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
蘇聯紅軍主要由五部分構成:陸軍(占79.3%)、海軍(占5.8%)、空軍(占11.5%)、國土防空部隊和預備隊。其中,比重最大的陸軍主要分為五個兵種(步兵、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炮兵、騎兵以及空中突擊部隊),以及一些為鐵路、公路、工程、化學、防衛以及通信提供技術支援的後勤部隊。
蘇聯紅軍中的步兵部隊也被稱為“步槍部隊”,這反映出在蘇聯人的傳統觀念裏,與純粹的步兵相比較,步槍手占據著非常高的地位。1941年6月,步兵部隊是陸軍中規模最大的可以單獨作戰的部隊,占前線軍隊總數的75%。在戰爭開始時,蘇聯紅軍共擁有303個師,其中88個師正在組建過程中,尚未具備戰鬥能力。此時,紅軍步兵部隊大致可分為四類:178個基本的步兵師、18個山地步兵師、31個摩托化步兵師(組成機械化軍)以及2個獨立的摩托化步兵師。
第3章 蘇聯的防禦配置(2)
雖然坦克和機械化部隊隻占到蘇聯紅軍總數的十分之一,但它們在大決戰中所起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1941年,紅軍機械化部隊規模龐大,由29個機械化軍組成,每個軍都擁有2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步兵師,這一數目遠遠多於當時入侵蘇聯的德軍裝甲部隊。然而,蘇聯紅軍當時雖然號稱擁有28 000輛裝甲車,但實際上隻有2 000輛可以真正投入戰鬥。
蘇軍坦克部隊裝備的大多是-26型步兵坦克和快速坦克,配置了45毫米口徑的火炮,這些已經被淘汰了的裝備卻成為德軍2型坦克的對手。但是,坦克的維護工作以及零部件的短缺成為紅軍麵臨的一個不小的麻煩。1941年,44%的蘇軍坦克殘破不堪,亟待大修,而26%的坦克無法就地修理。隨著蘇軍坦克部隊被擊敗,他們在身後留下了許多破爛不堪的車輛。
在東線戰場,英勇的蘇軍炮兵部隊給德軍部隊造成了60%~80%的傷亡。在戰爭初期,每個蘇軍步兵師都擁有2個配備76毫米、122毫米、152毫米口徑火炮以及榴彈炮的炮兵團。德軍炮手對於蘇軍炮兵的技術能力不屑一顧,因為他們的火力在預料之中,炮彈的射程也非常有限。
由於老一代共產主義領導人和老兵的感情,蘇軍騎兵部隊被部分保留下來。他們在戰爭初期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但在後來也有了一些用武之地。坦率地講,蘇聯軍隊在人員構成上帶有頗為濃重的民族色彩,每支部隊的軍官或政委都是俄羅斯人,俄語作為指揮和指導的語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帶有強烈民族色彩的軍隊在各次戰鬥中的表現不盡相同:一些人由於對蘇聯政府不滿,樂於投降德軍,並將其視為一種解放;另一些人則寧死不屈,血戰到底。
蘇聯所有男女青年都要接受醫療和軍事方麵的訓練,這意味著軍人在入伍前就已經接受了超前的軍事訓練。1941年6月27日,共青團員被動員入伍作為“政治士兵”,最終成為襲擾和瓦解德軍後方的遊擊隊的中堅力量。
烏拉!烏拉!
對於德軍士兵來說,聽到敵人大聲地喊著“烏拉!烏拉!”看到這種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拿著刺刀衝鋒殺敵的情景,便會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情。對於蘇軍指揮官來說,手下這種全副武裝、慷慨赴死的士兵似乎源源不斷,根本不必考慮他們的代價。據蘇軍一些老兵回憶,在這種近乎自殺式的、潮水般的進攻中,隻有三分之一的人員配備有武器。那些沒有配備武器的士兵,則被告知去撿拾戰場上死傷戰友遺棄的武器。蘇軍人潮向前衝鋒,爬過戰友們的屍體,前赴後繼。
在德軍34型機槍的掃射下,大批身著棕色軍裝的蘇聯士兵應聲倒地,但那些沒有被擊中的仍然殊死拚殺,繼續向敵軍陣地發起猛烈的進攻。這樣的場麵令德軍既震驚又佩服。
一名負責操作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的德軍炮兵回憶,他所在的炮兵組在戰鬥中擊毀了一輛舊式-26型坦克,“正當我們向這輛-26型坦克靠近時,一名受了傷的、掛在炮塔上的蘇軍士兵仍然從上麵向我們射擊。他在坦克被摧毀時失去了雙腿,被掛在炮塔內側。即便是這樣,他仍然在用手槍朝我們射擊!”
在布列斯特要塞,德軍認定一輛蘇軍輕型坦克已被摧毀,坦克中的乘員也已全部身亡。然而,就在德軍一個師級司令部的官員們在坦克附近的碉堡周圍聚集時,炮塔突然旋轉過來,緊接著,一排機槍子彈射來,在場的德軍人員無一倖免。後來,坦克被德軍徹底摧毀。在德軍對這輛燃燒後的坦克作了進一步調查後,他們發現,盡管坦克中的3名乘員已經死亡了7天,甚至開始腐爛,但一位重傷的士兵仍然活著。在沒有水和食物的條件下,在這輛惡臭沖天的坦克中,他居然苦苦等待了7天時間,為的就是這最後一擊,為自己的祖國消滅一些更有價值的目標。
一些德國歷史學家曾宣稱,德國入侵蘇聯實屬迫不得已之舉,因為蘇聯早就有了入侵歐洲的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不無道理。因為蘇聯除了攫取波羅的海諸國之外,還奪取了位於黑海沿岸的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省,將其邊境線拓展到普洛耶什蒂的主要油田附近。此外,朱可夫元帥察覺到德軍1941年在邊境集結的兵力不斷增多,曾提議對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實施一次破壞性的進攻,但被史達林否決了。然而,當德軍攻入蘇聯時,他們才真正體會到,與其說蘇聯做好了入侵歐洲的準備,不如說他們在防禦方麵做到了嚴陣以待。
蘇聯紅軍主要由五部分構成:陸軍(占79.3%)、海軍(占5.8%)、空軍(占11.5%)、國土防空部隊和預備隊。其中,比重最大的陸軍主要分為五個兵種(步兵、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炮兵、騎兵以及空中突擊部隊),以及一些為鐵路、公路、工程、化學、防衛以及通信提供技術支援的後勤部隊。
蘇聯紅軍中的步兵部隊也被稱為“步槍部隊”,這反映出在蘇聯人的傳統觀念裏,與純粹的步兵相比較,步槍手占據著非常高的地位。1941年6月,步兵部隊是陸軍中規模最大的可以單獨作戰的部隊,占前線軍隊總數的75%。在戰爭開始時,蘇聯紅軍共擁有303個師,其中88個師正在組建過程中,尚未具備戰鬥能力。此時,紅軍步兵部隊大致可分為四類:178個基本的步兵師、18個山地步兵師、31個摩托化步兵師(組成機械化軍)以及2個獨立的摩托化步兵師。
第3章 蘇聯的防禦配置(2)
雖然坦克和機械化部隊隻占到蘇聯紅軍總數的十分之一,但它們在大決戰中所起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1941年,紅軍機械化部隊規模龐大,由29個機械化軍組成,每個軍都擁有2個坦克師和1個摩托化步兵師,這一數目遠遠多於當時入侵蘇聯的德軍裝甲部隊。然而,蘇聯紅軍當時雖然號稱擁有28 000輛裝甲車,但實際上隻有2 000輛可以真正投入戰鬥。
蘇軍坦克部隊裝備的大多是-26型步兵坦克和快速坦克,配置了45毫米口徑的火炮,這些已經被淘汰了的裝備卻成為德軍2型坦克的對手。但是,坦克的維護工作以及零部件的短缺成為紅軍麵臨的一個不小的麻煩。1941年,44%的蘇軍坦克殘破不堪,亟待大修,而26%的坦克無法就地修理。隨著蘇軍坦克部隊被擊敗,他們在身後留下了許多破爛不堪的車輛。
在東線戰場,英勇的蘇軍炮兵部隊給德軍部隊造成了60%~80%的傷亡。在戰爭初期,每個蘇軍步兵師都擁有2個配備76毫米、122毫米、152毫米口徑火炮以及榴彈炮的炮兵團。德軍炮手對於蘇軍炮兵的技術能力不屑一顧,因為他們的火力在預料之中,炮彈的射程也非常有限。
由於老一代共產主義領導人和老兵的感情,蘇軍騎兵部隊被部分保留下來。他們在戰爭初期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但在後來也有了一些用武之地。坦率地講,蘇聯軍隊在人員構成上帶有頗為濃重的民族色彩,每支部隊的軍官或政委都是俄羅斯人,俄語作為指揮和指導的語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種帶有強烈民族色彩的軍隊在各次戰鬥中的表現不盡相同:一些人由於對蘇聯政府不滿,樂於投降德軍,並將其視為一種解放;另一些人則寧死不屈,血戰到底。
蘇聯所有男女青年都要接受醫療和軍事方麵的訓練,這意味著軍人在入伍前就已經接受了超前的軍事訓練。1941年6月27日,共青團員被動員入伍作為“政治士兵”,最終成為襲擾和瓦解德軍後方的遊擊隊的中堅力量。
烏拉!烏拉!
對於德軍士兵來說,聽到敵人大聲地喊著“烏拉!烏拉!”看到這種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拿著刺刀衝鋒殺敵的情景,便會油然而生一種敬畏之情。對於蘇軍指揮官來說,手下這種全副武裝、慷慨赴死的士兵似乎源源不斷,根本不必考慮他們的代價。據蘇軍一些老兵回憶,在這種近乎自殺式的、潮水般的進攻中,隻有三分之一的人員配備有武器。那些沒有配備武器的士兵,則被告知去撿拾戰場上死傷戰友遺棄的武器。蘇軍人潮向前衝鋒,爬過戰友們的屍體,前赴後繼。
在德軍34型機槍的掃射下,大批身著棕色軍裝的蘇聯士兵應聲倒地,但那些沒有被擊中的仍然殊死拚殺,繼續向敵軍陣地發起猛烈的進攻。這樣的場麵令德軍既震驚又佩服。
一名負責操作37毫米口徑反坦克炮的德軍炮兵回憶,他所在的炮兵組在戰鬥中擊毀了一輛舊式-26型坦克,“正當我們向這輛-26型坦克靠近時,一名受了傷的、掛在炮塔上的蘇軍士兵仍然從上麵向我們射擊。他在坦克被摧毀時失去了雙腿,被掛在炮塔內側。即便是這樣,他仍然在用手槍朝我們射擊!”
在布列斯特要塞,德軍認定一輛蘇軍輕型坦克已被摧毀,坦克中的乘員也已全部身亡。然而,就在德軍一個師級司令部的官員們在坦克附近的碉堡周圍聚集時,炮塔突然旋轉過來,緊接著,一排機槍子彈射來,在場的德軍人員無一倖免。後來,坦克被德軍徹底摧毀。在德軍對這輛燃燒後的坦克作了進一步調查後,他們發現,盡管坦克中的3名乘員已經死亡了7天,甚至開始腐爛,但一位重傷的士兵仍然活著。在沒有水和食物的條件下,在這輛惡臭沖天的坦克中,他居然苦苦等待了7天時間,為的就是這最後一擊,為自己的祖國消滅一些更有價值的目標。
一些德國歷史學家曾宣稱,德國入侵蘇聯實屬迫不得已之舉,因為蘇聯早就有了入侵歐洲的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不無道理。因為蘇聯除了攫取波羅的海諸國之外,還奪取了位於黑海沿岸的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省,將其邊境線拓展到普洛耶什蒂的主要油田附近。此外,朱可夫元帥察覺到德軍1941年在邊境集結的兵力不斷增多,曾提議對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實施一次破壞性的進攻,但被史達林否決了。然而,當德軍攻入蘇聯時,他們才真正體會到,與其說蘇聯做好了入侵歐洲的準備,不如說他們在防禦方麵做到了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