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袁崇煥默然不語,張偉又道:“這屯田製度隻不過是急切間的非常措施罷了,普天下沒有興旺過五十年的屯田,便是明證。下官不是要與督師大人折辯,實在是不敢贊同大人所說。工商足以富國,富國方能強兵,下官願以此語贈大人。”
見袁崇煥雖是凝神細聽的模樣,卻顯是沒有把自已的話聽在耳裏,張偉在心中嘆一口氣,原指望與袁崇煥聯手,以貿易富遼東,造成袁勢大割據遼東之事,看來是不可行了。
當下便自嘲一笑,道:“下官是商人出身,滿嘴不離銅臭,教大人見笑了,大人這邊諸事平定,下官卻想向大人討個人情,未知可否?”
“請張將軍講來,隻要本官力所能及,無不應允。”
“大人,我想向您討個情兒,把這些軍官放了,如何?”
袁崇煥為難道:“這些人與普通兵士不同,殺之不忍,放了失之輕率,日後恐不好帶兵……”
“大人不需為難,這些軍官想來就是免了一死,也是削職為民。都是百戰勇士,甚是可惜,下官請大人賞個薄麵,將這些軍官送給下官,調入下官的台北衛以衛卒贖罪一來他們還有個出身,二來也方便大人帶兵,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他幫了袁崇煥的大忙,又捐助黃金,又送給大炮,這麽一點小小要求,袁崇煥哪有不允的道理?他自是不知眼前這群小軍官裏便有十餘年後縱橫沙場的統兵大將,擁兵近二十萬驕橫不法的左良玉,還有後來官至陝西副將,總兵的賀人龍,這兩人是是遼東出身,後來卻甚少出關做戰,大半時間都用來與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做戰,除了在開封敗於李自成外,這兩人與農民軍接戰卻是從未輸過。隻是仗打的多了,兩人擁兵自重,跋扈不聽調遣,那楊嗣昌以督師輔臣之威亦無法指揮如意,到南明時左良玉坐鎮武昌,以二十萬兵薄南京,若不是突然間身故而亡,明末歷史卻又是另一番格局。此時他全身被五花大綁,勒的如小雞一般,雖是神情不屈,言語豪邁,袁崇煥卻又哪裏能知道此人的價值?
當下便擺手令道:“來人,將這幾人鬆綁,除卻遼東軍籍,劃歸台北衛治下。”又向張偉笑道:“老弟宅心仁厚,輕利重義,當真是令人佩服,來來來,咱們這便去內宅,咱們痛飲幾杯!”
說罷將張偉手一攜,便向那後宅而去,此時諸事已定,張偉亦成功結識了這位鎮遼大帥,一路上了解查看了關遼情形,又意外得了左良玉等明末名將,心中快慰卻是不在袁崇煥之下,當下兩人呼杯換飲,談天說地,到後來互稱表字,親熱非凡。
正在兩人高興之際,袁崇煥卻突然嘆道:“誌華,你誌向不小,能力不凡,何以窩在台灣那個彈丸小島上?那不是大丈夫建功立業的地方!不如我向朝廷保舉,你來遼東做總兵官,和我一起打女真,搏一個封妻蔭子,如何?”
張偉卻是不好直說未來這遼東之事慘澹,袁崇煥不但不能攻復失地,便是自身也被千刀萬剮,卻哪裏能幫張偉“封妻蔭子”了?
當下便笑辭道:“元素兄明鑑,小弟在台灣頗有些基業,不是弟不捨得,實在是身係的擔子甚重,一時脫身不得。況且南方也不平靜,雖說荷蘭人被弟驅逐,但尚有葡萄牙人盤據澳門,荷蘭人據南洋而窺中國,還有那什麽西班牙人、英國人,都是金髮碧眼,心懷鬼胎之輩。不是弟自誇,隻怕將來禦敵於國門之外,還需小弟的水師不可。”
“唔,誌華說的沒錯,是我想的左了。誌華所強在於水師,陸戰騎戰以對女真,南兵甚是吃虧,唉,可惜數十數年來,遼瀋數戰大明軍人戰死者達數十萬,精兵強將所餘無多,現下唯有守城罷了。”
“聽說大人一直在與皇太極書信使者來往,有議和之事?”
“不錯,當下敵不能攻我,我亦無力滅敵,唯有議和方能有喘息之機,大明國力遠在女真之上,若是和議可成,十年後,隻要朝廷專任於我,我必能一舉滅虜!”
“敢問和議之事進展如何?”
袁崇煥嘿然道:“我存了議和待戰的心,那皇太極一世英才,自然也不是傻子。他與我虛與委蛇,隻不過也是存的麻痹緩和的心,哪有什麽誠意!現在談來談去,連他們自稱國號與大明國號同列的事尚未談妥,哪有什麽進展!”
張偉笑道:“此事著不得急,需徐圖之。”
袁崇煥反問張偉道:“聽說朝廷剛往台灣派了知縣,又將孫元化派了過去,誌華,你一向是生殺予奪慣了,沒有受過節製,朝廷現在派員節製於你,也是防閑保全之意,你萬萬不可心生不滿才是。”
“那自然是不會。弟隻是喜歡行伍和商賈之事,這治理民政原本就非弟之所長,朝廷派幹員前來幫我治台,撫理萬民,這卻是幫我卸了擔子,當真是讓弟輕快的很,若非如此,弟哪有閑心來這遼東閑逛?”
說罷“哈哈”幹笑幾聲,掩飾過去,袁崇煥不疑有它,興致勃勃的又問了孫元化去台之後的情形,聽得孫元化一至台北便去了炮廠理事,便嘆道:“當日擊敗努兒哈赤,元化所鑄的紅衣大炮居功至偉,隻是朝中閹人為禍,竟然將他冠帶閑住,我也曾上疏為他辯冤,卻不料連我也被攆出遼東。”
見袁崇煥雖是凝神細聽的模樣,卻顯是沒有把自已的話聽在耳裏,張偉在心中嘆一口氣,原指望與袁崇煥聯手,以貿易富遼東,造成袁勢大割據遼東之事,看來是不可行了。
當下便自嘲一笑,道:“下官是商人出身,滿嘴不離銅臭,教大人見笑了,大人這邊諸事平定,下官卻想向大人討個人情,未知可否?”
“請張將軍講來,隻要本官力所能及,無不應允。”
“大人,我想向您討個情兒,把這些軍官放了,如何?”
袁崇煥為難道:“這些人與普通兵士不同,殺之不忍,放了失之輕率,日後恐不好帶兵……”
“大人不需為難,這些軍官想來就是免了一死,也是削職為民。都是百戰勇士,甚是可惜,下官請大人賞個薄麵,將這些軍官送給下官,調入下官的台北衛以衛卒贖罪一來他們還有個出身,二來也方便大人帶兵,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他幫了袁崇煥的大忙,又捐助黃金,又送給大炮,這麽一點小小要求,袁崇煥哪有不允的道理?他自是不知眼前這群小軍官裏便有十餘年後縱橫沙場的統兵大將,擁兵近二十萬驕橫不法的左良玉,還有後來官至陝西副將,總兵的賀人龍,這兩人是是遼東出身,後來卻甚少出關做戰,大半時間都用來與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做戰,除了在開封敗於李自成外,這兩人與農民軍接戰卻是從未輸過。隻是仗打的多了,兩人擁兵自重,跋扈不聽調遣,那楊嗣昌以督師輔臣之威亦無法指揮如意,到南明時左良玉坐鎮武昌,以二十萬兵薄南京,若不是突然間身故而亡,明末歷史卻又是另一番格局。此時他全身被五花大綁,勒的如小雞一般,雖是神情不屈,言語豪邁,袁崇煥卻又哪裏能知道此人的價值?
當下便擺手令道:“來人,將這幾人鬆綁,除卻遼東軍籍,劃歸台北衛治下。”又向張偉笑道:“老弟宅心仁厚,輕利重義,當真是令人佩服,來來來,咱們這便去內宅,咱們痛飲幾杯!”
說罷將張偉手一攜,便向那後宅而去,此時諸事已定,張偉亦成功結識了這位鎮遼大帥,一路上了解查看了關遼情形,又意外得了左良玉等明末名將,心中快慰卻是不在袁崇煥之下,當下兩人呼杯換飲,談天說地,到後來互稱表字,親熱非凡。
正在兩人高興之際,袁崇煥卻突然嘆道:“誌華,你誌向不小,能力不凡,何以窩在台灣那個彈丸小島上?那不是大丈夫建功立業的地方!不如我向朝廷保舉,你來遼東做總兵官,和我一起打女真,搏一個封妻蔭子,如何?”
張偉卻是不好直說未來這遼東之事慘澹,袁崇煥不但不能攻復失地,便是自身也被千刀萬剮,卻哪裏能幫張偉“封妻蔭子”了?
當下便笑辭道:“元素兄明鑑,小弟在台灣頗有些基業,不是弟不捨得,實在是身係的擔子甚重,一時脫身不得。況且南方也不平靜,雖說荷蘭人被弟驅逐,但尚有葡萄牙人盤據澳門,荷蘭人據南洋而窺中國,還有那什麽西班牙人、英國人,都是金髮碧眼,心懷鬼胎之輩。不是弟自誇,隻怕將來禦敵於國門之外,還需小弟的水師不可。”
“唔,誌華說的沒錯,是我想的左了。誌華所強在於水師,陸戰騎戰以對女真,南兵甚是吃虧,唉,可惜數十數年來,遼瀋數戰大明軍人戰死者達數十萬,精兵強將所餘無多,現下唯有守城罷了。”
“聽說大人一直在與皇太極書信使者來往,有議和之事?”
“不錯,當下敵不能攻我,我亦無力滅敵,唯有議和方能有喘息之機,大明國力遠在女真之上,若是和議可成,十年後,隻要朝廷專任於我,我必能一舉滅虜!”
“敢問和議之事進展如何?”
袁崇煥嘿然道:“我存了議和待戰的心,那皇太極一世英才,自然也不是傻子。他與我虛與委蛇,隻不過也是存的麻痹緩和的心,哪有什麽誠意!現在談來談去,連他們自稱國號與大明國號同列的事尚未談妥,哪有什麽進展!”
張偉笑道:“此事著不得急,需徐圖之。”
袁崇煥反問張偉道:“聽說朝廷剛往台灣派了知縣,又將孫元化派了過去,誌華,你一向是生殺予奪慣了,沒有受過節製,朝廷現在派員節製於你,也是防閑保全之意,你萬萬不可心生不滿才是。”
“那自然是不會。弟隻是喜歡行伍和商賈之事,這治理民政原本就非弟之所長,朝廷派幹員前來幫我治台,撫理萬民,這卻是幫我卸了擔子,當真是讓弟輕快的很,若非如此,弟哪有閑心來這遼東閑逛?”
說罷“哈哈”幹笑幾聲,掩飾過去,袁崇煥不疑有它,興致勃勃的又問了孫元化去台之後的情形,聽得孫元化一至台北便去了炮廠理事,便嘆道:“當日擊敗努兒哈赤,元化所鑄的紅衣大炮居功至偉,隻是朝中閹人為禍,竟然將他冠帶閑住,我也曾上疏為他辯冤,卻不料連我也被攆出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