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的這一切,一種歷史自豪感油然而起:27座墓就出土了800多件青銅器,那一批重器文物中,就有國家級的寶貝——牛虎銅案。
佘巳火想了想說道:“難道這麽大的一座山,就僅僅埋葬了那一時、那一世顯赫的歷史人物,他們的先人和子孫呢?這可是一處背山麵水的風水寶地,背山者,即背靠後麵之多依山,麵水者,山下之星雲湖一覽無遺,且可通過正東方,阻隔兩湖之間的山坳,把撫仙湖盡收眼底。
當時在山上,我們就有一種預感:李家山上,應該還有大“寶貝”。”
1991年10月,江川文管所再次來報,李家山西南坡近來因探礦,挖出了青銅器,出土現場被哄搶一空,當地有關部門正採取相關措施,製止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我們5月份站在山上的那種預感,終於被這個突發事件給證實了。
李家山上麵還有墓,而不是像有關專家所說的,1972年已經發掘一空了。再次回到了江川,在看過收繳回來的部分文物後,考古隊重新登上了李家山。
“風聞而至的盜墓賊,已經在山上多處盜挖,有的已十分接近、後來將要發掘出土的大型墓葬。
看著眼前的這一切,一種悲傷湧上考古工作者心頭,千年前的輝煌,就要毀在貪婪、無知的盜墓者手中。
測量、繪圖、拍照、登記,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最終一篇《江川李家山新近出土文物調查》,刊登在了《雲南文物》之上,一份李家山搶救性發掘的緊急報告,同時上報了縣政府、行署、省文物處等有關部門。
省文物處發出了、關於進行江川李家山搶救性發掘的批文,指定由省考古所,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管所等聯合組隊,對李家山進行搶救性發掘,同時,由省文物處向國家文物局、申報正式發掘執照。”
1991年12月19日,省、地、縣文物部門有關人員會集江川,與江川縣委、政府負責人就發掘的相關事宜,進行了磋商,最後達成了發掘經費各出三分之一,出土標本各保留三分之一的協定。
同日,李家山發掘工作組,進駐早街村的溫泉浴室二樓。說到這裏,佘巳火仍然沉浸在、那些無名的悲傷之中。
抬起手,有氣無力的指著身後的小樓,緩緩地說道:“這裏就是當年,我們李家山發掘工作組的辦公所在地,早已經物是人非了啊。”
第一百章 暖風熏得遊人醉
更新時間2014-7-9 11:42:36 字數:3632
2013年9月11日10:00雲南李家山
時隔二十年,考古隊的又一次到來,給平日寂靜的小山村,又一次帶來了喧譁。1972年參加發掘的民工,又帶著疑慮來了,他們大部分已經是50—60歲的人了,原來的大張、小張都已經變成了如今的老張,怎麽著?還要挖啊,不是說二十年前,已經挖完了嗎?
瞧著這些飽經風霜的臉上帶著的疑問,我們心裏說不出的萬千感慨,如果說發掘——當然是能引起某種轟動效應的發掘,能給全是用土坯堆砌的小山村,帶來一丁點兒好的變化,心中或許得到某種安慰。
起靈笑了笑說:“剛剛才有人搶走了這麽多青銅器,現在這些問問題的人是不想讓你們來吧。”
佘巳火想了想說道:“有可能吧,但後來發生意想不到的盜搶事件,帶給大家的卻是更多的惋惜、無奈和憤怒。”
考古工地的第一天是令人激動的,大家都充滿著一種期待:一鋤頭能夠挖個金娃娃。
起靈又笑著說道:“你們除非是用原哥手中、那把共工的破鋤頭。”
攤開1972年發掘的27座墓的分布圖,與熟記於心的發掘報告和相關資料相比較,考古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上一次發掘多集中於山頂位置,且當時發掘墓葬中的填土,都是一種當地俗稱的“羊肝土”。
這種“羊肝土”並非來自李家山,而是專門從某地、搬運至此作填土使用的,有沒有這種填土,似乎成了尋找李家山古墓的依據。
佘巳火氣憤的說道:“看著遍布山頭的大小盜洞、盜坑及裏麵殘留的青銅器碎片,孔雀石小珠,這些盜洞竟然成為了、能不能發現墓葬的依據之一,這些盜墓賊,竟然成為了考古隊的老師。
其二,這些坑、洞裏翻出的土雖非“羊肝土”,但卻是“五花土”的填土,它明顯區別於坑、洞外的原生土,看來問題並非想像的那麽簡單。”
提出了問題,並不等於已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問題本身已經解決了,在對待這次發掘的問題上,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認為,墓肯定是有,這是個共識問題。但1972年的工作應該說是較全麵、徹底的,這次搶救性發掘,隻是一個拾漏的問題,方法上應採取挖掘探溝的方式,交叉的幾條探溝就能解決問題,用不著興師動眾或小題大作。
強巴笑著說:“這些人,就是說你們狗屁不通的人吧。”
佘巳火笑著說道:“另一種意見則反對這一做法,認為這樣做遺漏太多,要充分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不能用探溝去解決問題,而應採用開探方的辦法,首先選擇盜坑、洞較多的地方開方,必要的時候再擴方。
最後,經過爭論和開探溝、不到一個星期的實踐,考古隊最終採用了開探方解決問題的方法。”
佘巳火想了想說道:“難道這麽大的一座山,就僅僅埋葬了那一時、那一世顯赫的歷史人物,他們的先人和子孫呢?這可是一處背山麵水的風水寶地,背山者,即背靠後麵之多依山,麵水者,山下之星雲湖一覽無遺,且可通過正東方,阻隔兩湖之間的山坳,把撫仙湖盡收眼底。
當時在山上,我們就有一種預感:李家山上,應該還有大“寶貝”。”
1991年10月,江川文管所再次來報,李家山西南坡近來因探礦,挖出了青銅器,出土現場被哄搶一空,當地有關部門正採取相關措施,製止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我們5月份站在山上的那種預感,終於被這個突發事件給證實了。
李家山上麵還有墓,而不是像有關專家所說的,1972年已經發掘一空了。再次回到了江川,在看過收繳回來的部分文物後,考古隊重新登上了李家山。
“風聞而至的盜墓賊,已經在山上多處盜挖,有的已十分接近、後來將要發掘出土的大型墓葬。
看著眼前的這一切,一種悲傷湧上考古工作者心頭,千年前的輝煌,就要毀在貪婪、無知的盜墓者手中。
測量、繪圖、拍照、登記,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最終一篇《江川李家山新近出土文物調查》,刊登在了《雲南文物》之上,一份李家山搶救性發掘的緊急報告,同時上報了縣政府、行署、省文物處等有關部門。
省文物處發出了、關於進行江川李家山搶救性發掘的批文,指定由省考古所,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管所等聯合組隊,對李家山進行搶救性發掘,同時,由省文物處向國家文物局、申報正式發掘執照。”
1991年12月19日,省、地、縣文物部門有關人員會集江川,與江川縣委、政府負責人就發掘的相關事宜,進行了磋商,最後達成了發掘經費各出三分之一,出土標本各保留三分之一的協定。
同日,李家山發掘工作組,進駐早街村的溫泉浴室二樓。說到這裏,佘巳火仍然沉浸在、那些無名的悲傷之中。
抬起手,有氣無力的指著身後的小樓,緩緩地說道:“這裏就是當年,我們李家山發掘工作組的辦公所在地,早已經物是人非了啊。”
第一百章 暖風熏得遊人醉
更新時間2014-7-9 11:42:36 字數:3632
2013年9月11日10:00雲南李家山
時隔二十年,考古隊的又一次到來,給平日寂靜的小山村,又一次帶來了喧譁。1972年參加發掘的民工,又帶著疑慮來了,他們大部分已經是50—60歲的人了,原來的大張、小張都已經變成了如今的老張,怎麽著?還要挖啊,不是說二十年前,已經挖完了嗎?
瞧著這些飽經風霜的臉上帶著的疑問,我們心裏說不出的萬千感慨,如果說發掘——當然是能引起某種轟動效應的發掘,能給全是用土坯堆砌的小山村,帶來一丁點兒好的變化,心中或許得到某種安慰。
起靈笑了笑說:“剛剛才有人搶走了這麽多青銅器,現在這些問問題的人是不想讓你們來吧。”
佘巳火想了想說道:“有可能吧,但後來發生意想不到的盜搶事件,帶給大家的卻是更多的惋惜、無奈和憤怒。”
考古工地的第一天是令人激動的,大家都充滿著一種期待:一鋤頭能夠挖個金娃娃。
起靈又笑著說道:“你們除非是用原哥手中、那把共工的破鋤頭。”
攤開1972年發掘的27座墓的分布圖,與熟記於心的發掘報告和相關資料相比較,考古隊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上一次發掘多集中於山頂位置,且當時發掘墓葬中的填土,都是一種當地俗稱的“羊肝土”。
這種“羊肝土”並非來自李家山,而是專門從某地、搬運至此作填土使用的,有沒有這種填土,似乎成了尋找李家山古墓的依據。
佘巳火氣憤的說道:“看著遍布山頭的大小盜洞、盜坑及裏麵殘留的青銅器碎片,孔雀石小珠,這些盜洞竟然成為了、能不能發現墓葬的依據之一,這些盜墓賊,竟然成為了考古隊的老師。
其二,這些坑、洞裏翻出的土雖非“羊肝土”,但卻是“五花土”的填土,它明顯區別於坑、洞外的原生土,看來問題並非想像的那麽簡單。”
提出了問題,並不等於已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問題本身已經解決了,在對待這次發掘的問題上,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認為,墓肯定是有,這是個共識問題。但1972年的工作應該說是較全麵、徹底的,這次搶救性發掘,隻是一個拾漏的問題,方法上應採取挖掘探溝的方式,交叉的幾條探溝就能解決問題,用不著興師動眾或小題大作。
強巴笑著說:“這些人,就是說你們狗屁不通的人吧。”
佘巳火笑著說道:“另一種意見則反對這一做法,認為這樣做遺漏太多,要充分考慮到問題的複雜性,不能用探溝去解決問題,而應採用開探方的辦法,首先選擇盜坑、洞較多的地方開方,必要的時候再擴方。
最後,經過爭論和開探溝、不到一個星期的實踐,考古隊最終採用了開探方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