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星期一淩晨3點,特工人員從烏幹達又發來密電:139次航班已在烏幹達首都坎帕拉的恩德培機場降落。
應急指揮部迅速發出指示:阿隆外長應利用外交手段,向有關國家通報一下情況,再派巴列夫摸一下烏幹達總統阿明的態度。
巴列夫是退役的以色列陸軍軍官,曾擔任過以色列總參謀長。在任職期間,他沿蘇伊士運河修築了1條現代化的防線,即著名的巴列夫防線。然而,如同二戰中的馬其諾防線一樣,這條防線並未能擋住埃及人的進攻。巴列夫早年在烏幹達出任400多人的軍事顧問團團長時,曾與阿明有過密切的交往,私人感情甚篤。
6月29日上午,巴列夫接通了阿明的私人專線電話。
阿時轉達了劫機者的條件:釋放關押在特拉維夫監獄中的40名阿拉伯解放戰士,包括日本的赤軍隊員岡本公三。並規定7月1日下午2時為最後期限。超過時限,他們每隔1小時,就殺死1名人質。
千 鈞 之 筆
6月30日,全體以色列閣員默默無言地坐在拉賓總理的官邸裏。
幾天來,阿隆外長為劫機事件四處奔走,忙得焦頭爛額,卻收效甚微。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元首雖對此事深表關注和同情,但都沒有採取積極行動給以幫助。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聯大向各國進行了呼籲,也沒引起什麽反應。被劫持的民航客機雖然屬於法國航空公司,但法國隻在口頭上提出抗議,並未採取實際行動。而人質親屬卻反應強烈,要求政府確保人質安全,嚴懲劫機兇手。阿隆外長內外交困,起憊不堪。眼下,巴列夫傳來阿明口信,人質明天就麵臨被處決的危險,事情已經到了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必須立即作出決斷。
人命關天!10分鍾後,"以色列建國史上一項最屈辱的決定"出世了:與恐怖分子談判,並呼籲劫機者把處死人質的時期推遲到7月4日。
政客們忙碌,軍人們更忙碌。飛機剛被劫持,以色列國防部就研究了採取軍事行動營救人質的可能性。
在特拉維夫以南100公裏處的貝爾希巴,有1座大型空軍基地。它被浩瀚的沙漠緊緊包圍著。盡管這裏人煙稀少,但基地四周仍戒備森嚴,一隊隊荷槍實彈的士兵一刻不停地在基地附近來回巡邏。
在基地塗有偽裝色的飛機跑道下麵,是用鋼筋水泥澆築的國防部備用地下指揮所。指揮所裏安裝有各種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可以隨時監視和跟蹤幾千平方公裏範圍內的各種目標,從阿拉伯國家的各種軍事動向到地中海遊弋的蘇聯艦隻和飛機的行動,都清楚地顯示在螢光屏上。此外,它還能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摩薩德情報人員進行無線電通信聯繫,及時掌握各種情況。營救人質的"閃電行動計劃"便是在這裏醞釀成熟的。
在這個基地,以色列特種部隊司令希姆朗準將從飛機一被劫持便開始研究偷襲恩德培機場的軍事行動。
希姆朗是特種部隊的創始人,也是以色列最年輕的將軍之一。他1937年生於俄國,在俄國長大,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俄國猶太人"。第1次中東戰爭的戰火,把他召回了以色列並參加了國防軍。在第3次中東戰爭中,他被1顆流彈擊中,昏迷中掉了隊。甦醒後,他以驚人的毅力,爬行3晝夜返回了部隊。
希姆朗知道和平談判正在進行,但他相信,隻有成功地採取軍事行動,才是解決事件的唯一辦法。他斬釘截鐵地對拉賓總理說:"對恐怖活動隻有採取軍事行動一條路可行!如果姑息遷就,就會再次出現類似事件。"
7月1日,化裝成商人的摩薩德特工乘埃爾·阿爾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往烏幹達鄰國肯亞的奈洛比,一部分人同奈洛比警察署秘密取得聯繫,另一部分人則由肯亞經陸路潛往烏幹達。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僅一天,摩薩德便收集到烏幹達軍隊和劫機分子的大量情報:
烏幹達軍隊總兵力為2.1萬人,擁有坦克、裝甲運兵車270輛,大口徑火炮60餘門,包括米格-17、米格-21在內的各型飛機80餘架。烏軍兵力的1/2部署在恩德培和首都坎帕拉之間。在恩德培機場附近,駐有2個營的機械化步兵,裝備若幹防空火炮和坦克。平時,擔任機場警衛任務的執勤分隊不足70人。
更令人振奮的是,劫機分子們並未像他們所宣稱的那樣,在關押人質的候機大樓裏"遍布炸藥"。
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發來了有關恩德培機場的最新情報:機場新舊2條跑道的長度、寬度、方向,油庫的數量和位置,新舊指揮塔台的任務區分,關押人質的舊候機大樓外觀及內部布局,防空火炮、雷達、坦克及兵力的配置情況,民航班機的進場要領等。
爾後,從肯亞又傳來了好消急。肯亞治安警察司令說:"如果把作戰飛機偽裝成以色列航空公司的包機,並允許警察當局在機場上把飛機隔離起來,政府就同意(以色列作戰飛機)在奈洛比降落。"肯亞總統對此給予了默許。其司法部長認為:"從法律上講,對加入國際民航組織的國家的飛機,是不能拒絕其使用奈洛比機場的各種設施的。"
這樣就解決了飛機在往返恩德培途中需要加油等一係列的問題。
應急指揮部迅速發出指示:阿隆外長應利用外交手段,向有關國家通報一下情況,再派巴列夫摸一下烏幹達總統阿明的態度。
巴列夫是退役的以色列陸軍軍官,曾擔任過以色列總參謀長。在任職期間,他沿蘇伊士運河修築了1條現代化的防線,即著名的巴列夫防線。然而,如同二戰中的馬其諾防線一樣,這條防線並未能擋住埃及人的進攻。巴列夫早年在烏幹達出任400多人的軍事顧問團團長時,曾與阿明有過密切的交往,私人感情甚篤。
6月29日上午,巴列夫接通了阿明的私人專線電話。
阿時轉達了劫機者的條件:釋放關押在特拉維夫監獄中的40名阿拉伯解放戰士,包括日本的赤軍隊員岡本公三。並規定7月1日下午2時為最後期限。超過時限,他們每隔1小時,就殺死1名人質。
千 鈞 之 筆
6月30日,全體以色列閣員默默無言地坐在拉賓總理的官邸裏。
幾天來,阿隆外長為劫機事件四處奔走,忙得焦頭爛額,卻收效甚微。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元首雖對此事深表關注和同情,但都沒有採取積極行動給以幫助。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在聯大向各國進行了呼籲,也沒引起什麽反應。被劫持的民航客機雖然屬於法國航空公司,但法國隻在口頭上提出抗議,並未採取實際行動。而人質親屬卻反應強烈,要求政府確保人質安全,嚴懲劫機兇手。阿隆外長內外交困,起憊不堪。眼下,巴列夫傳來阿明口信,人質明天就麵臨被處決的危險,事情已經到了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必須立即作出決斷。
人命關天!10分鍾後,"以色列建國史上一項最屈辱的決定"出世了:與恐怖分子談判,並呼籲劫機者把處死人質的時期推遲到7月4日。
政客們忙碌,軍人們更忙碌。飛機剛被劫持,以色列國防部就研究了採取軍事行動營救人質的可能性。
在特拉維夫以南100公裏處的貝爾希巴,有1座大型空軍基地。它被浩瀚的沙漠緊緊包圍著。盡管這裏人煙稀少,但基地四周仍戒備森嚴,一隊隊荷槍實彈的士兵一刻不停地在基地附近來回巡邏。
在基地塗有偽裝色的飛機跑道下麵,是用鋼筋水泥澆築的國防部備用地下指揮所。指揮所裏安裝有各種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可以隨時監視和跟蹤幾千平方公裏範圍內的各種目標,從阿拉伯國家的各種軍事動向到地中海遊弋的蘇聯艦隻和飛機的行動,都清楚地顯示在螢光屏上。此外,它還能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摩薩德情報人員進行無線電通信聯繫,及時掌握各種情況。營救人質的"閃電行動計劃"便是在這裏醞釀成熟的。
在這個基地,以色列特種部隊司令希姆朗準將從飛機一被劫持便開始研究偷襲恩德培機場的軍事行動。
希姆朗是特種部隊的創始人,也是以色列最年輕的將軍之一。他1937年生於俄國,在俄國長大,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俄國猶太人"。第1次中東戰爭的戰火,把他召回了以色列並參加了國防軍。在第3次中東戰爭中,他被1顆流彈擊中,昏迷中掉了隊。甦醒後,他以驚人的毅力,爬行3晝夜返回了部隊。
希姆朗知道和平談判正在進行,但他相信,隻有成功地採取軍事行動,才是解決事件的唯一辦法。他斬釘截鐵地對拉賓總理說:"對恐怖活動隻有採取軍事行動一條路可行!如果姑息遷就,就會再次出現類似事件。"
7月1日,化裝成商人的摩薩德特工乘埃爾·阿爾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往烏幹達鄰國肯亞的奈洛比,一部分人同奈洛比警察署秘密取得聯繫,另一部分人則由肯亞經陸路潛往烏幹達。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僅一天,摩薩德便收集到烏幹達軍隊和劫機分子的大量情報:
烏幹達軍隊總兵力為2.1萬人,擁有坦克、裝甲運兵車270輛,大口徑火炮60餘門,包括米格-17、米格-21在內的各型飛機80餘架。烏軍兵力的1/2部署在恩德培和首都坎帕拉之間。在恩德培機場附近,駐有2個營的機械化步兵,裝備若幹防空火炮和坦克。平時,擔任機場警衛任務的執勤分隊不足70人。
更令人振奮的是,劫機分子們並未像他們所宣稱的那樣,在關押人質的候機大樓裏"遍布炸藥"。
同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發來了有關恩德培機場的最新情報:機場新舊2條跑道的長度、寬度、方向,油庫的數量和位置,新舊指揮塔台的任務區分,關押人質的舊候機大樓外觀及內部布局,防空火炮、雷達、坦克及兵力的配置情況,民航班機的進場要領等。
爾後,從肯亞又傳來了好消急。肯亞治安警察司令說:"如果把作戰飛機偽裝成以色列航空公司的包機,並允許警察當局在機場上把飛機隔離起來,政府就同意(以色列作戰飛機)在奈洛比降落。"肯亞總統對此給予了默許。其司法部長認為:"從法律上講,對加入國際民航組織的國家的飛機,是不能拒絕其使用奈洛比機場的各種設施的。"
這樣就解決了飛機在往返恩德培途中需要加油等一係列的問題。