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後,即4月18日,利比亞人在的黎波裏郊外的哈尼公墓為在空襲中遇難的人舉行葬禮。
20口黑沉沉的木棺材,一字排放在墓地上。其中有兩口還不到3英尺長的小棺材,顯眼地放在了所有棺材的中間。
送葬儀式持續了3小時,一排全副武裝的士兵用蘇式步槍連續3次向天空氣射,以示向死者敬禮。槍聲在寧靜的公墓上空迴蕩,仿佛在向世人控訴入侵者犯下的罪行。
"草原烈火"燃燒
利比亞原是一個親美國家,美國在利比亞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並且建有軍事基地。
1969年9月1日,當時還隻是陸軍通信兵部隊一名中尉的卡紮菲,率領"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伊德裏斯王朝,奪取政權,成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卡紮菲晉升上校,並開始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當時他年僅27歲。卡紮菲上台後,下令關閉了美國設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並宣布把錫德拉灣收歸利比亞的領海。從此,利比亞改變了親美的立場,視美國為"頭號敵人",並且逐漸加強了同蘇聯的關係,購買蘇聯武器,聘請蘇聯軍事顧問。美國對利比亞的這種倒戈行為極為不滿,對卡紮菲更是恨之入骨。
1979年12月,為了支持伊朗的反美鬥爭,2000名利比亞人在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前舉行示威,並燒毀了使館大樓。1981年8月18日,美國海軍第6艦隊軍艦闖入利比亞宣布為"死亡線"的北緯32度30分以南的錫德拉灣,引誘利比亞飛機出擊,以便藉口"自衛"進行軍事報復。當天,美國海軍的噴氣式飛機擊落了2架利比亞蘇製米格-23戰鬥機,藉口這2架飛機曾向美國飛機開火。從此以後,美利之間由互相敵視升級為直接軍事對抗。
1985年12月底,羅馬和維也納機場發生2起恐怖分子襲擊民航辦事處的慘案,遇害死亡的20人中,有5名是美國人。美國一口咬定這是得到利比亞支持的恐怖分子所為,揚言要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報復,並派出多艘軍艦,駛往地中海南海海灣,在利比亞水域附近演習,施加軍事威脅,進行挑釁。
針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卡紮菲毫不退讓,重申沿海200海裏海域為本國的領海,以北緯32度20為分界線,宣布此線為不可逾越的"死亡線"。
1986年1月3日,美國海軍第6艦隊所屬的"珊瑚海"號航空母艦攜帶起戰鬥機群從那不勒斯駛往錫德拉灣。1月4日,駐在印度洋的"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和在美國東海岸維吉尼亞的"美國"號航空母艦及戰鬥機群也被派往那裏。
實際上,美國想打擊利比亞的想法早在裏根總統連任後,就開始籌劃了,其目的一是要"懲罰"一下卡紮菲,二來也藉此打擊蘇聯在中東的氣焰。裏根一再宣稱:隻要卡紮菲不下台,中東就無光屏可言。但像1981年那樣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得採取大的行動。
要採取行動總得找點藉口。裏根的智囊團根據80年代以來恐怖活動猖獗的情況想出了個主意,那就是打起"反恐怖"的旗子。隨後,國家安全委員會製定了打擊利比亞的作戰方案。
裏根的謀士們考慮再三,認為不能一上來就採取軍事行動,宜先文後武,逐步升級,以爭取國際輿論。
裏根總統採納了這個建議。首先宣布對利比亞實施全麵經濟製裁,凍結了利比亞在美國的全部資產,同時撤回在利比亞的1500名美國人,接著又派出副國務卿到西歐各國遊說,謀求共同製裁利比亞。
美國的經濟製裁確實給利比亞的經濟造成很大困難,但利比亞人並沒有被壓倒。卡紮菲堅信蘇聯的武器是能夠與美國的武器相對抗的,此外,蘇聯也不會把他丟給美國人而不管,蘇聯可不是好惹的。
其實,美國之所以遲遲未動手,其原因之一就是擔心蘇聯的幹預。
不過,美國經過幾次試探性的進攻後發現,蘇聯人並不想介入這場衝突。
蘇聯人的袖手旁觀,可坑苦了卡紮菲。
1月22日,美國的間諜衛星發現,利比亞把從蘇聯購買的薩姆-5飛彈已部署在錫德拉灣沿岸。美國人認為這些射程達250公裏的地對空飛彈顯然對在地中海活動的美國飛機構成嚴重威脅,應立即拔除。
3月14日,裏根親自主持召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會議一開始,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獻出了一個計策,那就是讓美艦故意越過"死亡線",誘使利比亞開火,然後,以此為藉口,展開"反擊"。
裏根認為這個主意不錯,當即拍板定案,並把這一行動命名為"草原烈火"。
"草原烈火"作戰計劃共包含3個行動預案:第1方案,如果利比亞對美國作有限攻擊,美方無損失,美國就隻攻擊利比亞艦艇和薩姆-5防空飛彈基地;第2方案,如美軍在交戰中有傷亡,美將轟炸利比亞重要軍事目標;第3方案,如利比亞對美軍發動大規模進攻,美國就轟炸利比亞的工業設施。
會議進行了大約1小時。裏根最後拍板道:"好,讓我們幹吧!"
會後,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立即秘密前往倫敦,召見第6艦隊司令凱爾索中將。溫伯格詳細介紹了"草原烈火"作戰計劃,口授了裏根總統的決定,任命凱爾索為作戰總指揮,並指示他可根據作戰方案靈活處置有關作戰事宜。
20口黑沉沉的木棺材,一字排放在墓地上。其中有兩口還不到3英尺長的小棺材,顯眼地放在了所有棺材的中間。
送葬儀式持續了3小時,一排全副武裝的士兵用蘇式步槍連續3次向天空氣射,以示向死者敬禮。槍聲在寧靜的公墓上空迴蕩,仿佛在向世人控訴入侵者犯下的罪行。
"草原烈火"燃燒
利比亞原是一個親美國家,美國在利比亞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並且建有軍事基地。
1969年9月1日,當時還隻是陸軍通信兵部隊一名中尉的卡紮菲,率領"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推翻伊德裏斯王朝,奪取政權,成立了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卡紮菲晉升上校,並開始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當時他年僅27歲。卡紮菲上台後,下令關閉了美國設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並宣布把錫德拉灣收歸利比亞的領海。從此,利比亞改變了親美的立場,視美國為"頭號敵人",並且逐漸加強了同蘇聯的關係,購買蘇聯武器,聘請蘇聯軍事顧問。美國對利比亞的這種倒戈行為極為不滿,對卡紮菲更是恨之入骨。
1979年12月,為了支持伊朗的反美鬥爭,2000名利比亞人在美國駐利比亞大使館前舉行示威,並燒毀了使館大樓。1981年8月18日,美國海軍第6艦隊軍艦闖入利比亞宣布為"死亡線"的北緯32度30分以南的錫德拉灣,引誘利比亞飛機出擊,以便藉口"自衛"進行軍事報復。當天,美國海軍的噴氣式飛機擊落了2架利比亞蘇製米格-23戰鬥機,藉口這2架飛機曾向美國飛機開火。從此以後,美利之間由互相敵視升級為直接軍事對抗。
1985年12月底,羅馬和維也納機場發生2起恐怖分子襲擊民航辦事處的慘案,遇害死亡的20人中,有5名是美國人。美國一口咬定這是得到利比亞支持的恐怖分子所為,揚言要對利比亞進行軍事報復,並派出多艘軍艦,駛往地中海南海海灣,在利比亞水域附近演習,施加軍事威脅,進行挑釁。
針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卡紮菲毫不退讓,重申沿海200海裏海域為本國的領海,以北緯32度20為分界線,宣布此線為不可逾越的"死亡線"。
1986年1月3日,美國海軍第6艦隊所屬的"珊瑚海"號航空母艦攜帶起戰鬥機群從那不勒斯駛往錫德拉灣。1月4日,駐在印度洋的"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和在美國東海岸維吉尼亞的"美國"號航空母艦及戰鬥機群也被派往那裏。
實際上,美國想打擊利比亞的想法早在裏根總統連任後,就開始籌劃了,其目的一是要"懲罰"一下卡紮菲,二來也藉此打擊蘇聯在中東的氣焰。裏根一再宣稱:隻要卡紮菲不下台,中東就無光屏可言。但像1981年那樣小打小鬧成不了氣候,得採取大的行動。
要採取行動總得找點藉口。裏根的智囊團根據80年代以來恐怖活動猖獗的情況想出了個主意,那就是打起"反恐怖"的旗子。隨後,國家安全委員會製定了打擊利比亞的作戰方案。
裏根的謀士們考慮再三,認為不能一上來就採取軍事行動,宜先文後武,逐步升級,以爭取國際輿論。
裏根總統採納了這個建議。首先宣布對利比亞實施全麵經濟製裁,凍結了利比亞在美國的全部資產,同時撤回在利比亞的1500名美國人,接著又派出副國務卿到西歐各國遊說,謀求共同製裁利比亞。
美國的經濟製裁確實給利比亞的經濟造成很大困難,但利比亞人並沒有被壓倒。卡紮菲堅信蘇聯的武器是能夠與美國的武器相對抗的,此外,蘇聯也不會把他丟給美國人而不管,蘇聯可不是好惹的。
其實,美國之所以遲遲未動手,其原因之一就是擔心蘇聯的幹預。
不過,美國經過幾次試探性的進攻後發現,蘇聯人並不想介入這場衝突。
蘇聯人的袖手旁觀,可坑苦了卡紮菲。
1月22日,美國的間諜衛星發現,利比亞把從蘇聯購買的薩姆-5飛彈已部署在錫德拉灣沿岸。美國人認為這些射程達250公裏的地對空飛彈顯然對在地中海活動的美國飛機構成嚴重威脅,應立即拔除。
3月14日,裏根親自主持召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會議一開始,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獻出了一個計策,那就是讓美艦故意越過"死亡線",誘使利比亞開火,然後,以此為藉口,展開"反擊"。
裏根認為這個主意不錯,當即拍板定案,並把這一行動命名為"草原烈火"。
"草原烈火"作戰計劃共包含3個行動預案:第1方案,如果利比亞對美國作有限攻擊,美方無損失,美國就隻攻擊利比亞艦艇和薩姆-5防空飛彈基地;第2方案,如美軍在交戰中有傷亡,美將轟炸利比亞重要軍事目標;第3方案,如利比亞對美軍發動大規模進攻,美國就轟炸利比亞的工業設施。
會議進行了大約1小時。裏根最後拍板道:"好,讓我們幹吧!"
會後,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立即秘密前往倫敦,召見第6艦隊司令凱爾索中將。溫伯格詳細介紹了"草原烈火"作戰計劃,口授了裏根總統的決定,任命凱爾索為作戰總指揮,並指示他可根據作戰方案靈活處置有關作戰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