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
2月8日,日軍對新加啟發動總攻。日軍的轟炸機和火炮立即對新加坡全境進行了猛烈
的轟炸。12時,日軍開始強渡海峽,並順利登陸;9日,日軍分兩路進入島上。12月1
5日7時50分,帕西瓦爾簽署了投降書。幾十分鍾後,隆隆的槍炮聲沉寂下來了。新加坡
這個"獅子之城",舉世聞名的要塞,在日本法西斯的鐵蹄下淪陷了。前後七十天,日軍以傷
亡9824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捲馬來半島650英裏,直至占領新加坡,共俘虜英軍1
3萬人之多。
日本法西斯報紙大肆渲染了這次戰役的勝利。《朝日新聞》的大標題是:《大東亞戰爭
大局已定》;《短短三天內攻下新加坡,隻有我神武皇軍才能立此殊勛》。大本營報導部長
大平秀雄大佐宣稱:“日本乃照亮世界和平的太陽。沐浴在陽光下者茁壯成長,抗拒陽光者
唯有毀滅一途。美英兩國都應深思我日本千年熾熱的歷史。我莊嚴宣布,新加坡一陷落,戰
爭大局已定,最後勝利非我大日本皇軍莫屬。”
荷屬東印度是日本法西斯與美、英、荷盟國爭奪的主要戰場。為了不讓荷印當局把石油
區設施破壞,阻止他們把爪哇建成強大的堡壘,日本法西斯急於迅速占領荷屬東印度。
爪哇處於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的狀態已有1個月了,在西麵,蘇門答臘遭到日軍傘兵和
新近登陸的一支部隊的攻擊。在東麵,日本法西斯海軍部隊已從峇裏島附近行動起來。
2月26日拂曉,由56艘輸送船組成的西路進擊部隊離爪哇西端隻有250英裏。由
1艘航空母艦、3艘輕巡洋艦和兩隊驅逐艦護航,由4艘重巡洋艦掩護,東部進擊部隊的4
0艘輸送船,在兩艘重型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的掩護下離爪哇已不到200
海裏。
中午時分,海戰開始了。由於盟軍艦隊沒有統一的作戰信號密碼,所下達的命令隻好通
過無線電、旗語和信號燈用普通的英語傳出。所以日軍對盟軍艦隊的動向一清二楚。很快,
日軍就獲得全勝,盟軍的海軍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海戰結束後,在孔雀灣和北岸順利登陸。
日本陸軍部隊幾乎沒受到任何阻擋從兩麵包圍了雅加達和萬隆,至此盟軍部隊全部瓦解了。
3月8日,留守在島上的荷蘭人放下武器,全部投降。
緬甸是日本法西斯橫掃東南亞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其戰略目的是截斷供應重慶政府的國
際交通線——滇緬路,開始使印度脫離英國的工作,保障日本侵略軍北翼的安全。
1941年12月中旬,日軍分兵兩路,大舉進攻緬甸,把緬甸戰役作為發動太平洋戰
爭總體格局中的最後一次重要戰役。
1941年12月22日,迫於局勢變化,英國印緬軍總司令韋維爾和美國陸軍航空隊
長勃蘭特,從仰光飛抵重慶,參加“東亞軍事會議。
12月23日,由中、英、美三國將領參加的"東亞軍事會議"決定:
一、在緬甸成立中英聯軍統帥部;
二、成立中國遠征軍,派3個軍開赴緬甸;
三、由美國向中國入緬作戰部隊提供武器裝備,並派空軍入緬協同遠征軍作戰。
在中國遠征軍入緬的問題上,韋維爾卻藉口"滇緬公路交通困難,中國軍隊運輸不便,
印度軍隊開赴緬甸較快"。隻同意中國以兩個軍的昆明和滇西待命。
1942年1月3日,同盟國正式確定成立中國戰區統帥部,蔣介石擔任統帥,下設參
謀部,美國將軍史迪威為參謀長兼駐華美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在內的
全部盟軍。
1942年1月4日,日軍先頭部隊越過泰緬邊界;19日,日軍攻占泰緬邊境緬甸一
側的土瓦,駐緬英軍司令胡敦立即請求中國部隊前往景棟布防;20日,日軍主力部隊發動
進攻;22日,胡敦再次打電報給韋維爾,請求中國軍隊主力入緬布防。韋維爾仍拒絕中國
主力部隊進入緬甸。胡敦隻好直接通報邱吉爾,邱吉爾大為震驚,立即打電報給韋維爾,讓
豈不要低估中國軍隊的能力。
1月31日,日軍占領毛淡棉,2月4日又攻下拔安。
2月,仰光告急,英軍致電中國戰區統帥部,要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由
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6軍、暫編第66軍組成,共10萬人。衛立煌擔任遠征軍總司令,
杜聿明為副總司令兼第5軍軍長,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史迪威任遠征軍總指揮。但實際指
揮大權在實權派杜聿明手中(衛立煌因故一直未到任)。2月16日,中國遠征軍誓師出征。
中國遠征軍在盟軍飛機的掩護下,沿著滇緬公路浩浩蕩蕩前進。中國軍隊到境外作戰,
自甲午戰爭以後,這還是第一次,而幫助友軍到國外作戰,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3月8日,仰光被日攻陷。
2月8日,日軍對新加啟發動總攻。日軍的轟炸機和火炮立即對新加坡全境進行了猛烈
的轟炸。12時,日軍開始強渡海峽,並順利登陸;9日,日軍分兩路進入島上。12月1
5日7時50分,帕西瓦爾簽署了投降書。幾十分鍾後,隆隆的槍炮聲沉寂下來了。新加坡
這個"獅子之城",舉世聞名的要塞,在日本法西斯的鐵蹄下淪陷了。前後七十天,日軍以傷
亡9824人的代價,自北向南席捲馬來半島650英裏,直至占領新加坡,共俘虜英軍1
3萬人之多。
日本法西斯報紙大肆渲染了這次戰役的勝利。《朝日新聞》的大標題是:《大東亞戰爭
大局已定》;《短短三天內攻下新加坡,隻有我神武皇軍才能立此殊勛》。大本營報導部長
大平秀雄大佐宣稱:“日本乃照亮世界和平的太陽。沐浴在陽光下者茁壯成長,抗拒陽光者
唯有毀滅一途。美英兩國都應深思我日本千年熾熱的歷史。我莊嚴宣布,新加坡一陷落,戰
爭大局已定,最後勝利非我大日本皇軍莫屬。”
荷屬東印度是日本法西斯與美、英、荷盟國爭奪的主要戰場。為了不讓荷印當局把石油
區設施破壞,阻止他們把爪哇建成強大的堡壘,日本法西斯急於迅速占領荷屬東印度。
爪哇處於幾乎完全與外界隔絕的狀態已有1個月了,在西麵,蘇門答臘遭到日軍傘兵和
新近登陸的一支部隊的攻擊。在東麵,日本法西斯海軍部隊已從峇裏島附近行動起來。
2月26日拂曉,由56艘輸送船組成的西路進擊部隊離爪哇西端隻有250英裏。由
1艘航空母艦、3艘輕巡洋艦和兩隊驅逐艦護航,由4艘重巡洋艦掩護,東部進擊部隊的4
0艘輸送船,在兩艘重型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的掩護下離爪哇已不到200
海裏。
中午時分,海戰開始了。由於盟軍艦隊沒有統一的作戰信號密碼,所下達的命令隻好通
過無線電、旗語和信號燈用普通的英語傳出。所以日軍對盟軍艦隊的動向一清二楚。很快,
日軍就獲得全勝,盟軍的海軍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海戰結束後,在孔雀灣和北岸順利登陸。
日本陸軍部隊幾乎沒受到任何阻擋從兩麵包圍了雅加達和萬隆,至此盟軍部隊全部瓦解了。
3月8日,留守在島上的荷蘭人放下武器,全部投降。
緬甸是日本法西斯橫掃東南亞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其戰略目的是截斷供應重慶政府的國
際交通線——滇緬路,開始使印度脫離英國的工作,保障日本侵略軍北翼的安全。
1941年12月中旬,日軍分兵兩路,大舉進攻緬甸,把緬甸戰役作為發動太平洋戰
爭總體格局中的最後一次重要戰役。
1941年12月22日,迫於局勢變化,英國印緬軍總司令韋維爾和美國陸軍航空隊
長勃蘭特,從仰光飛抵重慶,參加“東亞軍事會議。
12月23日,由中、英、美三國將領參加的"東亞軍事會議"決定:
一、在緬甸成立中英聯軍統帥部;
二、成立中國遠征軍,派3個軍開赴緬甸;
三、由美國向中國入緬作戰部隊提供武器裝備,並派空軍入緬協同遠征軍作戰。
在中國遠征軍入緬的問題上,韋維爾卻藉口"滇緬公路交通困難,中國軍隊運輸不便,
印度軍隊開赴緬甸較快"。隻同意中國以兩個軍的昆明和滇西待命。
1942年1月3日,同盟國正式確定成立中國戰區統帥部,蔣介石擔任統帥,下設參
謀部,美國將軍史迪威為參謀長兼駐華美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包括中國、越南、泰國在內的
全部盟軍。
1942年1月4日,日軍先頭部隊越過泰緬邊界;19日,日軍攻占泰緬邊境緬甸一
側的土瓦,駐緬英軍司令胡敦立即請求中國部隊前往景棟布防;20日,日軍主力部隊發動
進攻;22日,胡敦再次打電報給韋維爾,請求中國軍隊主力入緬布防。韋維爾仍拒絕中國
主力部隊進入緬甸。胡敦隻好直接通報邱吉爾,邱吉爾大為震驚,立即打電報給韋維爾,讓
豈不要低估中國軍隊的能力。
1月31日,日軍占領毛淡棉,2月4日又攻下拔安。
2月,仰光告急,英軍致電中國戰區統帥部,要求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中國遠征軍由
國民革命軍第5軍、第6軍、暫編第66軍組成,共10萬人。衛立煌擔任遠征軍總司令,
杜聿明為副總司令兼第5軍軍長,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史迪威任遠征軍總指揮。但實際指
揮大權在實權派杜聿明手中(衛立煌因故一直未到任)。2月16日,中國遠征軍誓師出征。
中國遠征軍在盟軍飛機的掩護下,沿著滇緬公路浩浩蕩蕩前進。中國軍隊到境外作戰,
自甲午戰爭以後,這還是第一次,而幫助友軍到國外作戰,可以說是史無前例。
3月8日,仰光被日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