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太極圖,神秘的陰陽魚體現的是廣泛的世界觀,宇宙觀和哲學觀,如果說陰魚代表了我們無法測定的暗物質、暗能量、反物質和黑洞以及未知世界,那麽陽魚就代表了我們可測定的星際和已知的世界。魚眼便是蟲洞,時空轉換的地點,陰陽界交融的地方,無中生有之處。
洛書看去更象星相圖或一副原子結構圖。
嫦娥奔月的含義是什麽呢?月為蟾蜍之宮,嫦娥-長蛾-火箭,奔向滿是火山坑,表麵像蟾蜍一樣凹凸不平的月球。
來再看一段資料吧:“商代的人們已經有了‘日中’和‘昃’的概念,事實上這反映的是用表來校準太陽的位置。表的這種計時功能的發展直接導致了日晷的產生……一種是使太陽的影子投射在地平麵上,叫地平日晷,…另一種則使太陽的影子投射在平行於赤道的平麵上,是赤道日晷。……不知是因為這類儀器太普及還是某些別的原因,中國古代文獻很少明確提到日晷。”(馮時《百科知識》97.6)
始皇墓中,青銅器的鉻氧化保護技術(直到近代才被廣泛使用);西漢墓中,種子的貯藏保護技術,(據今兩千多年前的植物種子,依然能發芽成長)。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所有的技術可以比得上的。
上古的文明中藏著什麽樣的秘密呢!
“鍾鳴鼎食”之家,難道數噸重的一個大鼎僅僅是為了做飯吃嗎?
公元350年,匈奴向北逃去逃到今日的匈牙利,途中帶銅鼎最重的達50多公斤,難道也隻是為了做飯嗎?
讓我們看看《史記》吧,《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
《秦本紀》“周赫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封禪書》“宋太邱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太史公向以治史嚴謹而著稱,何況秦時歷史離西漢並不遙遠,那麽飛入泗水這個飛字是什麽意思呢?
《舊約全書》第26卷《以西結書》第1章有這麽一段話“三十年四月初五,當我以西結在迦巴魯河邊被擄的人中,天就開了。……我觀看,見狂風從北方刮來,隨著有一朵火雲逬發出火焰,周圍有光輝,從其中的火內發出好像光耀的精金,又從其中顯示四個活物的形像來。他們的形狀是這樣:有人的形狀,各有四個臉麵,四個翅膀,他們的腿是直的,腳掌好像是牛犢之蹄,都燦爛如光亮的銅。”
這是一段關於上帝所乘飛行器的描述,而同樣的是在湖南寧鄉出土的一座鼎上,鼎的四麵便刻有四副人臉。古書上常說“問鼎中原”的鼎顯然並不是我們目前考古發現的鼎。
《水經注》記載“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係而行之,末出,龍齒齧斷其係。”
《戰國策.周策》“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
《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看來是禹鑄了九鼎,而這段話中最有意思的一句話就是“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這倒讓我想起美國曾發射過的一顆衛星,在其表麵也是畫著裸體男女、動植物、分子式等圖案,也可稱為“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
那麽這些能載黃帝上天,能自飛入水的鼎是什麽樣子呢?戰國帛畫《人物禦龍圖》,也許能略盡形態吧。
四 “從黃帝說起”
更新時間2009-11-6 10:57:36 字數:2339
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在位百年乘龍升天,其民亦多隨王化去。《帝係姓》載“黃帝取西陵女嫘祖,生子昌意,降於若水;昌意娶蜀山女,生子高陽,是為顓頊。”
嫘祖亦為蜀人,相傳為養蠶紡絲的鼻祖,但她為什麽要紡絲呢?為了穿嗎?
當時的物質享受達到了這個要求嗎?
“黃帝命蒼頡造字,夜鬼哭天雨泣。”字傳之竹帛,那麽帛便是用來寫字的了,由誰來寫呢?當然是巫,所寫的字便是供給神的,所以古代常說要愛惜字紙,孔廟裏也設有焚紙(字)爐。字在甲骨、銅器、石頭上便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而在帛上所書的也許便是道符吧。
《水經注》說“古文出於黃帝之世,蒼頡本鳥跡為字,秦用篆書,焚燒先典,古文絕矣,魯共王得孔子宅書,不知有古文,謂之蝌蚪書。”在魯共王時便已不認得古字了,難怪唐韓愈會感慨良多的寫下一篇《石鼓歌》
秦始皇不知道是做了一件好事還是壞事,統一了從顓頊之後就混亂了的文字,不這樣的話我們的文字可能是各種各樣的也說不定。但,古字也從此失傳了。如果道教書籍所言不虛的話,那麽象《夷經》、《三皇文》、《太平經》等道書所載符籙,也許便是上古大巫師們所傳下的文字吧,並非象人們所說的是鬼畫符完全沒有一點意思。
為什麽說是從顓頊之後文字就開始混亂的呢?《國語.楚語下》道“古者民神不雜。及少皡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通天。”顓頊用的什麽方法使復舊常呢?這倒跟《聖經.舊約》中上帝破壞巴比倫塔的建設一樣,讓他們語言不通、文字不通,無法交流。隨後顓頊又命他的兒子們散播下瘟疫,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見《搜神記》卷十六,《天中記》卷四引《歲時記》,《山海經.神異經.西荒經》)而顓頊與共工的一場爭鬥,更是鬥得天昏地暗,引發了人類史上毀滅性的大洪水。各國的古老傳說中關於大洪水的記載,幾乎驚人的一致,都是天裂了暴雨從天而降連下數天。“共工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缺。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從這段話中,好像隱約給我們透露出這場自然災害是因為地軸發生了改變,自轉角度發生了變化而引起了這場自然災害。
洛書看去更象星相圖或一副原子結構圖。
嫦娥奔月的含義是什麽呢?月為蟾蜍之宮,嫦娥-長蛾-火箭,奔向滿是火山坑,表麵像蟾蜍一樣凹凸不平的月球。
來再看一段資料吧:“商代的人們已經有了‘日中’和‘昃’的概念,事實上這反映的是用表來校準太陽的位置。表的這種計時功能的發展直接導致了日晷的產生……一種是使太陽的影子投射在地平麵上,叫地平日晷,…另一種則使太陽的影子投射在平行於赤道的平麵上,是赤道日晷。……不知是因為這類儀器太普及還是某些別的原因,中國古代文獻很少明確提到日晷。”(馮時《百科知識》97.6)
始皇墓中,青銅器的鉻氧化保護技術(直到近代才被廣泛使用);西漢墓中,種子的貯藏保護技術,(據今兩千多年前的植物種子,依然能發芽成長)。這些都不是我們現在所有的技術可以比得上的。
上古的文明中藏著什麽樣的秘密呢!
“鍾鳴鼎食”之家,難道數噸重的一個大鼎僅僅是為了做飯吃嗎?
公元350年,匈奴向北逃去逃到今日的匈牙利,途中帶銅鼎最重的達50多公斤,難道也隻是為了做飯嗎?
讓我們看看《史記》吧,《孝武本紀》“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
《秦本紀》“周赫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封禪書》“宋太邱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太史公向以治史嚴謹而著稱,何況秦時歷史離西漢並不遙遠,那麽飛入泗水這個飛字是什麽意思呢?
《舊約全書》第26卷《以西結書》第1章有這麽一段話“三十年四月初五,當我以西結在迦巴魯河邊被擄的人中,天就開了。……我觀看,見狂風從北方刮來,隨著有一朵火雲逬發出火焰,周圍有光輝,從其中的火內發出好像光耀的精金,又從其中顯示四個活物的形像來。他們的形狀是這樣:有人的形狀,各有四個臉麵,四個翅膀,他們的腿是直的,腳掌好像是牛犢之蹄,都燦爛如光亮的銅。”
這是一段關於上帝所乘飛行器的描述,而同樣的是在湖南寧鄉出土的一座鼎上,鼎的四麵便刻有四副人臉。古書上常說“問鼎中原”的鼎顯然並不是我們目前考古發現的鼎。
《水經注》記載“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係而行之,末出,龍齒齧斷其係。”
《戰國策.周策》“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
《左傳.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枚,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看來是禹鑄了九鼎,而這段話中最有意思的一句話就是“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這倒讓我想起美國曾發射過的一顆衛星,在其表麵也是畫著裸體男女、動植物、分子式等圖案,也可稱為“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
那麽這些能載黃帝上天,能自飛入水的鼎是什麽樣子呢?戰國帛畫《人物禦龍圖》,也許能略盡形態吧。
四 “從黃帝說起”
更新時間2009-11-6 10:57:36 字數:2339
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在位百年乘龍升天,其民亦多隨王化去。《帝係姓》載“黃帝取西陵女嫘祖,生子昌意,降於若水;昌意娶蜀山女,生子高陽,是為顓頊。”
嫘祖亦為蜀人,相傳為養蠶紡絲的鼻祖,但她為什麽要紡絲呢?為了穿嗎?
當時的物質享受達到了這個要求嗎?
“黃帝命蒼頡造字,夜鬼哭天雨泣。”字傳之竹帛,那麽帛便是用來寫字的了,由誰來寫呢?當然是巫,所寫的字便是供給神的,所以古代常說要愛惜字紙,孔廟裏也設有焚紙(字)爐。字在甲骨、銅器、石頭上便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而在帛上所書的也許便是道符吧。
《水經注》說“古文出於黃帝之世,蒼頡本鳥跡為字,秦用篆書,焚燒先典,古文絕矣,魯共王得孔子宅書,不知有古文,謂之蝌蚪書。”在魯共王時便已不認得古字了,難怪唐韓愈會感慨良多的寫下一篇《石鼓歌》
秦始皇不知道是做了一件好事還是壞事,統一了從顓頊之後就混亂了的文字,不這樣的話我們的文字可能是各種各樣的也說不定。但,古字也從此失傳了。如果道教書籍所言不虛的話,那麽象《夷經》、《三皇文》、《太平經》等道書所載符籙,也許便是上古大巫師們所傳下的文字吧,並非象人們所說的是鬼畫符完全沒有一點意思。
為什麽說是從顓頊之後文字就開始混亂的呢?《國語.楚語下》道“古者民神不雜。及少皡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通天。”顓頊用的什麽方法使復舊常呢?這倒跟《聖經.舊約》中上帝破壞巴比倫塔的建設一樣,讓他們語言不通、文字不通,無法交流。隨後顓頊又命他的兒子們散播下瘟疫,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見《搜神記》卷十六,《天中記》卷四引《歲時記》,《山海經.神異經.西荒經》)而顓頊與共工的一場爭鬥,更是鬥得天昏地暗,引發了人類史上毀滅性的大洪水。各國的古老傳說中關於大洪水的記載,幾乎驚人的一致,都是天裂了暴雨從天而降連下數天。“共工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缺。天不滿西北,地不滿東南。”從這段話中,好像隱約給我們透露出這場自然災害是因為地軸發生了改變,自轉角度發生了變化而引起了這場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