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得營去,尋一個小校打聽了,張偉卻正在營中白虎堂進行軍議,何斌早早下車,步行到得堂外,命人進去稟報了,自已卻略整了一下衣衫,雖說他並不是鎮遠軍中將領,卻也不敢太過隨意。
待堂上傳來一聲:“有請”,何斌不待那小校返回,便抬起腳步邁了進去,心中暗笑:“誌華這鎮遠軍規模大了,這規矩也越來越大了。”
急走幾步上了堂上,卻見張偉踞坐正中,施琅居左,周全斌居右,其餘劉、馮二張等人皆依列坐於左右,眾人見何斌來到,卻也不便站起相迎,隻是以目示意罷了。何斌也不以為意,見張偉左首已擺放了木椅,便自顧坐了上去,他雖不是鎮遠軍將領,但平素軍中有什麽大事也少不了他,雖是軍議,他坐下共商,到也沒有人覺得怪異。
張偉眼見何斌坐下,方咳了一聲,道:“廷斌兄來了,咱們現下要議的,到正和廷斌兄有關……”
何斌聞言猛打了一個激靈,忙道:“誌華,這月的軍餉已然下發了吧?”
張偉大笑道:“這誤會可鬧大了。不關軍餉的事,前兩月捕鹿弄了十幾萬銀子,現下又有絲廠、布廠,又大量種茶,銀子的事哪還值得煩心。”
“那卻是何事?”
“廷斌兄,咱們現下有鎮遠步兵一萬兩千有餘,鎮遠水軍也有近兩千人。再加上我的飛騎衛上千人,還有台北巡捕營的一千多人,差不多快一萬八千人兵士啦。”
何斌聽到此處,咧嘴道:“唉,可不是麽。現下台北五鎮連同這桃園附近,百姓大概二十萬左右,軍士之多,都已快超過十民一兵了,現下也沒有徵稅,負擔當真是沉重的很。”
張偉抿嘴一笑,卻不做聲,他也自知現在兵民之比太高,若是不依靠台北的商業貿易來養兵,便隻有從下調兵士待遇來著手。早便有人對兵士們月俸五兩著實不滿,需知明末時江南普通一戶農家一年的收益不過是三五十兩銀子,而台北這些兵士,一人拿的銀兩便足以養活全家,在加上當時台北初創,雞鴨魚肉等肉食大多要從內地買進,再加上火藥,鐵丸、軍服軍被,種種雜使一個月也需四五兩銀,有時甚至有超出者,而百姓一月至多二三兩銀便足敷使費了。相形之下,鎮遠軍自然要受人嫉恨,再加上除了平定一場內亂,平日裏也隻是操練罷了,不少當年隨張偉何斌一同來台,能說上幾句話的親信之類,便沒事常在背後嘀咕幾句。
唯有張何等人清楚手頭無兵受人欺淩的道理,因沒有炮艦不敢與荷蘭人翻臉,每年除了上交數萬的銀子,還需運去大量的白糖,故而不論下頭人如何議論,這軍隊卻始終有增無減。到現在又加了一倍軍士上去,雖說這鐵、火藥、棉布、吃食等都是台北自產,加了這麽許多人,除了餉銀加了一倍,使費到是沒有增加多少,即便如此,軍費開支現下仍是台北最大宗的開銷,而種種開銷,總歸要落到何斌手中支出,現下一聽說軍議與他有關,到先嚇的惶恐起來,唯恐張偉又有什麽新主張,需要他何斌掏出錢來。
“廷斌兄,過一陣子咱們從福建大規模募人來台北,這糧食礦物衣甲,自會有更多人負擔,你也不必著急。”
何斌現下卻也大約明白張偉會何要準備在這一年大規模至福建募人,平日裏募人來台,縱然對方是貧無立錐之地,但一聽說出海種地,便將手搖的如同蒲扇一般,總須要多費口舌,再加上掏出現銀,包買農具、耕牛,方才扭捏前來。這半年來因張偉治台甚嚴,不少人在內地聽說都不敢前來,多費了無數口舌,才一共來了五六萬人。不過近來得到內地消息,那福建全省自開春以來,一粒雨水也無,現下已是盛夏,眾百姓前一陣子都等雨落稻,現下已大多絕望,若過上一月還不下雨,便隻能是逃荒一途可行。於其漫無目地逃荒,生死未卜,到不如出海討一條活路。這一月多來,何斌已令人購買了無數耕牛農具,房料衣被,隻待難民潮一起,便派人去整船的運將回來。便是那地方官員,也怕災民聚集鬧事,現下有人運走了事,哪有不樂意的道理?
稍一估算,按現下的財力最少能容納三十萬人來台,何斌隻是奇怪,張偉怎地知道今年福建必有大旱,逼問幾次,張偉隻是不說,問的急了,便扯到《燒餅歌》一類,何斌知他胡扯,也隻是一笑便罷了。
當下聽張偉如此說,何斌將頭略點一點,卻又道:“誌華,那今日說此兵民之比,卻又是為何?”
“我隻是說,這台北兵士日多,不過除了巡捕營的兵士大多是從本地招募,家眷大多在台北,其餘鎮遠軍士因都是從內地募集的武勇之士,家屬大半不在此地。我的意思是,還是要鼓動他們趁著此次機會,把家人都接了來較為妥當。不然有甚戰事卻心懸父母妻兒,那還打的甚仗?”
“此話有理,那便令他們接來便是了。”
“廷斌兄,這正是我適才所說。這些軍士雖說在台北厚餉美食,不過家人卻仍是勞碌不堪,人家不把家人接來,想必也是咱們此地雖五年免賦,卻也不值那搬家跨海之辛勞。依我之見,咱們把台北之民按家產分為三等,一等人家有兵者,減稅十分之一,其餘家人免役。二等人家有兵者,減稅一半,其餘家人免役。三等人家有兵者,終身不征其稅,家人也免役,廷斌兄,你看如何?”
待堂上傳來一聲:“有請”,何斌不待那小校返回,便抬起腳步邁了進去,心中暗笑:“誌華這鎮遠軍規模大了,這規矩也越來越大了。”
急走幾步上了堂上,卻見張偉踞坐正中,施琅居左,周全斌居右,其餘劉、馮二張等人皆依列坐於左右,眾人見何斌來到,卻也不便站起相迎,隻是以目示意罷了。何斌也不以為意,見張偉左首已擺放了木椅,便自顧坐了上去,他雖不是鎮遠軍將領,但平素軍中有什麽大事也少不了他,雖是軍議,他坐下共商,到也沒有人覺得怪異。
張偉眼見何斌坐下,方咳了一聲,道:“廷斌兄來了,咱們現下要議的,到正和廷斌兄有關……”
何斌聞言猛打了一個激靈,忙道:“誌華,這月的軍餉已然下發了吧?”
張偉大笑道:“這誤會可鬧大了。不關軍餉的事,前兩月捕鹿弄了十幾萬銀子,現下又有絲廠、布廠,又大量種茶,銀子的事哪還值得煩心。”
“那卻是何事?”
“廷斌兄,咱們現下有鎮遠步兵一萬兩千有餘,鎮遠水軍也有近兩千人。再加上我的飛騎衛上千人,還有台北巡捕營的一千多人,差不多快一萬八千人兵士啦。”
何斌聽到此處,咧嘴道:“唉,可不是麽。現下台北五鎮連同這桃園附近,百姓大概二十萬左右,軍士之多,都已快超過十民一兵了,現下也沒有徵稅,負擔當真是沉重的很。”
張偉抿嘴一笑,卻不做聲,他也自知現在兵民之比太高,若是不依靠台北的商業貿易來養兵,便隻有從下調兵士待遇來著手。早便有人對兵士們月俸五兩著實不滿,需知明末時江南普通一戶農家一年的收益不過是三五十兩銀子,而台北這些兵士,一人拿的銀兩便足以養活全家,在加上當時台北初創,雞鴨魚肉等肉食大多要從內地買進,再加上火藥,鐵丸、軍服軍被,種種雜使一個月也需四五兩銀,有時甚至有超出者,而百姓一月至多二三兩銀便足敷使費了。相形之下,鎮遠軍自然要受人嫉恨,再加上除了平定一場內亂,平日裏也隻是操練罷了,不少當年隨張偉何斌一同來台,能說上幾句話的親信之類,便沒事常在背後嘀咕幾句。
唯有張何等人清楚手頭無兵受人欺淩的道理,因沒有炮艦不敢與荷蘭人翻臉,每年除了上交數萬的銀子,還需運去大量的白糖,故而不論下頭人如何議論,這軍隊卻始終有增無減。到現在又加了一倍軍士上去,雖說這鐵、火藥、棉布、吃食等都是台北自產,加了這麽許多人,除了餉銀加了一倍,使費到是沒有增加多少,即便如此,軍費開支現下仍是台北最大宗的開銷,而種種開銷,總歸要落到何斌手中支出,現下一聽說軍議與他有關,到先嚇的惶恐起來,唯恐張偉又有什麽新主張,需要他何斌掏出錢來。
“廷斌兄,過一陣子咱們從福建大規模募人來台北,這糧食礦物衣甲,自會有更多人負擔,你也不必著急。”
何斌現下卻也大約明白張偉會何要準備在這一年大規模至福建募人,平日裏募人來台,縱然對方是貧無立錐之地,但一聽說出海種地,便將手搖的如同蒲扇一般,總須要多費口舌,再加上掏出現銀,包買農具、耕牛,方才扭捏前來。這半年來因張偉治台甚嚴,不少人在內地聽說都不敢前來,多費了無數口舌,才一共來了五六萬人。不過近來得到內地消息,那福建全省自開春以來,一粒雨水也無,現下已是盛夏,眾百姓前一陣子都等雨落稻,現下已大多絕望,若過上一月還不下雨,便隻能是逃荒一途可行。於其漫無目地逃荒,生死未卜,到不如出海討一條活路。這一月多來,何斌已令人購買了無數耕牛農具,房料衣被,隻待難民潮一起,便派人去整船的運將回來。便是那地方官員,也怕災民聚集鬧事,現下有人運走了事,哪有不樂意的道理?
稍一估算,按現下的財力最少能容納三十萬人來台,何斌隻是奇怪,張偉怎地知道今年福建必有大旱,逼問幾次,張偉隻是不說,問的急了,便扯到《燒餅歌》一類,何斌知他胡扯,也隻是一笑便罷了。
當下聽張偉如此說,何斌將頭略點一點,卻又道:“誌華,那今日說此兵民之比,卻又是為何?”
“我隻是說,這台北兵士日多,不過除了巡捕營的兵士大多是從本地招募,家眷大多在台北,其餘鎮遠軍士因都是從內地募集的武勇之士,家屬大半不在此地。我的意思是,還是要鼓動他們趁著此次機會,把家人都接了來較為妥當。不然有甚戰事卻心懸父母妻兒,那還打的甚仗?”
“此話有理,那便令他們接來便是了。”
“廷斌兄,這正是我適才所說。這些軍士雖說在台北厚餉美食,不過家人卻仍是勞碌不堪,人家不把家人接來,想必也是咱們此地雖五年免賦,卻也不值那搬家跨海之辛勞。依我之見,咱們把台北之民按家產分為三等,一等人家有兵者,減稅十分之一,其餘家人免役。二等人家有兵者,減稅一半,其餘家人免役。三等人家有兵者,終身不征其稅,家人也免役,廷斌兄,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