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官學由張偉首創,何斌施琅等人全力贊同,在台北諸事未定之際,便開荒製磚創建官學,所有在台之人,皆可送子入學。古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重教育的國度,概因科舉製度可使貧門小戶一躍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讀書等於發財,教育自然成為重中之重。富貴人家有家學,有私人教授,中產之家可以去知名的書院負笈求學,於是各種書院也大行其道。至於貧門小戶,也可以少花幾個錢,去宗族合力辦的小私塾中求學。
來台之人盡管皆是閩粵最貧困的農民,對於讓孩子入學讀書也是開明的緊。雖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來歲的小孩也頂半個勞力,但念書求個出身,將來就算中不了科舉,到底也算留有一絲希望。隻可惜張偉辦學的宗旨著實讓人失望,一不講四書五經,二不開講千家詩百家姓,成日價除了認生字,就是史書,律令,要麽就是詩詞歌賦,有用的東西一樣不講。後來居然還開了算術課程,這百姓家裏銅子兒也沒有幾個,要學算術做什麽?學那麽久算術,到不如去商號裏做學徒,又能學做生意,這算術也自然學的會。最大逆不道的居然是張偉鼓勵女子入學,雖說是男女分班,到底有礙綱常,百姓雖窮,卻也知道男女授受不親,故而這官學人數越來越少,張偉雖採取了種種措施,現下這官學也隻留有百來名學生,都是最早隨張偉來台的下屬,實在拗不過麵子,家裏又不缺孩子做事,便隻當讓孩子來官學嬉笑遊樂罷了。
張偉在前一陣子手頭稍微寬鬆後,便撥了數萬銀子擴大修葺了台北官學的校舍,整個官學占地數百畝,有上好水磨青磚搭建的校舍數百間,又花錢從內地購買了上萬冊的書籍,便是當時最著名的白鹿書院,在規模上也比不上張偉這台北官學了。隻可惜學生越來越少,整個官學內空落落的,除了十餘個聘請來的老師,就隻有大小不一的百餘名學生。
張偉與陳永華此時漫步在官學操場內的草坪上,夕陽西下,照射的草地一片金黃,現下正是孩子們散學回家時分,寬敞的學校大門稀稀拉拉跑出了百來名高矮不一的學生,其間有十來個女孩,一晃眼的功夫,便自都不見了。
張偉苦笑道:“復甫,現下的模樣,怎麽能說這官學辦的不錯?”
第十二章 興建官學
陳永華沉吟片刻,答道:“這也是沒法子的事。這農家一個半大小子也是個好勞力了,你這官學又不肯教人八股,讓孩子識些字,不做睜眼瞎子,也就罷了。這到也強求不得。”
看了一眼校舍,又笑道:“誌華有心,弄了這麽大的校舍,現下明珠暗投,有些惱火到是真的。隻是這辦學又不是拉壯丁,沒聽說過強迫的,也隻好如此啦。”
張偉冷笑道:“復甫,這千古聞所未聞的事情,此次我也要做上一回了!”
陳永華吃了一驚,急道:“誌華,你不會想強令學生入學吧?你有所不知……”
張偉打斷陳永華的話頭,道:“我知道,現下已有不少人對我不滿。眼下這閩粵之人內鬥,也說我用人不當,那個高傑處事不公,把兩邊爭地界,爭田土的打群架的事都一股腦的推到我頭上。”又恨恨道:“復甫,我現下是明白了。民智未開,人心自私,得利時皆言你好處,一有不足,你縱是有萬般好處,便斷然將你罵的狗血淋頭。振臂一呼,萬民擁戴,那純是狗屁!”
“誌華,你這般說卻也是偏激了。這台北之人提起你來,大多數皆念你好。縱是有小小不滿,也隻是嘀咕幾句就罷了,你何苦如此生氣。”
“哼,復甫,有些事你不知道,現下也不方便和你說。咱們隻提這官學之事吧!”
“也好,誌華打算如何辦理?”
“我先向你透個風。過一段時日,待我從內地請的老師都到了,這台北五鎮所有七歲以上,十五以下的孩童,不論男女,都得給我來上學。至於說孩子在家能幫忙做事,我到也不虧待大夥,凡家中有子女來官學念書的,五年免賦的租約,都給延長一年,這總說的過去了吧?”
“嗯,這很說的過去了。如此一來,隻是這強迫入學,若是人家不依,誌華你總不能派兵到人家裏硬搶吧?”
“哼,這到不必。凡不聽令者,從即日起交納田賦便是了。若還是不願,收回田畝,自謀生路去吧。”
“我怕你這一來,日後無人敢來台北謀生,你這大好基業,有斷送的危險!”
“笑話,復甫兄,何廷斌也是如此說。你們卻不知,這大明朝政日漸腐爛,大陸飢不擇食之民將越來越多,我這裏有上好田產,不收賦稅,又沒有差役地主整日上門欺淩,世外桃源不過如此吧?放心,若是現下我能去內地大舉招人來台,一年數十萬民可得。隻是現下有鄭一在澎湖,荷蘭人在台南,我不便如此大張旗鼓罷了。發展太快,恐招人忌啊!”
“如此我便放心了。隻是這官學日後教課,仍是如此麽?”
“不,復甫,現下咱們教課的課程都太隨意啦。我的意思,按唐朝的先例來辦。咱們分進士、明經、明算、明律、明史、明射分科,選擇專人分類教授,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這進士、明經我到明白,明算想昨是學習算術之學,明史明律,想必是史書和律令條文,這明射是什麽?我到記得,唐朝科舉,沒有明射這一科吧?”
來台之人盡管皆是閩粵最貧困的農民,對於讓孩子入學讀書也是開明的緊。雖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來歲的小孩也頂半個勞力,但念書求個出身,將來就算中不了科舉,到底也算留有一絲希望。隻可惜張偉辦學的宗旨著實讓人失望,一不講四書五經,二不開講千家詩百家姓,成日價除了認生字,就是史書,律令,要麽就是詩詞歌賦,有用的東西一樣不講。後來居然還開了算術課程,這百姓家裏銅子兒也沒有幾個,要學算術做什麽?學那麽久算術,到不如去商號裏做學徒,又能學做生意,這算術也自然學的會。最大逆不道的居然是張偉鼓勵女子入學,雖說是男女分班,到底有礙綱常,百姓雖窮,卻也知道男女授受不親,故而這官學人數越來越少,張偉雖採取了種種措施,現下這官學也隻留有百來名學生,都是最早隨張偉來台的下屬,實在拗不過麵子,家裏又不缺孩子做事,便隻當讓孩子來官學嬉笑遊樂罷了。
張偉在前一陣子手頭稍微寬鬆後,便撥了數萬銀子擴大修葺了台北官學的校舍,整個官學占地數百畝,有上好水磨青磚搭建的校舍數百間,又花錢從內地購買了上萬冊的書籍,便是當時最著名的白鹿書院,在規模上也比不上張偉這台北官學了。隻可惜學生越來越少,整個官學內空落落的,除了十餘個聘請來的老師,就隻有大小不一的百餘名學生。
張偉與陳永華此時漫步在官學操場內的草坪上,夕陽西下,照射的草地一片金黃,現下正是孩子們散學回家時分,寬敞的學校大門稀稀拉拉跑出了百來名高矮不一的學生,其間有十來個女孩,一晃眼的功夫,便自都不見了。
張偉苦笑道:“復甫,現下的模樣,怎麽能說這官學辦的不錯?”
第十二章 興建官學
陳永華沉吟片刻,答道:“這也是沒法子的事。這農家一個半大小子也是個好勞力了,你這官學又不肯教人八股,讓孩子識些字,不做睜眼瞎子,也就罷了。這到也強求不得。”
看了一眼校舍,又笑道:“誌華有心,弄了這麽大的校舍,現下明珠暗投,有些惱火到是真的。隻是這辦學又不是拉壯丁,沒聽說過強迫的,也隻好如此啦。”
張偉冷笑道:“復甫,這千古聞所未聞的事情,此次我也要做上一回了!”
陳永華吃了一驚,急道:“誌華,你不會想強令學生入學吧?你有所不知……”
張偉打斷陳永華的話頭,道:“我知道,現下已有不少人對我不滿。眼下這閩粵之人內鬥,也說我用人不當,那個高傑處事不公,把兩邊爭地界,爭田土的打群架的事都一股腦的推到我頭上。”又恨恨道:“復甫,我現下是明白了。民智未開,人心自私,得利時皆言你好處,一有不足,你縱是有萬般好處,便斷然將你罵的狗血淋頭。振臂一呼,萬民擁戴,那純是狗屁!”
“誌華,你這般說卻也是偏激了。這台北之人提起你來,大多數皆念你好。縱是有小小不滿,也隻是嘀咕幾句就罷了,你何苦如此生氣。”
“哼,復甫,有些事你不知道,現下也不方便和你說。咱們隻提這官學之事吧!”
“也好,誌華打算如何辦理?”
“我先向你透個風。過一段時日,待我從內地請的老師都到了,這台北五鎮所有七歲以上,十五以下的孩童,不論男女,都得給我來上學。至於說孩子在家能幫忙做事,我到也不虧待大夥,凡家中有子女來官學念書的,五年免賦的租約,都給延長一年,這總說的過去了吧?”
“嗯,這很說的過去了。如此一來,隻是這強迫入學,若是人家不依,誌華你總不能派兵到人家裏硬搶吧?”
“哼,這到不必。凡不聽令者,從即日起交納田賦便是了。若還是不願,收回田畝,自謀生路去吧。”
“我怕你這一來,日後無人敢來台北謀生,你這大好基業,有斷送的危險!”
“笑話,復甫兄,何廷斌也是如此說。你們卻不知,這大明朝政日漸腐爛,大陸飢不擇食之民將越來越多,我這裏有上好田產,不收賦稅,又沒有差役地主整日上門欺淩,世外桃源不過如此吧?放心,若是現下我能去內地大舉招人來台,一年數十萬民可得。隻是現下有鄭一在澎湖,荷蘭人在台南,我不便如此大張旗鼓罷了。發展太快,恐招人忌啊!”
“如此我便放心了。隻是這官學日後教課,仍是如此麽?”
“不,復甫,現下咱們教課的課程都太隨意啦。我的意思,按唐朝的先例來辦。咱們分進士、明經、明算、明律、明史、明射分科,選擇專人分類教授,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這進士、明經我到明白,明算想昨是學習算術之學,明史明律,想必是史書和律令條文,這明射是什麽?我到記得,唐朝科舉,沒有明射這一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