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有什麽事要我效勞嗎?”船老大笑著問。“是不是現在停一下船?”
“聰明人!”李匡仁哈哈大笑。
“沒問題。”船老大一口答應。“我也不是頭一回遇到這樣的事了。”
小火輪慢慢停穩,“嗚——”一聲拉響了汽笛,李匡仁連忙朝著漁船上的人連連揮手,意思是讓他們趕快靠攏過來。漁船上的一對弟兄早已會意,當下點起竹篙,慢慢淌向小火輪。李匡仁扶著齊依萱跳進漁船,小火輪收起跳板重新啟航。
李匡仁對漁船上的弟兄報出奶媽的姓名,打聽現在是不是還住在明月灣,如果能駕船把自己一路送去,價錢好商量。沒想到那弟兄倆聽了奶媽的名字當即一臉喜色,連說真是巧事,那是他們的表姨,還住在老地方,哪用價錢不價錢的,這就把你們送去。
“老天爺幫忙,實在是巧事一件。”齊依萱也喜形於色,不過仍然有些不解。“我們為什麽不直接從碼頭上島呢?”
“元山碼頭上有大森部隊的警護軍檢查來往旅客,我們雖然證件齊全,不會有什麽麻煩,但終究是露了馬腳,以後也許會有不利。”李匡仁解釋道。“現在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腹地,不是一點蛛絲馬跡都不留?”
明月灣位於西山島的南部,春秋時已形成村落,因吳王夫差和寵妃西施曾在此消夏賞月而聞名。據說當時的村民多為淪為奴隸的越國俘虜,南宋時期金兵南侵,又來了大量偏安避禍的達官貴人,山村從此興旺起來,建起了大量精美的宅第、祠堂、石板街、河埠、碼頭……千百年來,村民多靠種植花果、茶葉和捕撈為生,差不多可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船家兄弟扯起風帆,不多時繞過島的南端,徑直駛入風平浪靜的明月灣。上岸以後,穿過古村落的石板路進入一處山坳,遠遠地便能看到綠樹掩映之間,零零星星散布著十幾戶人家,船家兄弟說,沈娘一家就住在那一大片桃林旁的數間大瓦房裏,附近的人家差不多都沾親帶故,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逃難來此的親戚,大部分都自蘇州、上海兩地而來——李匡仁想,這倒是好事,混在那麽多的外來人口中,大家見怪不怪,更加不易暴露。
早春時節,正是桃花綻放、柳樹抽芽之際,半坡上那一抹紅雲般吐露的芳菲,不由得令人馬上想到詩經裏“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名句,而絲絲黃綠的垂柳,遠望恰似輕煙和薄紗籠罩,羞答答地預示著春意的萌動,正是不折不扣、如假包換的“桃紅柳綠”景象。時近黃昏,各家各戶的煙囪裏都升起了裊裊炊煙,迷迷濛蒙瀰漫於半空,微呈金黃的暮色中,這紅雲、綠紗、白煙交相輝映,再伴以零星傳來的雞鴨鳴叫和聲聲狗吠,令人頓生恍如隔世之感。
李匡仁隨著船家兄弟繞過一排纏滿青藤的竹籬笆,踏進一扇半掩的柴扉,一眼便看到了正在樹叢下餵雞的奶媽,連忙高叫了一聲“沈娘”。
近二十年不見,奶媽蒼老了些許,不過音容未變,看上去身體相當硬朗。看到客人走到跟前,端詳了半天也沒認出是誰,直到李匡仁報出自己的名字和“阿仁”的小名,這才如夢初醒,大喜之下旋即流下了熱淚。
“阿仁啊,怎麽會是你啊?”沈娘拉著李匡仁的手叫道。
“沈娘……”李匡仁一時激動,眼中頓時濕了一片。
沈娘共有二子一女,女兒早已出嫁,老夫妻倆現在和兩個兒子、兩房媳婦一起過活,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也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當晚,沈娘殺了一隻老母雞,又放了一把采自屋後竹林裏的扁尖,煮成一鍋鮮美無比的雞湯,又叫船家兄弟去船上拎來幾條太湖特產的“翹水白魚”和一小簍白殼螺絲,使喚兩房媳婦蒸的蒸、炒的炒,不多時便擺到了客堂中的八仙桌上。
沈娘的大兒子雪男特地去鎮上打來一壇老酒,拉著船家兩兄弟作陪,非要李匡仁喝上幾口不行。齊依萱見了這麽多好菜,驚訝得簡直不敢相信,比方說這隻老母雞,在蘇州城裏恐怕就比鳳凰還要稀罕,饒你是腰纏萬貫的富豪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李匡仁吃了幾口雞肉,也搖頭晃腦地說,自己已經記不清有多久沒吃過雞,差不多都忘記是什麽滋味了。齊依萱嚐了幾口白魚,直說味道鮮美的程度“嚇煞人”,船家兄弟得意地說,這白水魚、白米蝦和小銀魚是有名的太湖三白,要是喜歡吃的話,以後三天兩頭送些過來。
“生活在太湖邊就這好處,一年到頭吃不盡的湖鮮,就是窮人也永遠不會餓肚皮。”李匡仁笑著對齊依萱說。“怎麽樣,我們幹脆就做西山人吧?”
“是啊,我看島上遍地是果樹,一年四季瓜果不斷,要是沒有日本人來騷擾,真跟世外桃源差不多了。”齊依萱點點頭道,但又有點不放心。“這裏真沒日本人來?”
“來是來過的,不過次數不多,主要是查一下戶口,”沈娘看齊依萱麵有憂色,連忙又說:“不用擔心,雪男有個結拜弟兄在鄉公所當差,明天托他去辦一下戶口,改一下名字,就說是我家的兒子和媳婦好了。”
“能這麽辦?”李匡仁有點不信。
“聰明人!”李匡仁哈哈大笑。
“沒問題。”船老大一口答應。“我也不是頭一回遇到這樣的事了。”
小火輪慢慢停穩,“嗚——”一聲拉響了汽笛,李匡仁連忙朝著漁船上的人連連揮手,意思是讓他們趕快靠攏過來。漁船上的一對弟兄早已會意,當下點起竹篙,慢慢淌向小火輪。李匡仁扶著齊依萱跳進漁船,小火輪收起跳板重新啟航。
李匡仁對漁船上的弟兄報出奶媽的姓名,打聽現在是不是還住在明月灣,如果能駕船把自己一路送去,價錢好商量。沒想到那弟兄倆聽了奶媽的名字當即一臉喜色,連說真是巧事,那是他們的表姨,還住在老地方,哪用價錢不價錢的,這就把你們送去。
“老天爺幫忙,實在是巧事一件。”齊依萱也喜形於色,不過仍然有些不解。“我們為什麽不直接從碼頭上島呢?”
“元山碼頭上有大森部隊的警護軍檢查來往旅客,我們雖然證件齊全,不會有什麽麻煩,但終究是露了馬腳,以後也許會有不利。”李匡仁解釋道。“現在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腹地,不是一點蛛絲馬跡都不留?”
明月灣位於西山島的南部,春秋時已形成村落,因吳王夫差和寵妃西施曾在此消夏賞月而聞名。據說當時的村民多為淪為奴隸的越國俘虜,南宋時期金兵南侵,又來了大量偏安避禍的達官貴人,山村從此興旺起來,建起了大量精美的宅第、祠堂、石板街、河埠、碼頭……千百年來,村民多靠種植花果、茶葉和捕撈為生,差不多可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船家兄弟扯起風帆,不多時繞過島的南端,徑直駛入風平浪靜的明月灣。上岸以後,穿過古村落的石板路進入一處山坳,遠遠地便能看到綠樹掩映之間,零零星星散布著十幾戶人家,船家兄弟說,沈娘一家就住在那一大片桃林旁的數間大瓦房裏,附近的人家差不多都沾親帶故,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逃難來此的親戚,大部分都自蘇州、上海兩地而來——李匡仁想,這倒是好事,混在那麽多的外來人口中,大家見怪不怪,更加不易暴露。
早春時節,正是桃花綻放、柳樹抽芽之際,半坡上那一抹紅雲般吐露的芳菲,不由得令人馬上想到詩經裏“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名句,而絲絲黃綠的垂柳,遠望恰似輕煙和薄紗籠罩,羞答答地預示著春意的萌動,正是不折不扣、如假包換的“桃紅柳綠”景象。時近黃昏,各家各戶的煙囪裏都升起了裊裊炊煙,迷迷濛蒙瀰漫於半空,微呈金黃的暮色中,這紅雲、綠紗、白煙交相輝映,再伴以零星傳來的雞鴨鳴叫和聲聲狗吠,令人頓生恍如隔世之感。
李匡仁隨著船家兄弟繞過一排纏滿青藤的竹籬笆,踏進一扇半掩的柴扉,一眼便看到了正在樹叢下餵雞的奶媽,連忙高叫了一聲“沈娘”。
近二十年不見,奶媽蒼老了些許,不過音容未變,看上去身體相當硬朗。看到客人走到跟前,端詳了半天也沒認出是誰,直到李匡仁報出自己的名字和“阿仁”的小名,這才如夢初醒,大喜之下旋即流下了熱淚。
“阿仁啊,怎麽會是你啊?”沈娘拉著李匡仁的手叫道。
“沈娘……”李匡仁一時激動,眼中頓時濕了一片。
沈娘共有二子一女,女兒早已出嫁,老夫妻倆現在和兩個兒子、兩房媳婦一起過活,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也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當晚,沈娘殺了一隻老母雞,又放了一把采自屋後竹林裏的扁尖,煮成一鍋鮮美無比的雞湯,又叫船家兄弟去船上拎來幾條太湖特產的“翹水白魚”和一小簍白殼螺絲,使喚兩房媳婦蒸的蒸、炒的炒,不多時便擺到了客堂中的八仙桌上。
沈娘的大兒子雪男特地去鎮上打來一壇老酒,拉著船家兩兄弟作陪,非要李匡仁喝上幾口不行。齊依萱見了這麽多好菜,驚訝得簡直不敢相信,比方說這隻老母雞,在蘇州城裏恐怕就比鳳凰還要稀罕,饒你是腰纏萬貫的富豪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李匡仁吃了幾口雞肉,也搖頭晃腦地說,自己已經記不清有多久沒吃過雞,差不多都忘記是什麽滋味了。齊依萱嚐了幾口白魚,直說味道鮮美的程度“嚇煞人”,船家兄弟得意地說,這白水魚、白米蝦和小銀魚是有名的太湖三白,要是喜歡吃的話,以後三天兩頭送些過來。
“生活在太湖邊就這好處,一年到頭吃不盡的湖鮮,就是窮人也永遠不會餓肚皮。”李匡仁笑著對齊依萱說。“怎麽樣,我們幹脆就做西山人吧?”
“是啊,我看島上遍地是果樹,一年四季瓜果不斷,要是沒有日本人來騷擾,真跟世外桃源差不多了。”齊依萱點點頭道,但又有點不放心。“這裏真沒日本人來?”
“來是來過的,不過次數不多,主要是查一下戶口,”沈娘看齊依萱麵有憂色,連忙又說:“不用擔心,雪男有個結拜弟兄在鄉公所當差,明天托他去辦一下戶口,改一下名字,就說是我家的兒子和媳婦好了。”
“能這麽辦?”李匡仁有點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