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說話那人拱手道:“孫兄客氣了。我二人不過聊些閑話,豈敢說什麽請教,如孫兄有興趣,大家盡可以一處聊聊,權作伴遊解悶。”
孫位說道:“如此甚好,還未請教兩位兄台大名。”
另外一人道:“在下何桐鳳,這位是我同窗好友孟子羨。”
孫位道:“何兄,孟兄,兩位適才說棵數、方位都是按漢廟的規矩,卻是何意?”
孟子羨道:“看來孫兄有所不知,這伏羲廟本是漢武帝時建的,後來毀於北周時期的一場大火,隋文帝建國後第二年,又在原廟址重建,規模、格局完全同從前一般,隻是原來廟內的六十四株古柏,已在大火中化成灰燼,便不得不重新栽種,甚為可惜!”
何桐鳳接著說道:“這六十四株柏樹,乃是按六十四卦方位所植,每棵樹代表一卦,如果那六十四棵漢代的古柏不毀,至今便有一千年,此地便成聖地了。”
孫位奇道:“為何滿一千年便可成聖地?”
何桐鳳答道:“柏樹為至陽之木,若滿千年便可積大地之至陰,陰陽既濟,靈氣通神。在此占卜起算,便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矣!”
孫位道:“竟有這等事,當真匪夷所思。不知兩位兄台何以得知?”
孟子羨道:“我們是聽袁先生所說。”
孫位問道:“袁先生是何人?”
孟子羨肅然道:“他老人家是我們的授業恩師,精研易理,通曉陰陽,文章學問亦罕人能及。袁先生不慕功名,遊於四海,從不將自己的文章詩詞輕易示人,因此知道先生的人甚少。先生曾至莆田黃巷,黃德溫亦向其求教。”
(按:黃德溫即黃璞,字德溫,又字紹山,號霧居子,莆田黃巷人,當時有名的儒者。少與歐陽詹齊名,文章詩文在藩鎮中廣為傳誦,是莆田也是福建歷史上第一位學者。著有《閩川名士傳》、《霧居子集》等。本書後麵還有關於他的故事。)
孫位又問道:“不知袁先生如何稱呼?”
孟子羨道:“袁先生的本名我們也不知曉,隻聽說先生早年醉心易學,後來遇見仙人袁天罡,得窺易理妙旨,故而改姓袁,單名學,以此銘感師恩。”
孫位麵帶疑色道:“袁天罡乃是太宗皇帝之臣,相傳曾為武後相麵,應該已去世近二百年了。”
何桐鳳說道:“我們也是在晉州聽一同學所說,孫兄權當故事聽罷了。”
孫位道:“兩位兄台能長隨袁先生學習,將來成就亦不可限量啊。”
何桐鳳嘆道:“唉!我等哪有這樣好福氣?若能隨袁先生身邊一月也已滿足,豈敢貪圖長隨啊!”
孫位怪道:“孟兄適才不是說袁先生是二位的授業恩師嗎?何兄卻何出此言?”
何桐鳳答道:“子羨兄剛才說過,袁先生遊逸四海,居無常處,我二人也是機緣巧合,方得親近過五、六日,所受教誨已勝過二十年寒窗,故而尊為恩師。晉州一別後,再也無緣相見,實在令人感傷,所以我二人才相邀遠來秦州,遊覽伏羲古廟,一則聊慰思念之情,二則習踐所受之業。”
孫位點頭說道:“行萬裏路勝過讀死書,為學理當如此。”又向二人請教了這些古柏所表的六十四卦方位,二人詳細為他解說,並且告訴孫位,這伏羲廟中建築、草木的諸般含義,以及種種玄妙之處,孫位當真聞所未聞、大開眼界。
末了孫位問道:“二位兄台的學問、見識,在下都是難仰其高,今有一事請教。若人於某事有疑,則《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盡可以巧斷妙釋,圓解眾疑。但如果並無疑問,也不起卦,單單拿出一句爻辭,應當如何解釋?”
孟子羨答道:“王輔嗣雲‘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按:王輔嗣即王弼,中國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人。上述話出自他所著的《周易略例?明象》)
孫位道:“願聞其詳。”
孟子羨道:“一句爻辭即是一句話,也即是‘言’,語言是用來描述卦象的。八卦本來便是萬事萬物的濃縮之象,八卦互相匹配,而成六十四卦,乃是象徵事物之間相互作用與聯繫;每一卦有六爻,是象徵事物發展、變化之階段和次序。所以將這六十四卦和六爻稱為卦象。通過爻辭,使我們了解卦象;藉助卦象,便可以見到事物本身之麵貌。如果已經了解了卦象,爻辭便失去了意義;如果已然見到了事物本身,則卦象又失去了存在之意義。所謂得魚忘筌,既已抓到了魚,筌可棄之矣。”
孫位拍手贊道:“妙!妙!妙!孟兄一席話,勝我十年書。在下承教良多!”
三人邊走邊談,興致昂昂,不覺已將伏羲廟又逛了一圈。這才依依惜別,二人出廟離去。
第三回(1):靈明不昧脫幻術,古寺受教別奇僧。 [本章字數:2429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5 12:12:13.0]
----------------------------------------------------
孫位說道:“如此甚好,還未請教兩位兄台大名。”
另外一人道:“在下何桐鳳,這位是我同窗好友孟子羨。”
孫位道:“何兄,孟兄,兩位適才說棵數、方位都是按漢廟的規矩,卻是何意?”
孟子羨道:“看來孫兄有所不知,這伏羲廟本是漢武帝時建的,後來毀於北周時期的一場大火,隋文帝建國後第二年,又在原廟址重建,規模、格局完全同從前一般,隻是原來廟內的六十四株古柏,已在大火中化成灰燼,便不得不重新栽種,甚為可惜!”
何桐鳳接著說道:“這六十四株柏樹,乃是按六十四卦方位所植,每棵樹代表一卦,如果那六十四棵漢代的古柏不毀,至今便有一千年,此地便成聖地了。”
孫位奇道:“為何滿一千年便可成聖地?”
何桐鳳答道:“柏樹為至陽之木,若滿千年便可積大地之至陰,陰陽既濟,靈氣通神。在此占卜起算,便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矣!”
孫位道:“竟有這等事,當真匪夷所思。不知兩位兄台何以得知?”
孟子羨道:“我們是聽袁先生所說。”
孫位問道:“袁先生是何人?”
孟子羨肅然道:“他老人家是我們的授業恩師,精研易理,通曉陰陽,文章學問亦罕人能及。袁先生不慕功名,遊於四海,從不將自己的文章詩詞輕易示人,因此知道先生的人甚少。先生曾至莆田黃巷,黃德溫亦向其求教。”
(按:黃德溫即黃璞,字德溫,又字紹山,號霧居子,莆田黃巷人,當時有名的儒者。少與歐陽詹齊名,文章詩文在藩鎮中廣為傳誦,是莆田也是福建歷史上第一位學者。著有《閩川名士傳》、《霧居子集》等。本書後麵還有關於他的故事。)
孫位又問道:“不知袁先生如何稱呼?”
孟子羨道:“袁先生的本名我們也不知曉,隻聽說先生早年醉心易學,後來遇見仙人袁天罡,得窺易理妙旨,故而改姓袁,單名學,以此銘感師恩。”
孫位麵帶疑色道:“袁天罡乃是太宗皇帝之臣,相傳曾為武後相麵,應該已去世近二百年了。”
何桐鳳說道:“我們也是在晉州聽一同學所說,孫兄權當故事聽罷了。”
孫位道:“兩位兄台能長隨袁先生學習,將來成就亦不可限量啊。”
何桐鳳嘆道:“唉!我等哪有這樣好福氣?若能隨袁先生身邊一月也已滿足,豈敢貪圖長隨啊!”
孫位怪道:“孟兄適才不是說袁先生是二位的授業恩師嗎?何兄卻何出此言?”
何桐鳳答道:“子羨兄剛才說過,袁先生遊逸四海,居無常處,我二人也是機緣巧合,方得親近過五、六日,所受教誨已勝過二十年寒窗,故而尊為恩師。晉州一別後,再也無緣相見,實在令人感傷,所以我二人才相邀遠來秦州,遊覽伏羲古廟,一則聊慰思念之情,二則習踐所受之業。”
孫位點頭說道:“行萬裏路勝過讀死書,為學理當如此。”又向二人請教了這些古柏所表的六十四卦方位,二人詳細為他解說,並且告訴孫位,這伏羲廟中建築、草木的諸般含義,以及種種玄妙之處,孫位當真聞所未聞、大開眼界。
末了孫位問道:“二位兄台的學問、見識,在下都是難仰其高,今有一事請教。若人於某事有疑,則《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盡可以巧斷妙釋,圓解眾疑。但如果並無疑問,也不起卦,單單拿出一句爻辭,應當如何解釋?”
孟子羨答道:“王輔嗣雲‘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按:王輔嗣即王弼,中國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字輔嗣,山陽高平(今山東金鄉)人。上述話出自他所著的《周易略例?明象》)
孫位道:“願聞其詳。”
孟子羨道:“一句爻辭即是一句話,也即是‘言’,語言是用來描述卦象的。八卦本來便是萬事萬物的濃縮之象,八卦互相匹配,而成六十四卦,乃是象徵事物之間相互作用與聯繫;每一卦有六爻,是象徵事物發展、變化之階段和次序。所以將這六十四卦和六爻稱為卦象。通過爻辭,使我們了解卦象;藉助卦象,便可以見到事物本身之麵貌。如果已經了解了卦象,爻辭便失去了意義;如果已然見到了事物本身,則卦象又失去了存在之意義。所謂得魚忘筌,既已抓到了魚,筌可棄之矣。”
孫位拍手贊道:“妙!妙!妙!孟兄一席話,勝我十年書。在下承教良多!”
三人邊走邊談,興致昂昂,不覺已將伏羲廟又逛了一圈。這才依依惜別,二人出廟離去。
第三回(1):靈明不昧脫幻術,古寺受教別奇僧。 [本章字數:2429 最新更新時間:2009-07-15 12:12: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