是從哪裏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