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部隊


    數字說明了我們的任務有多艱巨。一九七一年五月,我們的現役部隊約有八十萬人:軍官三萬六千人,士兵七十六萬四千人。到一九七三年十月,亦即不到兩年半之後,我們擁有了一百二十萬人:軍官六萬六千人,士兵一百一十三萬四千人。我們是怎樣在二十九個月之內增加了三萬名軍官和三十七萬多名士兵的呢?


    一九七一年五月,我認為軍官不足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培養一名優秀的士兵已經是夠難的了,而培養一名軍官則更難。我們不僅缺乏新部隊所需的軍官,而且連現有部隊戰時所需的軍官尚缺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一萬五千名)。我們還需要為今後兩年新組建的部隊配備一萬五千名軍官。可是,我們的陸、海、空軍院校,加上後備軍官學校,每年至多隻能培養出三千名軍官。現有的預備役軍官不能緩和這種壓力,因為我們已經把他們都徵召到現役部隊裏來了。如果沒有軍官,我們能幹什麽呢?這主要不是要有軍官發號施令的問題。軍官的極為重要的任務是在戰前訓練士兵。沒有軍官,訓練就會受影響,從而損害部隊的戰鬥力。那麽,我們能將戰爭推遲十年嗎?


    我決定採取一種大膽的解決辦法。設立一種新的低級職銜,叫做“戰時軍官”。他將學會某種專業,同時掌握其他最起碼的軍事技能。由於情況緊急,訓練期限可以縮短為四、五個月。訓練結束後,“戰時軍官”隻能指揮某種特定的排——他將在整個戰爭期間留任排長職務。


    幸虧我們有一些可供挑選的對象。我們的士兵中大約有二萬五千名大學畢業生。他們是當然的候選人。將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培養成軍官,還有助於解決長期存在的紀律方麵的問題。這些大學畢業生同他們的排,連長之間的爭吵甚至鬥毆,很使我們頭痛。從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三年,兩年內又徵召了一萬名大學畢業生,使總數增加到了三萬五千人。我們將二萬五千人訓練成“戰時軍官”。與此同時,我們的軍事院校用比較常規的方法訓練出了五千名軍官。這樣,額外的三萬名軍官就有了。到十月戰爭前夕,我們已經填補了軍官缺額,並且留有百分之一、二的餘地,以便應付傷亡。


    補充士兵缺額也帶來令人頭痛的問題。武裝部隊每年大約需要十六萬名新兵。從人口情況看,及的三千五百萬人口每年可有三十五萬名適齡壯丁。七十年代初期的現實是:在這三十五萬人中,達到規定的最低限度文化和健康水平的人,隻有十二萬。我們通常每年缺乏四萬名新兵。


    我決定採取兩項措施。第一項措施是無可奈何地降低健康和文化程度的標準。第二項措施是向婦女敞開大門,讓她們在基地和後方部隊中擔任某些職務:秘書,電話員,炊事員,等等。第二項措施是在人們有異議的情況下採取的。在一次每月例會上,當我提出人力問題讓大家充分討論時,大多數人都反對吸收婦女入伍,即使是誌願入伍也不行。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顯而易見,我隻得贊成僅讓婦女充當秘書。(首批婦女誌願兵於一九七三年十一月訓練完畢。)我不禁想起了二十年前婦女就已經到我們的武裝部隊中當護士這一事實,而且很想知道,要過多久才能再往前邁進一步。


    額外的人力——三萬名軍官和三十七萬名士兵——是我們在戰前兩年中組建數以百計的新部隊的關鍵。若一一列舉,那就太冗長乏味了。我隻舉出那些為減少或克服渡河中的困難而組建的專業部隊為例。


    新部隊之一是兩棲旅。在研究“高尖塔”行動的過程中遇到時間方麵的問題之後,一九七二年一月,我們決定成立兩棲旅。我們既沒有設想能在h+5小時之前準備好將坦克和重裝備運往橋頭陣地的門橋,也沒有設想能在h+7至h+9小時之前架好橋樑、但在苦湖東岸,以色列人沒有構築防禦陣地和設置障礙物。一個兩棲旅可以在不到一小時之內將坦克和重裝備運過湖去。


    我們將一支特種部隊改編成兩棲旅,從而使之具有強大的火力和高度的機動能力。我們給它配備了大約二十輛水陸兩用坦克和八十輛機械化步兵水陸兩用戰鬥車。到一九七二年年中,該旅基本上準備就緒。一九七二年六月十五日,我發布了第十五號指示:《在渡過水障的過程中擔任先頭分隊的兩棲營》。八月二十八日,在我的監督之下,舉行了一次表演。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三日之間的夜間,舉行了首次真正的野戰演習。然後,我們逐步提高訓練強度,讓該旅嚐試進行長達六小時的水上行駛。最後,我認為考驗其真實能力的時機已到,於是準備在一九七三年七月十八日至十九日之間的夜間進行一次演習。該旅的任務是:


    一、在靠海的集結地域登上水陸兩用坦克和機械化步兵戰鬥車;


    二、夜間完成航程大約二十英裏的海上航渡;


    三、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登陸;


    四、前往內陸攻擊敵軍陣地以及阻止敵軍預備隊之開進。


    這項任務同我所想像的該旅的戰時任務很相似,但是更加艱巨。“高尖塔”計劃隻要求該旅渡過五英裏寬的水域。我故意增加了困難。


    我整夜都同該旅呆在一起。一個營確實完成了任務,另一個營在海上迷航,登陸地點不對,並且遇到了一些麻煩,兩部車輛和十名士兵失蹤。我們救起了七名,另外的三名葬身大海。盡管如此,該旅的信心還是顯著地增強了。他們過去雖然上過不少課,但是現在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和裝備的性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跨過蘇伊士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埃及]薩阿德·沙茲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埃及]薩阿德·沙茲利並收藏跨過蘇伊士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