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裝甲旅從第3軍團橋頭陣地向北進攻。


    ——第21師的兩個坦克旅經過三天幾乎不間斷的戰鬥,遭到沉重的打擊,已經筋疲力盡。現在它們要向南進攻。


    ——在運河以西十多英裏處,一個裝甲旅散布在四十多英裏長的戰線上,以防敵軍進一步滲透。


    我們隻有不到百分之四十的裝甲兵力集中在戰鬥地域內。在德維斯瓦之戰中,我們以三個裝甲旅和一個步兵旅對付敵人的六個裝甲旅和兩個步兵旅——敵人享有二比一的優勢。而且,我們的進攻計劃又註定要進一步減少我們獲勝的可能性。


    這就是第三次大錯誤。十月十七日全天,進行了德維斯瓦之戰,並以命中注定的結局告終。


    第一階段:按照原來的設想,我們的三路部隊應同時發起進攻。但是,正如在這種情況下——即外線作戰時——所常見的那樣,由於技術上的原因,他們未能密切協同。每支進攻部隊隻能各自為戰。我們的第116步兵旅向東推進到敵人的橋頭陣地內,摧毀了敵人的幾輛坦克。但在距運河隻有一英裏時,該旅遭到猛烈的射擊。由於傷亡越來越大,它被迫後撤。


    第二階段:第21師在對岸向南推進,成功地切斷了敵人從東邊通往德維斯瓦的主要通路,但未能進一步向南推進。


    第三階段:第25旅在向北推進時被殲。敵軍一個由三個裝甲旅組成的師在東邊十英裏處等待架橋。此時,它已被用來對付我方這個單獨行動的旅,使該旅陷入了一次真正的伏擊。敵軍一個旅負責封鎖我軍的前進路線。第二個旅在我軍右側占領陣地。第三個旅迂迴到我旅後方發起攻擊。我軍坦克向北開進時,陷入了敵軍火力殺傷地帶,遭到來自三麵的攻擊,第四麵瀕臨湖水。我軍坦克乘員在不利的情況下進行了殊死的戰鬥。但當夜幕降臨時,隻有很少的倖存者返回到第3軍團橋頭陣地。這完全是一次毫無意義的損失。


    十月十八日,星期四


    上午:夜間,敵軍架起了第一座橋樑。到黎明時,敵軍在西岸已有三個裝甲旅和一個步兵旅。我們派第23裝甲旅去對付敵軍的這支強大部隊。第23裝甲旅是我軍最後的戰略預備隊中的兩個旅之一。但是,它被敵軍擊退了,損失慘重。


    中午:此時,敵軍又有一個裝甲旅跨過了運河,使其兵力增至四個裝甲旅和一個步兵旅。由於第23旅實際上已被殲滅,現在我們在西岸隻有兩個裝甲旅,其中一個是第4師調往西奈參加我軍註定要失敗的進攻時留下的裝甲旅,另一個是總統衛隊中的裝甲旅,它仍然留守開羅,呆在平時的兵營中。這就是我們在西岸的全部裝甲兵。


    敵軍已經打贏德維斯瓦之戰。他們下一步必然是把更多的裝甲部隊投入西岸,分成兩路,在我方兩個軍團的後方同時向北和向南推進。


    必須採取斷然行動來阻止敵人的推進。但是總統和國防部長有勇氣採取這樣的行動嗎?政府已經成為它自己散布的謊言的受害者。伊斯梅爾和我們的新聞機構都以玩世不恭的不負責任的態度分別宣布和報導說,敵軍迄今隻有七輛坦克滲透到西岸,隱藏在德維斯瓦周圍的樹叢中。我們自己的武裝部隊現已成為這種無稽之談的主要受害者。車隊遭到伏擊。後方司令部、警衛部隊和薩姆飛彈連突然遭到射擊而茫然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其中尤以薩姆飛彈連遭到襲擊所造成的危害最大。我們還不準所有的部隊都進入全麵戒備,因為“可能會引起慌亂”。士兵們能夠知道的情況都是報刊上的謊言。這並不是說他們本來是能夠採取許多預防措施的。他們隨身的反坦克武器都根據“不許後撤”的命令而留在西奈了。


    在最初的進攻中,我們曾把幾個反坦克飛彈營作為增援部隊分散地派到運河對岸。昨天和今天,我們至少已經把其中若幹個分隊調回西岸。(我們曾把兩個反坦克飛彈營派到西奈,並把它們分成六個連。現在我把它們撤回了。當然,每個師還有一個建製反坦克飛彈營。現在撤回的不是這些部隊,隻是增援部隊。)但是,即使在我軍的高級戰地指揮官中,也很少有人了解目前的態勢,以致我要採取的這一行動引起了強烈的抗議。換句話說,在我們的師級指揮官中,隻有第16師和第2師的師長意識到了我們麵臨著多大的威脅。駐防在西奈第3軍團橋頭陣地裏的一名師長打電話給我說,把作為增援部隊配屬給他的反坦克飛彈連調走,將會“危及我們防禦陣地的穩定性”。我為他解脫了責任。我說:“是的,是的,我理解這一點。一切由我負責。你隻要快些把他們撤回來就行了。”


    在西岸,已有幾百人犧牲,幾千人被俘。用裝甲部隊在近距離空中支援飛機支援下對沒有防備的部隊發動快速進攻,是以色列人擅長的一種作戰形式。在東岸,由於進行的是一場真正的戰鬥,他們未能抓到一個俘虜。現在,他們已經抓到幾千名俘虜,這就為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宣傳材料。在宣傳方麵,他們也是很擅長的。由於我們的薩姆飛彈發射陣地不斷被摧毀,因而我們的防空配係出現了一個空隙,可供以色列空軍任意通過。


    十四時:總統抵達作戰室。伊斯梅爾匯報了戰況。他們倆終於不得不採納我提出的從東岸撤回裝甲部隊的計劃。但是,隨後他們連這個計劃也加以破壞。他們決定隻從第3軍團橋頭陣地撤回一個裝甲旅,這就是為了參加進攻而派到東岸去的第4師的一個旅。事到如今,隻撤回一個旅又有什麽用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跨過蘇伊士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埃及]薩阿德·沙茲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埃及]薩阿德·沙茲利並收藏跨過蘇伊士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