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時,蘇軍已攻入到切班卡和舊多芬諾夫卡等縱深地區。
與此同時,蘇軍的一架tb—3型運輸機搭乘傘兵小分隊實施了空降。這支隻有23名
傘兵的突出小分隊,出豈不意地出現在敵後,給羅軍以猝不及防的打擊,成功地破壞了羅軍
的通訊設施和指揮係統,有力配合了登陸作戰行動。
步兵第421師和第157師按計劃分別在豐坦卡和希子登夫卡對羅軍發起猛烈反擊,
使羅軍受到了最沉重的一次打擊。23日淩晨,登陸部隊與步兵第421師以及傘兵分隊勝
利會合。這次作戰取得了重大成果,擊潰了羅軍2個師的兵力,迫使羅軍後撤5至8英裏,
擴展了蘇軍的防禦陣地。
經過近兩個月的堅守和苦戰,到9月底時,敖德薩的戰局開始向攻守相持的態勢轉變。
羅軍傷亡慘重,對久攻不克的敖德薩已完全喪失進攻的信心和能力,開始在城市四周轉入全
線防禦。
正當敖德薩軍民摩拳擦掌,向敵人討還血債的時候,蘇聯最高統帥部縱觀全局決定放棄
敖德薩。
10月16日傍晚,羅馬尼亞軍終於攻占了敖德薩。然而,這裏已是人去城空,一片廢
墟。73天的激戰隻給占領者留下了兩組無情數字:羅馬尼亞軍死傷16萬人,損失200
多架飛機和100輛坦克;蘇軍成功地實施了長達兩個半月的堅守作戰,最後突出重圍,將
8.6萬人的部隊、1.5萬餘人的居民、426門炮、50輛坦克、1156輛汽車、1
63輛牽引車、3625匹馬以及25000噸物資安全撤出。
雖然蘇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但德軍還是暫時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至1941年10
月,德軍完成了戰略突破,渡過西維納河,進逼第聶伯河。蘇軍節節敗退,遭到重大損失。
希特勒以及德軍統帥部對初期的勝利欣喜若狂,紛紛彈冠相慶。但是,對於史達林和他的統
帥部來說,初期的失敗決不意味著世界末日的到來。蘇聯有近2億人口,符合服役年齡的男
子有1600萬人。在烏拉爾山後的規模巨大、生產效率很高的軍工廠依舊安然無恙。蘇聯
人最需要的是爭取時間,以便在遙遠的東部地區重新組織力量。
然而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卻不能等待了。他們急於取得蘇德戰爭的徹底勝利,在完成戰
略突破任務後,又以182個師的兵力,繼續在全線發動進攻。其大體部署是:“北方"集
團軍群繼續向列寧格勒挺進,從東和東南切斷這個城市與蘇聯國內各地聯繫的交通線,奪取
列寧格勒,殲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該線進攻的德軍前文已詳細介紹過);"中央"集
團軍群合圍並消滅斯摩棱斯克地區的蘇軍,為爾後進攻莫斯科創造條件;“南方"集團軍群
以主力向基輔方向進攻;芬蘭集團軍沿拉多加湖西側進攻,殲滅卡累利阿南部地區和卡累利
河地區的蘇軍,打通從芬蘭到列寧格勒的道路。
蘇軍統帥部鑑於全線失利的情況下,不可能對德軍實施戰略進攻。於是及時改變了戰略
指導思想,由實施的戰略進攻改為實施戰略防禦,首先破壞德軍的進攻銳勢,穩定戰線,贏
得組建和集結戰略預備隊的時間,在戰爭過程中消耗敵人有生力量,逐步改變力量對比,奪
取主動權,為轉入戰略反攻創造條件。
為保證這一戰略方針的貫徹實施,蘇軍對統帥部進行了改組,由史達林直接領導統帥部
工作,並成立了戰略領導的中間機構——各方向指揮部,分別由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鐵木
辛哥和布瓊尼主持。7月19日,史達林被任命為蘇聯國防人民委員;8月8日又被任命為
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於是統帥部又改名為最高統帥部。
1941年7月,德軍在突破蘇軍的戰略防禦,並經適當調整補充之後,又從西北、西
方和西南三個戰略方向展開瘋狂的進攻。蘇聯軍民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為粉碎德軍的進
攻進行了極其艱苦的鬥爭。
在此期間,蘇軍先後在西北方向進行了防禦戰和列寧格勒保衛戰,在西方方向進行了斯
摩棱斯克交戰,在西南方向進行防禦作戰。這些交戰雖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大大消耗了敵人
力量,遲滯了德軍的進攻銳勢。,特別是列寧格勒保衛戰,希特勒原本妄圖攻陷列寧格勒以
後,以其全部兵力從東北迂迴,對莫斯科進行攻擊。然而,與敵人的期望相反,列寧格勒沒
有被攻陷。盡管德軍向列寧格勒發動強大的攻勢,但列寧格勒仍巍然屹立。這又進一步打亂
了希特勒的如意算盤,迫使德軍不得不暫時放棄北路重點進攻計劃,轉而將重點進攻轉到中
路和南部。
為攻占莫斯科,希特勒於9月6日發布了第35號指令,命令向莫斯科方向進攻,並將
進攻莫斯科的戰役代號為"颱風"。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準備"颱風"戰役過程中,得到北方集團軍群4個坦克師和2個摩
與此同時,蘇軍的一架tb—3型運輸機搭乘傘兵小分隊實施了空降。這支隻有23名
傘兵的突出小分隊,出豈不意地出現在敵後,給羅軍以猝不及防的打擊,成功地破壞了羅軍
的通訊設施和指揮係統,有力配合了登陸作戰行動。
步兵第421師和第157師按計劃分別在豐坦卡和希子登夫卡對羅軍發起猛烈反擊,
使羅軍受到了最沉重的一次打擊。23日淩晨,登陸部隊與步兵第421師以及傘兵分隊勝
利會合。這次作戰取得了重大成果,擊潰了羅軍2個師的兵力,迫使羅軍後撤5至8英裏,
擴展了蘇軍的防禦陣地。
經過近兩個月的堅守和苦戰,到9月底時,敖德薩的戰局開始向攻守相持的態勢轉變。
羅軍傷亡慘重,對久攻不克的敖德薩已完全喪失進攻的信心和能力,開始在城市四周轉入全
線防禦。
正當敖德薩軍民摩拳擦掌,向敵人討還血債的時候,蘇聯最高統帥部縱觀全局決定放棄
敖德薩。
10月16日傍晚,羅馬尼亞軍終於攻占了敖德薩。然而,這裏已是人去城空,一片廢
墟。73天的激戰隻給占領者留下了兩組無情數字:羅馬尼亞軍死傷16萬人,損失200
多架飛機和100輛坦克;蘇軍成功地實施了長達兩個半月的堅守作戰,最後突出重圍,將
8.6萬人的部隊、1.5萬餘人的居民、426門炮、50輛坦克、1156輛汽車、1
63輛牽引車、3625匹馬以及25000噸物資安全撤出。
雖然蘇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但德軍還是暫時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至1941年10
月,德軍完成了戰略突破,渡過西維納河,進逼第聶伯河。蘇軍節節敗退,遭到重大損失。
希特勒以及德軍統帥部對初期的勝利欣喜若狂,紛紛彈冠相慶。但是,對於史達林和他的統
帥部來說,初期的失敗決不意味著世界末日的到來。蘇聯有近2億人口,符合服役年齡的男
子有1600萬人。在烏拉爾山後的規模巨大、生產效率很高的軍工廠依舊安然無恙。蘇聯
人最需要的是爭取時間,以便在遙遠的東部地區重新組織力量。
然而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卻不能等待了。他們急於取得蘇德戰爭的徹底勝利,在完成戰
略突破任務後,又以182個師的兵力,繼續在全線發動進攻。其大體部署是:“北方"集
團軍群繼續向列寧格勒挺進,從東和東南切斷這個城市與蘇聯國內各地聯繫的交通線,奪取
列寧格勒,殲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該線進攻的德軍前文已詳細介紹過);"中央"集
團軍群合圍並消滅斯摩棱斯克地區的蘇軍,為爾後進攻莫斯科創造條件;“南方"集團軍群
以主力向基輔方向進攻;芬蘭集團軍沿拉多加湖西側進攻,殲滅卡累利阿南部地區和卡累利
河地區的蘇軍,打通從芬蘭到列寧格勒的道路。
蘇軍統帥部鑑於全線失利的情況下,不可能對德軍實施戰略進攻。於是及時改變了戰略
指導思想,由實施的戰略進攻改為實施戰略防禦,首先破壞德軍的進攻銳勢,穩定戰線,贏
得組建和集結戰略預備隊的時間,在戰爭過程中消耗敵人有生力量,逐步改變力量對比,奪
取主動權,為轉入戰略反攻創造條件。
為保證這一戰略方針的貫徹實施,蘇軍對統帥部進行了改組,由史達林直接領導統帥部
工作,並成立了戰略領導的中間機構——各方向指揮部,分別由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鐵木
辛哥和布瓊尼主持。7月19日,史達林被任命為蘇聯國防人民委員;8月8日又被任命為
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於是統帥部又改名為最高統帥部。
1941年7月,德軍在突破蘇軍的戰略防禦,並經適當調整補充之後,又從西北、西
方和西南三個戰略方向展開瘋狂的進攻。蘇聯軍民在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為粉碎德軍的進
攻進行了極其艱苦的鬥爭。
在此期間,蘇軍先後在西北方向進行了防禦戰和列寧格勒保衛戰,在西方方向進行了斯
摩棱斯克交戰,在西南方向進行防禦作戰。這些交戰雖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大大消耗了敵人
力量,遲滯了德軍的進攻銳勢。,特別是列寧格勒保衛戰,希特勒原本妄圖攻陷列寧格勒以
後,以其全部兵力從東北迂迴,對莫斯科進行攻擊。然而,與敵人的期望相反,列寧格勒沒
有被攻陷。盡管德軍向列寧格勒發動強大的攻勢,但列寧格勒仍巍然屹立。這又進一步打亂
了希特勒的如意算盤,迫使德軍不得不暫時放棄北路重點進攻計劃,轉而將重點進攻轉到中
路和南部。
為攻占莫斯科,希特勒於9月6日發布了第35號指令,命令向莫斯科方向進攻,並將
進攻莫斯科的戰役代號為"颱風"。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準備"颱風"戰役過程中,得到北方集團軍群4個坦克師和2個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