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和名家一起回望明朝煙塵 作者:邢群麟+於海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元璋在位期間,他屢次派燕王、晉王等親王出兵,一方麵平邊患,另一方麵,也大長了這些親王的權勢。王充閭先生對此評價道:“(朱元璋)這一手,恰恰為日後的皇室爭權,埋下了隱患。”確實如此,後來所謂的“靖難之役”就是對朱元璋這一做法最大的諷刺。
看來朱元璋沒有讀過史,即使讀過也不仔細,否則,他怎麽會看不到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與西晉的“八王之亂”的教訓呢?劉邦一麵統一天下,一麵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且給他們很大的權力,使之成為一個小王國的國王,握有軍政大權,結果發生了七國之亂,幸虧得以平定,隨後對王國製度進行改製,使其分土不治民,這才免除了漢朝的一場災難。後來西晉從曹氏家族手裏奪來政權後,自作聰明地認為曹氏政權滅亡的原因就是“禁錮諸王,帝室孤立”,致使皇帝輕易被人操縱而丟了江山,因此開始大封藩王,結果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斷送了西晉的江山。“八王之亂”的教訓給後來的歷朝歷代皇帝敲響了警鍾,以後再也沒有哪個朝代敢採取這種方法,直到朱元璋又把他提了出來,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的失策。
說來還有一段小插曲。洪武九年,訓導葉居升曾經直言上書勸諫,說:“朝廷賦予諸王的權力過大,上弱下強,則會產生尾大不掉的局麵。應該早出應對措施,否則出現離心傾向時,一切就無可挽回了。”直言利弊,十分到位,也可見忠心。不料,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朱元璋聽後大怒說:“小子離間吾骨肉!”於是將葉居升處以極刑。經此一案,洪武一朝沒有人再敢言撤藩。
終究是天不從人願,正值朱元璋六十四歲高齡之時,他遭遇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痛,太子朱標與世長辭。朱元璋無奈之下,將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他也料到各個藩王們定不會服氣,於是編寫一部《永鑒錄》,教育諸王為朱氏國家計,安分守己;還頒布了《皇明祖訓》,明確規定皇帝與藩王的權力,甚至提到如果有皇親謀逆,則格殺勿論。這一紙空文隨著朱元璋住進他最後的歸宿地——孝陵便失去了約束力。於是,一場“清君側”的戰爭在最有權勢的藩王和小皇帝之間展開了。
讀史至此,總會讓人想起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這句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嗚呼哀哉!真至理名言也。
等級製度:皇族與庶民之間的厚障壁
在朱元璋登上皇位第一年的某一天,南京城風和日麗,一派平和景象,正是遊玩與放鬆的好天氣。在一片綠草如茵的空地上,有很多人正聚在一起玩耍,傳來一陣陣的嬉笑聲,好不熱鬧。走近再看,原來是一群軍人、遊民,他們將靴子的高幫截短,並用金線做裝飾,足蹬短靴,穿著艷麗的服裝,肆無忌憚地玩著蹴鞠。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災難已經悄悄降臨到他們身上。
他們正玩到興頭上時,街頭突然出現一隊官差,一把鐵鏈,將這些人鎖上,帶往五城兵馬司。上報朝廷後,得到的回覆是:卸腳。
他們竟然因為一場蹴鞠活動就被砍了腳?其實他們是觸犯了朝廷的另一項法律。
朱元璋即皇帝位時,不僅僅發展經濟,殺貪官,奪相權,封藩王,還製定了一係列的等級製度,以確立皇族與庶民之間的地位。所以說朱元璋這個從農民中走出來的布衣皇帝最後已經徹底地背叛了農民隊伍。他當上皇帝後,早已沒有了農民的本色,相反卻要用等級製度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這種對皇族和庶民的規定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使得整個社會結構等級分明、秩序嚴謹,以至於到了僵化的程度。
其中對服飾的要求就體現了朱元璋所設立的等級製度的複雜與嚴格。眾所周知,元朝統一中國後,改變了中原的服飾舊製,代之以“胡俗”,即不論是士紳還是布衣百姓,都是辮髮椎髻,衣服則為袴褶窄袖,還有辮線腰褶。婦女的衣服為窄袖短衣,下穿裙裳。而朱元璋是不願意延續元朝這種穿衣的“胡俗”特點的,因此他向氣象恢弘的大唐看齊,下令恢復唐代的衣冠製度。
他還從麵料、樣式、尺寸、顏色四個方麵確立了明朝初期服飾的等級製度。不同等級的人,隻能穿著本等級所規定的服飾,不可僭越,否則就是犯罪。
從服飾麵料來看,隻有王公貴族、官員才能使用錦繡、綾羅等高級麵料,而庶民百姓之家卻隻能用綢、素紗等普通的麵料。並且隻有皇宮後妃、命婦可以用金、玉一類的首飾,一般的平民女子起初耳環還可以用黃金、珍珠、釧、鐲,其他的首飾隻能用銀子,或者在銀子上鍍金。後來,百姓家的婦女隻能用銀子來做首飾了。
對服飾式樣的規定就更為複雜了,幾乎每一類人都有規定的式樣。以文官的服飾樣式為例:有一首《文官服色歌》雲:“一二仙鶴與錦雞。三四孔雀雲雁飛。五品白鷳惟一樣。六七鷺鷥鸂鶒宜。八九品官並雜職,鵪鶉練雀與黃鸝。風憲衙門專執法,特加獬豸邁倫彝。”這些都是需要嚴格遵守的。在明朝,庶民、僧道、皇宮婦女、普通婦女,總之各種人都有自己的樣式,劃分十分嚴格。
看來朱元璋沒有讀過史,即使讀過也不仔細,否則,他怎麽會看不到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與西晉的“八王之亂”的教訓呢?劉邦一麵統一天下,一麵分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且給他們很大的權力,使之成為一個小王國的國王,握有軍政大權,結果發生了七國之亂,幸虧得以平定,隨後對王國製度進行改製,使其分土不治民,這才免除了漢朝的一場災難。後來西晉從曹氏家族手裏奪來政權後,自作聰明地認為曹氏政權滅亡的原因就是“禁錮諸王,帝室孤立”,致使皇帝輕易被人操縱而丟了江山,因此開始大封藩王,結果不到四十年的時間,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斷送了西晉的江山。“八王之亂”的教訓給後來的歷朝歷代皇帝敲響了警鍾,以後再也沒有哪個朝代敢採取這種方法,直到朱元璋又把他提了出來,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的失策。
說來還有一段小插曲。洪武九年,訓導葉居升曾經直言上書勸諫,說:“朝廷賦予諸王的權力過大,上弱下強,則會產生尾大不掉的局麵。應該早出應對措施,否則出現離心傾向時,一切就無可挽回了。”直言利弊,十分到位,也可見忠心。不料,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朱元璋聽後大怒說:“小子離間吾骨肉!”於是將葉居升處以極刑。經此一案,洪武一朝沒有人再敢言撤藩。
終究是天不從人願,正值朱元璋六十四歲高齡之時,他遭遇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慘痛,太子朱標與世長辭。朱元璋無奈之下,將皇位傳給了皇孫朱允炆。他也料到各個藩王們定不會服氣,於是編寫一部《永鑒錄》,教育諸王為朱氏國家計,安分守己;還頒布了《皇明祖訓》,明確規定皇帝與藩王的權力,甚至提到如果有皇親謀逆,則格殺勿論。這一紙空文隨著朱元璋住進他最後的歸宿地——孝陵便失去了約束力。於是,一場“清君側”的戰爭在最有權勢的藩王和小皇帝之間展開了。
讀史至此,總會讓人想起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這句話:“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嗚呼哀哉!真至理名言也。
等級製度:皇族與庶民之間的厚障壁
在朱元璋登上皇位第一年的某一天,南京城風和日麗,一派平和景象,正是遊玩與放鬆的好天氣。在一片綠草如茵的空地上,有很多人正聚在一起玩耍,傳來一陣陣的嬉笑聲,好不熱鬧。走近再看,原來是一群軍人、遊民,他們將靴子的高幫截短,並用金線做裝飾,足蹬短靴,穿著艷麗的服裝,肆無忌憚地玩著蹴鞠。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災難已經悄悄降臨到他們身上。
他們正玩到興頭上時,街頭突然出現一隊官差,一把鐵鏈,將這些人鎖上,帶往五城兵馬司。上報朝廷後,得到的回覆是:卸腳。
他們竟然因為一場蹴鞠活動就被砍了腳?其實他們是觸犯了朝廷的另一項法律。
朱元璋即皇帝位時,不僅僅發展經濟,殺貪官,奪相權,封藩王,還製定了一係列的等級製度,以確立皇族與庶民之間的地位。所以說朱元璋這個從農民中走出來的布衣皇帝最後已經徹底地背叛了農民隊伍。他當上皇帝後,早已沒有了農民的本色,相反卻要用等級製度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這種對皇族和庶民的規定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使得整個社會結構等級分明、秩序嚴謹,以至於到了僵化的程度。
其中對服飾的要求就體現了朱元璋所設立的等級製度的複雜與嚴格。眾所周知,元朝統一中國後,改變了中原的服飾舊製,代之以“胡俗”,即不論是士紳還是布衣百姓,都是辮髮椎髻,衣服則為袴褶窄袖,還有辮線腰褶。婦女的衣服為窄袖短衣,下穿裙裳。而朱元璋是不願意延續元朝這種穿衣的“胡俗”特點的,因此他向氣象恢弘的大唐看齊,下令恢復唐代的衣冠製度。
他還從麵料、樣式、尺寸、顏色四個方麵確立了明朝初期服飾的等級製度。不同等級的人,隻能穿著本等級所規定的服飾,不可僭越,否則就是犯罪。
從服飾麵料來看,隻有王公貴族、官員才能使用錦繡、綾羅等高級麵料,而庶民百姓之家卻隻能用綢、素紗等普通的麵料。並且隻有皇宮後妃、命婦可以用金、玉一類的首飾,一般的平民女子起初耳環還可以用黃金、珍珠、釧、鐲,其他的首飾隻能用銀子,或者在銀子上鍍金。後來,百姓家的婦女隻能用銀子來做首飾了。
對服飾式樣的規定就更為複雜了,幾乎每一類人都有規定的式樣。以文官的服飾樣式為例:有一首《文官服色歌》雲:“一二仙鶴與錦雞。三四孔雀雲雁飛。五品白鷳惟一樣。六七鷺鷥鸂鶒宜。八九品官並雜職,鵪鶉練雀與黃鸝。風憲衙門專執法,特加獬豸邁倫彝。”這些都是需要嚴格遵守的。在明朝,庶民、僧道、皇宮婦女、普通婦女,總之各種人都有自己的樣式,劃分十分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