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湖和提姆薩湖的西岸比較平靜。那裏可以聽到遠處的炮聲。我們的兩棲旅——由二十輛坦克、八十輛裝甲輸送車和一千名士兵組成——沖入苦湖向東岸挺進。幾乎在同一時刻,一個步兵連也搭乘十輛水陸兩用車輛開始強渡提姆薩湖較窄的湖麵。當我們的榴彈炮和迫擊炮炮火把敵人的步兵壓製在掩體內時,我們的其餘炮兵——平射炮——也進入了發射陣地。十四時二十分,它們開始對巴列夫防線上的支撐點實施直接瞄準射擊。第一波的四千人越過了我側沙壘,秩序井然地滑到水邊。我們事先準備了七百二十隻橡皮舟。十四時二一十分過後幾分鍾,發煙罐開始施放掩護煙幕,我們的第一突擊波乘舟奮力強渡,隨著“真主偉大……真主偉大……”的口號聲有節奏地劃動著船槳。


    在提姆薩湖方向,兩棲步兵連剛剛在西奈登陸。在我們突擊部隊前方的沙漠中,第一批突擊組已經占領了斜坡式射擊陣地,正在架設反坦克武器。他們來得正是時候。敵軍坦克正在向前開進。敵人終於開始實施他們的“蘇瓦契·約寧”


    是古代一名猶太英雄的名字。


    計劃了。


    我們已經掌握了敵人保衛運河計劃的細節。“蘇瓦契·約寧”計劃是參謀學院式的計劃,完全拘泥於一定的程式。他們把蘇伊士戰線分為三段(北段,中段和南段),每段都包含一條我軍可能採用的穿越西奈的進攻路線。


    ——北段守衛坎塔臘-阿裏什方向。


    ——中段守衛伊斯梅利亞-阿布奧格拉地區。


    ——南段防止我軍從蘇伊士運河向米特拉山口和吉迪山口推進。


    ——在每個地段上,防禦配係都由兩條防線組成,再加上一支預備隊。


    第一線:沿運河設有三十五個巴列夫式要塞和支撐點。在各要塞之間的間隙內,每隔一百米(一百一十碼)就有一處坦克射擊陣地。


    第二線:距運河三至五英裏。一共部署了三個營,每個地段一個營,每營四十輛坦克。


    預備隊:部署在距運河十二至二十英裏的後方。共有三個坦克旅,每旅配備一百二十輛坦克(但要減去部署在第二線的一個營)。實際上,每個旅——每個地段一個旅的坦克是這樣區分的:四十輛部署在前邊,其餘八十輛留作預備隊。


    戒備:第二線部隊前推到河邊的射擊陣地上或者稍後一點的斜坡式射擊陣地上。預備隊前推到第二線。


    這時,第一線防禦配係將由巴列夫要塞中的步兵旅和三個坦克營的一百二十輛坦克組成。第二線將由三個坦克旅的其餘二百四十輛坦克組成。任何新的增援部隊均須越過西奈半島從後方調往前線。


    反應速度:我們估計,敵人可能在h時之後十五至三十分鍾內用坦克連或坦克營規模的分隊發起反衝擊,旅規模的反擊可能在我軍發起進攻大約二小時後進行。


    為了壓製敵軍,我們將使五個步兵師渡過運河。他們將從盡可能寬的正麵上(幾乎沿運河全線)越過運河。但是,我們的主要突擊力量將集中在五個地段上,每個師負責一個地段。從北到南,五個師依次為:


    ——第18師沿坎特臘-阿裏什軸線進攻,然後轉入防禦;


    ——第2師沿伊斯梅利亞-塔薩軸線進攻,然後轉入防禦;


    ——第16師沿德維斯瓦-塔薩軸線進攻,然後轉入防禦;


    ——第7師沿沙盧法-吉迪山口軸線進攻,然後轉入防禦;


    ——第19師沿蘇伊士城-米特拉山口軸線進攻,然後轉入防禦。


    此外,我們還派兩棲旅和一個兩棲連越過苦湖和提姆薩湖。


    北邊的三個師組成第2軍團。南邊的兩個師組成第3軍團。然而,如果隻把他們看作步兵師,那就錯了。每個師都必須隨時準備固守自己的橋頭陣地,抗擊敵人強大的裝甲部隊。因此,每個師都得到一個坦克旅(三個營)、一個su-100自行反坦克炮營和一個反坦克飛彈營的加強。此外,步兵本身還擁有他們能拿得動、拖得走的各種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交鋒——基本上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戰術的坦克和新一代步兵武器之間的第一次交鋒。現在,戰報已經開始湧進作戰室,我們時刻都在密切注視戰況的發展。


    十四時三十分至十四時四十五分:我方第一突擊波已經登陸。四千名士兵占領了各支撐點之間的沙壘。橡皮舟已在返航,每舟由工兵舟船營的兩名士兵操縱。當敵人的第一批坦克沖向運河時,在五分鍾左右的時間內,塵土迷漫。我們的突擊組有很多已經搶在敵軍坦克之前占領了斜坡式射擊陣地。而且,占領了沙壘的我軍士兵可以居高臨下地對向前開進的敵軍坦克射擊。但是,擊退敵人第一批裝甲車輛主要靠部署在西岸我方沙壘上,向巴列夫防線後方射擊的坦克,重型反坦克武器和反坦克飛彈。


    我們的火力一方麵繼續對敵方支撐點進行射擊,同時掩護各工兵排把水泵運到對岸,開始執行在沙堤上打開七十條通路的任務。我們的計劃隻允許他們用五至七個小時完成任務。


    在苦湖,我們的兩棲旅已經開始在東岸登陸。我們的飛機在完成了第一次襲擊後,正在返航。它們的航程很短,因此所有的目標都選在西奈,其中包括:敵軍機場、防空飛彈發射場、電子幹擾站和軍事司令部。襲擊中,我們損失了五架飛機。(這是我方飛機到十月七日八時止的全部損失。)我們的飛機都沿安全走廊穿過我方薩姆飛彈防禦地帶返航。在西岸,第二波步兵正在進行準備。激烈的戰鬥是否會打亂複雜的渡河部署。再過十分鍾就可以見分曉。第一波中的每隻橡皮舟上都有一名士兵手持一個標誌,上麵標有發光號碼(即該舟的編號)。他將把它插在對岸,作為登陸標誌。在標誌旁邊,舟上的共他士兵則從沙壘頂端放下繩梯。各舟必須沿著精確的航線前進,部分原因是為了保證下一波不致與上一波失去聯繫,另一個原因是防止幹擾在兩個渡口之間的間隙裏工作的工兵。同一個連內的各舟之間保持二十五碼的間隔。連與連之間的間隔為二百碼;營與營之間的間隔為四百碼;旅與旅之間的間隔為八百碼。兩個師之間(實際上就是兩個橋頭陣地之間)的間隔達九英裏。在每個師的地段內,我們的工兵要在這些間隙中開闢通路,組裝門橋、輕型橋和重型橋,把橋樑架過運河,然後使之保持暢通。因此,間隔距離很緊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跨過蘇伊士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埃及]薩阿德·沙茲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埃及]薩阿德·沙茲利並收藏跨過蘇伊士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