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山青銅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有類似的之處。三星堆文化現已上升到了、長江文明的起源的高度。而中國北方和中原的青銅文化、由於交流頻繁,所以又有著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近親繁殖的現象比較突出,體現在出土文物、風格造型的大同小異。
惟獨李家山的青銅文化、是那麽的與眾不同,幾乎和東漢以前的北方文化、無任何交叉點。無論造型、紋飾,還是所表現的主題,都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算是中國青銅時代中,最活潑最靈動的構成,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想像力,是雲南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
麵對這樣的作品,能讓人產生創作的衝動。特別是貯貝器和扣飾,工藝精湛,被譽為中國青銅器的精華。還有青銅冶鑄工藝上採用的失蠟法,難度極大,鑄造精緻,可以說是當時工藝技術上的巔峰,這些對飛機發動機的精密製造,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據考證,古滇國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製帝國。它勃興於滇池之濱,鼎盛於戰國至西漢時代。由於偏居西南一隅,遠離中原文化視野。古滇國曾長期湮滅於歷史塵埃之中,顯得神秘而離奇。
雲南在公元前七世紀,就已存在了一種獨具風格的青銅文化。當時的古滇國民族、很少受中原傳統禮教的束縛,無論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都顯得更加開放和富有創造性。就以器物和種類而言,無論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樂器還是裝飾品,樣樣都用青銅製作,而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多限於兵器和禮樂器。
尤其是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多為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圖像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節,栩栩如生。以裝飾題材中動物圖像而言,古滇國青銅器經常出現的、就有四十餘種,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蟲,刻畫得十分精緻逼真。
古滇青銅器與我國其他邊疆文化,有著較大的差別,不僅有兵器戈、矛、叉、劍等受中原商周青銅文明影響的青銅兵器,更多的是以反映滇王國、社會生活為主題內容的貯貝器和銅扣飾,明顯具有滇王國、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徵。
佘巳火看了看起靈,小心翼翼的說道:“1956年,石寨山6號墓出現了、令學者們震驚的發現:一顆金質的“滇王之印”被挖了出來,《史記》中有關漢武帝、“賜滇王王印”的史實得到了印證,這充分說明、古滇王國確實存在,它的都邑就在晉寧一帶。”
第一百零四章 勸君更進一杯酒
更新時間2014-7-9 11:44:55 字數:3755
2013年9月11日17:30雲南石寨山
史學家歷來認為漢俞元古城,在史書上消失是個謎,在歷史上,即使俞元建製變更地名,也應有所記載,但南北朝後俞元古城信息中斷,俞元城到底哪裏去了呢?
《漢書·地理誌》載:“俞元,池在南,橋水所出……”,“橋水上承俞元之南池,縣治龍池洲,周四十七裏。”俞元縣境是現澄江、江川、紅塔、石林等縣區,這樣一個大縣、強縣,其縣治龍池洲應是一個繁華的城池。
從規模判斷,這個城池,肯定不是現在說的澄江城,那麽,漢代的俞元縣城、到底在什麽地方呢?這個城池、是否已經沉入撫仙湖裏了呢?
撫仙湖水下古城的內城,可能是滇王的離宮,而滇王離宮、可能就是後來改稱的俞元縣,俞元古縣城,也許真如百姓所說、因地震或者火山爆發而沉沒湖底,就是已經探測到的、撫仙湖下殘存的古城。
晉寧縣晉城鎮,位於滇池東岸,三麵環山,一麵湖濱臨著丘陵平原,這裏,阡陌縱橫,田疇交錯,良田萬畝。離古鎮西約5公裏處,就是聞名遐邇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山,此地是數代滇王及其家屬、僕從們的最終歸結之地,是晉城鎮一帶古滇王國的都邑,是滇文化的發祥地。
晉城鎮從遙遠的漢代以前至唐代,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隋文帝統治中國時,晉城作為寧州郡治所,曾由刺史梁毗、“拓州城七裏,建九門十二衢”,可見當時規模之宏大。明代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築磚城,東南西北建甕城和龍翔、南熏、鳳翥、拱城四道城門,以後的數百年間或修或毀,到1954年我們實地勘測時,殘破尚存的古城牆有4100米長,高為4米。
走在晉城古鎮內,佘巳火慢慢的為大家介紹說道:“明清兩代的民居和公共建築,如今大都保存完好,依此,人們仍可想像出、當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2003年5月20日《昆明日報》報載:“古鎮悠久的歷史,獨具一格的古老民居院落,街巷別致的格局及精緻的建築雕刻藝術,已引起瑞士蘇黎世文物保護局專家們的極大關注,他們曾三次親臨古鎮考察,古滇帝都的一幕幕遺落的文明,使他們驚嘆不已。”
古鎮晉城在雲南建築史和城建史上,具有較為特殊的地位。保存完好的明清兩代城建布局,占地約60多萬平方米,由老城的上西街、下西街、官井街等8條街道組成田字形,並附以數十條小巷的格局,此建築風格、自明朝萬曆年間保存至今。
街巷間保留下來的民居院落,多為“幹欄式”、“一顆印式”的結構,採用“三間四耳”或“兩間兩耳”四合院布局,抬梁穿鬥式屋架,重簷歇山式組合,雕花格子門窗,畫龍刻鳳,花木浮雕,精緻而高精尖化無窮,受到了中外專家極高的品價!
惟獨李家山的青銅文化、是那麽的與眾不同,幾乎和東漢以前的北方文化、無任何交叉點。無論造型、紋飾,還是所表現的主題,都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算是中國青銅時代中,最活潑最靈動的構成,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想像力,是雲南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
麵對這樣的作品,能讓人產生創作的衝動。特別是貯貝器和扣飾,工藝精湛,被譽為中國青銅器的精華。還有青銅冶鑄工藝上採用的失蠟法,難度極大,鑄造精緻,可以說是當時工藝技術上的巔峰,這些對飛機發動機的精密製造,也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據考證,古滇國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奴隸製帝國。它勃興於滇池之濱,鼎盛於戰國至西漢時代。由於偏居西南一隅,遠離中原文化視野。古滇國曾長期湮滅於歷史塵埃之中,顯得神秘而離奇。
雲南在公元前七世紀,就已存在了一種獨具風格的青銅文化。當時的古滇國民族、很少受中原傳統禮教的束縛,無論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都顯得更加開放和富有創造性。就以器物和種類而言,無論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樂器還是裝飾品,樣樣都用青銅製作,而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多限於兵器和禮樂器。
尤其是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多為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圖像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情節,栩栩如生。以裝飾題材中動物圖像而言,古滇國青銅器經常出現的、就有四十餘種,大到虎豹、小至蜜蜂甲蟲,刻畫得十分精緻逼真。
古滇青銅器與我國其他邊疆文化,有著較大的差別,不僅有兵器戈、矛、叉、劍等受中原商周青銅文明影響的青銅兵器,更多的是以反映滇王國、社會生活為主題內容的貯貝器和銅扣飾,明顯具有滇王國、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徵。
佘巳火看了看起靈,小心翼翼的說道:“1956年,石寨山6號墓出現了、令學者們震驚的發現:一顆金質的“滇王之印”被挖了出來,《史記》中有關漢武帝、“賜滇王王印”的史實得到了印證,這充分說明、古滇王國確實存在,它的都邑就在晉寧一帶。”
第一百零四章 勸君更進一杯酒
更新時間2014-7-9 11:44:55 字數:3755
2013年9月11日17:30雲南石寨山
史學家歷來認為漢俞元古城,在史書上消失是個謎,在歷史上,即使俞元建製變更地名,也應有所記載,但南北朝後俞元古城信息中斷,俞元城到底哪裏去了呢?
《漢書·地理誌》載:“俞元,池在南,橋水所出……”,“橋水上承俞元之南池,縣治龍池洲,周四十七裏。”俞元縣境是現澄江、江川、紅塔、石林等縣區,這樣一個大縣、強縣,其縣治龍池洲應是一個繁華的城池。
從規模判斷,這個城池,肯定不是現在說的澄江城,那麽,漢代的俞元縣城、到底在什麽地方呢?這個城池、是否已經沉入撫仙湖裏了呢?
撫仙湖水下古城的內城,可能是滇王的離宮,而滇王離宮、可能就是後來改稱的俞元縣,俞元古縣城,也許真如百姓所說、因地震或者火山爆發而沉沒湖底,就是已經探測到的、撫仙湖下殘存的古城。
晉寧縣晉城鎮,位於滇池東岸,三麵環山,一麵湖濱臨著丘陵平原,這裏,阡陌縱橫,田疇交錯,良田萬畝。離古鎮西約5公裏處,就是聞名遐邇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山,此地是數代滇王及其家屬、僕從們的最終歸結之地,是晉城鎮一帶古滇王國的都邑,是滇文化的發祥地。
晉城鎮從遙遠的漢代以前至唐代,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隋文帝統治中國時,晉城作為寧州郡治所,曾由刺史梁毗、“拓州城七裏,建九門十二衢”,可見當時規模之宏大。明代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築磚城,東南西北建甕城和龍翔、南熏、鳳翥、拱城四道城門,以後的數百年間或修或毀,到1954年我們實地勘測時,殘破尚存的古城牆有4100米長,高為4米。
走在晉城古鎮內,佘巳火慢慢的為大家介紹說道:“明清兩代的民居和公共建築,如今大都保存完好,依此,人們仍可想像出、當年古鎮的繁榮景象。”
2003年5月20日《昆明日報》報載:“古鎮悠久的歷史,獨具一格的古老民居院落,街巷別致的格局及精緻的建築雕刻藝術,已引起瑞士蘇黎世文物保護局專家們的極大關注,他們曾三次親臨古鎮考察,古滇帝都的一幕幕遺落的文明,使他們驚嘆不已。”
古鎮晉城在雲南建築史和城建史上,具有較為特殊的地位。保存完好的明清兩代城建布局,占地約60多萬平方米,由老城的上西街、下西街、官井街等8條街道組成田字形,並附以數十條小巷的格局,此建築風格、自明朝萬曆年間保存至今。
街巷間保留下來的民居院落,多為“幹欄式”、“一顆印式”的結構,採用“三間四耳”或“兩間兩耳”四合院布局,抬梁穿鬥式屋架,重簷歇山式組合,雕花格子門窗,畫龍刻鳳,花木浮雕,精緻而高精尖化無窮,受到了中外專家極高的品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