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煙塵 作者:邢群麟+於海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滿清的豫親王多鐸先是派人勸降,史可法堅拒,並寫了絕筆書分別與母親、嶽母、妻子訣別,是以身殉國的決心。多鐸見勸降不成,便開始攻城。那是一場慘烈的戰鬥。多鐸不惜一切代價,用滿清士兵的生命與鮮血染紅了揚州城的城牆,而史可法則在守城無望的情況下,引刀自殺,自殺未成,已是鮮血滿襟,最終還是被俘了。
於是,英雄在這一刻以最壯烈的方式迎來了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多鐸勸降,以洪承疇為例進行說服,史可法麵無畏懼,隻求一死以成全自己的殉國忠心,他在臨死前,心係揚州幾十萬百姓,請求保全這些無辜的生命,然後從容就死,時年44歲。
這一年是1645年,20天後朱由崧在南京被俘,南京陷落。
英雄的力量鼓舞了揚州軍民,他們奮起抵抗,雙方損失慘重。多鐸麵對這一抵抗的局麵,在占領揚州後,竟然下令屠城十日,在屠殺了全城數十萬人之後,才“封刀”,史稱“揚州十日”。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揚州城幾十萬平民的生命,化作累累白骨,再加上後來的“嘉定三屠”,大清王朝的開國已經被打上了罪惡的烙印。而史可法的屍體已經難以尋覓,他和自己誓死守衛的揚州城以及百姓們融在了一起,隻有英雄的衣冠葬在梅花嶺,給後人一個憑弔英雄的去處。
中國自古不缺少這種捨生取義的人,不缺少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與硬漢,他們正如魯迅所說,就是中國的脊樑,隻要有他們在,天地間就會充滿正氣,即使國家危急,而民族的精神不會因此滅亡。
就在史可法引頭就戮之後的19年後,已經改用清朝的方式來紀年,那是康熙三年(1664)。在杭州的刑場上,有五個身穿明朝服裝的人出現在眾人麵前,其中為首的在臨刑前寫下了一首詩: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草未曾春?”
詩成之後,刀起頭落,無限悲壯。他是南明大臣、詩人張煌言,他這種“螳臂當車”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可以薪火相傳、永遠不朽的秘密武器。他帶血的頭顱,為明朝的歷史塗抹上了最後的濃重一筆。他的這種精神恰好與史可法前後呼應,成為後人讀史時不該錯過也不能錯過的一頁。
謝國楨說:“我們要明白的是明末清初的幾個書呆子、受壓迫的民眾,他們不怕清兵的鐵蹄,就是粉身碎骨,他們都在所不辭。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國民性,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不死的地方。中華雖然屢經外族的侵略而能長久存在的精神在此。以往的先烈們看來是失敗了,但他們的成功也就在於此。”
史可法如此,張煌言如此,中國歷史上許多在國家危難之日堅持民族氣節的人都如此!
英雄誓死赴國難,精神長存!
一個王朝的背影
清人孔尚任有一傳世佳作——戲劇《桃花扇》,其中李香君碧血丹心,血濺桃花扇,而這位烈女子終究沒能用生命讓她的心上人警醒,才子侯方域最終沒能超然物外,投降了滿清。確實在朝廷變更的年代,投降與抵抗對那時的朝臣來說都是敏感問題,都會上升到評判人格的高度。而明清之間的變更,則引起後人們更多的關注、議論與評判。
而當時非常有名的幾個人都與一個自古風流的地方有關,那就是秦淮河,那就是秦淮名妓,李香君、陳圓圓、董小宛、柳如是,一個個在後人眼裏風華絕代的名字,一個個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字,她們的命運各不相同,與她們糾纏在一起的人更是成為後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侯方域、吳三桂、冒辟疆、錢謙益。
李香君貞烈,陪在侯方域左右,侯方域降清;柳如是雖曾想投水自沉,以換取丹心一片,但最終還是屈就了她的夫君錢謙益,那個著名的文人,那個最終投降了清人,作為叛逆者為世人所不齒,也為清朝的幹隆皇帝所封殺的文人,他的著作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在上海付印。看來,人格魅力與精神操守永遠都是一個人最本質,也是最能區別於他人的東西。
至於陳圓圓與吳三桂,這是一個女人的悲劇,抑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都說紅顏禍水,活在崇禎帝、李自成、吳三桂三個男人之間的一個柔弱女人,確實不能挑動江山,但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按照世人的說法,似乎是陳圓圓左右了當時的時局。就如丁帆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所說:“陳圓圓如果像李香君一樣,在人格上保持獨立,在進入政治角色時有著自身的主體意識,也就是如今許多女權主義者一再強調的女性意識的覺醒,那麽,歷史的巨輪也許不會碾過大清帝國,而向另一個方向前進。”
生逢亂世,誰都麵臨著抉擇,特別是這些站在歷史風口浪尖的名人,他們的選擇會定格他們的一生,並牽動國家的命運。同時,每個人都有活著的權利,不可能為了國家、民族的氣節而全部慷慨赴義,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就再也承受不起他的兒女們更多的鮮血,這也是一種罪過,那麽有沒有更好的路供人選擇?
這就是董小宛的選擇,“但人生身當此境,奇慘異險,動靜備歷,苟非金石,鮮不消亡。異日幸生還,當與君敝屣萬有,逍遙物外,甚毋忘此際此語。”正是這種“無為”的態度,不致使董小宛與陳圓圓等同,也挽救了冒辟疆的名節,使他不至於像錢謙益那樣因變節而落得個千古罵名。因此,在此時“獨善其身”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畢竟背叛也得不到當朝統治者的信賴與好感,一部《貳臣傳》還是收錄了如封疆大吏洪承疇之流,被永遠地釘上了恥辱柱。
於是,英雄在這一刻以最壯烈的方式迎來了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多鐸勸降,以洪承疇為例進行說服,史可法麵無畏懼,隻求一死以成全自己的殉國忠心,他在臨死前,心係揚州幾十萬百姓,請求保全這些無辜的生命,然後從容就死,時年44歲。
這一年是1645年,20天後朱由崧在南京被俘,南京陷落。
英雄的力量鼓舞了揚州軍民,他們奮起抵抗,雙方損失慘重。多鐸麵對這一抵抗的局麵,在占領揚州後,竟然下令屠城十日,在屠殺了全城數十萬人之後,才“封刀”,史稱“揚州十日”。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揚州城幾十萬平民的生命,化作累累白骨,再加上後來的“嘉定三屠”,大清王朝的開國已經被打上了罪惡的烙印。而史可法的屍體已經難以尋覓,他和自己誓死守衛的揚州城以及百姓們融在了一起,隻有英雄的衣冠葬在梅花嶺,給後人一個憑弔英雄的去處。
中國自古不缺少這種捨生取義的人,不缺少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英雄與硬漢,他們正如魯迅所說,就是中國的脊樑,隻要有他們在,天地間就會充滿正氣,即使國家危急,而民族的精神不會因此滅亡。
就在史可法引頭就戮之後的19年後,已經改用清朝的方式來紀年,那是康熙三年(1664)。在杭州的刑場上,有五個身穿明朝服裝的人出現在眾人麵前,其中為首的在臨刑前寫下了一首詩: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蒼茫九死身;獨挽龍髯空問鼎,姑留螳臂強當輪。
謀同曹社非無鬼,哭向秦廷那有人!可是紅羊剛換劫,黃雲白草未曾春?”
詩成之後,刀起頭落,無限悲壯。他是南明大臣、詩人張煌言,他這種“螳臂當車”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可以薪火相傳、永遠不朽的秘密武器。他帶血的頭顱,為明朝的歷史塗抹上了最後的濃重一筆。他的這種精神恰好與史可法前後呼應,成為後人讀史時不該錯過也不能錯過的一頁。
謝國楨說:“我們要明白的是明末清初的幾個書呆子、受壓迫的民眾,他們不怕清兵的鐵蹄,就是粉身碎骨,他們都在所不辭。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國民性,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不死的地方。中華雖然屢經外族的侵略而能長久存在的精神在此。以往的先烈們看來是失敗了,但他們的成功也就在於此。”
史可法如此,張煌言如此,中國歷史上許多在國家危難之日堅持民族氣節的人都如此!
英雄誓死赴國難,精神長存!
一個王朝的背影
清人孔尚任有一傳世佳作——戲劇《桃花扇》,其中李香君碧血丹心,血濺桃花扇,而這位烈女子終究沒能用生命讓她的心上人警醒,才子侯方域最終沒能超然物外,投降了滿清。確實在朝廷變更的年代,投降與抵抗對那時的朝臣來說都是敏感問題,都會上升到評判人格的高度。而明清之間的變更,則引起後人們更多的關注、議論與評判。
而當時非常有名的幾個人都與一個自古風流的地方有關,那就是秦淮河,那就是秦淮名妓,李香君、陳圓圓、董小宛、柳如是,一個個在後人眼裏風華絕代的名字,一個個被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字,她們的命運各不相同,與她們糾纏在一起的人更是成為後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侯方域、吳三桂、冒辟疆、錢謙益。
李香君貞烈,陪在侯方域左右,侯方域降清;柳如是雖曾想投水自沉,以換取丹心一片,但最終還是屈就了她的夫君錢謙益,那個著名的文人,那個最終投降了清人,作為叛逆者為世人所不齒,也為清朝的幹隆皇帝所封殺的文人,他的著作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在上海付印。看來,人格魅力與精神操守永遠都是一個人最本質,也是最能區別於他人的東西。
至於陳圓圓與吳三桂,這是一個女人的悲劇,抑或是一個時代的悲劇。都說紅顏禍水,活在崇禎帝、李自成、吳三桂三個男人之間的一個柔弱女人,確實不能挑動江山,但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按照世人的說法,似乎是陳圓圓左右了當時的時局。就如丁帆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所說:“陳圓圓如果像李香君一樣,在人格上保持獨立,在進入政治角色時有著自身的主體意識,也就是如今許多女權主義者一再強調的女性意識的覺醒,那麽,歷史的巨輪也許不會碾過大清帝國,而向另一個方向前進。”
生逢亂世,誰都麵臨著抉擇,特別是這些站在歷史風口浪尖的名人,他們的選擇會定格他們的一生,並牽動國家的命運。同時,每個人都有活著的權利,不可能為了國家、民族的氣節而全部慷慨赴義,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一個國家就再也承受不起他的兒女們更多的鮮血,這也是一種罪過,那麽有沒有更好的路供人選擇?
這就是董小宛的選擇,“但人生身當此境,奇慘異險,動靜備歷,苟非金石,鮮不消亡。異日幸生還,當與君敝屣萬有,逍遙物外,甚毋忘此際此語。”正是這種“無為”的態度,不致使董小宛與陳圓圓等同,也挽救了冒辟疆的名節,使他不至於像錢謙益那樣因變節而落得個千古罵名。因此,在此時“獨善其身”也許是最好的選擇。畢竟背叛也得不到當朝統治者的信賴與好感,一部《貳臣傳》還是收錄了如封疆大吏洪承疇之流,被永遠地釘上了恥辱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