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煙塵 作者:邢群麟+於海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怪不得在鄭和下西洋五百年後,梁啓超在《新民叢報》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追憶這位“偉大的航海家”時,有驕傲,也有悲憤:“西方現代化歷史的起點上,有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而’‘我泰東大帝國,與彼並時而興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鄭和在。’‘這是驕傲,然而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餘年,當維哥達嘉馬發見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餘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箇中滋味,實難道盡。
後來,有人說過這樣的話:15世紀是全球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個世紀,歐亞大陸兩端,一個龐大的陸上帝國正在收縮,一個邊遠的小王國正擴張成海上帝國。15世紀前半葉,大明帝國最偉大的遠航停止,而就在這個世紀後半葉,西方航海發現新大陸與印度航路。鄭和下西洋,在中國與整個東方歷史上,都標誌著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而西方大航海也開啟了世界歷史的一個新時代。從此,東西方的實力出現了一個逆轉。
“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相匹敵的。”當代一位美國學者路易斯·麗瓦塞斯這樣說。假如當初鄭和和他的明王朝也學一學葡萄牙等國家,假如鄭和在某一次航行中,起了一點野心,是不是世界的歷史就要被改寫?可惜歷史不容假設。理智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當初的明王朝也不可能走上西方國家的那條路,畢竟那需要太多的條件與因素。欷歔不已終究於事無補,中國還是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出自己的輝煌。
總之,15世紀的明朝,在它最強盛的時候,隨著大航海的戛然而止已經“有疾在腠理”了。正是最明亮時有迷惘,最繁華時現悲涼。在聲聲嘆息中,這歷史的一頁尚未寫盡,硯上的筆墨卻早已凝幹……
守成之君奏響盛世強音
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穀應泰
治國父子兵
一切還得從解縉說起。
關於這位明初的才子,有太多的傳奇故事流傳於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樣一個小故事:解縉家門對著一位鄉紳的竹林。除夕,他饒有情趣地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杆竹,家藏萬卷書。鄉紳看見這副對聯之後,叫人把竹子全部砍短。解縉深解其意,於上下聯各添一字:門對千杆竹短,家藏萬卷書長。鄉紳更加惱火,下令把竹子連根挖掉。解縉暗中發笑,在上下聯又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鄉紳再無竹子可以折騰,隻能暗自瞠目。
可以想見,這解縉確實有才,他也算是成祖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的貴人。雖然在朱元璋在世時,朱高熾就已經是燕王的世子,但這位世子長得有些對不起他的父王,他長得太胖,性格也不合朱棣的意,過於儒雅,實在沒有其父英姿颯爽,馬背上馳騁間天下盡收的霸氣。而他的次子朱高煦隨他征戰沙場,屢立戰功,深得他的歡心。因此,朱棣在登上皇位後,對太子之位究竟給誰,一直拿不定主意,畢竟朱高熾是長子,他實在沒有理由舍長立次。
就在朱棣猶豫不決時,解縉適時發揮了他的作用。據說朱棣曾經私下裏問解縉,該立誰為皇太子。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他是支持朱高熾的,待他說完再看朱棣,發現這位皇帝沒什麽表情,也不說話。解縉接著說道:“好聖孫。”朱棣聽此言後,連連點頭,由是主意乃定。於是在永樂二年(1404)四月,正式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同時冊封朱高煦為漢王,第三子朱高燧為趙王。
為什麽一句“好聖孫”就讓朱棣改了主意呢?這位好聖孫乃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他自幼聰穎機敏,為成祖所鍾愛,後來成祖親征蒙古時,特意帶上他,有歷練之意,為日後做皇帝積累經驗。看來朱高熾竟是父憑子貴了,這也是一大奇事。
這成全了朱高熾,卻害苦了解縉。他終因一句“好聖孫”而掉了腦袋,受朱棣寵愛的朱高煦聽他如此維護自己的親大哥、現在的太子,怎能不怒火中燒,於是幾年後終於找了個藉口向自己的父親說解縉的壞話。解縉入獄,吃了五年牢飯。在永樂十三年(1415),錦衣衛指揮紀綱進呈在獄的囚犯冊籍,成祖看到解縉姓名,很詫異,說了句:“縉猶在耶?”紀綱立即明白了朱棣話裏的意思,回去後將解縉灌醉,埋在積雪中,不一會兒就凍死了,一代才子死時年僅47歲。解縉對明代的文化多有貢獻,主持纂修《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他本來深受成祖重用,卻無端地成了政治犧牲品。
不過也幸虧了解縉的這句話,才使大明迎來的第二位比較仁慈的君主(第一位是朱允炆),正如研究明史的青年學者許文繼、陳時龍在他們的《正說明朝十六帝》中所說:經歷了長達20年的並不平靜的太子生涯,朱高熾即位後在政治上勵精圖治,想要有所作為。他承繼大明開國60年以來的成就,精心經營,繼續採取重農、用賢、懲貪的一係列政策,加之仁宗本人仁厚,政治環境寬鬆,由太祖、成祖時期的嚴急趨向於平穩,大明王朝在平穩中呈現出上升的勢頭,開創了“仁宣之治”局麵,進入了明朝的鼎盛時期。
後來,有人說過這樣的話:15世紀是全球歷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個世紀,歐亞大陸兩端,一個龐大的陸上帝國正在收縮,一個邊遠的小王國正擴張成海上帝國。15世紀前半葉,大明帝國最偉大的遠航停止,而就在這個世紀後半葉,西方航海發現新大陸與印度航路。鄭和下西洋,在中國與整個東方歷史上,都標誌著一個偉大時代的結束。而西方大航海也開啟了世界歷史的一個新時代。從此,東西方的實力出現了一個逆轉。
“鄭和船隊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是一支舉世無雙的艦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沒有可以與之相匹敵的。”當代一位美國學者路易斯·麗瓦塞斯這樣說。假如當初鄭和和他的明王朝也學一學葡萄牙等國家,假如鄭和在某一次航行中,起了一點野心,是不是世界的歷史就要被改寫?可惜歷史不容假設。理智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當初的明王朝也不可能走上西方國家的那條路,畢竟那需要太多的條件與因素。欷歔不已終究於事無補,中國還是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出自己的輝煌。
總之,15世紀的明朝,在它最強盛的時候,隨著大航海的戛然而止已經“有疾在腠理”了。正是最明亮時有迷惘,最繁華時現悲涼。在聲聲嘆息中,這歷史的一頁尚未寫盡,硯上的筆墨卻早已凝幹……
守成之君奏響盛世強音
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穀應泰
治國父子兵
一切還得從解縉說起。
關於這位明初的才子,有太多的傳奇故事流傳於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這樣一個小故事:解縉家門對著一位鄉紳的竹林。除夕,他饒有情趣地在門上貼了一副春聯:門對千杆竹,家藏萬卷書。鄉紳看見這副對聯之後,叫人把竹子全部砍短。解縉深解其意,於上下聯各添一字:門對千杆竹短,家藏萬卷書長。鄉紳更加惱火,下令把竹子連根挖掉。解縉暗中發笑,在上下聯又添一字:門對千根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鄉紳再無竹子可以折騰,隻能暗自瞠目。
可以想見,這解縉確實有才,他也算是成祖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的貴人。雖然在朱元璋在世時,朱高熾就已經是燕王的世子,但這位世子長得有些對不起他的父王,他長得太胖,性格也不合朱棣的意,過於儒雅,實在沒有其父英姿颯爽,馬背上馳騁間天下盡收的霸氣。而他的次子朱高煦隨他征戰沙場,屢立戰功,深得他的歡心。因此,朱棣在登上皇位後,對太子之位究竟給誰,一直拿不定主意,畢竟朱高熾是長子,他實在沒有理由舍長立次。
就在朱棣猶豫不決時,解縉適時發揮了他的作用。據說朱棣曾經私下裏問解縉,該立誰為皇太子。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他是支持朱高熾的,待他說完再看朱棣,發現這位皇帝沒什麽表情,也不說話。解縉接著說道:“好聖孫。”朱棣聽此言後,連連點頭,由是主意乃定。於是在永樂二年(1404)四月,正式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同時冊封朱高煦為漢王,第三子朱高燧為趙王。
為什麽一句“好聖孫”就讓朱棣改了主意呢?這位好聖孫乃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他自幼聰穎機敏,為成祖所鍾愛,後來成祖親征蒙古時,特意帶上他,有歷練之意,為日後做皇帝積累經驗。看來朱高熾竟是父憑子貴了,這也是一大奇事。
這成全了朱高熾,卻害苦了解縉。他終因一句“好聖孫”而掉了腦袋,受朱棣寵愛的朱高煦聽他如此維護自己的親大哥、現在的太子,怎能不怒火中燒,於是幾年後終於找了個藉口向自己的父親說解縉的壞話。解縉入獄,吃了五年牢飯。在永樂十三年(1415),錦衣衛指揮紀綱進呈在獄的囚犯冊籍,成祖看到解縉姓名,很詫異,說了句:“縉猶在耶?”紀綱立即明白了朱棣話裏的意思,回去後將解縉灌醉,埋在積雪中,不一會兒就凍死了,一代才子死時年僅47歲。解縉對明代的文化多有貢獻,主持纂修《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他本來深受成祖重用,卻無端地成了政治犧牲品。
不過也幸虧了解縉的這句話,才使大明迎來的第二位比較仁慈的君主(第一位是朱允炆),正如研究明史的青年學者許文繼、陳時龍在他們的《正說明朝十六帝》中所說:經歷了長達20年的並不平靜的太子生涯,朱高熾即位後在政治上勵精圖治,想要有所作為。他承繼大明開國60年以來的成就,精心經營,繼續採取重農、用賢、懲貪的一係列政策,加之仁宗本人仁厚,政治環境寬鬆,由太祖、成祖時期的嚴急趨向於平穩,大明王朝在平穩中呈現出上升的勢頭,開創了“仁宣之治”局麵,進入了明朝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